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书评|断鸿零雁记

大家好,我是羽筱采。

今天我想玩点儿硬核的

(翻小本本: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今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嗨用起来)

窥济公一般的僧人——苏曼

《七绝·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苏曼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当国门被迫打开,外国文化渐渐渗入中国文人的思想之中,其中不乏有留学者,而无论如何,他们骨子里还淌着纯正的中国人的血。而苏曼殊不同,他本身就是中日两国的结合体,他也似乎在尝试着追求某种统一。

苏曼殊无疑是个性情中人,或者说,是个多情之人。可是,偏偏是如此的“六根不净”,他却捡起度牒当了和尚,统一了“空”与“色”。他不是我们印象里超脱世俗的和尚,而是在红尘中领悟佛道的和尚。

翻开《断鸿零雁记》,一上来就是扑面而来的“中国味道”。

“百越有金瓯山者,滨海之南,巍然矗立。每值天朗无云,山麓葱翠间,红瓦鳞鳞,隐约可辨,盖海云古刹在焉……”

如果不是清楚自己在看什么,看到这个开头,我大概会觉得这是《聊斋志异》中的另一个故事。

的确,很美的文言,美得不像是出自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甚至,这文字给人的感觉满满的都是诗的柔美。很难想象,这真的是一本小说。

再翻上几页,看到苏曼殊翻译的拜伦的《大海》,他用中国式的审美,将原作的“英国味道”尽数抹去了,只剩下如《诗经》般的浪漫主义情怀。可能因为他翻译得太好了,我想找到别的翻译版本都很困难。

总之,他的文字,让你不得不承认,他骨子里有中国人的血。

可是,随处可见的“新元素”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当然会有不一样的文学作品。

第一点,苏曼殊没有采用古时候惯用的“全知视角”来写这本小说,而是用一种类似自传的形式,以第一人称“余”的限制性视角来叙述。也正因为这一点,使其对人物的刻画更为精致。

第二点,这本小说的重点在于人物而非情节,这区别于章回体小说用波澜起伏的情节来吸引听众的模式,将人物尤其是其内心描写得十分生动。以至于即使整本小说的情节在逻辑上有些许问题,也不能否定这是民国初年的一部成功之作。

第三点,也是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一点,就是小说的悲剧结局。若将其全部归功于日本文化中的“物哀”理念似乎不太严谨,但这种提倡“真情的流露”的思想对于苏曼殊应该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他有“真情”,所以他会纠结,他会在当了和尚之后还纠结感情问题。

我看到很多将《断鸿零雁记》与汪曾祺的《受戒》进行对比的,这两本小说的风格截然相反,《受戒》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而苏曼殊这里却是通篇的病痛与眼泪。

所以,让我姑且把他的这种“纠结”,称为“悲剧意识”吧。

回忆看过的很多中国古典故事,发现其实中国人是一直都有悲剧意识的。中国人喜欢悲剧,欢欢喜喜大团圆的结局往往出现在外国王子和公主的童话故事里。可是,以往的悲剧大多都会秉承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法则,在最后给人以安慰。

虽然是悲剧,但是在《梁祝》里,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了;虽然是悲剧,但是在《窦娥冤》里,窦娥的冤情被她父亲平反了;虽然是悲剧,但是在《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与焦仲卿化鸟双飞了……

显然,这些悲剧都悲得不彻底,这些故事在最后都会有一条“光明的尾巴”,来告诉人们天地的善意、世间的美好。

而在这里,“踏遍北邙三十里,不知何处葬卿卿”。我们看不到美好与光明,只落得一声叹息,这就是苏曼殊的“悲剧意识”。我承认悲剧“美”,但仅仅是在故事中。大概他自己想让读者看到的是他的惨、三郎的惨,而非什么“悲剧美”。

对于苏曼殊而言,他独有的血脉,一半让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一半又给了他不羁的性格,这共同成就了他的与众不同。这种统一,将不同的文化揉在一起,可是,我们不知道,在他的心中,是“同”还是“恫”。

正是中日文化碰撞的背景下结出了如此子谷(字)

恰值中国革命之时,

以笔为戎又怎会少了一个他

曼殊短暂又匆忙的一生都投身在了

救国爱国的事业上

九岁那年,就已家道中落······奉上我的敬意

但是他居然畏鬼还贪吃,羽筱采表示我与前辈并不遥远😇

文字来源:梳毛吴茱萸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书评|断鸿零雁记  断鸿  断鸿词条  书评  书评词条  书评|断鸿零雁记词条  
心情

 心中唯一的你

心中唯一的你世界上,喜欢你的人很多,但是惦记你的人很少。惦记不仅仅是一种在乎,也是一种牵挂,更是一份难得的真情。什么是惦记你的人?惦记你的人就是:心里时刻想着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