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问题课程」高三语文 第23讲 古诗词鉴赏怎...

问题23.古诗词鉴赏:怎样评价古诗词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 问题描述

怎样评价古代诗词的作者观点?怎样评价作者的态度?

二、复习范围

1.评价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理解

评价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与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属于一大类内容。各有侧重,思想内容侧重诗歌表达出客观内容,作者观点侧重诗人的写作目的。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在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把握的基础上更高的要求,能力层级为E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评价。在诗歌鉴赏中,“评价”一词要求观点明确,并且有深度地阐述,而在高考中对于“评价”是降低了要求的,也就是说能够就诗论诗、言之有理即可,不需要纵横联系、引申阐发。从命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从常见的试题形式来看,有的是“表现什么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有的是“某个词为‘诗眼’(或警策),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谈你的理解”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必考内容,且分值较高,应作为备考的重点。

2.把握评价诗歌作者观点的备考重点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主旨内容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三者既有共同特点,又各有区别。

评价诗歌作者的观点的备考重点是:通过认真阅读全诗,把握作者通过诗句和创造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倾向和观点,结合题干要求,做出自己的评价。

评价与鉴赏有不同,鉴赏侧重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认同之后发表自己的体味和感悟,评价侧重客观评价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写作目的,借助诗人生平事迹知人论世地阐述,借助写作背景有理有据的阐述,一定不离开诗歌原文的整体意思,既有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先入为主,一切从诗歌“文本”出发。就是“文中……”的观点。

三、方法指引

⑴关注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比如说欧阳修的《晚泊岳阳》,这首诗的题目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诗人在傍晚十分将船停靠在岳阳城,说明诗人出门在外,行船漂泊,那么思想感情就有可能是思乡之情或者是行路的羁旅之愁亦或者是行船的漂泊之感。如果这首诗是咏物诗的话,比如说《咏梅》,根据这个题目,作者表面上是要赞咏梅花,其实作者是想托此物言志,或表达其高风亮节,或抒发其孤高的精神,或表现其百折不饶、自强不息的坚贞。

⑵关注背景。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隐含在诗意之中的,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事实的感悟有关。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观点态度,或褒扬或贬斥、或赞成或肯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印记和受个人生活经历影响,因此,诗词鉴赏要“知人论世”。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这些外在因素不可忽视,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遭际,这样会使我们对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有更深层的理解。如高蟾的《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韦庄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高诗是晚望金陵,说伤心是画不出来的;韦诗是看金陵图,说伤心是画得成的。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该题提供了一个简单注解,说明两人都是晚唐诗人,联系晚唐的社会现实,自然让人进一步印证他们都是因国势衰败而伤心。

⑶关注注释与诗眼。

在分析诗人观点态度的时候,最聪明而最有效的方法是看诗歌的注释,因为有时候注释就已经告诉你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2015年的高考题《秋夜纪怀》的注释③散关:即大散关,此注释一出现,学生应该马上会想到陆游的另外一句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句曾经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这本书里学过,这是诗人回忆两次抗金胜战,即使已两鬓斑白,扔渴望上战场杀敌,恢复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怀。再者,关注关键词或诗眼、词眼。

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最生动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这些字都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2013年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的颔联:“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一句中的归字就写出了诗人归家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⑷关注意象。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诗歌的根本是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抓住意象这个切入点,我们就能够与几百年前的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为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往往饱含诗人的情感。如柳的意象饱含依依惜别之情;菊的意象是高洁的品质、淡泊的名利的代名词;满地黄花是愁绪、容颜老去的象征……如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⑸关注诗中的典故。

古代的诗人为表达委婉一些,往往喜欢用典,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为了更理直气壮一些,也会借典故来以古喻今;为了使表达简明一些,会用典故这种较少的文字来传递较多的信息。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正因为如此,它成为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例如杜甫的《发潭州》的颈联“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诗人用典抒情,诗人以才高招忌而被贬长沙的贾谊以及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而被贬潭州的褚遂良自况,抒发了自己忠而见疑、贤而被谤、怀才不遇的感伤。再如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中的两句:“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诗人借祖逖中流击楫和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这两个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

⑹整体感知。

阅读一首诗,无论你抓住了多少细节,如果诗歌的意思你是不懂的,那么这首诗你也就不懂了。因此,最后你还是要回归诗文,整体感知一下诗歌的意思,从中分析理解作者想要体现的观点态度。

四、例题阐释

(2017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

〖解析〗《礼部贡院阅进士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E项“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错误,是一种自谦的说法。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考生试题下发后,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比作“春蚕在吃桑叶”,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考生们答题的迅速和精力集中的状态,也表达了考试想中第的心理特点。

〖解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五、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注]:周邦彦中年曾浮沉州县,漂零不偶,后知溧水县,其间曾滞留荆江任教授职。“宜城”指滞留荆州。

郑文焯云:“美成词切情附物,风力奇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亦云:“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同意。(第一步,表明观点)本词人物情事与画面变幻紧紧相连,情与景相融相合。如春雨潺潺,珠滚浮萍,若一“看”字,将人与春雨、浮萍连接起来,突现了缠绵伤别之情。再如,黄昏深院,飞雨断肠,燕子归巢,更加浓了羁旅愁情。又如“灯影”“愁人”,景与人相对照,相衬托,情与景相融合,突现了惨然伤别的意境。(第二步,具体分析)所以周邦彦的词切情附物,极其工巧。(第三步,回应诗论)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与评价。答题之前,先要理解郑文焯和王国维二人的意思:两人均言及情与物,郑文焯是说美成的词情景交融,艺术性强;而王国维的意思是周邦彦的词境界虽不深远,但在感情与景物的结合上却十分工巧。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本题作答的方向,是要求我们回答情与景的写作特点。这样答题才有针对性。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①。

【注】①青袍,古时读书人常穿的一种袍子,此指贫寒之士。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个地位低微的小官,经常要送迎贵客,饱受奚落和排挤,诗中常以青袍自嘲。玉珂,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

前人评价此诗“前六句一气赶下,忽以后二句拨转,手段高明”,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①“手段”说的是对比(衬托)手法。前六句用了六个有关泪的典故,衬托后两句“青袍送玉珂”的痛苦。②前六句所述古时伤心之泪,皆不及诗人以一介寒士送显贵出京时感伤之泪,从而抒发了诗人仕途坎坷、宦海沉浮、职位卑微、耻居人下的悲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末两句的意思是:清晨,我来到灞桥边询问不舍昼夜流逝的河水,才知道一切人间伤心事,哪里比得上贫寒之士忍辱饮恨、陪送贵人的痛苦啊!诗到此,令人豁然开朗,原来诗的构思异常新奇独特:前面六句,都是铺垫衬托,最后一联,才是本诗主旨,解读出主旨,方可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 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 (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

示例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示例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成大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鉴赏评价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解答此题需要全面理解诗意,命题者给出的注解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对范成大这个人物有所了解。根据题干的指向,把“人不到”中的“人”理解为趋炎附势的小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这是对范成大品格的称颂,是符合诗意的。把“人不到”中的“人”理解为泛指一般人,“人不到”则表明无人相扰的幽静,这种理解也是符合诗意的。作答这类开放性的评价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关键是要结合诗意说明理由,做到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可脱离诗意妄加评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古诗词  古诗词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高三  高三词条  语文  语文词条  课程  课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