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纪念张昭的第二篇文章。 我们主要讨论" 张昭为中国电影事业拓展了哪些新可能?" 为什么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在张昭治丧委员会的讣告中,如此高度评价张昭的一生"张昭勤勉致知、励行致远,始终步履不停、笃定前行,持续为中国电影事业拓展新的可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位不屈的斗士,从业几十年,一直是行业创变的旗手和先驱者;从接力打造两家头部电影公司到代表中国电影业进军好莱坞,每每出手,举动惊世骇俗;从电影行业到电影产业的变革,生态化反模式影响行业深远...... 熊熊烈火燃烧自我,持续为中国电影事业拓展新的可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过去多年我数次专访张昭先生,往往秉烛夜谈到深夜。并且有机会多次走进乐视影业,1对1的访谈了多位乐视员工和高管,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资料。今天就结合我的采访素材和过去多年的观察,来聊聊张昭为中国电影事业拓展的那些新可能。 当然,受限于我的眼界和认知,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 一:互联网和电影融合的可能 曾几何时,电影和互联网是两个行业,泾渭分明。 2011年,电影人张昭和互联网人贾跃亭开始合作,开启了互联网赋能电影、电影和互联网融合的诸多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张昭提出了无限货架的理念。这个理念提出的背景在于,传统电影放映渠道,每天能放映的电影就那么几部,而乐视这种互联网平台可以保持几十万部剧和电影同时在线,弥补了上架不足的现象。 在张昭和贾跃亭牵手三四年后,运作了一批成功的产品,给互联网业界带来了启发。阿里影业、百度影业、腾讯影业、猫眼等先后宣告成立。BAT的进入,意味着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现在的电影公司会通过猫眼等渠道宣发、售票,会利用豆瓣、知乎营销,今天的用户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观看首发(《囧妈》率先登陆互联网平台)或者接近首发的电影,互联网和电影业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一切都变得常态化。 在今天没有哪一部电影可以离开互联网,没有哪一家电影公司不应用互联网工具和模型,武装自己。 二:分众模式的可能 在和张昭的几次谈话中,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张昭关于"分众"的论述。张昭告诉我不管做什么内容,要分发给喜欢你的用户就可以,不要贪大。 有一次,张昭给我讲了郭敬明拍《小时代》的故事,在故事开拍前,张昭就勉励郭敬明"小时代电影面向的观众就是女中学生,别管别人怎么说,你只需要为这个群体服务就好。" 那次聊天对我影响很大,我现在很少在意非目标用户群体的评论,专心的服务"我的"读者。 那次谈话对我影响很大,我现在做自媒体很少在意非目标用户群体的评论,专心的服务"我的"读者。 今天我们的电影也讲究定位,要针对目标人群分发、宣传。腾讯视频、爱奇艺也正在通过大数据分析,给用户进行画像,精准地推送内容。 三:电影行业到电影产业的可能 中国电影和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本质差距在哪里?有人说关键在于中国电影是一个行业,一个娱乐化的行业,而美国电影是一个产业,是一个有工业体系的产业。 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电影工业,就是因为好莱坞能够通过自己的统筹机制,把全球各地的优势资源、制作公司、导演、演员整合起来,并且进行有机协作,最终行销全球,无往不利。席卷全球的《复仇者联盟》系列,就是好莱坞全球电影工业的巅峰产物。 张昭生前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构建,而他作为重要参与者推进的电影《长城》(张艺谋导演),就是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构建史上的惊天一笔。这部电影集结了中美两国最优秀的一批电影人,一开始就站在了全球的高度,用全球语言宣讲中国故事,并且向全球发行。 后来《长城》虽然单论经济收益不算成功,但让数以千计的中国电影人受到了工业化电影制作体系的洗礼,积累了非常宝贵的工业电影运营经验。青岛东方影都也因为《长城》备受外界关注,成为重要的电影基地。 张昭对中国电影工业的探索远不止于此,我记得当初融创入主乐视影业并且收购万达旗下各种资产时,张昭也曾站在产业的高度,探索过乐创(IP+内容)+万达(商业+内容+院线)+融创(地产+文旅)等企业的跨界协作模式,激发电影工业的新想象力。 可惜,后来因为国内资本风云变幻以及一些不能说的原因,行业出现了很多未知的风险,一些设想没有成为现实。 四:生态破圈的可能 早在多年前,张昭和贾跃亭就共同提出,要将电影和网络文学、旅游地产、互联网视频、游戏、消费品等结合在一起。 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就是"破圈"。这几天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3·京东年货节》就是典型的破圈案例。 乐视影业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影视生态聚合体,因为乐视影业可以联动的资源,除了影视以外,还包括硬件(手机、电视、VR设备未来还会有汽车)、用户(乐视网以及乐视商城的数千万用户都有可能转化成乐视影业的观众)、IP(乐视影业的产品可以和小说、音乐、视频、游戏、动漫,甚至体育等联动起来,一个IP效能扩大多倍)、大数据(乐视生态下每年通过各大渠道产生数亿用户的行为习惯数据,这些数据反过来又可以作为影视产品开发的参照)等等,而且这些价值又可以在乐视的大平台战略下转动起来。 张昭代表的乐视倡导的生态模式,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且做了大量的尝试。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年乐视影业和方特联手制作推出了《熊出没》的系列电影,激活了方特主题乐园,同时这部电影当时联动易到出行做了电影+出行融合的探索,打造了O2O服务领域极为经典的案例。 还有乐视、融创、万达三家的合作,当时我认为万达+融创+乐创文娱可能是IP+文旅实景最好的实现形式。有了融创做媒介,强发行的乐创文娱和强院线的万达可能在投资发行领域有更多合作,从产业链上游开始合作,之后将电影品牌延伸至线下,进行多元化的衍生和变现。乐创文娱运营的IP未来或将在万达的13个文旅城落地,助力乐创文娱"迪士尼"化模式实现。 后来这些愿景虽然没有都实现,但起码给行业指了一条发展的道路。 五:国际化的可能 中国电影业这几年一路高歌猛进,票房连创新高。甚至刚刚过去的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首次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 然而中国打破各种记录的电影,放到全球市场来看,平均票房基本上都没有超过100万美元。中国电影大片目前还处在一个自己家里大放光彩,墙外无人问津的阶段。 张昭拥有中美两国电影资源和人脉,乐视影业成立后不久就发布了中美电影产业合作战略,其中就包含设立北美分部、洛杉矶子公司,以及成立中美合资电影视觉知识产权研发机构。除此之外,还包括中美合拍影片制作,为好莱坞6大影业公司影片提供中国市场服务,中美合作电影衍生品开发销售等业务或服务。 2014年底,乐视影业以2亿美元的战略基金在洛杉矶成立子公司,用来开辟好莱坞市场。2015年,张昭获得"中美电影产业领袖奖"。2016年乐视影业又挖来前派拉蒙总裁亚当古德曼(Adam Goodman)加盟,尝试将中国开创的"互联网+影视"模式通过美国市场,推行到全球。 此后的《长城》电影就是乐视影业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项目。还有我们直男喜欢的《敢死队》系列,也是乐视影业全球化征程的成功代表作。 张昭的全球化愿景一开始就秉承了产业共赢的理念,他生前提到邀请古德曼来合作打造一条自己的船,这条船还会跟六大合作,用他们的全球网络,逐步逐步地去摆渡,从现在传统的好莱坞模式逐渐摆渡到生态时代。 2020年的疫情印证了张昭当年的判断,整个好莱坞电影市场遭遇灭顶之灾,然而及早进行互联网+影视融合发展的两个平台,比如奈飞、迪士尼+却逆势增长,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六:纽带价值释放的可能 香港电影死了,香港电影又活了。 我相信这是很多影迷对香港电影近年发展的一个认知,本已经穷途末路的香港电影业,因为和内地电影业的联手,又开启了新生。这两年爆火的《拆弹部队》《寒战》《使徒行者》等香港风味电影,本质来说都是香港和内地合作的产物。 这些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内地。我说的不仅仅是内地电影市场,更是内地电影思想和内地制作管理。 内地和香港融合,离不开在背后提供纽带价值的那些人,张昭就是那个重要的纽带连接者。过去数年,张昭作为制片人或者出品人、监制,帮助徐克(《神雕侠侣》三部曲,未上映)、李仁港(《盗墓笔记》票房超10亿,《刺局》未上映)、袁和平(《奇门遁甲》)等香港电影人开启新的可能,虽然一些项目后来搁浅,但既然称之为"可能",自然有极大的风险。 得知张昭去世的消息,陈嘉上导演无比悲痛,无法用文字来形容自己内心的低落。 七:激励他人的可能 史蒂芬·柯维写了一部管理学名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后来他经过更深层次的研究,又补充了"激励他人",成为著名的第八习惯。 张昭就是属于"激励他人",并且帮助他人重新开始、重新归来的那个人。 最典型的案例当属张艺谋。张艺谋是中国内地公认的第一导演,拥有"国师"的称号。正所谓巅峰之后是空虚,张艺谋完成北京奥运会的执导工作之后,仿佛耗尽了所有的灵气和才华,一部《三枪》让人质疑"张艺谋不行了吗?",此后逐渐被一批青年导演赶上(这里单指票房)。 2013年,张艺谋又因超生事件引发舆论哗然,负面缠身。超生是当时非常大的负面新闻,按照今天群众的吃瓜标准来看,张艺谋很可能从此社死。 此时,张昭主导的乐视影业伸出橄榄枝,在极为敏感的非常时期,拉了张艺谋一把,邀请张艺谋以艺术总监和签约导演的身份,加盟乐视影业。 张艺谋对乐视极为感激,在现场表示将翻开一本崭新的作业本,开启人生一个新的阶段,那会是一个健康、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阶段! 张昭也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张艺谋"张艺谋遭遇的负面消息不会影响导演的声誉。" 言下之意就是人品和作品要分开来看,希望你们这些吃瓜群众多关注导演作品,少吃瓜人家私生活。 张昭的激励给了张艺谋莫大的信心,二人精心谋划,合作推出了电影《归来》,这部电影被张艺谋誉为自己的"回归"之作。《归来》上映后,好评如潮,我当时也激动地评价"那个我们熟悉的张艺谋,回来了。" 毫不夸张地说,张昭开启了张艺谋事业的又一春,也帮助张艺谋重新树立了再攀巅峰的信心。此后张昭和张艺谋又合作了《长城》《影》等电影,都开创了某一个领域的新可能。 张昭去世后,张艺谋担任治丧委员会的组长,负责张昭的后事事宜。 张昭还帮助了很多青年后进,其中的代表是郭敬明。郭敬明早年以作家身份成名,此后通过《小时代》电影系列转型成为电影导演。而张昭就是郭敬明进入电影行业的老师,悉心指导郭敬明把《小时代》搬上大银幕。 张昭离去,郭敬明难掩悲痛,通过微博发文"他是我第一部电影的出品人,一路上,看着我成长,在背后支持着我,从我二十几岁,到我三十几岁......此刻我很难过,但我想,我和很多人,都会一直记住你曾经带给我们的,也将留给我们的力量。" 写在最后:张昭的伟大,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张昭属于全行业"。相比其他为了自身和所在企业利益奔走的大佬,张昭是一个无私的、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的眼里没有个人,只有他所热爱的行业。 用李国庆的话说就是"他不仅是乐视影业CEO,而是这个时代中国电影的旗帜!" 张昭,是一个纯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