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首席记者 沈坤彧 在北京之前,世界上有20座城市举办过冬奥会。和夏奥会的举办地不同,此前举办过冬奥会的大部分是小城市,冬奥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它们。不少曾经默默无闻的城市被冬奥会带火,成为冰雪圣地和热门旅游城市。还有的,却继续沉寂。当盛况过去,一座城市应该怎样对这些场馆设施进行后续利用,让它们为城市发挥作用,这为后人提出了一个课题。 第一届 法国 霞慕尼 1924年1月25日-2月5日 16个国家258名运动员参加,6大项9分项16个小项 98年前的这个冬天,1万名观众买票观看了11名女性和247名男性在冰雪场上的角逐。地点是在勃朗峰山脚下的法国小镇霞慕尼,一周的时间里,那些最热心、最悠闲的观众可以足足看到16个项目的胜负较量。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届冬奥会。 在国际舞台上,第一届冬奥会对于那个时代的意义并不大。根据著名奥运会史学家大卫·瓦列钦斯基的说法,它的主要影响在于为将来的冬奥会设定了一套规则和标准。而且,它最初也不叫冬奥会。为了给1924年的巴黎夏季奥运会"暖场",国际奥委会在1921年决定,在1924年年初先举行一次"冬季运动国际周"。霞慕尼原本就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滑雪胜地之一,它就这样被选中了。在法国奥组委的帮助下,主办地新建了一些设施,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当为期12天的赛事落下帷幕时,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庄严表示,"冬季运动有一种纯洁性,这是我想把它们列入奥运会的原因。" 1925年,在霞慕尼举行的这次赛事便被正式命名为"第一届冬奥会"。 第二届、第五届 瑞士 圣莫里茨 1928年2月11日-2月19日 25个国家464名运动员参加,4大项8分项14小项 1864年,圣莫里茨当地一名口才满分的旅馆老板让这座小镇摇身一变,成为时髦的冬季度假地。约翰内斯·巴德鲁特经营着一家叫Kulm的家庭旅馆,他不断向自己的客人们强调,这里不仅只有夏天风景宜人,他们同样会爱上冬天的阿尔卑斯山。在他的"引诱"下,人们开始络绎不绝来到这里;他的儿子阿尔方斯·巴德鲁特是名运动爱好者,他为圣莫里茨到切勒里纳的雪车赛道建造作出了贡献;半个多世纪后,他的孙子汉斯·巴德鲁特作为申奥委员会的一员,将1928年冬奥会带到了圣莫里茨。 当地变幻多端的气候是摆在主办方面前最大的难题。在开幕式上,一场暴风雪突然从天而降,而比赛期间,又因天气过于温暖影响了赛事的正常进行。因此1万米速滑项目不得不被取消,当时引起了极大争议。 20年后,饱受二战炮火侵袭的欧洲世界依然满目疮痍,唯有保持中立立场的瑞士躲过一劫,因此圣莫里茨在这一年再度举办冬奥会,瑞士也成为历史上首个两度举办冬奥会的国家。28个国家参加了战后首届冬奥赛事,不消说,德国和日本的运动员自然没有获得邀请。 第三届、第十三届 美国 普莱西德湖 1932年2月4日-2月15日 17个国家252名运动员参加,4大项7分项14小项 冬奥会首度在欧洲以外的国家举行,因为路途遥远,路费昂贵,当时正遭遇经济大萧条的一些欧洲国家无力参赛。在这届冬奥会开始前,有两个月时间几乎没下过一朵雪花。因此直到1月中旬,仍没有足够积雪来举办比赛,好在后来总算开始降起大雪。可口可乐首度成为冬奥会正式的软饮供应商,并延续到今日。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再度成为冬奥会举办地,中国、哥斯达黎加、塞浦路斯等国均首次出现在冬奥会赛场。 第六届 挪威 奥斯陆 1952年2月14日-2月25日 30个国家694名运动员参加,4大项8分项22小项 人们说,挪威人在冬奥会的历史上拿了这么多奖牌,就好像冬奥会是为这个国度而生一样。但事实上,作为传统冰上运动强国,挪威对于举办冬奥会这样的竞技性体育赛事一度抱有文化上的偏见。在一个从1892年就开始开展跳台滑雪的国家,人们对于这些冬季项目的认识自然和别处不同。其他北欧国家或多或少对于举办冬奥会有同样的心结,因此挪威也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第一个举办冬奥会的国家。他们之所以下定决心,更多是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在二战中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挪威政府希望通过举办冬奥会向世界呈现一个崭新的、独立的国家形象。 为筹备冬奥会,一座崭新的酒店专为尊贵宾客和采访记者而建,同时还建了3栋宿舍楼容纳参赛运动员和教练,这也是第一座当代意义上的奥运村。此外,在这里也诞生了冬奥会史上第一座室内冰球场。德国和日本战后首次回归冬奥会,由于东德拒绝和西德组成联队,最后仅西德参加了这届赛事。 第四届 德国 加米施-帕滕基兴 1936年2月6日-2月16日, 28个国家646名运动员参加,4大项8分项17小项 德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举办的冬奥会,因为由希特勒主持开幕,且全程笼罩在纳粹阴影之下,也成为历史上最少被提及的一届。高山滑雪首次正式列入比赛项目,而希特勒还强烈要求将"军队巡逻"竞赛列为当年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但国际奥委会坚决反对这一要求。因此"军队巡逻"延续此前两届传统,仍作为表演项目,而这也被视为是"现代冬季两项"的前身。 (注:受二战影响,1940年和1944年两届冬奥会均被取消) 第七届 意大利 科尔蒂纳丹佩佐 1956年1月26日-2月5日32个国家821名运动员参加,4大项8分项24小项 这个坐落在意大利北部贝卢诺省的小山城,早在19世纪末就举行过滑雪比赛。它曾获得1944年冬奥会的举办权,但因二战而取消。这届赛事日后被历史选择性记取的一幕出现在开幕式上,当最后一名火炬手圭多·卡洛里(Guido Caroli)踩着滑冰鞋进入赛场时,他的鞋子被一根电缆绊到,而他也顺势摔倒在地,险些让火种熄灭。这也是史上首次对国际观众进行电视转播的冬奥会。 第八届 美国 斯阔谷 1960年2月18日-2月28日,30个国家665名运动员参加,4大项8分项27小项 一个因为设施简陋而艰难维系生存的滑雪地,竟然当选冬奥会的举办城市,这就是斯阔谷的故事。斯阔谷在1955年提出申请,当时这片地区还处于极度落后的状态。国际奥委会"威胁"到1956年4月前如不能筹措到更多资金用于冬奥设施建设,举办权将交给竞争对手之一的因斯布鲁克。于是,经过一年中先后两次大规模筹款,斯阔谷终获举办权。当地一切场馆和设施全部破土新建,总共砸进去8000万美元。开幕式和闭幕式全部由迪士尼制作,也是首次引入计算机系统制作成绩表。 第九届、第十二届 奥地利 因斯布鲁克 1964年1月29日-2月9日 36个1091名运动员参加,6大项10分项34小项 奥运会举办城市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盛名在前;另一类则因举办奥运而得名。因斯布鲁克属于前一类,这座典型的阿尔卑斯小城以冰川绿草的地理风貌和中世纪建筑而成为奥地利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游客数量甚至超过首都维也纳。 这里是欧洲老牌的冰雪运动胜地,举办过包括滑雪、冰球在内的多项冬季运动赛事,号称一年中一半时间都是理想的滑雪季节。然而这一年,却因为遇上暖冬而导致冬奥会期间缺乏足够积雪。为此,奥地利军队出动,承担起为奥运场馆运输冰雪的重任。 1976年,因斯布鲁克再度举办冬奥会,主体育场里也因此燃起两团圣火。 第十届 法国 格勒诺布尔 1968年2月6日-2月18日 37个国家1158名运动员参加,6大项10分项35小项 格勒诺布尔的冰雪传统有多悠久?早在这座城市最荣耀的儿子、法国文豪司汤达生活的年代,每年冬天已有无数滑雪者慕名而来。 然而当格勒诺布尔在上世纪60年代申办冬奥会时,场馆设施的水准是远不能达标的。事实上,这次申奥并非纯粹出于体育层面的考虑。和欧洲很多城市一样,格勒在二战后迎来人口的急速增长,而城市基建的速度却停留在战前。他们希望通过举办冬奥会这一契机来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当地经济。 而对于当时的戴高乐政府而言,同样希望通过冬奥会向世界展示一个战后的现代法国。此前从未有国家政府如此积极地投身于冬奥会的准备,当时的总理蓬皮杜甚至亲自指挥筹备工作。最终总耗资达到11.1亿法郎,政府投入就占了近一半。打着冬奥名义搞城市基建的结果是除了奥运场馆,还建起一座新机场、一座新火车站、两条高速公路以及警察局、消防局和一座有560个床位的新医院。 而法国人异想天开的浪漫天性在这届冬奥会的开幕式上也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走放飞和平鸽的寻常路,而是派出3架直升机在体育场上空洒落了3万朵喷洒香水的纸玫瑰。 第十一届 日本 札幌 1972年2月3日-2月13日 35个国家1006名运动员参加,6大项10分项35小项 世界上很少会有比札幌通往冬奥会之路更漫长的道路了:这座以冰雪著称的城市早在上世纪30年代已获得了1940年冬奥会的主办权,但因1937年入侵中国而主动弃权,那届冬奥会最终也被取消。 为积极展现战后日本的新形象,日本政府投入5亿美元用于冬奥场馆设施建设。日本人行事的认真细致在准备这次冬奥会的过程中也一览无遗:他们提前整整一年就已准备就绪,并在1971年举行"国际体育周",作为冬奥会的彩排。这届冬奥会转播权被卖出847万美元,在当时是创纪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