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如何拿满分?记住下边...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是新课标高考试卷中比较难的一道题。这道题之所以难 ,难在题型和答案设计上。该题共有3道题,每道题赋分为3分,共9分,题型全是四选一的选择题;在答案设计上,每一个备选答案都设计得似是而非、云遮雾罩,用许多批评者的话说,就是在搞弯弯绕、搞文字游戏,考生答题时,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因此,在组织学生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教师如不能根据这类考题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一条恰当的答题途径,考生往往会在这道题上栽跟头。笔者在组织学生复习这道题时,摸索出了这样一种答题思路:一读——二找——三判断。即第一步为读,读所给文章、读考题;第二步是找,找答题范围、找备选答案对应的原文;第三步根据第二步找到的原文,做出判断。下边详细说明之。

先说读。读分两步:读文本,读题。读文本宜用速读法。根据成年人每分钟500至600字的阅读速度,考生读完考卷所给的800字左右的论述类文章,一般宜控制在2分钟左右;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读完后考生必须把握住文章论述的中心话题或主要内容。读题亦分两步:先读题干,读题干的实质就是审题,审题弄清楚两项内容:本题考的是什么,题干的要求是什么;接着读备选答案A。

再说找。读完备选答案A就进入答题过程的第二步“找”了。“找”什么呢?找A答案所在的段落,找A答案对应的原句。“找”的过程其实就是筛选整合的过程:筛选出答案所在的段落、筛选出答案对应的原句,甚至词语。“找”这一步所用的读法是精读法,考生只有对找出的段落、句子,乃至词语,做细细的咀嚼、反复的比照,才有可能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来。

最后是判断。把答案所在的段落、对应的原句 、词语筛选出来后,就进入答题过程的第三步——判断了。如何判断呢?先把答案同文章原句或原词语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展开分析、推理,最后做出判断。

下边我们以我校第三次月考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第一题为例具体说说上述答题方式的运用。例:

文艺精品与市场 张 晶

古往今来,每个艺术家都渴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精品,具有不朽的魅力。“文章千古事”正是这种观念的表达。而在大众传媒时代和市场竞争中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认定精品呢?这是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艺术作品只有受到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才能成为精品,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然而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起来,肯定是有问题的。市场有“一时”和“长久”之区别。我认为,精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要有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从而也具有了市场价值的潜质。

既然是文艺精品,就不能只是拥有当下的市场,而一定是也要拥有未来的市场。只有当下的市场而没有未来的市场,是不可能成为文艺精品的。到今天成为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的,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等,都拥有当时的市场,且拥有此后许多年代的市场。精品必定是具有能穿越时空并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呢?我看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文艺精品无论何种艺术门类或艺术体裁,通过一定的符号载体来表现人们的真善美的价值观则是共同的。真善美作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追求是共同的。诗词、小说、戏曲、绘画、音乐、雕塑以至于电影电视中的精品,能够真正受到最广泛的喜爱的,无不具有真善美的价值。如屈原《离骚》、绘画《最后的晚餐》、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不胜枚举。

文艺精品,无论是叙事的还是抒情的,也无论是文学的还是其他门类的,都要显现出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对于作品情节的投入,首先是基于对人物性格的认同。叙事性文艺精品中主要人物都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如《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如此。现在的电视剧更为突出。因为主要人物的性格丰富而与人们情感密切相关,才能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也才能使人们关注情节的发展;如果只有故事,没有丰富的、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人们很少甚至不会对它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兴趣,这也是某些叙事类作品不能成为精品的重要原因。非叙事性的作品,没有人物和情节,但却是应该体现出作者的境界和人格魅力的,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绘画《江山如此多娇》等。

文艺精品还应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

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艺术语言,即便是同一门类的艺术家,只要他是成熟的、有成就的艺术家,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艺术语言。同是诗人,郭小川和贺敬之的艺术语言不尽相同;同是画家,吴冠中和林风眠的艺术语言是不同的;同样是电视剧导演,李少红和高希希的艺术语言也颇有不同。人云亦云的模式化作品,不可能成为精品。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都有真正的艺术生命,也才能有市场,既有当下的市场,也有未来的市场。当代小说中,周梅森《国殇》、路遥《人生》等,可称为精品,都是以其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为其重要标志的。

在对当前文艺创作的分析中,注重文艺精品的市场化因素无可厚非。而依我的浅见,精品与人民的息息相关,也许和依凭于市场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或者说并不是志在市场才能出现精品,而是真正的精品拥有市场。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6月29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艺精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艺精品是每个艺术家都渴望得到的,而且是需要艺术家们耗尽毕生精力去创作、去追求的艺术作品。

B.文艺精品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的小说、绘画等的艺术作品。

C.文艺精品是指那些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在当下市场有卖点过了若干年代后仍有市场卖点的艺术作品。

D.文艺精品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具有能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并具有市场价值潜质的艺术作品。

还是先说读。这是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考生在2分钟左右读完应该问题不大。本文论述的中心话题是文艺精品的认定标准,围绕这一话题,作者谈了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文艺精品,文艺精品的基本特点。就考题而言,这道题明显地把考点设在了“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上,要求是选出“ 对‘文艺精品’理解正确的一项”。读A答案,从答案A的表述上可以看出,A答案显然是针对文章第一段设计的,细读第一段,筛选出第一句话:“古往今来,每个艺术家都渴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精品,具有不朽的魅力。‘文章千古事’正是这种观念的表达。”把这句话同A答案比较一下,就会发现,A答案有两处错误: 一是没有揭示“文艺精品”的实质,二是“而且”后面的内容于文中无据。

根据题干要求,A答案排除掉。再看B答案。B答案的表述告诉我们,答案的范围在第二段,而且是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即“艺术作品只有受到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才能成为精品,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然而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起来,肯定是有问题的”,把这个句子同B答案的表述比较一下,发现B答案中的“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的小说、绘画等的艺术作品”这项内容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了起来,不符合原文内容,由此可判定B答案是错误答案,根据题干要求排除掉。

依据同样的方法,可对C答案和D答案做出判断。C答案的范围依然在第二段,是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我认为,精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要有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从而也具有了市场价值的潜质。”对照C答案,可以发现C答案理解片面,只抓住了“穿越时空”,遗漏了“愈增其审美价值”这一本质内容,所以,C答案也可以排除掉。最后还剩一个D答案,要确定D答案是正确的,还得凭借文本找出依据。根据文本相关内容,D答案和C答案的依据同为“我认为,精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要有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从而也具有了市场价值的潜质”这句话,同D答案的表述比较一下,D答案和原文表述完全一致,所以,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只能是D。

总结一下,上述三步走的答题思路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每一步所担负的任务看,第一步主要是把握住所给文章的中心话题及基本内容,第二步主要是筛选出相关的答题范围、每一个答案所针对的原句,乃至词语,第三步主要是根据第二步找出的依据做出符合原文内容的判断。

2、从读法上看,此答题模式采用的是“速读——精读法”,即第一步用速读,第二步第三步用精读;

3、从阅读的范围上看,第一步须读全文,是整体阅读;第二步只需阅读筛选出来的相关的段、句、词,是局部阅读。

4、从能力上看,第一步主要靠分析概括能力,第二部主要靠筛选整合能力,第三部主要靠比较、分析和判断能力。

5、从答题的过程看,第一步是前提、基础,第二步是核心、重心,第三步是关键。所以,考生在答题时必须把功夫下在第二步“找”上,即下在精读上,下在筛选整合上,下在寻找相关的段落、句子,乃至词语上。这一步做扎实了,第三步判断的正确率就高得多;否则,判断的依据不全面,甚至不正确,要想得到一个正确的判断结果,恐怕只能是白日做梦。

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考生如能按照上述模式认真 、扎实、刻苦地去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这个难关定会被我们攻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下边  下边词条  满分  满分词条  论述  论述词条  文本  文本词条  记住  记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