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评论大赛】高校招生不再只认高分才可避免家长“坐地起价”

北大招生组一老师说,一名考生家长得到北大承诺,可得2.5万元奖学金。然后以此向清华要价,得到4万元的许诺后,又转头跟北大说“清华承诺我们4万了,你们看着办”。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把孩子“卖出”一个满意的价格。

当内地招生遇上奖学金谈判,为什么就会变得这么稀奇呢?只因为,奖学金制度在我国高校招生中还没成为“惯例”,当这一符合经济市场规律的要求被提出来的时候,受到既定社会评价机制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奖学金立刻被披上功利主义的外衣,基于情绪化的躁动便会由此漫开。

在此之下,人们忽略了引起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在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中,往往过多强调统一、共性的特质,无法顾及或者忽视个体和个性,其实质是以管理为本,以共性为本。分数凸显了个体,也削弱了群体。每年高考发榜,带有“状元”这个符号的考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分数已成为了衡量考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尽管现在已经实行了平行志愿填报制度,但是分数和谈判权、选择权之间的正比例关系,以及考分金字塔式运作模式,使得考生分数越高,其拥有的谈判权和选择权就越多,和学校迂回的空间也就越大。这本身没有问题,也符合“多劳多得多选择”的朴素规律,怕只怕如果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出台,分数功利化现象会越来越猖獗,甚至走向极端。

在现行的招生制度中,考后填志愿已经成了主流,但是这几年暴露出来的弊端也被人们所熟知。经历过高考的我相信,“考前填报+平行志愿”模式对大部分考生而言,将会是促进高考招生更加公平公正的一个好办法。

考前填报志愿一方面能去除“唯分数论”的唯一性,增加更多可变动因素,促进考生自己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从侧面反映出考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另一方面,将促进高校从“决定性战役思维”转向“持久战思维”,从“抢状元”转向“培养状元”的招生模式。能够让高校和考生的知情权都得到较好的满足与保障,削弱“放榜抢状元”的现象,有利于形成一个更为健康的招生生态链。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一些媒体在谈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时,总会痛切反思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应试教育,但每到高考结束,又会津津乐道的大谈升学率。虽然有关部门早已发出不提倡宣传中招和高考“状元”的通知,然而媒体却依然我行我素。在此,媒体需要做的不是寻找噱头和消费考生,而是引导公众走向理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坐地  坐地词条  起价  起价词条  高校招生  高校招生词条  高分  高分词条  避免  避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