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几件事:澳大利亚媒体评选出"世界十大美食之都",北京名列前茅,还特意提到北京烤鸭。我国媒体也在介绍"舌尖上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就推出了系列节目,山南海北地展示风味饮食。再者,电影《五朵金花》的编剧赵秸康旅游海外20年,送我一本口气很大的新作《吃遍天下》,历数各地佳肴,可惜没有北京菜。加之记者朋友误会,以为敝人也是美食家,相约讨论北京美食,引出了这篇杂记。 什么是美食?我看不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吃的一两银子一枚的鸽子蛋,价高不等于味美,那是唬人的;不是稀罕的山珍海味熊掌燕窝鱼翅,捕猎野生动物,会危害生态平衡;也不是营养师设计的卡路里与维生素的搭配,那种饮食大概是调理病人的。美食是烹饪艺术创造的人生享乐。 中国八大菜系里的确没有北京菜,然而800年京都却拥有各地的名厨佳肴。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这指的是大文化,包括课堂上的数理化,也包括衣食住行、年节庆典、吃喝玩乐等社会文化习俗。譬如来自山东的全聚德挂炉烤鸭,地方菜晋京,必须经受住同行业的激烈竞争,才能站住脚。这种竞争,一方面是强手如林,优胜劣汰,"长安居大不易";一方面是许多的美食家,也是鉴赏家、评论家,眼高嘴刁,横挑鼻子竖挑眼,经受了他们的百般挑剔、百年挑剔,从质量到服务,不断提高,精益求精,山东烤鸭才变成了北京烤鸭。这个历程,话剧《天下第一楼》和电影《老店》有精彩描绘。我补充几句。为了完美,经营者从食材抓起——选择优良品种的白鸭,建立养殖基地,配制专用饲料,填鸭喂食,达到各项标准(不大不小、不肥不瘦)统一上市。烤熟的整只鸭子当着顾客的面片鸭肉,从哪儿下刀、哪个部位片几刀,都有规矩,就像茶道和插花那样表演。吃法也有讲究,沿袭山东老家的煎饼卷大葱,改进为精细的荷叶小薄饼卷鸭肉葱丝甜面酱。红脆的鸭皮蘸果酱。鸭头、鸭舌、鸭心、鸭肝、鸭胗单做,或为卤味,去骨芥末鸭掌是特味,鸭架子熬白汤,组成全鸭席。啃鸭脖子不雅观,难以上桌,与多余的鸭架子廉价外卖。雪白的北京鸭浑身是宝,当然还有鸭绒被、羽绒服、羽毛球等副产品,物尽其用,形成一条龙经营模式。 便宜坊的闷炉烤鸭历史已逾千年。鸭子多产于江南水乡,吃鱼虾,爱游动,名曰湖鸭、麻鸭,瘦肉型,不如北京填鸭肥。古书记载,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已有炙鸭,在砖砌的闷炉内用暗火烤制。炙鸭晋京同样经历了不断提高、精益求精的磨炼。便宜坊与全聚德都是北京老字号,技艺各有千秋,现在又不约而同地改进为环保型电炉烤鸭。北京还有许多餐馆经营烤鸭。外地和外国游客来到北京,不吃烤鸭就好比没有参观故宫和长城。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带着女儿陪着母亲访问北京,也是故宫、长城、烤鸭三光顾,不可或缺。 北京美食出自不同阶层,大致分为宫廷、官府、餐馆和私家菜,互有渗透。 宫廷有御膳房,皇帝餐桌上摆40样菜肴,讲排场,他只能吃面前的几样,其余的是摆设,或赏赐嫔妃,或令王公大臣一同进餐,表示恩宠。御膳房菜班子的手艺可从现在的仿膳饭庄领略一些,主要是精工细作,追求孔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念。大导演谢晋与号称"羊城伯爵"的编剧梁信合作,在电影《红色娘子军》里亮出顶级粤菜"龙虎斗"。如今一个嘴角挂着"红房子"(上海西餐厅),一个眼里只有食在广州的美食家来京,怎么接待?我让妻子买菜,她说:在家不如去北海公园的仿膳。果然,太液池的优雅环境,老舍题写的仿膳金匾,名人字画和红木家具,身着旗袍、花盆鞋亭亭玉立的服务员,一杯盖碗茉莉花茶,就先把"伯爵"和"西餐"压在了皇家气派之下。几色小点心,入口就化的芸豆卷,豌豆黄,手指肚大小的窝头,样样精细,不必夸赞主菜,只说主食烧饼夹肉末,切剁烹炒这喷香的肉末就要十几道工序。"伯爵"服了,他说亲口品尝烧饼夹肉末,才相信《红楼梦》里说的贾府吃个素菜茄鲞,也要用香料煨、鸡油炸的十多道工序。饭后他还特意要了几盒仿膳小点心带回广州去。 北京美食与文人关系密切。明清两朝六万进士及第,不断充实士大夫阶层,其中留在北京的高官,拥有上千座府邸,加上200多座王爷府,这里面也有技艺高超的厨师和菜班子。清末民初的谭家菜颇具代表性。谭宗浚是广东南海人,同治年间考中榜眼,历任四川督学、江南副考官、翰林院的京官,酷爱美食,这些经历使他对粤菜、川菜、潮州菜的烹调技艺融会贯通,创造出独特的家宴菜肴和礼仪,还有饮食文化专著《希古堂饮食宴乐精义手稿》。民国初期,谭家菜对外经营,名声大噪,"京城无口不夸谭"。新中国成立后,谭家菜的菜班子进入北京饭店挂牌营业,品种创新,服务质量也有提高,可接待国宾。这种官府菜肴走向市场化经营、为公众服务的路子,也为保存北京美食做出了贡献。 北京的饭馆酒楼,曾经是鲁菜一统天下,此后粤菜生猛海鲜打进来,川菜麻辣烫打进来。可别小瞧了这两个菜系,它们要占领半个北京城,而且互不服气。川菜馆的老板娘说,老广带翅膀的不吃飞机,四条腿的不吃板凳,教北京人吃蛇,喝蛇胆酒,一场"非典",淘汰出局——北京人文化高,上当一次就把你甩掉喽。有位湘菜大厨,不骂川菜,却批评四川的大文豪郭沫若,因为他在《洪波曲》里把湘菜概括为3个字——咸辣多,"郭老也就在长沙住过几个月吧,还是抗战时期,大概连油炸臭豆腐都没尝过"。我不相信郭老没尝过油炸臭豆腐,他的故居之一乐山大街上就有挑担叫卖的,现吃现炸,浇上辣椒糊,香辣烫,美食也。在绍兴街头吃油炸臭豆腐,大碗喝烫黄酒,也是口福。北京的湘菜馆少不了这道美食。据我考察,最好吃的还属长沙火宫殿的油炸臭豆腐,但也没有逃出郭老的概括:咸辣多。 涮羊肉来自内蒙,在北京发展几百年了。最著名的涮肉馆是东来顺,还有西来顺、南来顺、北来顺、又一顺。他们"顺"什么?顺乎京都饮食文化精工细作的高要求。做到了,生意也就顺利发展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冷冻设备的年代,最讲究切羊肉片的刀功。选料要精,羊腿最好,其他部位的羊肉也要剔除筋头巴脑,用白布把整理好的鲜肉摁在案板上,拿锋利的片儿刀,横着肉丝片成半透明的肉片。这又薄又匀的肉片在沸汤里涮三五秒钟,一见白色就熟了,立刻捞出来,蘸着佐料吃,又鲜又嫩,这就是涮的奥妙。肉片厚了,或厚薄不匀,三五秒钟涮不熟,时间一长,肉就老,那就变成煮羊肉、炖羊肉,而不是北京美味涮羊肉了。当然啦,涮羊肉也有一整套吃法:铜火锅,白炭,高汤,锅底用葱、姜、海米、香菇。佐料依个人口味选用芝麻酱、酱豆腐、虾油、辣椒油、韭菜花、葱花、香菜末,调一小碗,也有加白糖、鸡蛋清的。还可以同时涮肥牛肉片、肚丝、百叶。菠菜、白菜、油麦菜、金针菇、冻豆腐,稍微煮一会儿。要一碟糖蒜爽口,喝一杯二锅头更美。主食是芝麻烧饼,最后也可在火锅里下面条,羊汤浓郁,无须打卤。 现在的涮羊肉多是机器切的冻肉卷,替代手工,效率大大提高,菜市场随时有卖,进入了千家万户。涮羊肉已经成为北京的大众美食,据说家庭火锅(包括电热火锅)有100多万只,把生猛海鲜和麻辣烫也兼并进来了。 有位日本青年教授曾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进修,能用北京话和上海话演讲,懂满文,研究老舍作品,是个中国通,还问我怎样才能成为北京通。我说,你就先去喝豆汁儿吧。一次,在晋阳饭庄吃饭,菜单上印有老舍的题诗: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第二句他不懂,我叫他稍等。待到品尝炒猫耳朵和烩拨鱼儿之后,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说是没想到山西面食如此巧妙、好吃。后来他说,第一口豆汁差点没吐了,但是越喝越好喝,能上瘾。这话不假。豆汁是制作绿豆粉丝的副产品,发酵,煮沸,就着辣咸菜丝和炸焦圈吃,别有风味。喝热豆汁,冬天暖身,夏天祛暑,喝得满头大汗,浑身舒服。《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归来,寻找儿时的北京,老舍的公子舒乙就请她喝豆汁,她大快朵颐,还提了3条意见:豆汁不烫;碗小;辣咸菜不能切丁儿,应该是两寸长的细丝儿。店主人说,您真是行家呀!另一位北京作家梁实秋去台湾后一直没能回来,常跟来过北京的朋友询问故乡的情况,得到的回答是高楼林立、汽车很多。他感叹道:要是没有豆汁和冰糖葫芦,那还是北京吗? 北京人来自五湖四海,居民家里往往保有一两手绝活——饭馆里也没有的美味私家菜——不靠厨师,自己动手。作家汪曾祺、林斤澜都是挑剔的美食家。汪老爱吃鱼,第一筷子就冲着鱼鳃下边那块最活动的肉而去。如果是分餐,服务员小姐分给他的是鱼背上的一块厚肉,那简直就把他害了,饭后还要悄悄告诉这位小姐,"你不会吃鱼。"林大哥的拿手好戏是"三杯鸡",从采购三黄鸡开始,一切工序不许别人插手,用上好的葡萄酒和酱油,佐料比鸡贵。还有不明言的礼节,3年未见得请你一次,来时要送一瓶奇特的酒,空酒瓶子也行,因为他收藏各种酒瓶。为吃三杯鸡,我从湘泉酒厂抱回来一瓶龟形酒鬼酒。酒鬼酒的瓶子是黄永玉设计的"粮食口袋",已有很多人收藏。厂长告诉我,这个龟形酒瓶也是黄老设计的,寓意龟年,产量极少,市面上买不到的。 我的舅妈是苏州大家闺秀,嫁到北京,一度与我家住在一起。她的嫁妆里有一套吃蟹工具,银簪子、小银锤和红木砧子。是舅妈教会我怎样吃螃蟹的,所以印象深刻。她吃螃蟹堪称一绝,用银锤把蟹鳌蟹腿轻轻敲开,剔净蟹肉,还能把这半透明的蟹壳拼成一只完整的螃蟹。舅妈还会制作无壳蟹。《京报》副刊主笔孙伏园伯伯来家做客,吃了一只无壳蟹,赞不绝口,还要,却是没了。我父亲哈哈大笑,说,你这位绍兴府的美食家,居然不知道无壳蟹是怎样制作的。还是请我舅妈讲讲吧。原来这是她家传的手艺,用剔出来的蟹肉、蟹黄,加上琼脂、蛋黄、鱼皮、紫菜、糖色,重新捏成的,贵宾一人一份。再要,又得制作大半天。孙伯伯也笑了,又说最好请我舅妈把这家传的手艺写出来,登在报上,介绍给北京的厨师。舅妈答应不保密,却说她不会写文章。否则,70多年之后,我也就无权再来渲染无壳蟹了。 我和妻子曾陪同林斤澜夫妇到房山十渡小住,吃农家饭菜,也属美味。一盘韭菜炒小河虾,主人说,您老几位进门的时候,这韭菜还长在畦里。虾米也是今早从拒马河现捞的,您瞧它的尾巴,只要炸开着,就是活蹦乱跳下锅的。还有柴鸡蛋炒黄花菜。主人的说辞是:家养的小母鸡,不用多喂饲料,吃蚂蚱,下蛋更勤。至于黄花菜,甭夸了,就在院子里长着,没开的花蕾叫金针。他没说的俩字儿叫:新鲜。 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甚好,但是也可以讨论,因为美味并不都在舌尖上。不能只用舌尖来品评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那就太片面了。中国美食是色、香、味、形、器多方面的综合感受。 色,是眼睛看到的视觉感受。黄澄澄的鸡汤里飘着红根绿叶菠菜,一看就喜欢,想吃。秀色可餐、望梅止渴就是视觉感受。佳肴也须色彩搭配。 香,是用鼻子闻的嗅觉感受。好茶先闻后品。酒香不怕巷子深,武松过景阳冈,喝的好酒就是"透瓶香"。 味,自然要靠舌尖品尝,酸甜苦辣咸,一尝便知。仔细想来,食物的冷、热、软、硬、脆、糯、粘、滑,诸多特色,还要靠牙齿和嘴巴的其他部位共同感受,不是舌尖独自担当得了的。 形,指成品菜肴、糕点的外形,好看而寓意吉祥。全须全尾的大龙虾、全身翘尾的松鼠鳜鱼、海参王、大寿桃、福字饼、心里美萝卜雕花,也是美好的视觉感受。 器,就是饮食器皿,几千年来都受重视。青铜器时代的鼎、簋、豆、爵,甚至成为帝王诸侯权力、爵位的象征。贵族才能使用玉杯、象箸。瓷器的讲究更多,名窑古瓷堪称国宝。现代酒店都有成套的精美餐具。"葡萄美酒夜光杯""一片冰心在玉壶"。饮食器皿是饮食文化的载体。瓷器、紫砂、火锅、筷子,也是中华文化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