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山东威海的百姓生活(19301939)
小编刚刚搜集到一组民国时期的威海老照片,拍摄年代在1930-1939年间,非常罕见。照片生动再现了八十多年前威海的石城面貌和当地百姓的生活场景。
威海卫东门
威海卫东门的位置在今百货大楼一带。当年的东门城垛完整,非常壮观。城门上高耸的建筑叫文昌阁,始建于清顺治年间。
东门入口
卫城的东门不是很宽阔,地下铺有石板。传说旧时来威海上任的新官员都要从东门进入,以讨"紫气东来"的口彩。
东街的集市
威海卫的东街即现在的和平路东段。是当年的衙门所在地。逢集的日子,街道上人山人海,非常繁华热闹。
威海卫南门
南门又名德胜门,其所在位置在今统一路与世昌大道交接处一带。城墙之上有一个小的建筑群,是当年的观音庙,
南门外风景
一条清澈的溪水绕城而过,岸边芳草萋萋,树木茂盛,风景秀美。在溪边蹲在一群浣洗衣物的妇女,远处有一人站在溪水中,说明当时的水很浅。
路边的茶水摊
坐在路边的洋铁皮的小锅炉冒着黑烟,旁边围着几位歇脚喝茶的行人。小锅炉的旁边,是摆放着琳琅满目货物的杂货摊,两名男子正在挑选商品。
老人和孩子
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坐在路边,面前摆着一只乞讨用的洋铁皮桶,人已完全没有了精神,场面令人心酸。两个不懂事的小孩子站在旁边好奇地看着他。
行走的骡轿
骡轿是当年人们外出的交通工具之一,用席子扎成的轿厢由两匹骡子驮着,里面可以容纳二至三人。虽然速度不快,但走起来比较平稳。
骑驴的妇人
一名女子骑在驴背上,在丈夫的牵引下赶路。旧时女子都裹着小脚,出趟远门非常不易,只能借助畜力才能远行。
寺庙里的戏台
旧时威海城乡间的寺庙非常多,有庙就有戏楼。威海人喜欢逛庙会和看戏,民国时,其境内有大大小小的戏楼有二十余座。
水边的戏楼
这座水边的戏楼被称作长春寺戏楼,在其旁边应该还有一座长春寺。 戏楼临水而建,当年很多人是可以坐在船上看戏的。
龙王庙戏楼
龙王庙戏楼位于刘公岛上。戏楼前台宽5.8米,深5.6米,形状近乎于正方形,规模不大,造型小巧玲珑,非常精致。
寺庙之内
寺庙多庙会自然也多起来,当地百姓形成了独特的赶庙会看大戏的习俗,适逢庙会时间,很多寺庙内常常人满为患。
露天剧场
田野边搭建起一座简易戏台,台上正在演戏,台下挤满了看戏的观众。在观众当中,有不少男子还留着前清发辫。
化了妆的演员
大戏开场前,造型各异的演员们聚在一起合影。从他们左右对称的站位来看,是经过精心布置的。
海滨渔民
低矮的窝棚,门前挂着拆下的风帆和各种渔具。几名男子席地而坐,正在清理刚刚打捞的海鱼海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