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劳动教育贵在持之以恒

据报道,武汉红领巾国际学校的老师们把学生带到奓山的一家农场上课,教孩子们在田间认识农作物,体验农事劳作,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意义。该校校长表示,带孩子们来田间地头上课,就是用浸润式的学习方法,让下一代人不忘文明的起点,不忘劳动传统。(11月8日长江日报)

该校把农耕课设在田间地头,还农耕课本来面目,值得肯定。在田间地头去上农耕课,让学生直接接触泥土、大粪、种子,收割稻谷,感受劳动的艰辛,这与在教室里吹着空调,拿着书本,看着PPT,听老师讲如何锄地、如何播种、如何收割,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问题的关键是,到田间地头上一两次农耕课容易做到,学生可能也很感兴趣(因为新奇),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两次农耕课就能培养出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吗?恐怕是不行的。真正要培养学生“不忘文明的起点,不忘劳动传统”的品德,则要长期坚持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首先,要避免把劳动教育变成作秀表演。不管是到田间地头,还是到工厂车间;不管是栽秧割谷,还是洗车刷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都贵在坚持,而不是一次两次蜻蜓点水式地走过场。更关键的是,学校领导和老师,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劳动的错位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不是耻辱的。否则,学生对劳动的感知可能是肤浅的,一次两次的田间地头劳作,实际留给学生的可能只是“农家乐”似的体验,这样的劳动教育就可能沦为华而不实的作秀表演。

其次,劳动教育要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现在的学校,很多都没有多少空地,更没有农场,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块泥土也找不到。不是水泥操场就是塑胶操场,学校缺乏起码的农耕条件。因此,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开设适合学校实际的劳动课,不可不顾客观条件,一窝蜂地去开设农耕课。对城市学校和学生而言,开设农耕课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再次,劳动教育要贯穿教育全过程。从家庭到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非毕业年级到毕业年级,劳动教育都必须长期坚持,方能取得效果。如果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而家庭从不让孩子参加劳动;如果在非毕业年级时参加劳动,而到毕业年级时不参加劳动;没考上大学时参加劳动,而一旦考上大学就不参加劳动……那么,这种时断时续、时有时无的劳动教育,无疑会削弱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如果不能一以贯之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不忘文明的起点,不忘劳动传统”,就可能是一句空话。

总之,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管开设在哪里,唯有长期坚持,方能取得效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劳动教育贵在持之以恒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词条  贵在  贵在词条  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