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杭州大爷熔铜280吨,给雷峰塔披上彩衣,千年只腐蚀1毫米
"烟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图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这首元代诗人尹廷高所写的诗,描绘的正是杭州西湖雷峰塔的美景。"雷峰夕照"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也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去杭州定要去西湖,去西湖定要登上雷峰塔,在塔上俯瞰整个西湖美景,吹一吹西湖的暖风,感受一下浓厚的佛教文化,再一同回味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绝对是一次精彩的人生体验。
我们如今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宝塔,要归功于一位来自杭州,有着76岁高龄的老大爷,他的名字就是朱炳仁。正是因为他的努力,不仅让雷峰塔重现往日风采,更由于他的铜雕技术,让雷峰塔有了坚固的外衣,不怕风雨侵蚀。
一、从师于父,学有所成
朱炳仁1944年出生于杭州的一个铜雕艺术世家,他们家几代人都从事着与铜雕相关的工作。从清代开始,他们家就凭借着出色的手艺,拥有了自己的招牌。他们的铜雕作品工艺精湛,图案栩栩如生,书法刚劲有力,非常受人们喜爱,在当地小有名气。
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朱炳仁已经是第四代传人。在小时候,他经常可以看到父亲在房间里一丝不苟地做着什么。虽然不太理解,可他非常好奇,就经常凑在父亲跟前看。每当一个精美的作品出现在朱炳仁眼前的时候,他的眼睛睁得很大,激动地边跳边拍自己的小手。一颗小小的关于铜雕的种子,就这样深深地埋在了朱炳仁的心里。
朱炳仁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欢铜雕,就打算把铜雕手艺传给他。刚开始,父亲并没有让朱炳仁学习铜雕,而是从书法开始学起。每天早上父亲早早起床之后,都会把朱炳仁叫起来,让他跟着自己学习书法。有时自己很困,眼睛老是"打架",不过看到父亲严厉的目光,朱炳仁瞬间就打起了精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书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朱炳仁以为自己只要几个月就能学会,那样就可以学习他心爱的铜雕了。一年多的时间过去,父亲还是觉得自己写得不行,一直让自己学习书法。一次次地把字帖交上去,换来的却是父亲一次次地摇头。
就在朱炳仁想要放弃的时候,父亲把他叫了过去,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铜雕是我们家祖祖辈辈钻研出来的手艺,是我们几代人的心血,我们对待他得向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马虎不得啊。 " 听了父亲的话,朱炳仁明白了许多,一心跟着父亲学习,再无抱怨。
经过几年的努力,朱炳仁终于写出一手好字,可以学习铜雕了。父亲先让朱炳仁做自己的帮工,从一些简单的事情入手。朱炳仁这时才发现,要把一件精美的铜雕做出来需要经过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般需经金属冶炼、锻造、雕刻、镀金、磨光、上红等工序,最后在铜板上作画、写字,形成最后的成品。
朱炳仁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经过父亲的教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朱炳仁终于学会了制作铜雕的手艺。学成之后的朱炳仁没有懈怠,他立志要把铜雕艺术发扬光大。二、灵光初现,建立铜塔
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年间,吴越国王信奉佛教,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积攒福德,命人建造了雷峰塔。历经天灾人祸,原先的木制佛塔早已被毁,清朝时重修的砖制佛塔也因为人们的盗窃,根基受损,最后坍塌。
雷峰塔是佛教的著名建筑,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许多人都想修复它,让它重现往日风采。民国时期的梁思成先生就曾经提出重建雷峰塔的想法,并且认为按照它的原貌修复更为妥当。由于当时当值国家战乱,国家根本没有心思重修雷峰塔,所以雷峰塔一直没有得到重修和保护。
到了80年代,为了发挥西湖独有的特色,杭州市的各界人士又一次提出要重修雷峰塔,并且组建了雷峰塔重修促进会。但由于各种原因,雷峰塔的重修工作并没有实施。直到1999年7月,政府终于决定重修雷峰塔,并且请来朱炳仁帮忙建造设计。
重修工作开始之后,摆在人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材质来修建雷峰塔。当时大部分人想的是仿造古代,修建木质的雷峰塔。因为在北宋最初修建时,雷峰塔就是采用木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古代雷峰塔的原貌。
木制的建筑有其自身的缺陷,遇水容易发潮,遇火难以抢救,对于杭州这样一个雨水较多的城市来说,木制的建筑确实难以保存。大家费尽千辛万苦重修雷峰塔,如果到时候仅仅因为一场雨就损坏了,那就太可惜了。
如何才能让雷峰塔可以永久地保存下来呢?朱炳仁想了很多办法,却都无法实施。就在自己一筹莫展的时候,朱炳仁突然看到自己做的铜雕作品,他灵光一现,将雷峰塔做成铜塔不就可以了吗。铜的状态非常稳定,不易损毁,一千年也只能腐蚀一毫米。如果能够建成,那雷峰塔就可以和白娘子的故事一样一直存留下去。
这样的想法让朱炳仁非常激动,不过毕竟没有用铜制塔的先例,能不能成功还很难说,一起工作的专家也对此表示怀疑。朱炳仁并没有放弃,他亲自查找资料,收集数据,反复进行实验,仅仅前面的方案设计就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朱炳仁证实了铜制塔建造的可行性,并且说服了其他专家。
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实际的重修工作就开始了。为了让雷峰塔披上绚丽多彩的外衣,他一个人就炼出来二百八十吨的铜和二万多张铜片,顶上的瓦片、斗拱、梁柱、墙体、各种装饰全部用铜制成。这个过程是非常辛苦的,但对于朱炳仁来说,只要能够完美地修复雷峰塔,吃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
因为铜制塔相比于其它材质的塔有其自身的优势。身披铜制外衣的雷峰塔铜不仅可以减少建筑被氧化的风险,如果遇到火情,外部的铜片也可以为人们争取到抢救的时间,使大火不会损伤塔的内部结构。此外铜片还有防潮的作用,能够有效应对杭州的阴雨天气。
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一座光彩夺目的铜制雷峰塔出现在人们面前,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正是由于朱炳仁在重修雷峰塔中所做的杰出贡献,使朱炳仁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铜建之父"。
三、不断创新,自成一派
朱炳仁学习铜雕艺术,除了勤奋之外,更多的是他的热爱。可能是从小的耳濡目染,也可能是从祖辈流淌的铜雕艺术的血液,让他始终沉浸在铜雕的世界中,不断钻研,不断创新,使铜雕艺术逐渐日臻完善,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2006年,朱炳仁参与建造常州天宁宝塔。在完工的最后时刻,天宁宝塔却突发大火,整个建筑几乎毁于一旦。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朱炳仁心里十分悲痛。他却意外发现,高温中融化了的铜流来流去,仿佛有什么指引着它们,去形成不同的形状,有一种自由自在的自然之美。
朱炳仁看到这些,心里为之一动。以前人们制作铜雕时,都是运用模具,模具是什么样子,做出来的铜雕就是什么样子。那如果没有模具,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回家之后,朱炳仁马上做了相关的实验。经过一点一点的摸索,朱炳仁在传统铜雕艺术的基础上,开创出熔铜艺术。他开创的熔铜艺术使铜制品打破了模具的束缚,使铜水自然流动直至凝固,让它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
美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熔铜和其他的铜雕不一样,朱炳仁常常需要在高温的工作室里工作,而且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每次从工作室出来,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长时间的站立让他腰都站不直。不过只要一看到他的作品,他的嘴角就会泛起点点微笑,这是他用汗水浇注出来的"美丽之花"。
熔铜艺术让自己的铜雕作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每次都能做出形状各异的作品,有时还会有意外之喜。朱炳仁并没有满足于此,以前的铜雕作品只有黄、紫、青三种颜色,即使能做出很多形状,但看起来非常单调。
怎么样才能让它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呢?朱炳仁为此翻阅了大量古籍,在他看到瓷器中的粉彩和珐琅彩时,很受启发,决定用瓷器中制作粉彩和珐琅彩的方法来制作铜雕。经过成千上百次的实验研究,朱炳仁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使铜雕呈现出和瓷器一样五彩斑斓的色彩变化。
通过朱炳仁不断地努力,当他的首批熔铜作品诞生时,就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人们无一不为它的美丽而折服。让熔铜艺术达到顶峰的,是朱炳仁的第一幅熔铜书画艺术《阙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说明朱炳仁的这项成就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四、匠心永存,走向世界
在朱炳仁6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跟他说,人的一生能够做出一只手能数得出来的传世作品就已经足够,你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你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了。
金枝福蕊
面对老父亲的关心,朱炳仁说:我做得还不够啊,铜雕只是走进了国家的博物馆,还没有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啊,我想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铜雕艺术的美。
朱炳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已过耳顺之年的他一刻也没有休息,而是奔波于国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他在活动中不遗余力地向人们介绍铜雕艺术,向他们传授制作铜雕的经验。朱炳仁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铜雕艺术。
在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上,朱炳仁应邀做主题演讲,对铜雕艺术的发展和未来做了展望。他认为,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于受到其它材料制品的冲击,再加上铜制品自身的局限性,铜雕艺术在人民大众在生活中已经消失很久了,这么美的东西需要有人把它传承下去,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人喜欢它,让它走进人们的生活。
《阙立》局部
为了让人们把铜文化带回家,朱炳仁和他的儿子一同创建"朱炳仁铜"品牌,并且不断提高铜制品的实用性,让它能够真正地为民所用。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中国的许多商场都出现了"朱炳仁铜"的身影,吸引很多的消费者购买。
G20之后,许多国外的铜制品爱好者也关注到"朱炳仁铜"及其背后的艺术价值,源源不断的海外"订单"涌向朱炳仁的铜雕艺术。这其中的秘诀,就是朱炳仁非常完美地完成了铜雕艺术与商业的融合。
朱炳仁在一次采访中说到:"梵高在我们世人眼中像‘神’一样,同时我对自己的作品也很有信心!而且,我们用的是不同的艺术手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朱炳仁对于铜雕艺术的信心,相信它可以像梵高的艺术品一样被人们接受和推崇。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的年会上,作为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朱炳仁出席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朱炳仁历时半年创作的两幅巨幅熔铜彩色壁画被博鳌亚洲论坛永久收藏,并陈列在中心大堂内。
随着时间的流逝,朱炳仁的铜艺逐渐被世界看到,那一件件精美的铜雕作品背后,蕴含的是朱炳仁的匠人精神。那是一种不怕困难,不断钻研,追求完美的精神,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在一次次的锻造中,成就了为世人瞩目的铜雕艺术。
《万泉归海》局部
走进中越边境地雷上的人间仙境里这里的风景如何?有没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不卖关子直接告诉你这里是云南麻栗坡县董干镇普弄村这里在中越战争期间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重地,由原边防一团二营官兵驻守村子附近不远处就有这样的警
班长为救我壮烈牺牲,我用二十年回报社会班长为救我壮烈牺牲,我用二十年回报社会原35550部队房泽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和战友们坚守在老山前线的一个高地上。那时部队开始组织中越边境扫雷。阵地上的灌木丛里就是一片片雷区
老山炸不断的运输线上,中炮弹上百发的古枧木依然屹立战争年代炸不断的运输线三转弯段在战争年代,三转弯公路坎上的这棵古枧木树中炮弹上百发老山炸不断的运输线上,中炮弹上百发的古树依然屹立三转弯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城通往天保口岸的必经之路,
怀念三点红红领章五角星时代的军营老照片怀念三点红红领章五角星时代的军营老照片下边这些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军营风采老照片,对于老兵们来说倍感亲切。新兵训练结束,就成了真正的军人了!障碍训练,技术过硬,小菜一碟。那时电话都
回到老山,老山不老军魂永存老山杯有奖征文回到老山,老山不老军魂永存文舒翼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我的心里却每时每刻都魂牵梦萦着一个地方彩云之南。2010年9月29日晚,从成都出发,前往我为之学习生活和战斗过的云
在战火中那不是爱情的爱情老山杯有奖征文不是爱情的爱情讲述徐小红整理杨桂林1987年6月9日。那是一个黑色的日子,老山主峰前哨阵地1072高地上,浓烟滚滚,散发出TNT的味道,不停刺激着战士们的鼻孔,那味道
部队开赴战场那半年,房东大妈天天烧香为我祈祷部队开赴战场那半年,房东大妈天天烧香为我祈祷讲述舒翼房东大妈是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蚌谷村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朴实的农村大妈,把慈母般的爱无私地给了我和一个个在她家驻扎
麻栗坡悼念老山英烈!麻栗坡悼念老山英烈!9月30日,是一个特别的纪念日烈士纪念日。从2014年开始,全国人大将每年的9月30日确定为烈士纪念日,就是为了让人们在国庆前缅怀他们,不让岁月带走他们的容颜。
者阴山下9号界除了偶见雷区的警示牌,没有一点战争的影子者阴山下9号界除了偶见雷区的警示牌,没有一点战争的影子田戈文图麻栗坡县杨万乡者阴山一侧的九号界(现以中越联合勘界前的老界碑编号为地名)位于中越358号界碑处,距杨万乡人民政府15公
芳华颂老山上的猫耳洞,这就是我们的家!芳华颂老山上的猫耳洞,这就是我们的家!猫耳洞,我们永恒的记忆作者江建华时间的浪花扫平了人生的许多脚印,但猫耳洞里的经历却依然印象很深那是一段血与火燃烧的岁月啊,让我们刻骨铭心,记忆
那株盛开在心中的老山兰心中的老山兰王淑梅因了一份牵挂,便时常想起远方那个没见过面的军人出身的朋友张培琳。相识之初,是诗之缘,青年月刊为媒介,是一封封载满青春诗行和探讨人生话题的信件,将奋战在云南老山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