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民宿,才是大家最爱去的?可以充分体验当地乡野生活,设施不需要奢华,但至少住得舒适,吃到最新鲜、家常风味的土菜,和有故事的主人喝酒聊天…… 民宿说到底,就是主人招待客人的住宅。而在消费升级的时代,人们对于美感体验也升级了,很难再用精品酒店和民宿词来区分这个行业,因为它们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于是,渐渐地,民宿进入了3.0时代。今天我们便整理了一些曾经获得UED中国最美民宿大奖的设计。 云庐酒店(广西·阳朔) "云庐"位于从广西桂林到阳朔的半途,是一座深藏于漓江沿岸好山好水之间的精品生态酒店。 从老农宅的改造开始,逐步梳理宅与宅之间的空间,整个民宿的设计采取一种对当地文化和周围村民的尊重和谨慎姿态,规划与景观设计在最大程度上融入了村落结构,并在周边不另设围墙或其他防护设施。 在不破坏原外观的前提下,老的夯土建筑被改造为符合当代生活品质的酒店房间。新建的餐厅则用了一种更为低调的建筑语汇,以变截面钢结构和玻璃中轴门窗系统与毛石外墙、炭化木格栅、和屋面陶土瓦形成一种材料对比,新老建筑形成的空间对话和延续感则是自然共生的基本法则。 在室内设计中,依然遵循了自然共生的法则。为了不影响依山傍水的好风景及与老村落的协调,低调的新建餐厅为一层楼高的坡屋顶建筑并尽可能的降低了尺度,而室内空间在满足了空调等功能需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的提升了层高,与建筑呼应,让空间明快,简洁,流畅。 室内改造中侧重于思考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原生态空间的对话,空间本身与光影的对话,室内与室外空间的互动。 在材料的运用上,选择了素面水泥,再生老木,竹子和黑色钢板,力求遵循朴实,自然,简单的原则。 墅家墨娑西冲院(江西上饶) 走入江西婺源西冲村村口,据说这里是西施终老的地方,苍翠的古树静静矗立,透过茂密的枝叶向村内望去,青山绿水粉墙黛瓦,墅家墨娑西冲院在光影中展现开来。 这处舒适的乡间度假居所是由一栋近200年历史的清朝老宅和一座破败不堪的家祠改造而来,设计师改写了古宅的前世今生。 如何在恢复古建筑的同时有所创新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传统徽州老宅最大的特点是有天井无院落,视觉感官比较阴暗难以久居,设计师利用家祠前的空地加建、一栋由一层咖啡厅和二层水景房构成的两层小楼,家祠与小楼自然形成了一处有回廊的院落,使空间变的更有层次感。 徽派民居受布局和采光的限制,容易带给人阴冷逼仄的感觉,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是如何满足现代人的住宿功能需求,让客人在感受老宅岁月气息的同时有一份放松舒适的居住体验。 所有古建筑天井及公共部分完全按照老宅原样恢复如旧,而客房室内沿外墙一侧保留了原样,新隔墙均为白色石膏板面刷涂料,地板刻意挑选了带节疤柞木,原有木结构体均保持原样,自然而不露痕迹地将新与旧完美融合。 爷爷家青年旅舍(浙江·丽水) "爷爷家青年旅社"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四平乡平田村。平田村是一个群山中的传统村落,周边风景优美,村落结构和建筑外观保持较为完整和良好,现存建筑以夯土建筑为主,瓦顶。 爷爷家青年旅社是一个民居改造项目,是整个村落再生计划的一部分,其核心理论是通过对原有闲置民居的改造,赋予原民居新的功能,使其复活,并拉动整个村落的产业复兴和再生。 本设计旨在对原建筑进行功能的重置,建筑的改造,从而使建筑重新复活,并成为村庄未来的产业中有效的一环。经过和业主、政府及当地村民的讨论,建筑最终的功能定位为:青年旅社,即服务于年轻人群的短期住宿和交流空间。 设计将原建筑的一楼改造为公共交流空间,用于青年人的交流和休憩。根据新的功能,原建筑的木制隔板被移除,三开间的建筑从原来的隔离模式变为大空间;将主体建筑与厨房之间的墙开门,并增设吧台和休息用桌椅、书架等家具,一个轻松、富于活力的青年旅社交流空间就这样产生了。 凤阳山房(云南·大理) 苍山脚下千年茶马古道村中小院,传统白族砖石木结构房屋,由建筑师主人和他的团队自己动手修缮、改造完成。 白天兼作设计工作室,晚上整个院子就是您的家。两室一厅的套房,适合4人以内在此落脚休憩。院内还有设施齐全的厨房,古朴清静的茶室。悠闲的午后,在小院里晒太… 松赞绿谷(云南·香格里拉) 在中国精品旅游酒店里,松赞是个传奇般的存在:酒店98%的员工来自当地农村;客房单价过千且好评率超高。英国贵族杂志《Tatler》把松赞列入"101家全世界最好的酒店"。安德鲁王子,曾专程跑来在松赞林卡下榻。 常有人说,因为松赞,才发现了香格里拉的美好。而这样的松赞之所以存在,全是因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信仰与偏执。 2000年春节,在松赞林寺脚下,白玛拆掉了的自家老房子,在宅基地上自设计、自监工完成了第一家松赞酒店——松赞绿谷。 毫不张扬的藏式土木结构的小楼,面对的是水鸟栖息的一片湖泊和环湖的山坡,夏天是遍地的野花,而在冬季,如果夜里下了雪,清晨推窗便是近得不真实的雪山。 菩提谷(浙江·杭州) 杭州菩提谷位于杭州余杭鸬鸟镇太公堂村窑头山脚下,背山面水,隐于竹林之中。窑头山是天目山脉的最东峰,群山围绕。 菩提谷低调隐身在山林之中,以山、水、竹、木打造静谧的禅意空间,运用大量的原木、竹林、岩石等天然元素,舍弃繁复的设计与装饰,回归极简与自然的风格,气氛晕染下仿若把人带入了清修之所,是一个静心的好去处。 院落中大量应用了当地石材做墙,与山体相呼应,凸显简单质朴的风格。菩提谷的庭院是一个由木材搭建而出的平台,一侧是原生竹林紧挨着小楼,俨然成了庭院中一道天然的屏风。 户外和室内一楼的大堂餐厅地面均采用了青石板,据介绍,这是建筑团队从周边地区的老建筑中回收过来的,都有着浓烈的岁月的痕迹,颇有些淘宝的趣味。赤足走在石板上,温润且自在,更有种回到小时候的放肆窃喜。 素舍(四川·成都) "素舍"位于四川省蒲江县明月村。这家看似低调的民宿入选了"UED"中国最美民宿大奖。它并不偏僻但特别安静,就安静的坐落在这个有着1500年的历史村庄。 这间民宿也是经过旧屋改造,结合明月村的茶园,山丘,淳朴的民风。传统而不失韵味。整个屋舍没有冗杂的装饰,透着一股淡淡的古风。 它最美的就是门廊,一面是庭院,一面是花园。碰上好天气,只是坐在这烧上一壶开水,沏杯茶。真的是个精心养心的好去处。值得一提的还有它家的食堂,老板独家配制的当地特产芦笋。 花迹酒店(江苏·南京) 花迹酒店位于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设计充分保留原生建筑体上的岁月"踪迹"之美;对受损部位进行文物式修复;在院落、墙头、窗台等处大量植花种草,构成"花"与"迹"的主题。 为室内每一个空间创造方便开启的窗户,让阳光照进,让空气流通。使用吊扇,加速空气循环,吐故纳新,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将室内墙体及梁柱打磨成圆角,化解锐角易损等问题,用建筑自身语言表达经济、实用、单纯之美。无门套、窗套、消防栓门等,彻底避免装饰物料易开裂、老化、过期等,让室内获得相对"长寿"。 选用旧砖、旧木、北方炕砖等回收建材,融入老建筑一同"再生"。可锈的钢板和纯棉的布织品与老建筑有着"天然生长"的共性。 饮居·九舍(浙江·西塘) "饮居·九舍"是STUDIO QI创造ART-STAY理念在中国的第一个实践项目,位于西塘古镇。ART-STAY指在一定空间中挖掘和植入新锐艺术现象,为当下社会艺术运动和关注者搭建交流及传播平台,同时能提供复合旅宿关怀和交流生活美学的开放式场所。 和传统分离式的旅宿空间不同,九舍被植入了"群居生活"的概念,使用者在其间拥有街巷邻里间的空间状态,并共享由空间语言营造的社会性。 九舍重新思考并延续"移动空间布局"这一古典庭院的典型特征,引入西塘原有建筑群处理正负空间、构造立体空间体验的手法——建筑布局的促动,空间极度压缩后又突然释放。建筑间以上下、左右错动的方式来表现空间节奏感,同时形成荫处、阳台,以及巷和廊;庭院串联起建筑,与一层休、居区结合紧密,使住客在早晚使用频繁期都能充分亲近自然。 古镇肌理中的"桥、弄、廊、庭、室、厅、水、岸"等空间逻辑不是被具象地借放至建筑中,而是通过形式的集合转译,构成了丰富的体验空间。而在日间使用较频繁的品、饮区,庭院和自家的瓦檐则成了登高望景的对象。 设计植入了多重渗透的空间动态关联,创造了和柯林·罗的《透明性》(Colin Rowe’s Transparency) 一书中空间现象、事件、视觉、行为层面的共鸣,以及对于建筑的穿透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