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多年前,秦岭之北,渭河之南,一块完整巨大的花岗岩"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从而构成了"奇险天下第一山",因其山峰"远而望之若花状",故称华山。据说,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人考证,"中华"、"华夏" 皆因华山而得名。 自拍照 上学时的一本地理书,让我晓得西方有华山;一部《智取华山》的电影让我对"自古华山一条路"有了视觉上的认识。但是,几年前当我真正抵达华山脚下,仰望刀削斧劈的山崖山峰时,心灵感受了强烈的冲击——这么高峻这么陡峭的山,古代人们是怎么爬攀上去的! 听说,历史上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我就想,难道当年李白、杜甫们都不惧天梯欲断滚石临头,他们写下的诗篇会不会是一点实践加上一幅想像? 图来自正版 回来后,我搜索了古代名人咏华山的诗词。宋朝宰相寇准写过一首有名的《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依我看,这是一首没有特色的诗,随便登上那座高山,这诗都适用。也难怪,他写此诗时才七岁。 李白有一首《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极言西岳华山的高峻壮观。其中写道:"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他不一定登上过峰顶,像李白这样的浪漫诗人,想象力特别丰富。 自拍照 登华山最惨的著名人物要算唐代文人韩愈。 唐宪宗李纯信奉佛教,听说凤翔(今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的护国真身塔里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便大张旗鼓迎取佛骨。身为刑部侍郎的韩愈上奏《论佛骨表》,痛陈迎取佛骨的种种坏处。 韩愈说,不信佛教的皇帝长命的很多,而信佛教的皇帝短命的也很多。哪有像陛下(唐宪宗)这样圣明的天子,去相信佛骨有灵这种事,这岂不是与愚昧无知的老百姓一样吗? 图来自网络 宪宗皇帝阅完连讽刺带劝解的《论佛骨表》后勃然大怒,要处韩愈死刑。幸亏一众大臣出面苦苦求情,方免除韩愈一死,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县)刺史,限期赴任。 韩愈在赴任的途中,来到了秦岭脚下的蓝关(今蓝田县南)。这时,已做了道士的侄孙韩湘子赶来送行。大雪纷飞,寒风呼啸,韩愈和侄孙两人借酒浇愁。似醉非醉中,韩愈为侄孙写下了历史上有名的一首七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湘子建议韩愈,借此赴任之机到太华山一游,以解心头之闷。韩愈一听正合心意。 次日,韩愈登临华山。他爬上了"天外三峰"的莲花坪,在玉井楼下喝了有点甜的玉泉水;又上了南天门,观赏了仰天池、"长空栈道",赞叹这里是神仙之地。接着他开始下山,经过了金锁关、五云峰,来到了苍龙岭。这时天色暗了,疲累的韩愈,在精神不济中,仿佛感到苍龙岭上的狭窄石阶向万丈深谷里延伸。他骨头软了,腿抖了,几乎魂飞魄散昏了过去似的。 韩愈觉得自己下不了山。他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心灰意懒,悲愤交加,顿生绝望之念,便写了一封遗书投在崖下诀别。幸亏一个华山樵夫拾到了遗书,并报告了华阴县令,县令急忙派人将韩愈抬下山来。 图来自网络 闲话休说。我喜欢游玩,能到华山,心情大悦,观我所想留我所景。我钦佩那些真正的驴友,他们不投机取巧,一往无前奋勇攀登华山最高峰。我却是叶公好龙式,坐索道而已。 过索道自有其好处,因为凌空而上,透过轿厢,可以清楚地平视或俯视华山周围和地面的壮丽景色。 自拍照 北峰海拔1614.9米,为华山主峰之一,是华山五峰中高度最低的山峰。我也不大知晓什么景点有什么典故,只觉得景色入眼的就留照。 北峰上有一处显然是人为设立的景点,但让游客丝毫不觉得生硬。那就是在一个平台上,立了一块石头,上书"华山论剑"四个大字。我一下子喜欢上了,金庸笔下的人物纷至沓来,栩栩如生。 自拍照 我仿佛亲眼看到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人为争夺《九阴真经》,在华山顶上斗了七天七夜的情形;又仿佛看见黄蓉为使她的郭靖夺得第二次华山论剑第一,伶牙俐齿将欧阳锋逼疯的情形。郭靖傻人有福,我想,男人实在不能太聪明,太聪明享受不到好爱情。 我微笑地看着一个接一个的游客在论剑石牌旁拍照留念。我也开着相机镜头,像是要捕捉什么。终于,熙熙攘攘中,一个小黄蓉般的形象出现在我的镜头上,我按下了快门。 自拍照 顺着栈道下来又上去,眼前一块花岗岩巨石,名叫日月岩。使我惊奇的不是巨石上的字,而是底下:那石块没有根,犹如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屹立在山峰之上。 更奇怪的是,巨石一边有门,显而易见里面可住人。我又联想,那华山派十四代大弟子令狐冲极有可能便在此内面壁思过。就在这里他习成了风清杨的独孤九剑,也在这里,他所深爱的师妹舍他而去。 自拍照 男女之情,完美无缺的几乎没有!岳灵姗的"青梅如豆"、"雨后乍逢"、"同生共死"的冲灵剑法,终究没能和令狐冲合二为一。遗憾吗?不遗憾,命运如此性格使然,爱,大概就是这样的,并不只是结合。 我的镜头里留下了苍龙岭、擦耳崖、双鱼峰等等的风景。让我记忆尤深的是一个年纪已大的挑夫和一棵孤零零的树。 这个老人肩膀上挑着一副担子。他显得很轻松,还躬着身子,翘着一条腿自得其乐地吹着笛子。从他的身上,透射出山里人对生活的乐观。不为自己汗流浃背而长叹,不为别人富裕而羡慕,在劳动中体现快乐人生。老人便是这样的人。 自拍照 这棵孤零零的树,挺立在一处山崖上,不知道它在那里待了多长时间。可我深切地感到,它一定见证了华山的风云变幻,一定经受了无数的风打雷击。几十年或几百年来,它依然顽强地挺立着,不死不休。它象征着什么样的一种精神?我一时形容不出来。 自拍照 站在华山顶上,遥望极目处,也许自己的眼力不足,也许那天没有明媚阳光,我看不到黄河。李白有诗道,"黄河万里触山动"," 洪波喷箭射东海"。他是站在北峰上还是站在西峰上看黄河的,不得而知。他一定看见了黄河,并留下这样的壮观诗句。 不平凡人的目光直透天际风云,而我等凡人,却只能瞧见脚下的沙砾。可凡人自得其乐,自消烦恼,风不吹之,浪不击之,安哉乐哉!就像自己此时此地拍下的影像,广阔天地间,静在微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