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广东、山东两省2019年常住人口均过亿。浙江2019年人口流入84.1万人,超过广东的82.62万人,成最吸引人的省份。 毕业后去哪里生活和工作,跳槽的话要不要换城市和行业,这些是这个春季许多求职者要面对的问题。 站在辛苦求职的十字路口,除了以个人喜好、坊间传闻作为选择依据,全国的求职者偏好哪座城市、哪个行业发展潜力大,一份宏观的人才流动版图,无疑可以为他们的选择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抢人大战,西部城市领先中部 要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前景,有很多可以考虑的因素,其中人力资本、公共制度、技术进步与全球联系是比较重要的四个指标。[1] 而这其中,技术进步由科技人才推动,人力资本更是与城市拥有的人才数量密切相关。所以说, 一座城市想要从根本上挖掘发展潜力,人才是绕不开的关键因素。作为求职者,也可以从一座城市的人才引进中,窥见机遇的处所。 为了抢人,各地的人才争夺战早在2017年就已经打响,纷纷推出了吸引人才的政策,比如落户、租房补贴、安家费、创业贷款等。目前来看,杭州是大赢家。 根据脉脉数据研究院最近发布的《人才流动与迁徙报告2020》,深圳和杭州以GDP全国第三和第九的排名,超过上海、北京,成为人才流入城市的第一名和第二名。杭州替代了广州,跻身人才流入的第一阵营。 人才流入前十名的城市并不是GDP前十的简单重组。北京和上海严控人口,被"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深圳超越,而西安、郑州、南京尽管GDP排名在十名之外,仍然位于人才流入的前列。特别是西安,2019年GDP不到上海的四分之一,总体排名在第二十四位,却是人才流入的第七名。 这也许得益于西安的人才引进政策。2018年3月,西安推出"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在线落户西安"的新举措。毕业生仅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在线完成落户。这让西安的迁入人数,在2018年的前三个月,就几乎达到了2017年迁入量的总数。 当然,仅凭人才吸引的政策是不够的,与一线城市相比,新一线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以成都为例,尽管薪酬水平与北上广深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但落户、买房的难度都要小不少,而且竞争压力更小,生活成本更低,也更舒适。 除了从动态的视角看人才的流动,职场人员的年龄,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着城市人才的活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哈尔滨等北方城市的职场人平均年龄偏大,南方城市的职场人相对要年轻一些。在一线城市中,深圳和广州的职场人平均年龄相对较小,北京则比上海年轻一点。 重点城市职场人年龄最高的三个城市哈尔滨、大连和沈阳,都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东北地区的人才流失已经是老问题了,根据黑龙江省社科院2017年发布的《黑龙江社会发展报告》,黑龙江虽然近年来人才外流趋势减缓,但却呈现出年轻人、高学历人才外流占比增加的趋势。 与东北地区相反,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人才聚集效应明显。广东近年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2017、2018、2019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分别增长了170万、177万和175万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珠三角的人才吸引力还将持续。 长三角地区近年来虽然风头没有珠三角强劲,实力依旧不容小觑,更何况长三角地区拥有更为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在人才吸引上本就优势很大。 重点城市的人才是怎么流动的? 无论是人才"争抢"还是经济发展,各地的竞争正逐渐由城市之间转向地区之间。以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与周围城市形成城市群共同发展是趋势所在。 这样的趋势下,人才在地区之间如何流动,全国形成了怎样的人才格局,这些问题可以为求职者在地区选择中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杭州、南京、苏州等多个大城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包括了佛山、东莞等九个城市。 从图中的人才流动局面可以明显看出,上海、苏州、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形成一个圈子,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则是另一个圈子。换句话说,人才在一个地区的城市圈内流动。 除了杭州向深圳,厦门向上海这几条跨地区的人才流动路径外,两个地区的人才流向还是以"圈内+北京"为主。 也就是说,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圈内融合度高,多中心格局明显。与此同时,这两个城市群间人才流动并不紧密,长三角城市群的主要流出目的地中,珠三角城市仅有深圳是主要目的地。同样,珠三角城市群的主要流出目的地中,长三角城市仅有上海是主要的目的地。 北京,作为北方地区唯一人才流入多的城市,在长三角、珠三角群的人才流出中均占有一席。老一线城市北京,依旧很稳,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的人才吸引上"一家独大"。在普华永道发布的《机遇之城2019》中,北京排名最高。对外地人来说,机会多也是选择来北京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三个一线城市,上海和深圳在各城市群中也都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倒是广州,相比之下要弱一点。在全国人才吸引的头部版图上,就形成了北上深领先,"黑马"杭州突出,广州弱后的局面。 不过,北京和其余一线城市不同的一点在于,北京所在的京津冀地区人才圈内流动的迹象明显不如其他城市群。 由图可知,除了石家庄流入天津这一支流外,京津冀地区形成了津、冀的人才流向北京,北京的人才流向南方的局面。北京人才流出"出圈"明显,与此对比,广州人才流出仍在深圳、佛山和东莞等圈内城市,上海的人才流出很大一部分也还在圈内城市苏州和杭州。 这种人才单向流动的现象在中西部更为明显。成都和重庆之间人才交换频繁,但除此之外,郑州、西安、武汉等城市,人才主要还是跨越了较大地理距离去往"沿海城市+北京"。人才的流动格局和城市排名一样,明显把国内的城市区分出了不同顺序的几大阵营。 中、西部城市也都未能进入其余几大城市群中人口流出的主要目的地中,可见虽然成都、西安、郑州、武汉跻身了全国人才净流入中前十,但较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北京相比,还仍有差距。 人才在地区间的流动趋势反映着中国的经济格局,也可能深化着这一格局的发展。 如今跳槽,很多人都在换行业 "设计师/民俗房东/酒吧驻唱",在这个身兼数职已经成为年轻人标配的时代,跳槽、换行不仅为了涨薪,也是个人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完成对自我的探寻。 那么在众多的职业中,哪些行业的发展潜力更大?行业间人才的流动是一次用脚进行的投票。 从图中显示的流动趋势可以看出,生活服务业、IT互联网、房产建筑业以及制造业,几乎承担了其他行业人才的大部分流出。 细分来看,IT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出首选的是生活服务业,其次是金融业和房产建筑业。离职后,互联网人才也并不是彻底和原行业脱钩,例如去保险业时,更多还是在互联网和保险业结合的领域。 另外,生活服务业的人才转行后,流入最多的是IT互联网业、房产建筑业和制造业。房产建筑业流出最多的是生活服务业、IT互联网、制造业。 人才在IT互联网、房产建筑业、生活服务业等几大行业间的流动平衡,形成人才流动的行业圈子,行业间的"人才交换"促进着技术融合和跨界创新。 人才的流入反映着一个行业的行情,但若供需两端没有达到平衡,就可能导致行业就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从行业竞争度上来看,2019年,行业竞争度最高的是房地产建筑业、汽车行业和能源电气业。行业竞争度最低的是电子通信行业、交通物流业和金融业。 换句话说,行业竞争度高的行业,求职的人很多,但招聘的"饼"却没有那么大。对于求职者来说,或许可以把目光投向一些竞争较低的行业。 2020年的开头,对求职者来说并不容易。在各行业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一些热门行业求职竞争依旧不减,智联招聘2020年3月16日至3月20日的招聘和求职大数据显示,房地产建筑行业最为热门,竞争指数达到25.5,这意味着平均每个岗位所收简历数量突破25份。[2] 但与此同时,有些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比如医疗医药行业、教育培训行业,在各行业招聘需求和去年同期减少了不少的情况下表现突出。尤其是教育培训行业,根据脉脉数据研究院,教育培训行业在2020年1月份、2月份的招聘需求要高于房地产建筑业、金融业等其他行业。 不论是换行业,还是换城市,工作越久,更换成本就越高。对于高考已经延期了的应届高中生而言,人才的流动情况其实是很好的高考志愿参考,毕竟,与其说是城市在抢人,其实还是人在选城市。 作者 | 蔡静远 设计 | 杨楠 黎旭廷 参考资料: [1] 张可.城市发展潜力及其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84-90. [2] 复工第七周:求职竞争超去年同期 房地产建筑行业最热门(2019). retrieved 15 April 2020, from 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20-03-23/doc-iimxxsth11938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