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见识与见地的不等式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在现实生活中,看上去的情形却不一定是真像,难免会有看走了眼的时候。就是说,雪亮的眼睛有时也会欺骗我们。

  孔子与弟子们在陈蔡绝粮七天,饿得不行,多亏子贡突破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米回来,交由颜回煮稀饭后便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子贡回头从院子里经过,恰好发现颜回举起勺子往嘴里送,这让他对诚实的颜回起了疑心,又不便当面拆穿,就把这事告诉了老师。孔子一向看好颜回的人品,决定问问清楚再说。经了解得知,颜回煮饭时,由于蒸汽上扬,将屋梁上的一块灰尘熏落到锅里,就用勺子舀起来准备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就吃了。孔子由此感叹说,人们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看来眼见的也未必都真实啊!

  楚庄王想讨伐陈国,先派人前往探虚实。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陈国不可讨伐”。庄王问:“什么缘故啊?”派去的人答:“陈国的城墙筑得很高,护城河挖得很深,储备的粮食也很多,整个国家看上去很安稳。”庄王说:“照你看到的情况来推断,陈国是可以讨伐的。陈是个小国,却能积蓄这么多粮食,可见赋税之沉重;城墙筑得高、河沟挖得深,可见民力之疲惫。这样的国家,老百姓对统治者一定会非常怨愤。”于是,楚庄王便出兵讨伐,果然攻下了陈国。

  在《说苑》中,刘向把这段故事收录在“权谋篇”。依我看,这首先不是一个权谋问题,而是现象与真相、见识与见地问题。“城郭高,沟壑深,蓄积多”,这是陈国的国情,也是客观事实。但在同样的事实面前,楚庄王与那个被派去的人却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判断。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虚实,仅靠耳听和眼见是不够的,还必须用心去思索。“眼见为实”固然不错,但那只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感知到现象并不代表事物的真相。颜回吞饭是实,孔子没有轻信。庄王虽然没有亲临现场,但他依据别人反映的现象,通过间接判断,却能洞明陈国的虚实。这说明,对于亲眼所见的事物,仅仅看上去是不够的,还要看下去,进一步认清事物的真像。看到了却想不到,看了也白看,甚至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得出直接的也是的错误判断。正如《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所言,面对同样的现象和机会,不同的见地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果说看上去可以使人长见识,那么,看下去才会使人有见地见地可以包含见识,有见识却不能代表有见地。因此,不论是经营管理做决策,还是待人处事做学问,信息上的真知固然不可少,但研判上的灼见显得更加重要。只有把见识转化为见地,我们的学业、事业和生活才会有创意。具体到个人,见地不同人生的轨迹也就大不同。战场指挥员也好,政坛领导人也好,商海企业家也好,学界工作者也好,能够使他们卓而不凡的,往往不是见识而是见地

(文/王兆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见识与见地的不等式  不等式  不等式词条  见地  见地词条  见识  见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