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依据纪录片《中国考古探秘》第二季,来为大家介绍号称天下第一陵的"乾陵"。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广阔的大地上留下历朝历代的许多帝王陵墓,这些陵墓大多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其中有几座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陵"。比如: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的黄帝陵,因为埋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被称为"天下第一陵"是当之无愧的;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龙都大道的太昊陵(伏羲陵寝)埋葬着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也被誉为天下第一陵;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的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称为"天下第一陵"也不过分。 远观乾陵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另一座帝王陵墓——乾陵。乾陵有些特殊,在古今中外只有这一座,因为它 里面合葬着两朝皇帝、一对夫妻(唐高宗李治和大周 女皇武则天),所以乾陵也被称为"天下第一陵"。 乾陵位于陕西省 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的 梁山上。 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乾陵玄宫(墓室地宫)位于北峰山腰之上。陵墓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凿山建穴,将开凿好的墓穴深埋在山体当中。南面的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陵区仿照都城长安城建制修建,陵园有内外两重城池,其中内城南北城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3米,西城墙长1438米,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除主墓外,在陵区东南部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埋葬着一些皇室成员与功臣。整个陵区周长40公里,总面积约133平方公里。乾陵也是陕西关中地区唐代十八陵之一。 唐高宗李治的画像 大周女皇武则天的画像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已经病入膏肓,此时大唐帝国的权力已经集中在天后武则天一人手中。她任命吏部尚书 韦待价负责修建李治的陵墓,这就是乾陵。还没等到乾陵修出,李治就在12月27日撒手人寰而去。第二年8月,乾陵才初具规模, 李治被葬入乾陵。已经与皇帝之位只差一步之遥的武后一看乾陵的规模,感到非常不满,她下令韦待价继续修建。乾陵修建时,正值大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充盈的国力能够支撑女皇修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富丽的陵墓。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做了名副其实的女皇帝,这时她更加关注乾陵的修建工作。 既然在生时已经获得了一般女人难以企及的权力和地位,那么在百年之后的安息之所也一定要与众不同。在她的监督下,乾陵前后用时28年,一座仿造长安城的空前绝后的帝王陵寝才总算完成了。 陕西咸阳乾陵 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 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千米。据宋代王溥的《唐会要》 记载,乾陵"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多个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建成的乾陵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堪称历代皇陵之冠。 公元705年2月22日,武则天听从宰相兼好友狄仁杰的劝说从帝位上退下来,并且还政于李唐王朝。她的第三个儿子李显再次登上皇位,这就是唐中宗。唐中宗李显原谅了母亲以往的过错,一代女皇在人生的弥留之际终于享受到了天伦之乐。公元705年12月16日,82岁的武则天带着满足去和她的丈夫李治在另一个世界相聚去了。死前她嘱咐儿子李显在她的墓前立一块无字石碑,她的功过是非留给后人去评说,她相信历史会给她一个公正的评价。 公元706年5月,李显将武则天以皇后礼仪葬入乾陵。随后他又将武则天在位时期冤屈而死的大哥李贤(章怀太子)、儿子李重润( 懿德太子)和女儿李仙蕙(永泰公主)也重新厚葬于乾陵陵区东南,作为父母陵墓的陪葬墓。以后又在陪葬墓区葬入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皇室成员。至此乾陵陵区的规模就此成型。 乾陵武则天无字碑 乾陵自建成后在1200多年中经受了许多盗墓者的骚扰。在历史记载中就有3次规模庞大的盗掘行动差点给它带来灭顶之灾,但是乾陵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直到今天都没有被盗掘过,在考古史上就是一个奇迹。 公元881年,唐末的黄巢叛乱大军攻入长安,黄巢亲自率领40万人来挖掘乾陵。他们在梁山主峰的西侧发现了大量碎石,于是认为乾陵地宫入口就在附近,于是开始疯狂地挖掘。但是他们把半个梁山挖掉了,都没有找到地宫入口,只好悻然作罢,只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 由于叛军中文化人少,加上乾陵实在太坚固,兵士们弄不清乾陵的内部结构,结果挖错了方向,乾陵躲过了一劫。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梁臭名昭著的中国最大的盗墓贼温韬 在出任耀州节度使(相当于今天陕西省军区司令员)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趁战乱之际,率领手下疯狂挖掘帝王陵墓。将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中的另外十七座唐朝皇帝的陵墓盗掘一空,就连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都没能幸免于难。只有武则天的乾陵躲过了劫难。 温韬在挖了别的唐朝皇帝的陵墓后,带领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这个时候一个神奇的现象出现了,每当他们上山去挖时,就会出现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恶劣天气,但是只要他们一撤,天气又立即转为阳光明媚。如是者三,手下人都害怕起来,最后温韬也怕被天打雷劈了,只好就此罢手。 最后一次大规模对乾陵盗掘是在民国初年,当时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几乎找到了乾陵入口处的三层竖立石条,正要进去时又一个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梁山顶上突然冒出了一股浓烟,盘旋而上,随即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七个山西籍士兵被飞石击中,当场吐血而死,其他人哪里还敢再进去。接着孙连仲的一个团几乎全部离奇死亡,孙连仲赶紧带着人马仓皇而逃。事后民间都在议论这件事,他们说:因为武则天和李唐皇家都是山西人,所以盗墓贼中的山西兵就先死了。这段传说未免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是乾陵又一次神奇的躲过了劫难却是事实。 乾陵司马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又有人提出了挖掘乾陵的请求,并且准备好了挖掘工作,对此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作出了" 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 全国帝王陵墓先不要挖 ",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 1957年,陕西省公布乾陵为"陕西省第一批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又公布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多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拨专款进行整个陵园的维护与修葺。今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参观乾陵宏伟的石雕群以及陪葬墓。 历经千年的沧桑之后,乾陵地面上的建筑物早已毁于战火,但是陵墓应有的气势并没有因此而受损。梁山南面的二峰形成天然的大门,宽阔的司马道直通北峰的主墓。司马道长约4公里,两旁是巨大的石雕群,自司马道南端至主墓有规律地排列着。 首先是1对高达8米多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人对生殖的崇拜;接着是一对昂首挺胸、健壮肥硕的长有翅膀的石刻天马,天马两侧的飞翼上雕刻着优美的卷云纹,四蹄蹬地,坚实有力,似有腾飞之势;飞翼马之北是1对高浮雕鸵鸟,鸵鸟姿态生动活泼。《史记》记载唐高宗时期中亚的吐火罗国(阿富汗北部)曾经进贡过两只鸵鸟。刻石鸵鸟于陵墓前,是唐朝同西域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着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神态各异的石人像,传说这些石人的原型是秦国的大将翁仲(或称直阁将军)。翁仲曾经打败过匈奴,他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外,匈奴使节见到翁仲的像后吓得赶紧跪下膜拜,后世帝王纷纷仿效。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 乾陵司马道南端的华表 乾陵司马道上的石刻飞马 乾陵司马道上的鸵鸟浮雕 乾陵司马道上的翁仲石人像 乾陵司马道上的翁仲石人像 乾陵司马道上的石仗马 乾陵朱雀门外的石狮子 在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高大雄伟的石狮子,以南门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气势。 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两侧,还分布着和真人大小一样的61尊石人像,分东西四行站立。他们的穿着打扮和唐朝的官吏不一样,从一尊残存头部的石人像可以看出,这些人留着大胡子和异域民族的发式。专家们研究后发现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武则天入葬时前来参加葬礼,李显将他们的形象雕刻成石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石人。习惯上把这些石人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 乾陵"六十一蕃臣像"之一 乾陵"六十一蕃臣像" 但可惜的是这些石像都没有头。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证明,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有80多万人死于这场灾难。而离华县只有100多公里的乾陵,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场地震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强地震来临时,石人像最细的脖子部分在剧烈的晃动中断裂了。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石人像很有可能是大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少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争中。 虽然经历了1200年的岁月和战火的破坏,但当今天的人们看到乾陵外的这些雄伟的石雕刻群时,还是被大唐盛世的气势所感染,我们也从心底为自己民族曾经有过这样伟大的王朝、伟大的盛世而感到骄傲! 明天继续为大家讲述中国考古的奇闻秘事,关注我每天看不一样的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您点赞转发,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灿烂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