快好知 kuaihz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刊登在《读写月报》2018年第2期)

张黎明

摘要:

中学作文教学目前效率不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有关阅读的教学,写作教学长期被边缘化;作文在各类考试中虽占有较为突出的比例,但实际中并不被重视;作文教学至今没有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时随意性较大;一线语文老师自身的写作能力,普遍难以胜任作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为此提出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系列化建议:适当调整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内容的比例,突出作文训练分量;加大作文在各类考试中的分值比例,倒逼语文课重视作文教学;编写中学作文教材,实现作文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语文老师要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以充分适应作文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作文教学  作文训练  作文教材  师资水平

语文课是中学基础课程中三门主课之首,学好语文对于学好其他基础课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学语文课成为所有课程中老师最难教、学生最难学、学习效率最低、成绩最不易提高的一门课。而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中,写作又成为最难以培养的一项能力,在学校以及社会上的各类考试中,作文一直是语文科目中失分较多的一个板块。市面上标为“满分作文”的教辅资料满天飞,其实没有几篇是真正的满分作文,所谓“满分作文”不过是商家的营销噱头而已。

一个人从初中到高中毕业共有六年时间,按说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写作并基本掌握这种技能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真正能达到了规定水平和要求的学生其实并不多。无论从近年来各类媒体的相关报道来看,还是从社会上好多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即使是大学毕业生乃至研究生,其写作水平也十分不尽如人意,甚至好多人进入职场后连年终工作总结都写不好,这种情况不能不令人深思。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写作水平过不了关,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校期间没有着力去培养这种基本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中学时作文底子就没有打好,因而直到大学毕业了仍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相对于阅读面对的是一篇现成的文章,无需读者去做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工作,而写作却是要凭空造出一篇文章的,因而本身比阅读存在着很大的复杂性。凡是经常从事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这项能力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获得的,虽然文章大家中不乏写作天分很高的人,学生中也时有韩寒、郭敬明式的少年才子,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的写作能力还是要靠勤学苦练才能掌握。写作本身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决定了作文能力是语文诸项能力中最不容易培养的一种能力,也决定了作文教学在具体实施时面临着很大的难度。

那么,中学作文教学目前存在着哪些突出的问题,教学效率不高的深层次原因都有哪些呢?

一、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有关阅读的教学,写作教学长期被边缘化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的确,写作水平不是一个人写作技能单一的体现,而是其认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因此可以说,写作能力是语文基本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从教学的难度来说,在语文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中,写作能力是最不容易获得的,需要花去更多的时间和气力,才能保证或基本保证教学的效果。

但是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却将作文教学置于边缘化的地位,没有给作文教学以应有的重视。首先从课本内容来说,绝大部分内容都是阅读的内容,课本其实就是阅读文章汇编,阅读的分量占了课本的绝大部分,其他内容相当于点缀。其次,从教学内容来说,语文课的基本内容,实际上主要是有关阅读的内容,阅读教学占了语文课的绝大部分时间,如果说语文课基本上就是阅读课也不为过。在语文课阅读为王的大格局下,教材上有关写作的内容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写作不过是穿插其中进行的教学内容,有些学校、有些老师可能会重视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学校、大部分老师则会忽视写作的内容,在备课时并不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去处理。这样一来,作文教学事实上在课堂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都被阅读占走了。

正是由于写作长期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因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可能都没有给予作文以应有的重视,老师每学期布置给学生的作文篇数一般也就七八来篇,最多不会超过十篇。这样少的练习量,加上老师、学生都认为写作似乎没有阅读重要的观念,结果自然是作文能力的培养在实际上无足轻重,学生要普遍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指导获得写作能力,基本上没有多少保证,而每个班屈指可数的作文尖子,往往都是在课外靠自学、自练才冒出来的。

总之来说,一个人要熟练地掌握各类文章的写作方法,要远比熟练地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困难得多。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并不把写作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来对待,阅读占据了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写作教学以及训练被挤到自习课或课外去了。

二、作文在各类考试中虽占有较为突出的比例,但实际中并不被重视

笔者写作此文时,专门查阅了民国时期的语文高考题、解放初到文革前的高考题,发现这两个时期的考题,与文革后至今的考题在考查内容上差别巨大。其主要差别是:民国时期以及文革前考查的主要或重点内容是作文作文往往是第一道题,分值大多在50%-80%之间,偶尔有年份为100%;另外一般都会有一段文言文阅读,而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等内容相对较少,甚至一些年份只考一道作文题。这种将写作作为重点来考查的试题,反映出当时命题者对作文能力的重视到了何种程度,或者说在命题者眼里,语文能力基本上就等于写作能力。

比如,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国文考试,只有两个题目,而且都是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是“杂感”,两道题选做一道。当时的考生、后来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两道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受到时任青大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的极力欣赏,给其判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录入了青大[1]。

再看看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文革前的语文高考题,也是基本上继承了民国时期以写作为中心的命题导向与格局。比如,1956年的全国高考语文题,第一题是作文,占总分的50%;第二题是把一段文言文译成白话文,占10%;第三题是改正语法错误,占20%;第四题是文学常识,占20%,虽然也考查基础知识,但重点考的是作文。总之,文革前的语文高考题,文科主要考一篇作文,另加文言文阅读,作文一般占到50%-60%的比例;而理科只考一道作文题,等于作文的分值占到100%[2]。

以上情况表明,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语文高考题,基本上是以写作为中心,或者说主要测试的就是写作能力,这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只写文章的传统也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这种以作文为重点考查内容的局面,到了文革后(恢复高考后)却完全被反转过来了。文革后一直到目前的语文高考题,大致上形成了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四大板块,以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为主的知识性内容,成了考查的主要或重点内容,比例占整个语文题的60%;而以作文为主的能力性内容,成了考查的次要或非重点内容,只占40%。作文板块与其他几大板块中的哪一块相比,似乎都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作为能力性内容,与其他主要以知识性内容为主的板块从整体上一比较,就不再占有突出地位了。高考题素来具有考试命题风向标的作用,不仅中考、会考以高考题为样板来命题,社会上其他考试也大致上以高考题为范本来命题,几乎所有的语文科目的考试,作文都维持在40%这样的一个比例。

从以上分析来看,作文在高考语文题中的分值比例,从文革前的50%-100%,逐渐下降到目前的40%,再多一点或再少一点,似乎都会引起不大不小的震动,因而命题者基本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就让其定格在40%这个比例上。高考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按说作文在考试中占有40%的比例,这个比例虽然比文革前、比民国时期是小得多了,但是与考试内容其他几大板块单独相比,应该也不算太小,因而应该在教学中受到格外的重视才对。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原因何在呢?一是语文课堂教学以阅读为主的局面早已形成,要突出写作势必会对这种大家习以为常的格局造成冲击,因而干脆不动为好;二是作文虽然在考试中占有较大的分值比例,但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而课堂练习又往往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很少有老师、学生愿意下笨功夫练习写作,于是一些学校、老师平时不把作文教学当回事,复习时也不愿在写作方面进行强化训练。这样一来,作文便在实际教学中被有意忽略,落到边缘化的地位,因而作文水平总是难以提高的结果,便在所难免。

主要通过考查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是很难真正测试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的,而作文中却包含了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及价值观,这个观点已逐渐成为业界的共识。其实,早在2007年,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学实验语文课本主编孙绍振先生就曾上书教育部,极力建议语文高考只考一篇作文[3]。他认为,目前语文命题客观题太多,对素质的考查能力很弱,高考只考一篇作文是考查素质的最佳方式。孙绍振先生当时也是福建省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在他的建议下,福建省的高考作文分值升至70分,这大概是全国绝无仅有的一家了。

三、作文教学至今没有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时随意性较大

相对于系统化程度较高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始终没有能形成一个系统、科学、完整且被广泛认同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实际上是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下进行,教学的随意性很大,教学效果也基本上看任课教师本身的素质而定,无法得到科学的保证。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阅读教学占有绝对的分量,写作教学只是阅读的附属物。《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对写作具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应该说将写作置于和阅读同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教材是以阅读为主而编写的,因而课标所规定的写作目标和任务并未落到实处,而是处以一种虚拟的状态,说起来有,做起来无。

其次,在教材建设上,教材是以阅读为核心而编纂的,写作的内容在其中只是补充和延伸的内容,并且处于从属地位,两者之间也缺乏有机和内在的联系。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指出:“语文教育发展到今天,对于是否需要编写作文教材这个问题,应该没有什么异议。作文编排什么内容,按什么体系编排,怎样操作,等等,这些恐怕难以作统一的规定。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用,都是可行的。”[4]上述原则性的说明,表明主管部门对作文教材的态度是开放性的,但同时也说明编一套统一的教材有困难,而没有教材则让作文教学陷入无所依托的窘境。

再次,在训练内容上,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的训练体系,缺乏完善的教学计划,作文课没有相对确定的、系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对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教师并不是很清楚,上课随意性较大。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训练的功利性太强,不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训练,完全被考试的实用目的所左右,中高考考什么就训练什么。以前高考作文主要考议论文,那就拼命训练议论文;现在话题作文成为命题的主要形式,那就翻来覆去训练话题作文

再其次,在训练方法上,缺乏合理的训练过程和训练层次,往往是盲目的、机械的、模式化的训练。由于缺乏科学的、公认的、指导性的训练方法,大多数老师其实都是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去训练,或者采用一些零星学到的方法去训练,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对作文教学有一定研究的老师,其对学生的指导可能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而缺乏深入思考和实践,只能照本宣科的老师,往往只会让学生生搬硬套、机械模仿,结果在作文中造成“假大空”的现象。

最后,在考核评价上,作文的评价标准单一、僵化,不能遵循语文的自身规律,相当多的教师以个人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和价值标准来要求、评价学生的作文。在具体的考核评价过程中,中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常常就是初高中学生作文的评分标准。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和僵化,语文学科教学大纲对于作文训练的目的和要求,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作文的评价一方面是就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进行的,另一方面是就所传之情、所达之意进行的,而思想感情的正确与深刻被过分强调,造成作文写作的评价往往成为道德判决。

总之,语文教学界公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但在实际教学中,各方并不真正重视这个重点和难点,缺乏一套具有权威性的统编教材,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想而知。

四、一线语文老师自身写作能力,普遍难以胜任作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前面已经说过,写作能力是语文诸项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是否真正合格,关键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扎实的写作能力,或者说,具有相当强的写作能力是其业务素质是否过硬的标志。实践证明,一个语文老师自己的写作水平过关了,其所教的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不会差到哪里去;反过来说,语文老师自己都写不好文章,又如何会教出能写一手好作文的学生呢!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讨论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几乎都着眼于作文教学本身,而忽视了一个最不该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师资的水平问题。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写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文教学的效果。中学作文教学之所以困难重重、效果不佳,除了前面所列举的客观方面的原因外,一个更大的、更突出的原因是:相当多的中学语文教师,自己本身是不会写文章的。不会写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一是一些语文老师对写文章没有多大的兴趣,不愿意去写,更别说写什么“下水作文”;二是写文章费时费力,要培养出写作能力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因而许多老师不愿意吃这个苦;三是语文老师是否真正称职,入职与平时考核以及评职称时,并不把写作能力作为硬指标来衡量,这样便让一大批并不具备写作能力的人,毫无障碍地成为了从业者。而最主要的原因是,语文老师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自己有没有写作能力,对于当一名语文老师来说无所谓。孙绍振教授说,据他估计,“全国50-60%的语文老师根本不爱写作,他们没有能力教授学生写作”。而且,他所提出的“高考只考一篇作文”的建议,“首先遭到了众多语文老师的反对”,原因是如果高考只考作文,语文老师的工作量会骤然加大[5]。其实,工作量的问题倒在其次,核心问题是大多数语文老师,本身并不会写作,因而“他们没有能力教授学生写作”。

依笔者的观察和了解,孙绍振教授有关“全国50-60%的语文老师根本不爱写作”的结论,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实际情况可能比这个还要严重,不爱写作、不擅长写作、没写过几篇文章的语文老师,占了语文老师的绝大多数,喜欢写作、坚持写作、写作能力较强的老师,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估计比例不会超过30%。不会写文章,没有写过几篇文章,对于一名语文老师来说应该是一种致命伤,由于没有写文章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要想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痒。语文老师自己不会写文章,或者说大半辈子没有写过几篇文章,却在年复一年地指导学生如何写文章,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长期以来,没有人将这个事实说破,即使说破也没有人当成问题去追究,即使追究也肯定会不了了之,于是这个问题也就不算什么问题,或者被其他客观性的问题给掩盖了。

五、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系列化建议

中学作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带来的一个直接而严重的后果,不仅是当今的中学生直到中学毕业时,实际作文能力普遍未达标,而且即使上了四年大学到毕业时,作文水平也仍然处于较低的状态,就业后用人单位发现他们竟然写不好一篇工作总结。写作能力运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学生离开学校进入职场,一般是不大可能绕过写作这一关的,搞教育、科研需要写论文,做管理、文秘需要写文案,至于去新闻媒体或出版单位做记者、编辑,则完全是要靠写文章或编辑文章来吃饭的。因此,不光是基础语文教学界,高校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大多数学生大学都毕业了,还仍然不会写或写不好作文,那就是语文教学的悲哀,这样的学生在工作中也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说明学校向社会输送的不是合格的人才,而只是次品或半成品。

而作为基础语文教学界来说,中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必须切实提高对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要认识到作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只有指导学生下大力气长期坚持训练,才会真正产生实际的效果。具体来说,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切实抓起。

一是适当调整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内容的比例,突出作文训练分量

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训练量严重不足的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几乎全被阅读教学挤占了,无法真正有效地安排或展开作文教学。因此,要切实改变目前阅读一统局面的状况,加大作文训练的分量,加大作文指导的力度,就必须让长期以来被挤到课堂之外的作文回归课堂,这样才能有效地把作文教学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对现有学时、课时予以调整,或者每周专门腾出一至两节课进行写作教学,相应地减少阅读课的教学时间;或者适当地增加语文课的学时,保证作文教学有足够的课时,以扭转目前作文教学被严重忽视、得不到真正落实的局面。另外,从处理阅读课与写作课的关系方面来说,可以在目前以阅读为主的课程基础上,强调阅读和写作的双向互动,构建读写一体的作文教学链条,真正打通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阻隔,在全面完成阅读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同时,注意从学习写作的角度去阅读课文,促使学生实现从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转换。

直接安排一至两节作文课,在语文课堂教学现有条件下可能困难重重,首先是管理者、实施者观念上难以接受;其次是这样势必会撼动语文教学长期形成的稳定格局,引起各方面的不适;再次是目前的师资状况难以应对。原来没有专门的作文课,大多数老师都是在课堂上捎带着提一提作文的事,或者在自习时间对学生的作文讲评一下,但这些都不是教学硬任务,老师们做得好与坏、优与劣,都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甚至也没有纳入实际的教学管理。现在如果专门开作文课,就需要从学校管理、到老师备课,再到实际教学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定,需要将原来的虚事做实,否则就不会有成效。总之,主管部门和一线老师们都要认识到,如何写作教学课时难以得到保证,仍然像目前这样将其边缘化,那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永远只是一句空谈。

二是加大作文在各类考试中的分值比例,倒逼语文课重视作文教学

重视作文教学,光靠语文教师、语文课堂本身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外力来推动,其中之一就是从正面发挥考试指挥棒的重要作用。

在目前应试教育惯性十分巨大的情况下,首先可以从中高考试题开始调整现有内容格局,甚至摈弃所谓的标准化命题模式,回归到以作文为主要考查内容的模式,即作文测试占大头(至少应该在60%以上),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等板块占小头(不超过40%),这样才能引导中学语文课切实重视作文教学,也有利于学生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写作在中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比例究竟应该占多少,需要试题命制机构或相关教科研机构去作研究,总之,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加大写作考查的分量,而不是像一段时间以来总是在题型和考点上做文章。

同时,社会性的各类考试,更应该从实际需要出发,在语文考试中加大写作考查的比例,而不必拘泥于中高考题型,或者无目的、无意义地让试题同中高考试题一致。大学生毕业生进入职场,固然需要良好的听、说、读的基本能力,但更需要写的能力,写作能力的运用更广泛、更普遍,因此重点考查写作能力理所当然。如果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文秘岗位招聘,直接考作文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总之,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实际运用,既然以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为主要内容的考查,难以测试出一个人真正的语文能力,而作文却是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语文能力,为什么不能突出对写作能力的考查呢!如果包括中高考在内的各类考试真正加大了作文考查比例,必定会对中学语文教学增加写作分量产生直接的影响,想不改革都不可能。

三是编写中学作文教材,实现作文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作文教学实际上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复杂的实践性课程,如果没有十分明确合理的教学体系、教材资料、训练策略和考核体系等等,实践中势必会处于随意和无序的局面,其教学效率、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尽管许多语文老师多年来,也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实现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但是由于没有教材,甚至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他们的研究基本上属于自发性、个体性行为,可以在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中运用其方法,却难以大面积地进行推广和实施。而且,老师们对于写作方法的研究,一般也都限于行文技巧层面,比如如何起标题,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如何运用素材等等,这些技巧性的策略,应对各类考试也许还能起一些作用,却难以让学生形成真正的作文能力,更难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组织编写一套适合于中学生的作文教材,应该是势在必行。一门课能否开好,效果究竟如何,有教材与无教材肯定是不一样的。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有教材,就有了操作的依据和资料,实际教学中就有了抓手;而无教材,只有少数对作文教学有经验、对写作有深入研究的老师才可以把握。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效果,早已证明没教材实际上是不可行的,至少是有很大缺陷和弊端的。应该说,写作教材的编写,比阅读性教材的编写难度要大好多,目前大多数中学语文老师,并不具备自己开发作文教材的能力,必须依赖于相关教科研机构或其他教材编写单位的力量,才可以完成这样的任务。只有编写出一套或数套适用性较强的教材,进一步明确作文教学的整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实现作文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四是语文老师要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以适应作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大多数语文老师自身写作水平低下,难以真正胜任作文教学的基本需要。也就是说,现有师资所具有的实际专业水平,单就指导学生作文来说是勉为其难的。而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除了语文老师自己从认识上高度重视提高自身素质之外,还需要从源头上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作为培养中学语文老师的摇篮,师范大学中文系应该将目前仅开设一年的写作课,至少延长到两年以上,以强化对未来的语文老师的写作训练。除此之外,中文系的学生也应该不断培养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把写作能力当成一项核心能力去提高,在平时要注意经常地练习写作。其次,学校录用语文老师时,应该加重对应聘者写作方面的能力测试,要把老师的写作能力作为专业的核心能力去要求,写作能力不达标者,一般不能录用或不能从事语文教学。再次,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应该提倡语文老师写“下水作文”,或者在业务考核中将写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和熏陶下提高写作的兴趣。

总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既要靠学生本身的不懈努力,也需要教师春风化雨般的辛勤指导,更需要全方位地对整个语文教学进行重大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让中学作文教学走出困境,迎来学生写作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局面。

注释:

[1]孟祥海:《民国高考趣事》,《南国都市报》,2014年06月11日。

[2]语文学科网:http://www.zxxk.com/soft/950477.html

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b3b544e2524de518964b7d6a.html 

[3]王洋:《语文课本主编建议高考只考一篇作文》,新民网,2007年6月9日。

[4]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5]同[3]。

-END -

【作者简介】

张黎明,生于1963年,甘肃省泾川县人,1985年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先后在甘肃平凉师范学校任语文教师、在甘肃省平凉市教育局教研室任中学语文教研员共10多年;2003年起,先后在《新课程报》社担任教研室主任、编辑部主任等职务共10多年。现为《新课程报·语文导刊》执行主编。

主要经历和成就:

1.长期从事基础语文教学工作,任教期间以辅导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著称,编写出校本教材《时文赏析》,所辅导的学生多人多次在全国性作文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若干奖项;

2.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尤其是中高考研究和辅导工作,先后在《甘肃教育》《西北师范学院学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阅读与写作》《读写月报》《写作》《语文教学之友》《教育时报》等相关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近百篇;

3.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几十年来坚持在工作之余进行写作,累计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飞天》《散文》《散文百家》《读者》《博览群书》《台港文学选刊》等国内100多家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各类文学作品700多篇,先后出版散文集《瞬间的灿烂》、励志类读物《做个知本家》、长篇小说《前途无量》等著作。近年来致力于《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研究;

4.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教研、辅导、编辑、写作以及读书实践中,针对学生尽管读了不少书,到头来仍然写不好作文这一突出问题,逐渐摸索、体悟、总结、研发出一套可以有效解决由读向写顺利转化的教学模式,即“读、悟、写三步作文教学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出路  出路词条  困境  困境词条  作文  作文词条  中学  中学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中学高中

 2020高考100问之009:五...

今天有学生给我发来一道题:他练习册上的参考答案如下:他对这个φ为什么不取π/4感到迷惑。上述的解答过程中,第一对φ的取值解释的不够清晰;第二,后续的求ω的过程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