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隔离的坚冰教学案
【知识与能力】
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与《老人与海》、高尔基与《母亲》、鲁迅与《阿q正传》、泰戈尔与《吉檀迦利》,认识这些文学成就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知道现代立体派画家毕加索及其代表作《格尔尼卡》,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鉴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来理解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2、通过组织学生的感悟活动,促使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地探究问题,并且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感受音乐的魅力,认同音乐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获得发展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其富含的艺术价值。
难点: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文学作品产生影响的理解;世界的交流与融合对文化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世界的文学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文学继续散发着光彩,在欧洲,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以其巨著 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 ,这部著作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而他本人也被称为 。
2、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艰苦搏斗,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寓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这种创作手法被称为 。
3、与此同时,亚、非、拉等国的文学逐步获得了世界的承认,其中印度近代文学上伟大的诗人 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
1、高尔基被誉为" ",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人。其中代表作 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他的自传三部曲 、 和 不仅反映了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年代 80年代的俄国社会。
2、1918年,鲁迅发表了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三、毕加索和立体派
立体派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 ,代表作有被称为是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的 。1937年4月,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毕加索以此为题材,创作了画坛的名作 。
【教学过程】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艺术潮流的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在经过激烈碰撞之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取得了共同发展。
2、政治:相继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二、世界的文学
1、欧洲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及其历史地位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在欧洲,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凭借其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先后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也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而他本人也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2、20世纪初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历史地位及其代表作
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是个传奇人物,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一个医生家庭,1917年中学毕业后就当报社记者,上过意大利前线。他喜欢滑雪、斗牛、打猎,这些往往都是他作品的背景。20世纪40年代,曾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因此作品中的人物不少是藐视死亡的勇士。《太阳照旧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成为描写两次世界大战的名篇。其代表作《老人与海》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艰苦搏斗,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寓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这种创作手法则被称为"冰山原则"。
海明威是二战以后,移居古巴,创作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小说中的渔夫桑提亚哥在同象征着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但他坚忍不拔,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取得了胜利。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古巴革命后,回到美国。1961年,因精神忧郁自杀。海明威的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逼真的记述、简约的文体、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和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使他成为开创一代文风的巨匠。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文学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亚、非、拉的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获得了世界的承认,出现了诸如泰戈尔、川端康成等著名作家。
泰戈尔(1861—1941)1861年5月7日出生在加尔各答的一个富有的婆罗门种姓地主家庭,他的家庭是当时加尔各答知识界的中心。他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多才多艺,才华超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诗集《吉檀迦利》含意深远,清新美丽,使泰戈尔于19xx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余作品,如《新月集》、《飞鸟集》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著名诗集。
放映一段泰戈尔散文诗欣赏:《采果集》节选
l 云朵对我说:"我这就消散。"
l 黑夜对我说:"我这就投入火红的朝霞。"
l 痛苦对我说:"我保持深深的沉默,如同他的脚步。"
l 生命对我说:"我在完美中死亡。"
l 大地对我说:"我的光芒每时每刻亲吻着你的思想。"
l 爱情对我说:"时光流逝,但我等着你。"l 死亡对我说:"我驾驶着你的生命之舟穿越大海。"
l 泰戈尔与徐志摩的友谊——"友谊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不光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惠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妹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
4、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的历史地位、代表作及其内容与特点。
⑴历史地位——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
高尔基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奠基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散文诗《海燕》,创造了一个勇敢的海燕形象,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是一篇不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檄文与颂歌。《母亲》则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之作,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俄国社会,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高尔基不仅是优秀的文学家,同时还积极投身于保卫世界和平和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中,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名字将被全世界人民所铭记。⑵代表作及其内容与特点。
散文诗《海燕》,创造了一个勇敢的海燕形象,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是不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檄文与颂歌。《母亲》则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之作,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俄国社会,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5、鲁迅的代表作及其历史地位和他的文学特色。
⑴代表作及其历史地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借"狂人"之口揭露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作者借阿q描绘出了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形象。阿q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表现了被压迫者身上无可救药的精神病态。
⑵文学特色——鲁迅希望通过描画这些"沉默的国人的魂灵",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和麻木,唤起国人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三、立体派绘画的兴起与艺术特色
立体派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立体派画家一反传统绘画的特点,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现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立体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1881—1973)。毕加索是西班牙人,后来定居法国巴黎。他从19世纪末开始从事艺术创作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立体派画家。毕加索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创作了各种艺术风格的作品,用自己的艺术之笔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生命之歌。
创作分期、代表作及其艺术特色。
①根据用色的不同,19xx年以前毕加索的创作被分为"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
②19xx年前后他受非洲黑人艺术和塞尚绘画的影响,形成了创作生涯中的"黑人时期",代表作有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的《亚威农少女》。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立体的一面。立体主义则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亚威农少女》中,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
③随后,毕加索进一步探讨立体主义表现技法的可能性,开始了其艺术生涯的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创作了《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以及《有藤椅的静物》等作品。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动荡而悲惨的岁月使毕加索开始重新思考古典世界,他进入了创作的"新古典主义时期"。
⑤1937年4月,法西斯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并以此事件为题材,创作了震撼画坛的名作《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是西班牙一座古城的名字,那一年西班牙政府动用暴力摧毁了该城,毕加索以此为题材,以拆分的元素再现场景(立体主义),表达了对政府以及战争的抗议,因为这副画,毕加索被流放法国,并终生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西班牙。 由于该画的名字以及内容,《格尔尼卡》也成为后来反政府、反暴力的象征。毕加索说,除非西班牙成为真正民主、和平的国家,该画才会回到祖国,一直到后来西班牙解放战争胜利,该画才隆重回到祖国,成为西班牙最珍贵的文化财产。世界有2幅画是用防弹玻璃做保护的,其中之一是达芬奇的《蒙那丽莎》,另外就是毕加索的这幅《格尔尼卡》。画面采用了立体主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描绘了战争带给居民的伤亡和惊恐,整个画面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毕加索用他的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因而获得了西班牙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也许你要奇怪,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呢?这是因为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勃勃,从不满足。 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冒失败的风险。
四、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取得了共同发展。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化的共融性;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特有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鼓舞了人们的斗争勇气。
【知识探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的特点
东西方文化在激烈碰撞后获得共同发展;欧美文学继续散发着光彩;美国文学不像欧洲文学那样严肃,而是以幽默为主旋律,给人一种轻松诙谐的感觉;亚、非、拉等国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获得世界的承认;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繁荣。
【资料卡片】
1、你知道诺贝尔奖的由来吗?
讲析:瑞典人诺贝尔发明了无烟炸药,并开办炸药工厂,拥有巨额财产。诺贝尔的遗嘱规定用他一部分遗产建立一个基金,用其利息奖励世界各国对物理、化学、医学以及和平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诺贝尔奖的由来。
2、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xx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xx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xx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说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3、海明威
海明威的勇气教条、海明威的英雄和他面对难关的坚毅态度,都诠释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是生来被击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
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 200多块弹片嵌入他的身体,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次的退稿, 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打倒他;直到晚年,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立起来;最后,因不甘愿成为无能的弱者,他举枪自杀。这就是硬汉海明威。
海明威最希望他一生都充满戏剧性,最希望在谢幕的时候,能让所有人都记住他。他要用人们永远不息的掌声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让所有后来者都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知道他作为一个男人在死的时候有多么豪迈、无所畏惧。从海明威一生的经历到最后的归宿上看,他实现了这要紧的人生诉求。
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我们似乎看见一个孤单的捕鱼老人置身于大海中,就像是在旋流中的一片叶子,在寂寞的大海上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没有丝毫的孤独和沉寂。从漂浮的小船到海风和夕阳,在那场与风浪、鲨鱼惊心动魄的搏斗过程中,尽显老人疲惫又顽强的毅力,每时每刻都让我们为一个天涯漂流者的生命担忧着。一个老渔夫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体验,虽然拖回来的只是一副骨架,但我们却感觉到了一个悲壮英雄的回归。桑地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个"硬汉"。"硬汉"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面前,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也许他希望自己能像桑地亚哥那样永不服老、永不服输,所以在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痼疾"搏斗"了将近三年之后,他决心主动地摆脱病榻上的痛苦折磨,他坚信"人不是生来被击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的格言,于是在1961年7月用他心爱的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海明威不仅用自己的作品诠释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同时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在与莫测的自然中演绎着生命的顽强。
他坚韧,不吝惜人生;他坚韧,不吝惜自己。……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他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显示了他的伟大。他的风格主宰了我们讲述长长短短的故事的方法。我依然记得我想对碰上的每一个人大声朗诵《杀人者》的那股痴迷劲。他是我将永远怀念的朋友。
——诗人 弗罗斯特
海明威有一种强烈的欲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加诸我们身上,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美国作家 索尔•贝雷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市郊外的橡园镇。父亲克拉伦斯•海明威是这个小城镇医院的一名外科医师,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他的长子。父亲本期待他将来能继承父业,没想到40年后海明威竟以他的长篇巨著《丧钟为谁而鸣》赢得了世界声誉,此后又在55岁时以一部不到六万字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压倒所有候选的世界级文豪,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使他在世界文坛上的名望和地位达到了巅峰。
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作家,海明威的性格、生活作风和习惯爱好,完全不是一般人想像中的那种文人学者类型。幼年时期他就是一个活泼淘气的"野小子",经常缠着爱好野外活动的父亲带他一道去打猎、钓鱼。入学之后,他几乎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所有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对拳击和橄榄球的爱好简直达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而且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晚年。由于这种长期锻炼,海明威的健壮体格和犷悍外型使人无法将他和"文学家"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在如此醉心于激烈体育活动的学生时代,他早已对写作深感兴趣,经常仿效当时流行的幽默笔调试写一些小品和报道,不久便显示出出众的才华,刚满17岁就当选为橡园镇高级中学校刊的主编。中学毕业后,19岁的海明威通过叔父的推荐,远离家乡到堪萨斯州担任《堪萨斯城明星报》的记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海明威争取到以记者的身份参加美国红十字会的战地服务队的机会,开赴意大利前线,不料刚到那里不久便被一颗炮弹炸成了重伤(战地医院医师在他身体里一共取出了237块大小弹片),而海明威当时居然带着这些弹片,背着一个伤势更重的意大利士兵,在自己晕倒之前挣扎着到了救护站。此举为他赢得了意大利政府授予的银十字军功勋章,但战争的残酷恐怖同时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22年,海明威被任命为《堪萨斯城明星报》特派驻欧洲记者,在巴黎期间,海明威一方面担任采访、报道的工作,一方面重新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但开头很不顺利,他的第一部作品集在1923年出版时,只印了300册,社会反应也很冷淡。而海明威偏偏是那种不肯认输的"硬汉子",他索性辞去了记者的职务专心搞创作,并在当年年底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作品集《在我们的时代里》。这个集子的第一版在巴黎仍未引起什么注意,但到第二年在美国发行了增订的第二版时,成为1925年度十大畅销书之一,海明威也因此一举成名。1926年,他又写出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不遗余力地揭露并谴责人类之间的互相残杀、暴力行径和灵魂的堕落。通过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的形象和性格,作者不仅显示了"迷惘的一代"青年们空虚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反映出他本人消极的世界观,实际上,书中的巴恩斯正是海明威的自我写照。
1929年海明威发表了他的又一力作——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直接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对人民大众遭受的苦难发出了悲哀和同情的叹息,同时也更加暴露出他本人的消极悲观情绪,这种情绪在他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都有所抒发。
在20世纪30年代的前半期,海明威把大部分时光消磨在出国旅游、钓鱼、打猎、观看斗牛等事上,这几年里他只写了两部作品《下午之死》和《非洲的青山》,但都不怎么成功。1936年他发表了《乞力马扎罗的雪》,这个短篇受到普遍赞赏,被公认为他所写的几十个短篇中最杰出的作品。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弗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毅然投入这场民主与独裁的生死搏斗中去,在当年冬天他发起了广泛的募捐支援活动,为此跑遍了大半个欧洲。这场反法西斯的艰苦斗争最后失败了。海明威满心沮丧地回到了美国,战争的经历和失败的痛苦为他提供了改变自己精神世界的机会和创作的源泉。他先后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后者成为全世界畅销的巨著,是海明威创作生涯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被举世公认为不朽之作。
1945年3月,海明威在二战胜利前夕回国,随即移居古巴首都哈瓦那,在那里定居,继续他的创作生涯,先后发表了一些短篇和两个中篇作品,其中《老人与海》(1952)是他的又一不朽之作,在1953年为他赢得普利策文学创作奖,1954年又为他赢得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在他的生命最后几年中,一直遭受多种病症的折磨,他已丧失了创作的精力。1958年,海明威迁返美国爱达荷州疗养,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痼疾"搏斗"了将近三年。最后,终于按照他的悲观主义观点:"在人和大自然或外界势力的搏斗中,最后人总是难免于失败",决心主动摆脱病榻上的痛苦折磨,在1961年7月用他心爱的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自杀是对病魔采取的一种"宁死不屈",与之"同归于尽"的解决手段;同时也使他的消极世界观和他所提倡的"硬汉"精神这一对矛盾最终在他身上得到了统一。
海明威是硬汉精神的一种标志。多少年来,这似乎成了一句至理名言。海明威是一个酷爱打猎、钓鱼的作家。他到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他的身上中过237片弹片。他的头上缝过57针。他曾在非洲两度飞机失事,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
这就是海明威。他的经历,孕育出他那硬汉的性格。在他的小说中,反复出现了拳击、斗牛、狩猎、捕鱼、战争等题材。这些都是力量的象征。当然,还杂糅着酒、暴力、性、孤独和死亡。
海明威让我知道,人的经历是何等的重要,这是无价的财富。谁都无法轻视自己的经历。
今天的男人,对于海明威那种生活,自然是无缘也无法企及的。所以,人们曾经发出"寻找男子汉"的呼唤。一种男性的强悍、坚韧的阳刚之气,已变得越来越稀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精神,敢于承受痛苦,蔑视死亡。
一个作家的成名,不在于他写了多少,而在于他有什么独特的创造。海明威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其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而且,人们极易在文学大师的群像中辨别出他的声音。
无法否认,与海明威硬汉精神相吻合的是,他那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写作风格。那就是简洁利索。他放弃了无关的素材,技巧的花哨,感情的泛滥,蹩脚的形容。我仿佛看见他提着一把锋利的板斧,砍掉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修饰。正如英国作家欧•贝茨所说:"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据说,《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他重写了39次。《老人与海》他校改了200多次,本来可以写成1000多页的长篇巨著,最终浓缩为只剩下几十页的一个短中篇。假如仍是1000多页,那就不是海明威了。诺贝尔文学奖史也将抹去他的名字。
无法理喻的是,被海明威所摒弃的,却被时下我们的一些文人当宝贝似的捡回,乐此不疲地制造着成堆的文字垃圾。
海明威的魅力在于,他净化了当时的文风,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也因此,他被同时代及后来的许多作家奉为典范,并且吸引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目光。其春风化雨般的影响,经久不衰。
近读介绍海明威生平的一份译稿。看他魁梧、结实、胡须丛生的照片,嘴角还漾出一丝微笑。海明威是不朽的。很难再有像海明威这样的作家,他的经历与作品,让我一读再读。因为,海明威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
3、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1861-1941)印度孟加拉语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六个哥哥也均献身于社会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泰戈尔自幼厌恶正规学校的教育,靠家庭教育和刻苦自学度过少年时代,1878年去英国学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 [www.365zn.com,点击进入]
泰戈尔童年时代即崭露诗才,他的爱国诗篇《给印度教徒庙会》(1875)发表时,年仅14岁。1880年,19岁的泰戈尔便成为职业作家。1881至1885年,他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1883),还有戏剧和小说等作品。这些早期伤品的特点是梦幻多于现实,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www.365zn.com,点击进入]
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期,诗集《心中的向往》(1890)是他的第一部成熟作品,著名诗篇《两亩地》(1894)的发表,标志着泰戈尔从宗教神秘主义走向深刻的人道主义。这一时期的诗作还有《金帆船》(1894)、《缤纷集》(1896)第5部抒情诗集和一部《故事诗集》(1900)。此外,他还创作了6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的《素芭》(1893)、《摩诃摩耶》(1892)、《最活着,还是死了?》(1892)等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杰作之林。 [www.365zn.com,点击进入]
19xx年,泰戈尔为改造社会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儿童教育实验。19xx年,这所学校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由于英国在孟加拉推行分裂政策,19xx年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泰戈尔积极投身于运动并创作了许多爱国诗篇。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时期。他出版了8部孟加拉文诗集和8部英文诗集,其中《吉檀迦利》为诗人赢得世界性声誉。这一时期重要的诗集还有《园丁集》(1913)、《新月集》(1915)、《飞鸟集》(1916)等。19xx年,泰戈尔又发表了史诗性长篇小说《戈拉》和象征剧《国王》等。 [www.365zn.com,点击进入]
1919年,印度掀起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寻求民族解放道路,他走遍五大洲,发表了许多著名演讲。这时期突出成就是政治抒情诗,分别收在《非洲集》(1937)、《边沿集》(1938)、《生辰集》(1941)等作品中。 [www.365zn.com,点击进入]
泰戈尔一生共创作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余种戏剧,还有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著和游记、书简等。此外,他还是位造诣颇深的音乐家和画家,曾创作xx余首歌曲和1500余帧画,其中歌曲《人民的意志》已被定为印度国歌。 [www.365zn.com,点击进入]
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继承了古典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欧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营养,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一代文化巨人。19xx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获诺贝尔文学奖。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 [www.365zn.com,点击进入]
1941年4月,这位旷世奇才,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写下最后的遗言《文明的危机》。同年8月7日,泰戈尔于加尔各答祖宅去世。
4、马克西姆•高尔基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耶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工,4岁丧父,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走向"人间",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
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8年开始过流浪生活。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报》上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去。当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署名吧: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可夫。
从此专心从事写作。
青少年时期漂泊流浪的生活,使高尔基亲眼看到并亲身体验到俄罗斯劳苦大众在沙皇统治下的艰难生活。高尔基对腐朽的旧制度充满厌恶和憎恨。他在作品中抨击了沙皇制度的黑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他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沙皇政府对此十分害怕,曾几次监视、拘禁和逮捕高尔基,并将他流放。镇压不但没有使他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斗争的意志和决心。
1898年,他的第一个作品集《随笔与短篇小说集》问世,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在其早期创作中,既有浪漫主义作品,也有现实主义作品。浪漫主义作品有《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海燕》等。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自由的渴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憧憬,特别是1901年创造的海燕形象,被认为是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的象征,给人们极大鼓舞。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切尔卡什》、《奥尔洛夫夫妇》、《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草原上》、《因为烦闷无聊》、《二十六个和一个》等,主要批判资产阶级世界和市侩的卑鄙龌龊,同时也表现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觉醒,表达他们对剥削制度的愤怒和抗议。20世纪初,高尔基的创作转向戏剧方面,以最迅速、最直接的形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1901-1905年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野蛮人》等许多重要的社会政治剧本,其中有的反映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苦人民的生活,有的揭露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市侩的精神空虚。在《小市民》一剧里作者第一次描写了先进工人尼尔的光辉形象。这些剧本的上演,受到革命人民的热烈欢迎,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不安。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同列宁会晤。1906年高尔基写出了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母亲》和《仇敌》,使他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它描绘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工人党员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巴威尔和母亲尼罗芙娜的形象概括了20世纪初俄国工人阶级革命战士的优秀品质。列宁称赞这部小说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提出它对俄国工人有"很大的益处"。这部小说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群众,使沙俄统治者十分惊恐。《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革命导师列宁是高尔基的良师益友。列宁不断地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关怀、帮助高尔基。在列宁的建议、鼓励之下,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自传三部曲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艰苦的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一度接受造神说,发表错误作品长篇小说《忏悔》,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十月革命前后高尔基还写了许多重要作品:《夏天》、《三人》、《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人间》、《我的大学》等。1922年高尔基出国养病,病中完成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1928年回国后,目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景象,热情高涨。晚年除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特写、政论、评论文章外,还著有史诗型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为无产阶级文学宝库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主席。
1936年6月18日病逝。
5、《母亲》
《母亲》是高尔基为唤起俄国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胜利的信心而作的。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年轻工人巴维尔及其母亲尼洛芙娜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后,逐渐觉醒,以及巴维尔领导的工人小组的成长过程。然而在"五一"节示威游行中,巴维尔等人不幸被捕。小说的第二部分描写了母亲尼洛芙娜在儿子被捕后,接替了儿子的革命工作,常常扮作小贩、香客、修女等到处散发革命传单和宣传革命真理的小册子。在审判巴维尔的法庭上,巴维尔正义凛然地控诉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和罪恶,同时也表明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而母亲则在传送巴维尔演说的传单过程中被宪兵抓住。
小说通过"母亲"这个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俄国19xx年革命前夕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反对沙皇统治的不懈斗争。小说将人类最崇高的情感——母爱和人类最神圣的事业——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融为一体,以革命乐观主义预示了旧时代的必然灭亡,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6、鲁迅
鲁迅(1881年―1936年),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xx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xx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
19xx年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发表了《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富有战斗精神的论文。19xx年8月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课余辑录亡佚古代小说。19xx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到北京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此后"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杰作。同时,他还结合斗争需要,创造了被称为匕首或投枪的文体,写了许多杂文和论文,后来结成杂感集《热风》,论文则收入《坟》。1920年8月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课,编定《中国小说史略》等书,并相继出版了小说集《呐喊》、1925年领导青年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编《莽原》,翻释介绍外国文学。1926年8月在军阀迫害下,离京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底到上海,专事著述。1929年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30年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左联"领导工作。其间,还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与国民党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在上海期间,陆续出版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语丝》、《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文学刊物,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1936年10月19日,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因积劳成疾,在上海逝世。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并给人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一生著译约近1000万字,计有小说集3部,杂文集17部,散文诗集1部,回忆散文集1部,1400多封书信,还有19xx年5月5日到1936年10月18日的日记(其中1922年的已佚),以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他还翻译了14个国家将近100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印成33部单行本。此外还辑录、校勘古籍18种。这些著作曾有各种不同版本出版,现有1959年版《鲁迅译文集》10卷,1981年版《鲁迅全集》16卷。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7、巴伯罗•毕加索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的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全国美展,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由于贫穷总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19xx年4月定居巴黎贫民区,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粉红色时期"。尔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xx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
32岁之后的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8、亚威农少女
《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形成于其创作生涯中的"黑人时期",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
19xx年,毕加索根据他青年时代在巴塞罗那的"亚威农大街"所见的妓女形象为依据创作了此画。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毕加索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公开向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审美法则进行挑战。画中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具体环境描写,只有几个面的结构。画面上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其形体,特别是脸部、正面、侧面、斜面全部合在了一起。
这幅画完全违反了人的视觉所看到的形象,又是以裸体女人为主,使毕加索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嘲讽和指责。然而,这幅画却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而波及到其他领域,连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上,都引起了共鸣。这幅画由此被认为是立体派的开端,毕加索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9、格尔尼卡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1937年4月,法西斯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毕加索也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了这一幅震撼世界画坛的《格尔尼卡》。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甚至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似乎在表达着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然而,仔细观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也是相互平衡的。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约翰.克利斯朵夫》先后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 ( )
a、罗曼•罗兰 b、海明威 c、德莱塞 d、马克•吐温
2、下列哪位文学家不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
a、罗曼•罗兰 b、海明威 c、德莱塞 d、马克•吐温
3、美国作家海明威最著名的代表作是( )
a、《美国的悲剧》 b、《苹果车》
c、《老人与海》 d、《约翰•克利斯朵夫》
4、下列不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的作品是( )
a、《太阳照旧升起》 b、《丧钟为谁而鸣》
c、《老人与海》 d、《约翰•克里斯朵夫》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 )
a、川端康成 b、鲁迅 c、巴金 d、泰戈尔
6、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基础的作品是( )
a、《母亲》 b、《苦难的历程》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静静的顿河》
7、下列不属于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的是( )
a、《海燕》 b、《童年》 c、《我的大学》 d、《千只鹤》
8、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阿q正传》 b、《狂人日记》 c、《药》 d、《祝福》
9、20世纪立体派绘画最著名的代表是( )
a、毕加索 b、米开朗琪罗 c、拉斐尔 d、德彪西
10、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曾经震撼画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画面采用了主体主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
b、描绘了战争带给格尔尼卡镇居民的伤亡和惊恐
c、这幅画的创作是有感而发
d、这幅画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面材料:
19xx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的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请回答:
⑴泰戈尔是哪国人?他获奖有何影响?
⑵泰戈尔的创作属于哪一个文学流派?这一流派同时期的欧美作家有哪些?
⑶这一文学流派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三、问答题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有何发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c 4、d 5、d 6、a 7、d 8、b 9、a 10、d
二、材料解析题
11、⑴印度人。他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标志着东方文学的成就已经逐渐为世界接受。
⑵属于现实主义流派。这一时期的欧美作家有:法国的罗曼.罗兰,美国的海明威、德莱塞、马克•吐温、欧•亨利、杰克•伦敦等。
⑶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在经过激烈碰撞之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取得了共同发展。相继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三、问答题
12、高尔基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奠基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代表作《海燕》、《母亲》、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中国鲁迅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课文夹竹桃教学设计一复习1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2读词(1)再读荇藻,强调荇是后鼻音(2)玉簪花象什么?读黄庭坚关于玉簪花的诗(3)理解秋风乍起的乍(突然)(4)读一嘟噜(5)理解熏透了(香味很浓),理
课文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范文整节课下来,总体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学生很感兴趣,想象得也比较好。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比较有兴趣,
苏教版语文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全诗展现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向盲婆婆送上一只会唱歌的的蝈蝈,希望这只会唱歌的蝈蝈让寂寞的盲婆婆听着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回到童年,想
课文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把卢沟桥烽火安排在五下,我想编者的意图是很容易理解的。孩子正处在价值观初步形成期,此时灌输一些史实教育,能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之情,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
Itslate小学英语课文教学反思本课是牛津小学英语4AUnit7Itslate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询问时间,要让学生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掌握句型Whatsthetime,please?Its要求学生能
拥有快乐拥有快乐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验在不同生活中所呈现的喜怒哀乐,营造一个欢乐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快乐的情绪。2引导学生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快乐的过每一天。二课前准备准备几个跟情绪有关的
北京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统计表的教学反思1从单学科教学向综合教学整合。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不但因两者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互为依存而且这种整合也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借助于word这一办公软件载体,统计表的功能和制
毛笔字相向教学反思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毛笔字相向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篇一毛笔字相向教学反思如何让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早执毛颖来感受传统书法魅力,接受系统的技法训练,从而
人教版刷子李教学反思刷子李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园地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人物这一专题,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
人教版我的母亲教学反思范文周三下午在教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我课前让学生欣赏了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学不自觉地跟着轻和着,那样的投入,那样的认真,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母爱,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
英语的详细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Icanplaytheguitar。表述。教学内容大多以学生整体感知为主。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和情景教学途径。优点利用歌曲接近了与学生的关系,使他们在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