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三庙街的文物古迹分布状况,点击文字可以阅读文章《宣武门外的上斜街要改造了,胡同有何厉害之处? 》 宣武门外以西的这片地界,严格来说比如今这座北京城的历史还要再老一些,可称得上是北京城的肇始之地,是宣南文化的主要源泉。 尤其是很多人认为三庙街是北京最老的胡同,长椿街是辽金时期的繁华街市,附近还有长椿寺、报国寺、杨椒山祠等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值得注意的是,三庙街中只有一座三庙,而头庙和二庙可是在上斜街里的。 《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中的头庙、二庙和三庙 到清代,随着会馆文化的盛行,上斜街又恰好距离宣武门一步之遥,占据地利,逐渐成为了"会馆一条街",600多米的胡同里,便有不下10处会馆。而这些会馆,又因为住过各地文人学子,很多成为了名人故居。 不过,随着北京的城市改造,百年以来,这些院落大多年久失修,且一度被民居挤占,沦为大杂院。 近年来,随着文保意识的提升,城市治理理念的更新,这些曾经蒙尘的老宅院也逐渐迎来转机。 修缮后的沈家本故居,点击文字可以阅读文章《 上斜街会馆寻踪:河南会馆经历戊戌风云 沈家本故居见证法治变革 》 这不,宣武门外上斜街的改造方案已经通过,其中便重点强调了会馆文化的复兴。 前两篇中,我们从胡同东口进入,沿着胡同往西,讲到了胡同北侧的河南会馆、吴兴会馆(沈家本故居)、浙江会馆、绍兴会馆及其附产、山西会馆、太原会馆以及三晋会馆,进度也来到了2/3。 太原会馆,点击文字可以阅读文章《 山西会馆 太原会馆 三晋会馆 说说上斜街里的山西往事 》 今天,我们回到太原会馆接着往西逛,看看这剩下的四川会馆、番禺会馆、东莞新馆以及关中西馆,又都有哪些故事? 四川会馆 戊戌六君子之一曾在此设蜀学会 太原会馆的西邻是四川会馆,同样也是坐北朝南,正门开在储库营胡同5号(今17、19号),上斜街里有个后门。 储库营胡同19号如今为北京物资党校 这座四川会馆可不一般!占地面积比隔壁的太原会馆还大,4700多平方米。四川籍会馆在京城有20多座,储库营胡同的这座规模绝对排的上号。 单看这会馆的正门,其气派就可见一斑:据载,会馆大门是三间的,门两边原有八字影壁墙,门前有两块上马石,大门之内还建有一座巨大的砖影壁。这些似乎都昭示了四川籍官员在京的地位之高。 物资党校东侧,挨着的应该就是四川会馆的东部,有一夹道,可以进入。 四川会馆建于清雍正年间,原为"四川义园"的旧地。会馆分东西两路,其内设戏楼、佛堂、客厅。佛堂供奉文昌帝君。魁星楼建在院子东南角,高二层,平面呈六角形。 其中西路后半部分是座讲究的四合院,体量宏伟,工艺考究,处处透露着不凡,这在整个京城会馆之中都颇为突出。 馆内曾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重修碑,现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中。 重建四川会馆碑记(部分),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光绪末年,四川公立中学堂曾迁至这里,宣统二年(1910)时,该校有中学生44名、小学生26名、教职工15名,辛亥革命后停办。 在前两篇文章中讲过上斜街河南会馆、沈家本故居等诸多会馆是清末维新运动的活动中心,其中"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便曾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同乡京官倡设蜀学会于皮库营四川会馆,由外官京官捐助数千金,添购书籍仪器,聘请中西教习,讲求时务之学。" 戊戌六君子之一 刘光第 同年4月,刘光第"一再邀集四川全体京官及公车列坐茗谈,大旨以时艰至此,应急谋富强,而富强首在讲学云云。" 1917年4月,民国大学在骡马市大街宣告成立,并以此地原蜀学堂为校址,设文、法、商三科系,1925年5月迁往宣武门内太平湖原中华大学校址。 如今,会馆戏楼、魁星楼早已拆除,西部已经拆改为北京市物资管理学院,中东部空地搭建不少临时房屋。 四川会馆院内现状,搭满房屋 ,通道逼仄窄小,图源网络。 就连会馆的大门已改为住房,八字影壁也不见踪迹。倒是门口的两个上下马石还静静地卧在原地,默默地守护着当年的辉煌。 四川会馆院上马石,图源网络。 番禺会馆 龚自珍在京唯一现存故居 四川会馆西邻番禺会馆,门口开在上斜街路南55号(今50号),曾为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著名诗人龚自珍的故宅。 上斜街50号 龚自珍故居门口现状 道光八年(1828)至十一年(1831)十月,龚自珍在这里居住了5年。此前经过五次会试,他终于在道光九年考中了进士,但在殿试时因"直陈无隐",主张改革,触怒了"小心谨慎,一守文法"的三朝元老曹振镛,最终成绩列为三甲第十九名,无缘翰林。 龚自珍画像 图源网络 龚自珍学问精深,对国事常有真知灼见,却因生于末世,直言不讳又命途多舛,一生怀才不遇。 而就在这五年间,虽说官小声微,龚自珍却屡屡针砭时弊,这难免犯了别人的忌讳,因此他经常受到权贵的排挤。终于在1839年辞官离京。而后又曾来京接家眷。这两次往返途中,龚自珍感慨良多,写下了《己亥杂诗》,其中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更是成为千古名句传诵至今。 龚自珍官运不济,在京多次迁居,如今京城里他的故居也只剩上斜街50号的番禺会馆一处。此前介绍西单手帕胡同时,胡同内21号也曾是龚自珍的故居,不过早已被推土机推平,埋葬在高楼大厦之下了。 西单手帕胡同现状,其中龚自珍故居已无存,点击图片可以阅读文章《西单手帕胡同 龚自珍和梁启超的缘份交点》。 道光十一年(1831年),龚自珍离开上斜街,以2200两的价格,将这所宅院卖给广东番禺县人潘仕成。 潘仕成曾在《京师番禺会馆记》中载:"道光辛卯余由驾部秋曹赁宅于宣南坊上斜街,为龚定庵中翰旧居,颇有园亭木石之趣。定庵以艺鞠名都下,余亦艺鞠其间,每当花时宴赏甚盛。"(注:龚自珍,号定庵) 值得一提的是,龚自珍是针砭时弊的思想家、政论家,是"三百年来第一流",而潘仕成则是实实在在的"实干派"。 潘仕成祖上以盐商起家,出身商贾之家的他,以财谋位,结交权势,倚势营财,硬是走出自己亦官亦商的道路,成为晚清享誉朝野的官商巨富。 清代广州巨商潘仕成 就是在龚自珍手中买下上斜街的宅子的第二年,28岁的他,考中顺天乡试副贡。不久,他又捐巨款赈济北京地区灾民,"全活甚众",钦赐举人,特授刑部郎中。 此外,他还捐钱镇压广东连山的瑶族起义。同年,道光帝下谕嘉奖捐输银两镇压"广东连山排滋事"的行商、盐商,其中"捐输二万两元副贡生刑部额外郎中潘仕成,著照例由部议叙"。 由此,潘仕成一举成名,"都下名流争相延访","以不识其人为憾","临桂陈继昌、元和陈钟麟亦为忘年交。" 如今龚自珍故居(潘仕成在京旧居)院内景象,图源网络。 谋得一官半职之后,潘仕成荣归故里,与家乡政要名流交往密切。他利用自身身份,不仅经营老本行盐业,还承办军工、帮办洋务。不仅造出了"洋船洋炮",还研制出新式水雷,能够在始终轰破船底,是当时对付入侵敌舰最有效的新式水雷。 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之一魏源,便曾将《攻船水雷图说》分两卷收入了《海国图志》,配图31幅,图文相对,注解翔实。这也是全书关于西洋技艺介绍最为详尽的两部分,甚至连螺丝、垫圈、木塞等都一一图说。 道光十八年(1838),潘仕成"奉襄海疆事宜南调",将此宅捐给家乡作为会馆。 其捐书记载:"兹有上斜街旧宅一所,合计房佰余间,其中花木奇石可观,房子极其坚固,情愿送出,为我邑改作会馆,不收价银。" 据载,当时的院落"后门通皮库应(应为皮库营,即如今的储库营胡同),东至四川会馆,中二层俱阔十间,过西南院……西院石、亭、山俱全,空房子约四十余间,另空地一大段,花树鱼缸俱在院内。" 据了解,与四川会馆门外的八字影壁不同,番禺会馆门口外还曾有一座影壁,是正对门口的,但两者都代表着宅院的不同凡响。 龚自珍故居门口,没有门牌,不知是谁在左侧墙面上写了上斜街50号,图源网络。 同治二年(1863),潘仕成撰写了《京师番禺会馆碑记》,其子潘桂石将石碑立于会馆内,现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此外,上斜街路北35号(今89号)是会馆的附产,占地1.5亩,有房19间,原为居民院,后在广安胡同北延道路工程中被全部拆除。 所幸,番禺会馆还得以保存,会馆西侧就是新建的广安胡同。 临街的这处房子就是龚自珍故居,图源网络。 东莞新馆 曾为年羹尧府邸 越过广安胡同,上斜街南侧不远便是东莞新馆的门口。之所以称新馆,是因为北京有两座东莞会馆,老馆建于光绪元年(1875),地址在菜市口南侧的烂缦胡同49号(今127号)。 东莞新馆旧照,图源网络。 此外,早在清前期,东莞籍乡人还曾在珠朝街路东建起一座更老的东莞会馆,其内设有袁崇焕先贤祠堂,地址就在如今的珠朝街15号(也有资料显示为14号附近的),2007年被拆。 跟北京的其他会馆比起来,东莞新馆的建立时间可以说比较晚了,且耗时也算不得短,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会馆据传还是在清康熙末年和雍正初期封疆重臣年羹尧的宅子上改建而来的。 年羹尧剧照,图源网络。 据张伯桢《东莞新馆记》碑记:"东莞新馆,世传为年大将军羹尧故宅。前临上斜街与番禺新馆接壤,后通金井胡同与四川会馆毗连。闻诸父老,年大将军故后,辗转归诸蜀人。自某君返蜀后,东洋人赁之居,即曩日东文学堂之旧校地也。" 所谓"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说起年羹尧,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其军功显赫,被称为"年大将军",但其实最初是以文臣"出道"的。 年羹尧 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进士,9年后,未满30岁的他便被任命为四川巡抚,前途一片光明。 而就在四川巡抚任期内,他数次平定内乱,逐渐显露出军事才能,获得康熙帝的赏识。而后便逐渐接管了四川、西藏、青海等地的军务,年羹尧一路青云直上,先后了担任定西将军、川陕总督。 雍正登基后接任抚远大将军,掌控西北军政大事,而后更是因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功绩,受封一等公,可谓位极人臣。 可惜的是,作为臣子的年羹尧,因为专权跋扈,滥杀忠良,招致雍正帝的猜忌,军权被夺,连遭贬斥,雍正四年(1726年),被削官夺爵,赐令自尽。 而据碑文所记,年羹尧此处居所在其死后辗转卖给了一位四川人,当这位四川人回四川后,此地被日本人租下,改为了东文学堂。 东莞新馆碑记刻石,现存北京石刻博物馆过廊,图源网络。 东文学堂,顾名思义,学习的是中国以东的日本的文字。当时正值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经明治维新成为东亚强国,且给予中国这个"老大哥"以沉重一击,而我们也对这个向来视之为"蕞尔小邦"的日本刮目相看。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出向日本学习,以维新变法拯救中国,在而后的维新运动之中,清廷曾颁布一系列"新政",其中之一便是鼓励国人游学日本。 东文学堂由此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在各地纷纷诞生。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要数上海的东文学社,虽办学只有3年,但其培养的学生却有不少名人,比如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王国维、金城银行董事长周作民、清末著名翻译家沈纮等人。 而北京的东文学堂创办于1901年,最初是由户部郎中廉泉与日本人中岛裁之开办,地址在前孙公园锡金会馆,不久后,便迁到了上斜街路南,入学人数达1700多人。 如今的东莞新馆正门,图源网络。 1910年,学校停办。同年秋天,此处便以"五千数百金"的价格,转卖给了广东东莞籍的同乡提学陈伯陶,计划改建为东莞新馆。 1911春,"复筹数千金筑前院,八阅月工竣"。次年又加以修饰,前院落成。 会馆刚有起色,就赶上"陈吏部高第病殁于馆",这下可没人敢住了。为改变现状,1914年3月,会馆"聘遂溪李青卜吉改之"。 次年7月,"添立式古堂于后院,为供奉邑先贤之所"。1918年5月,又"于前院添筑一照墙。" 会馆落成之时,负责人张伯桢曾为会馆题联:禺山莞水,邻结两家,花信问斜街,到此应思前世事 辽蓟增城,烈传千古,芳徽贻后代,可能还忆故乡人。 从1910年买宅子,到1918年最终宅院落成,前后花掉了九年的时间,东莞会馆才最终落成,其过程不可谓不波折。 东莞新馆正门画像 和四川会馆一样,东莞新馆的门口也颇为气派,金柱大门,门前有抱鼓石墩,门簪上曾悬挂"东莞新馆"匾额,两侧还有八字影壁。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东莞会馆,院内还有岭南建筑特色的祠堂遗迹,极具地方特色。 据载,康有为和宋伯鲁经常来此活动,曾分别为馆内"息影庐"和"希古堂"题写匾额。此外,广东东莞籍的文化名人,如容庚、伦明、冼玉清、容肇祖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 曾在此居住过的东莞籍名人,从左到右依次为陈伯陶、张伯桢、伦明、容庚、冼玉清,图源网络 抗日战争之后,这些文人大都成为高校的教授、专业人士,随后便陆续迁出会馆,空房则是由东莞同乡及亲友来往居住,会馆只收取低廉房租作为房屋维修基金,不接纳外乡人。北平沦陷后,为防止日军入住,将空房租借给住户的朋友等,会馆这才开始有了外乡人。 资料显示,1947年11月12日,东莞新馆有不动产宣外储蓄营甲六号破平台5间,同乡52人,负责人及董事为陈宝剑、伦绳叔,长班白文通。1948年,选举伦明哲嗣绳叔为理事长,陈宝剑、钟亮洲、吴如林、吴松林等四人为理事,负责管理馆务。 据北京市广东会馆管理委员会1953年12月调查,东莞新馆有房90间,面积5.745亩。此外,储库营胡同北侧甲六号(今21号),便是东莞新馆的附产,有房8间。 东莞新馆平面图,图源网络。 1956年,会馆归北京房管局管理,逐渐沦为居民大杂院,唐山大地震之后,院内开始私搭乱建,以至整个会馆面目全非。 近些年,随着政府腾退政策的出炉,会馆内违建被拆除,显露出原本的样貌,虽说古建历经百年风雨,已是老态龙钟,但其作为年羹尧故居、北京东文学堂故址,以及东莞新馆旧址,承载着无数人的生活和回忆。 其实除此之外,胡同原路北36、37号(今91、93号,就在东莞新馆对面)还曾是关中西馆,占地3.91亩,有房舍63间,规模也不算小。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91号院在1935年开办小学校,1937年改称市立宣外上斜街小学,1942年成为四二制完全小学,1946年改称北平市第十一区第一、二、三保国民学校。 北京解放后,该校被教育局接收,改称上斜街第一小学。1978年迁出,与三小合并,1979年迁入37号新校舍。 而91号院则是迁入了当时区教育局新成立的基建科。1983年经扩编,建立了房管所。本世纪初,房管所迁到了沙土园小学原址,这里则是成为了修缮站。而其隔壁的93号则一直都是民居。 上斜街91号 图源百度地图 至此,咱们已经介绍了上斜街内的11座 会馆。 而这,也只是笔者一人 目前所找到的资料罢了。 相信,这条街上曾经的历史风云,比我笔下所记述的要精彩得多 。 希望,改造之后的上斜街,能真正做到复兴会馆文化 ,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瞻。 关于上斜街 ,您还知道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 分享~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1] 白继增,北京宣南会馆拾遗,中国档案出版社,2011.1. [2] 胡春焕 白鹤群,北京的会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3] 刘光第年谱简编 [4] 伦志清. 北京上斜街东莞会馆的建筑特色与人文历史[J]. 尚书,2019. [5] 王兰顺. 话说老北京的东莞会馆[J]. 北京观察, 2019(9). [6] 肖复兴. 重访龚自珍故居. 中国文化报,2019年05月28日. [7] 李炳球. 《容庚北平日记》中的东莞会馆. [8] 徐爱明 徐晓. 东文学社:罗振玉兴办近代学校教育的成功尝试. 2016-1-9. [9] 陈江明. 近代杭州最早的日语学校——东文学社. 天城遗珍. 2019-01-11. [10] 李巍. 番禺会馆与潘仕成其人[J]. 首都博物馆丛刊, 2001(00):214-217. [11] 张伯桢. 东莞新馆记(1917年). [12] 潘仕成. 京师番禺会馆记(1863年). 宣武门外的上斜街要改造了,胡同有何厉害之处? 上斜街会馆寻踪:河南会馆经历戊戌风云 沈家本故居见证法治变革 山西会馆 太原会馆 三晋会馆 说说上斜街里的山西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