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车经过硚口沿河大道,太平洋这一段,你能看见一座跨在汉江上的"铁憨憨"。 黑黝黝毫不起眼,却是 武汉第一座跨江大桥,比长江大桥还要大2岁。 它的全名叫「京广线汉水铁路桥」,老武汉人叫它"铁桥"。 铁桥只跑火车,人上不去,你只能远远欣赏它鲜明的肌肉线条,像三块乐高积木块依次码放在汉江上。 相比武汉其它跨江桥梁,铁桥造型朴素,颜色低调, 就像家族里踏实肯干的老大哥,默默在汉江服役了66年。 它的故事,今天一一说给你听。 铁桥横跨汉口太平洋路与汉阳月湖堤,由于只能走火车,家住两岸的小伙伴时常抱怨,想去江对面还要绕行知音桥或者月湖桥。 (也不用太担心,据说铁桥旁的地铁12号线2024年底就通车啦) 你别说,最开始修铁桥,本就不是为了舒缓两岸交通。 其实,大家熟知的武汉长江大桥工程,不仅是一座长江大桥,它包括了从曾经的汉口玉带门火车站至武昌站之间, 14公里内的桥梁和线路,全长316米的铁桥是其中最重要的配套工程。 1955年1月1日,铁桥通车。同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才正式动工。 铁桥一通车,立马成了当时 京广线上生意最好的桥梁之一,平均每6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驶过。 铁桥被称为大桥的"实验桥",据说, 设计标准和长江大桥看齐,做工扎实。最初设计时速仅35公里,如今时速200公里的动车、载重货车通过,铁桥依然稳健。 铁桥靠沿江大道这一边,有一条小小的绿道,站在这里能够近距离看见铁桥的全貌,略显的斑驳的桥墩泡在江水里,自带厚重感。 来往北京和广州的打工人,乘坐D3024、Z38等京广线 车神 ,都会从铁桥经过,匆匆一瞥大武汉的汉江美景。 驻足桥下,冬天的汉江车水马龙,汉江航道的船只和货船在桥下穿行。铁桥下这一小段江岸像一个港口,岸边有人钓鱼、遛弯,远处停靠着一串串白色的航标船 (预防搁浅,指引夜间行船全靠它) ,仿佛一个小小码头。 铁桥的两端各有一间武警执勤哨所,曾有部队在岸边的空地集训。 铁桥服役66年,遇到过2件"大事",一次是15年6月份,一艘货船通行时撞到了铁桥底部的钢梁,肇事船只表示很无辜,平时走都没事啊?原来是因为头天暴雨,水位一天之内上涨了45厘米,水涨船高。 还有一次是2012年12月,铁桥迎来首次"大手术",桥体部分钢梁更换,中铁大桥的总工程师说:"一般铁路桥使用近60年都需要换梁。这次更换后, 铁桥‘活’到百岁以上问题不大。" 不同中国现在的基建实力,当时的桥梁建设可以说一切从"0"开始,我们请来苏联专家,建设工人们手拉肩扛,钢铁不够就用木头代替,愣是在 1 年多的时间里修起了武汉第一座跨江大桥,不由得在心里为他们点赞。 铁桥附近很多地名里都带个"桥"字。 月湖堤那边的铁桥村(铁桥村的故事,请看文末番外篇) ,太平洋路这边有汉水桥社区、阮家台铁路住宅区,汉正街的网红"板车哥"严家满就住在这里,2020年2月,他拖来3300多斤菜薹、8000多个口罩分发给铁路小区的街坊们。 武汉以桥命名的地方茫茫多,还记得小学的时候住六渡桥附近,年少无知,总以为那座桥叫"绿豆桥",是因为桥上卖的绿豆很有名。 不知为何,你说你住在花桥,就是比中央大街第五大道听起来亲切。 上桥下桥,过江过早,武汉的桥串联起两岸三镇,也早已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熟悉小汪的读者都晓得 文章写一半他就会夹带私货跑火车 下面请享用今天的餐后点心 铁桥番外篇 铁桥村基督山伯爵 —— 喇滴伯伯 五岁前,我家住铁桥村,听爸妈说,我是铁桥村热心快肠的街坊们帮忙一手带大的,20多年后,故地重游,看看是否能找到他们。 铁桥下面的铁桥村,在罗七路中烟材料厂附近,2007年,武汉首个城中村改造还建项目在这里启动。 我5岁前就住在铁桥村,听说我准备故地重游,妈妈嘱咐我:"去找哈子你的喇滴 (癞痢,武汉话"喇滴",指局部脱发) 伯伯啊,他原来几喜欢你额,总是把你抱出克玩。" 喇滴伯伯,原名叫蔡双喜,人称铁桥村赌侠,为人仗义,一手牌九和麻将技术出神入化,据说他家有本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 他隔一面放一张50的,可以装满一整本书。 街坊 领居 家里出了点什么事,他翻开《基督山伯爵》拿出几张救急, 不打欠条,手头宽裕了再还。他们家盖了几间平房,他又当房东又当伯伯,自己没生伢,就把租户街坊的伢当自己的带。 我们家就曾经租住在喇滴伯伯的房子里,我凭记忆找过去,问一家副食店的阿姨,一提起喇滴伯伯,一下子对上了号,"你爸爸是不是长得高高瘦瘦的啊,就住喇滴对门?他现在退休冒的事,在卷烟厂里打打零工......" 我连忙打电话我妈,说我找到了铁桥村的街坊,阿姨一把抢过电话:"你还记不记得我啊?"脸上的笑意掩不住。 大概半个小时过去,阿姨把电话还给我,有点意犹未尽:" 儿子额,也忘记你叫 么司 了,就叫你儿子啊,马上过年了,叫你爸爸妈妈一起回来看哈子老街坊啊,都还记得你们。" "一定。" 1956年6月10日北京市少年宫儿童图画展览会上,武汉市姚 轰 (6岁)画的《汉水铁桥》。(该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版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斋"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