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面积为28748平方公里,人口285 万,伊斯兰教是第一大宗教,是欧洲占比最高的国家,但这里的穆斯林和中东国家的大不相同,她们没有戴头巾的,部分人还抽烟喝酒。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意大利是该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位于首都地拉那的国家博物馆,整座建筑有五层,门口上方有块巨大的牌子,上面的画风把人拉回了上个世纪。 城市的道路除了主干道是沥青的外,其他大多数是用石头铺成的,石头的好处就是经久耐用,铺一次用个几百年也坏不了,省钱省事。双头鹰国旗随处可见。 即便是主干道也不全是沥青的,比如下面这段也都是石头板子的,据当地人讲,这是为了限制车速,因为这种路,车速一快,非常颠簸。 标志性建筑之一——竖石楼,该楼没用一块砖,全是用的石头,阿尔巴尼亚最多的就是山和石头。 边境小城科尔察,东正教是这里的主要信仰,下图的复活大教堂是欧洲第三大东正教堂,其他两座都在俄罗斯。 教堂内部金碧辉煌,和俄罗斯的东正教堂风格差不多。 在阿尔巴尼亚随处可见狗和猫,大多数不拴绳子,不要随便招惹它们。 地下博物馆的门口雕塑,一身戎装,头戴防毒面具。 通向地下博物馆的地道。 首先看到的是博物馆内的大炮,这可不是模型,都是真家伙,因为这里曾经是武器库,东欧剧变后,才成为博物馆。 在地堡发现一个大箱子,上面居然写有中文,关于原因不难理解,毕竟以前好的穿一条裤子。 地拉那街头的特色座椅,同样也是大石头的。 除了石头的,也有现代高科技的,比如下面这种,配有免费WIFI和充电插口。 一群身穿民族服饰的阿尔巴尼亚人,头顶上的尖顶白帽子特别上镜,跟斯拉夫人的服装有些类似,但他们的祖先并不是斯拉夫人。 看到下面这个不要以为是一个工地,那些架子也不是脚手架,而是一座主体建筑,由日本设计师设计,取名叫云端。 不管在外边还是到里面,真看不出该建筑的意义在那里,但当地人却非常自豪的说,这是自由和民主的象征,在他们眼里这就是阿尔巴尼亚版的自由女神像。 居民的市井生活,各方面跟意大利十分相似,只是这里的物价比较低,可以做到十元吃饱,二十元吃好。 郊区的私人住宅,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的房子出来就是大马路,这里通常都会带个院子。 理发店的托尼,他们给男士理发一把推子就搞定,很少能用到剪刀。墙上的国旗特别显眼。 一群渔民,用这样的船就可以打到很多鱼,在码头就可以交易,这里的渔船码头感觉跟游乐场差不多。 椰枣在中东常见,在阿尔巴尼亚也有,只是这里椰枣树又矮又粗,果实口感不如中东沙漠国家的好。 地拉那大学正门,门口是个广场,不知为何,学校里的灯光喜欢用蓝色格调。 羊肉羊奶是当地人的最爱,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和羊有关的食品,这里的羊肉主要以绵羊为主,吃起来没什么膻味,不如国内的好吃。 古罗马遗址,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啥特别的,历史上这里是古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他们制作的葡萄酒,喜欢用这样的瓶子装,喝酒也不一定用高脚杯,普通的玻璃杯一样,没那么多的讲究。 自行车停车场,摩托车也可以停,但好像有些人不愿意停在里面。 外号"金字塔"的建筑,被称为未完工的世纪建筑。 一条有东方韵味的商业步行街,只是建筑有东方特色,里面卖的东西大都是本地手工艺品,其中以地毯最多。 下图是阿尔巴尼亚版的趵突泉,因为涌出的泉水呈蓝色,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蓝眼,里面的水可以直接饮用。 都拉斯市依山而建,被河流分成东西两部分,人口仅有11万。 一家奇葩的店铺,就这门口的装修风格,让人看一次就终生难忘,特别是在夜晚看到。 阿尔巴尼亚的海边颜色就两种,一种是蓝色的大海,一种是白色的沙子,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沙子粒都很大,很难找到一处软绵绵的细沙。 每年的六月份,阿尔巴尼亚全国大小城市举办选美比赛,总决赛在首都地拉那进行。 当地建筑工人一天只上7个小时的班,粉刷下图中的墙体,一般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首都市中心的广场,广场上到处是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是自发的,没有工资,纯粹是为了体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