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毛岸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毛泽东的长子岸英,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以后,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以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1946年,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对岸英非常疼爱,长期思念,但对岸英要求很严格,遵照毛泽东“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岸英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从来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相反,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

  一、要求岸英进劳动大学

  1946年新年过后,岸英回到延安。1945年10月后毛泽东身体状况欠佳,并急剧恶化。根据斯大林的命令,派两名医生到延安给毛泽东治病。岸英精通俄语,所以陪同他们。临行前斯大林接见了他,并把一支刻有名字的手枪赠给岸英留作纪念。

  岸英归国后被安排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和其他同志相比,他显得非常“洋气”:他懂俄语、英语、德语,平时爱穿苏军呢子制服和马靴,而且交谊舞也跳得不错,为人处世有些不拘小节。由于在苏联生活了近十年,因此对祖国了解不多,中文也说得不太利索。

  毛泽东仔细地询问了岸英在苏联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后,当场严肃地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还需要上另一所大学,这所大学古今中外都没有,它就是“劳动大学”。

  岸英明白父亲的心思,诚恳地说:“我离开中国这么久,在苏联也主要是在学校生活,中国农村我不熟悉,我愿意向农民学习。”

  不几天,岸英脱下皮靴,换上父亲送给他的布鞋,扛起背包,带上一袋小米干粮,到距延安城南15里的吴家枣园这个小山村劳动去了,并参加了土改工作。

  在小山村中,岸英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老农学习农活技术,不怕苦不怕脏,并向农民了解农村情况。

  一个多月后,岸英回来了,毛泽东一看,乐了:“好哇,白胖子变成了黑胖子。”并摸着儿子长满茧子的手说:“这就是你在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

  二、毛泽东带着岸英一起打扫厕所

  1937年,毛泽东带着儿子岸英住在延安凤凰山,当时岸英只有十五岁,在毛泽东住的院子外有个小厕所,这里以前一直由警卫班的战士打扫,可一连好几天,厕所总是在战士们前去打扫之前打扫得干干净净,战士们很纳闷,这事是谁干的?

  一个大雪过后的清晨,战士们很早起来扫雪,当战士们准备前去打扫厕所外积雪时,发规厕所外积雪早被打扫完了。“是谁打扫的呢?”大家一时却猜不出来。忽然,班长听到厕所里有人说话:“岸英,你到炉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来,往厕所里撒一撒。”多么熟悉的声音啊,原来毛泽东为了培养岸英爱劳动的好习惯,特意和岸英一起来打扫厕所,从此以后,警卫战士经常看到一个小男孩打扫厕所,很少有间断。

  毛泽东年青时种过田,是一个劳动能手,他种田不怕多流汗水,从不偷懒,别人锄二遍地他锄三遍,平时常到田里察看庄稼,见草就拔掉,他种的庄稼比别人都长得好。他始终认为,热爱劳动能养成人的好品性,他要培养岸英爱劳动的好习惯。

  三、要求岸英不能忘了故乡的亲人

  新中国成立后,岸英想要实现自己向往已久的回湖南老家探亲的打算。毛泽东也有回故乡去看看的想法,可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工作上千头万绪,他实在抽不开身。岸英多次提出有空要回趟湖南,毛泽东很赞同,而且对于回去的目的,他们父子之间几乎息息相通:一来祭扫杨开慧的墓。解放了,她未竟的事业完成了,也该安息了。二是韶山的父老乡亲为革命出过力,不能忘了他们,要去面谢。三来了解湖南乡下的情况,马上就要土地改革了,农民们怎么想的?都有些什么要求?特别是乡下来信说,湖南有些地区粮食歉收,发生了粮荒,不知情况会糟到什么程度?

  经过毛泽东的安排,岸英做好了回湘的准备。

  毛泽东给儿子岸英三封信,两项任务。三封信:一封是给杨开智舅舅的;一封是给外婆的祝寿信;一封是给中共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的。两项任务:一是要他回乡看望父老乡亲,把他的问候带给乡亲们;二是告诉乡亲们不久就要实行土地改革了,希望乡亲们积极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去。

  临走前,毛泽东又叮嘱岸英:“见了乡亲们要有礼貌,辈分大的男人北京叫爷爷,我们韶山叫阿公,长辈喊伯父叔叔婶婶阿姨,同辈的以兄弟相称,或者喊同志,不要没大没小的。再一点,要入乡随俗,不要有任何特殊,老百姓最不喜欢摆资格的人。”岸英心领神会,用地道的韶山话回道:“晓得喽,爸爸,你还有么子吩咐的?”毛泽东笑笑,递给他一个皮包,用手指指说:“这里的一些票子,是我多年的积蓄,是我资助你的,看到真正困难的乡亲,你就见机行事吧。俗话说,空手进门,猫狗不理……总之,你看着办吧。”

  岸英随李克农到武汉出差,在武汉办完了公事,5月23日到达长沙。5月25日是他外婆八十寿辰,他带着父亲的贺信和寿礼赶到了。

  岸英时刻怀念着牺牲了20年的妈妈。舅舅、舅妈决定陪他去板仓扫墓。

  到板仓,回到岸英小时候最熟悉的外婆家,他激动得不能自持。中午,他三口两口扒了半碗饭,便要舅舅跟他去看妈妈。

  在棉花坡,在“毛母杨开慧墓”的石碑前,岸英这个1.8米的大汉,“扑通”一声跪在母亲的墓前,泣不成声地哭诉着:“妈妈,妈妈,儿子回来看你来了!”

  岸英扫墓回来,便要舅舅带他到板仓的十几个贫苦农民家里,对那些曾经为安葬妈妈出过力的老人,他再三鞠躬致谢。

  第二天,有上千农民来到杨公庙,一来是看岸英,二来是要向岸英打听土改的政策,杨公庙挤得水泄不通。

  杨开智陪岸英站在戏台上,他介绍:“岸英小时候在这座杨公庙小学读过书。这次毛主席要他到板仓来看望大家,跟板仓的老乡们见见面。”岸英忍住热泪说:“父老乡亲们,20年前我三兄弟被迫离开板仓。今天,我回来了。20年里,我时时惦念着板仓,想念着埋在棉花坡的妈妈,也想念着乡亲们呐!”台下响起了妇女们唏唏嘘嘘的抽泣声。

  岸英话峰一转,又尽其所知,向乡亲们讲解着土地改革的问题,满腔热情地回答着大家的提问……韶山的父老乡亲们像当年盼毛润之一样盼望岸英,欢迎岸英

  岸英掏出笔记本,不时记下老百姓的想法、要求。

  夜深人静,岸英坐在桌边,热情的乡亲们聚在那儿久久不散,听情况,向他述说家乡的事情。直到午夜时分,陪同的人见太晚了,才说服了乡亲们回去睡觉,也让岸英早些休息。

  岸英在韶山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前后花六天时间。他那鼓囊的皮包,在韶山一转,钱被他零零落落地送光了,变得干干瘪瘪的。这次回家乡使他醒悟:虽然人民在政治上解放了,但大多数农民仍过着贫困的生活。解决贫苦农民困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行土地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否则,就是拿一火车钞票,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四、送岸英上抗美援朝战争前线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泽东让新婚不久的岸英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岸英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迅速熟悉了机关业务。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岸英壮烈牺牲。毛泽东得知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强忍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这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的第六位亲人。

  毛主席在1951年3月,与他的老友周世钊的谈话中说: “当然你说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战场上,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是你想一想,我是极主张派兵出国的,因为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我的这个动议,在中央政治局的会上,最后得到了党中央的赞同,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要抗美援朝,我们不只是物资的援助,金日成同志的告急电报是明写的‘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岸英是个年轻人,他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去农村劳动锻炼过,这是很不够的,一个人最好的成长环境就是艰苦!在战斗中成长要比任何其他环境来得更严更快。基于这些原因,我就派他去朝鲜了。”

  毛泽东教育岸英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从不许可子女有什么特殊化,对子女严格要求,并身体力行,教育子女健康成长,铸造优良品性,可谓教子模范。反观现在一些官二代,一些衙内的所作所为,让人齿冷侧目,是很使人忧虑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毛岸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毛岸英  毛岸英词条  伟大  伟大词条  平凡  平凡词条  一生  一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