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在东在一个东汉时期的绿釉陶几上摆开茶器,为宾主分茶。 所用之器,一应俱老,晚至民国,早至唐宋,珍贵之物,在他手中,重新回到日常使用。 他的居室闹中取静,未进门之前,决然想不到屋子里是这样的情形,有绝却人烟的爽飒感。 多年旧藏,精简至几十件,陈设在雪洞一样的客厅里,乍一眼看去,止一张罗汉榻,书一册、石数座、古画两幅,暧暧昏黄的灯光中,一二枝斜曳的艳色 花朵生机勃勃。 他所钟爱的,正是朴而不拙、工而不匠之物。 家具与陈设吐露出主人的好古博约之趣,也可窥出主人的生活状态,清冷中不乏热闹。 画室对车水马龙, 却粉刷成黄色土墙,角落中,卷轴成堆,画桌上数方古砚,插笔如林。 他坐在圈椅中, 提笔作画,门外灯红酒绿,无异于松涛竹影。 相熟郑在东,才会越对他在水墨的探索感到认同,他早已经在传统中行走了三十余年,唯有在此间才能捕捉到余香录中那些偶然划过的遐思,虽是信笔小画,却也是三十年辗转求索的结果。 "好古"已是郑在东的个人标签之一,年轻时便醉心于瓷,时常在香港做展,开始涉及高古瓷,最喜宋瓷,有宋一代,文气浸润于书画、诗文、器皿、赏玩,与文人互为表里,相互滋养。 瓷是郑在东的切入口, 而后由小及大,以他的方式厘清文化发展的脉络,寻找到潜藏在表象里的表达,经年累月的实践与学习,最后体会其精神,付之于纸上,以今之精神,与古契合。 郑在东先生近期创作了一个画作系列,名曰"余香录",没有特别正式严肃的主题,平时喝完了茶,随意翻书,择古人句,在时空通感中,脑中浮现出画意,随手画下,落为小品。 这些画作是沉淀在郑在东思绪之中的光点,他随意摘取,寄兴遐思,跨越"形",直取"意",回归到文人绘画的传统,以更直白的方式抒发胸臆。 对于绘画者来说,这些画作是生活的沉淀,是文化的对谈,也是理念的实践,郑在东在其中所寄予的是坦诚而真实的内心世界,无论是花鸟虫鱼、竹石山水他都在其中注入了自己的气息。 从这些小品中(那些色彩丰富却又古朴静美的瓶花、湖石,萧索而大量留白的山水、盘腿而坐的罗汉、踽踽独行的自画像),大抵可以窥探出这样一个绘画者—— 惯于独处,留意于物,在整洁、轻静、幽然的居室内若有所思,思绪如飞花落叶,纷纷飘落。 而这也是之前所说的,这些小品画所诞生的契机,那些寻常而又不寻常的时刻,那些精微又难以形容的情感。 这些小水墨,在观感上极为亲近,因为它们未经精密的计算,以情以真取胜。联想到郑在东的生活状态,从他那里感到的一切并不足为奇,自然而已。 郑在东,1953 生于中国台北 ,现为职业画家 居住创作于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