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的土地,如此广袤,足以容纳面积高达566万平方公里的山地和高原长度超过150万公里的江河,以及48571条冰川和24880个湖泊。它的景观如此丰富,世界上最密集的高山峡谷区,在这里,世界上最壮观的喀斯特地貌,在这里,世界上最大、最厚、最连续的黄土覆盖,同样在这里,这里是祖祖辈辈中国人的家园。那么,是什么创造了我们如此独特的家园?中国究竟从何而来?如果你也曾有这样的疑问,那么在接下来的视频里,我们会尝试一个行星尺度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此时,你会发现,问题的答案并不在那些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繁华都市,而在这颗星球上最突出的一块高地,青藏高原。这一切必须从一场大风撞开始说起。正如你现在看到的这样,在漫长的岁月中,地球板块不断分裂、漂移、碰撞、重组,陆地形态和今天大相迳庭。而在大约6500万年前,一路向北漂移的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迎面相撞,这次碰撞速度之快、能量之大,引发了规模空前的地表隆起,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青藏高原。它是地球上最高、最厚、最年轻的高原,甚至可与地球南北极比肩,人称第三集。高原之上一列列超级山脉绵延千里、长约740公里的念青唐古拉山脉,长约840公里的祁连山脉以及七条山脉南北纵列如同大地褶皱般的横断山脉等等,每一个都是声名显赫。而蜿蜒超过2400公里的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其长度更是相当于北京到海南的直线距离。山脉之上,一座座雪峰巍然耸立,云南最高峰卡瓦格博峰、四川最高峰贡嘎山、新疆最高峰乔戈里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等等。地球上全部的八千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七千米级山峰以及数不尽的五千六千米级山峰,通通拘于这片土地。不仅如此,这场碰撞的洪荒之力同时向外围传导,让此前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区域进一步抬升,包括今天的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最终,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从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到第二级阶梯上众多的高原与盆地,再到第三级阶梯上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等,中国千变万化的地貌,不计其数的风景,正是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展露在我们眼前。但大碰撞的塑造并不止于此,他创造出了青藏高原。彻底改变中国这片土地原本的命运。这是北纬30度,现在他附近从北非到西亚,大面积的干旱地带几乎连成一片。这是因为如果不考虑地形等因素,接近地面的地球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他的控制下,北纬30度附近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儿气流下沉,温度升高,水汽则更不宜凝结,因此难以形成降雨。不过在中国南方,意外却出现了,此时的北纬30度附近不再是戈壁大漠,而是烟雨江南。究竟是什么力量竟能颠覆行星风气?答案便在青藏高原。这里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能比平原地区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尤其在夏季,地表吸收的能量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令其受热上升,从而导致地面气压不断降低,不得不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于是一座。规模巨大的高原抽风机就此诞生,它的力量之强大,足以大大增强,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尤其是由东亚季风带来的丰沛水汽,彻底击退了行星风系对中国南方的控制,让这里从此摆脱干旱,变得山水宜人,才有了今天文化繁盛、经济发达的模样。但大自然总是追求平衡,由于青藏高原对印度洋水汽的阻挡,让本就因地处内陆而春风不度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形成大面积的戈壁沙漠。每逢冬季,强劲的西风又吹起这些戈壁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直至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最终以全球70%以上的黄土堆积出厚度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到这里,中国的气候格局就此奠定三大自然区全部行程,不过这还不是全部。还有一种地理格局,也将因青藏高原的诞生而重塑这种地理格局。当我们将地表上的岩石、土壤和植被全部隐去,方能更加清晰地目睹她的真容。此时,在你眼前的是由积雪不断压实结晶形成的7万多条冰川,其面积之广阔远超两个台湾岛。此外,还有由冰川融水、大气降水、地下水共同补给形成的1000多个面积大于一平方公里的湖泊,以及不计其数交织密布的河流。即便放眼全球,我们也再难在中低纬度地区找到规模如此庞大的冰川覆盖,也再难找到海拔如此高耸、数量如此众多的高原湖泊群。而正是这些冰川湖泊,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让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闸门打开,一众大江大河便以高屋建瓴、知识清晰。而下向四周奔流。在中国东部,长约五千四百六十四千米的黄河,六千三百九十七千米的长江,孕育出璀璨的华夏文明。在中国西北部,黑河、塔里木河等在浩瀚的戈壁沙漠中滋润出一片片绿洲,而在中国西南部,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印度河等则是一路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到这里,中国的地貌、气候和水系的基本格局均已奠定,纸袋即将踏上这片土地的人们,开启另一场独一无二的创造。而此时此刻,当我们透过6500万年的时空岁月,描绘中国从哪来的答案?也许很难想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认知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此后,正是一代代科学家的钻研和探索,才让我们越发清晰的了解。留下这片土地,在那些条件艰苦的岁月里,哪怕随身只有一只鸡,不气,一只气压表和一支从国外带回的罗盘,便要进入无人之境。哪怕一本由苏联专家编写的考察指南,就是当时仅有的参考书籍,但就是凭借这些简陋的装备,科研工作者们也毅然进入高原,攀上高山,深入大湖,走入密林,去填补中国人对自己脚下土地认知的空白。时至今日,我们仍走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印度洋板块仍在以每年44到50毫米的速度北进,季风活动下引起的暴雨、山洪、泥石流时有发生,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川退却、冻土融化、湖泊扩张也日益明显。如此种种,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又将如何改变中国?这些问题正等待第二次青藏科考队以及更多科研工作者们去寻找答案,也许科学住。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甚至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抵达终点,但我们仍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因为只有这条道路能支持我们前往那些从未有人涉足的山巅。只有这条道路能帮助我们实现那些宏伟的设想,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也只有这条道路能告诉我们,这片土地和他的人民将会迎接一个怎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