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中的桦门堡 传说中的桦门堡 吴胜 桦门堡位于新平堡大南山上,西靠长城0.55公里,南离县城16.1公里。从新平堡走天新公路到对井沟村往西南走即可到达,全长13.5公里,在红土沟村对面南山嶺上。据传,桦门堡以桦木制成堡门,故名。俗称"化面城",土话不标准,"门"为"面",整个堡子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南北堡墙偏东15度。 远眺桦门堡 据县志载,明万历九年(1581)筑堡,设操守一员,大同镇东路参将管辖,直至明末。清顺治年间即不设桦门堡驻兵,民国初,弃为空堡。万历九年(1581)后,驻旗兵297名,战马8匹,有操守一员。明末驻兵200名,清顺治年后,仅驻讯兵。民国初年,没有驻兵,亦无居民,为临时驻牧之地,堡内仅有水井一口。驻兵一般多到红土沟,黄羊沟汲取泉水。桦门堡地处梁坪上,海拔1735.9米,明万历九年(1581)筑堡,十九年后(1591)包砖,堡为长方形,开东门,周长7分余,高3丈多,南北长130米,东西宽55米。东墙筑瓮城,南北长45米,东西宽40米。 桦门堡里面的碾盘 万历年间设操守1员,带旗军分守长城9公里,边墩18座,烽火墩3座,清初撤销后,为部分讯兵驻地。民国初期,堡内建筑均拆迁,有遗井一口。小时候,我听老人们说,唐朝有个张士贵想谋害唐太宗取而代之,就在桦门堡这个地方。还说此地有清泉水眼、青蛙、早种晚收谷子。因此,我一直以来,有个好奇的心,等待着看看桦门堡究竟是什么样。 游客登高游览 到18岁那年(1958)念中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挖药材搞勤工俭学,上山住在红土沟村高兴地睡不着觉。第二天爬上一看,与传说中的桦门堡大不一样,有刚挖完野生药材的土堆土坑有残缺堡影隐现在苍茫草丛中,有遗迹城墙石条根基、部分城砖墙。看样子,原来是依山势起落而建的城堡,既不正方,也不长方,更不平整南偏西,北偏东。哪有清泉、水眼、青蛙,只有一口枯井旧痕迹。哪有早种晚收的谷子,只有荒山秃岭,原来这都是神话般的传说。奇怪的是,这么高的山,城墙根基的石条、砖是从哪里运来的。 后来,我转悠了一下,发现石条是就地取材,到现在场地凿的石头旧痕迹还在。砖是听红土沟人说,在村南黄土崖砖窑烧的,我看见旧的痕迹也在。每块砖长40公分宽20公分,厚8.5公分,重20公斤。开始是人往上背,人少功效低,又费劲。一天,一个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种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效仿大量的砖很快就驮上了城墙。 现在城墙上的城砖哪里去了!我们看是红土沟人,修一条盘旋小路拉下了村。后来,人们流传着一句话:"红土沟人,拆城墙,盖房、砌院墙,姓孙的木匠做棺材用大缸。"如今,我站在废墟的桦门堡上,心潮起伏,感慨多样。遥想当年,桦门堡森严戒备,威风凛凛,士卒铠钾披身,手执矛枪,奔袭在山梁沟坡之间,英姿飒爽,豪气冲天,华夏大地一派太平安详的景象。此时,目睹桦门堡,它有400多年的历史。 400多年前,明万历19年建造的桦门堡,青砖包裹,威严肃静,挺立在山巅上,显现着汉唐时威武强盛的边防力量。便成了唐初北疆边防重地,也便是太宗当年巡边走过的地方,留下了许多故事。相传,天镇县东北方向的李家庄,曾是唐太宗李世民前往桦门堡巡视途中的驻扎地。那年初冬,大雪纷飞,地面一片洁白,覆盖了河面,看不清河水,看不清结冰。唐太宗大队人马出来,浩荡而过,战车行至河中,砸塌冰层,结果车辆卡在泥水中。太宗打马、马引颈扑鼻使劲才赶出来。到紧靠河岸的一个村庄,连喊几声,问:"这是什么地方?"村中无人回音。而后,太宗四处观望,看见紧靠河岸的村庄,夏天洪水冲来个石佛雕像,头向上蹲在那里。又看见一个姓石的老头,用土豆串成念珠在村中游荡,手拨念珠;假装和尚。老头见太宗大队人马进了村庄,吓得信忙躲藏,闹的无人回音。唐太宗见此情景,思索片刻,石佛雕像与和尚老头相结,便故名"石佛寺村"至今。后来,百姓依照皇上金口玉言亲封,又盖下了一座寺庙,人们祈求幸福,祈求身体健康。 桦门堡正门 走出石佛寺村,到了瓦窑口,村里有一瞎婆将狼哭摹仿,真的引来一只大灰狼,从村里跛着一条腿跑出来。看着唐太宗带领大队人马,惊奇地蹲在地上,两眼炯炯静静观看。随从将士侯君集备开弓放箭时,唐太宗上前说,"慢着"。侯君集被制止住。而后,那只狼拖着一条腿夹着尾巴,无视大队人马又蹲在地上,头朝天嚎叫数声。太宗询问:一"野狼嚎叫是什么意思?"随从入员再次开弓准备一箭结束其性命,又有一个随从人员上前说:"将军且慢。"只见那个人勒马来到太宗前耳语了几句,说话间,那只受伤的狼已逃得无影无踪。太宗说:"无大碍,挺吉祥,继续前行。" 唐太宗率领大队人马,不畏劳苦,爬山涉水,登上了桦门堡,举目相看,激情满怀,当地百姓为他写下了颂歌:满山遍野雪覆盖,大地茫茫一片白。心旷神怡人爽快,神州大地抱心怀。太宗一统天下洁,谁敢叛乱定后悔。城堡山野紧相连,长城边墩护中原。巡视边防意志坚,百姓太平万万年。诗文结构章法,既有景语,又有情语,起承转合,非常完美,诗情涵意,激励当地百姓官员刻碑纪念,立于桦门堡内,后经世境变迁,碑已残坏。驻桦门堡的将领张士贵,他得知太宗要来此巡视,图谋杀害太宗的日子终于来到,他精心设下鸿门宴,表面上杀鸡宰羊,大摆酒席,但暗地却将自己的亲兵密布大厅周围。一举一动,阴谋诡计,表面神色,都被太宗随行将领看在眼里。 随行大将房玄龄暗嘱尉迟敬德、秦琼等大将,加。强警戒,严密守护,不准离开太宗半步。因而,张士贵无从下手,又深怕太宗知道,捉拿问斩,无奈之下,决定夜间悄悄起兵,奔袭太原。太宗连日奔赴,自感劳累,一觉睡到天亮却不见张士贵来侍奉。此时,房玄龄上前禀明"张士贵有谋反之兆。"太宗问:"何以见得。"房玄龄道"臣以为一路卡车遇狼等一切不祥之兆,都与我主不利。昨夜,张士贵率兵逃跑,恐其有反心。" 太宗听后,连忙起身,命军士挥师太原,房玄龄忙说"我主可走近路,火烧岭。"太宗便依臣言当张士贵率军经雁门关抵太原城下,太宗已在城楼上。桦门堡遗迹,唐太宗、张士贵足迹,给我们留下无数遐想。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或增或减,正史未录,但唐太宗李世民临幸桦门堡应确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