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茶杯里的老北京赵珩谈旧京茶事

  · 旧京茶事 ·
  北京人普遍喜爱喝花茶大抵是清代咸丰以来的事,彼时不但福建闽侯(福州)窨制的花茶进京,而且后来还在北京开设了许多茶作坊,前店后厂,在京窨制各种花茶。旧时北京的茶叶铺因花茶的销量大,为了竞争门市,各家都有独特的窨制方法和不同档次,仅茉莉花窨的就有小叶双窨、茉莉大方、茉莉毛尖、茉莉银毫等十多个品种……那时买茶叶还没到茶叶铺,只从门口一过,就会闻到各种花儿的香气,加上茶的清香,真能让人舌底生津,身轻骨爽了。
  *文章《老饕续笔(增订本)》(赵珩 著 三联书店2021-7)。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老北京街景
  旧京茶事
  文 | 赵珩
  近三十年来,北京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不言大的方面,就是生活的细枝末节,也充分反映了时代的更替,风尚的变迁。
  以喝茶为例,如今讲究的是乌龙系列,也就是半发酵茶。像福建的大红袍、铁罗汉、安溪铁观音,广东的凤凰单枞,台湾的冻顶乌龙、东方美人,等等。前几年又炒热了云南的普洱,弄得市易天价。就连中国人原来不太喝的全发酵茶,如滇红、福建的正山小种等,也是一时追逐的时尚。其实早在三十年前,江浙人最喜欢的还是洞庭碧螺春和西湖龙井,安徽人喜欢的是黄山毛峰、六安瓜片,而在北方人来说,最钟情的莫过于花茶了。
  如今的花茶都被统一称为"花茶"或"茉莉花茶",但在半个世纪前的北京,尚无这样的称谓,那时如果去茶庄买茶只道是"花茶",伙计会对你发愣,不知道您到底要什么,你要说出是买"香片""大方",还是"珠兰"才行。
  花茶的历史不算太久,虽然在宋代就有用龙脑香熏制的茶,作为贡品送到宫中,但在民间饮用并不普遍。这种用龙脑香熏出来的茶是可以使用"熏"字的,但后来有了系统、规范的花茶制作工艺,就不好再用这个"熏"字,而应该用正确的"窨"(也读x俦n)字了,现在许多地方把花茶的"窨制"写成"熏制",实际是错误的。宋代对使用香料熏茶也有不同看法,蔡襄在《茶录》中就反对使用香料,以为"恐夺其真",建议"正当不用"。但到了明代,花茶就比较普遍了,顾元庆的《茶谱》中就记录了当时使用茉莉、木樨、玫瑰、蔷薇、栀子、兰蕙、木香等窨制绿茶的工艺,对取花用量、窨次、烘焙等也有详尽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茉莉可薰茶"之说。
  蔡襄《茶录》
  不过,北京人普遍喜爱喝花茶大抵是清代咸丰以来的事,彼时不但福建闽侯(福州)窨制的花茶进京,而且后来还在北京开设了许多茶作坊,前店后厂,在京窨制各种花茶。原来福建花茶进京都是走海运,先到天津,再转运到北京。后来逐渐发展为福建的原茶到北京窨制,节约了成本,也免得在途中变质。北京较早的茶庄有景春号、富春号、吴肇祥、吴裕泰等,很晚后才有了由福建人林子丹在前门外开的庆林春(1927),虽然东家不一定都是福建人,但花茶却都是来自福建的。
  说到庆林春,想起一位老朋友,他就是北京人艺的老演员林连昆。他塑造的《天下第一楼》中的堂头常贵、《狗儿爷涅槃》中的狗儿爷,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和他最后一次吃饭是在龙潭湖的京华食苑,他特地打电话来说已经请北京烹协的李士靖安排了老北京菜,要请我去吃饭,说明只请了我一人,另找了演员秦焰作陪。记得那天是李士靖特地为我们做的驴蹄儿烧饼,比马蹄儿烧饼要小些,做得很地道,是久违多年的北京特色了。林连昆原籍福建,庆林春的东家就是他的祖上,他给我讲了许多庆林春的旧事,对福建花茶如何进京开买卖道其甚详。可惜就在嗣后三天,他的夫人就来电话说林连昆患了半身不遂,直到大前年去世。
  最早开设的老茶庄是西华门的景春号,不但销售市面,还供应宫中,后来景春号关了门,京城最好的茶庄还有朝阳门里的富春号和鼓楼大街的吴肇祥,从民国初年到三十年代,吴肇祥在北京的名声远大于吴裕泰,号称"茶叶吴"。吴家也是安徽歙县人,协和医院著名的妇科肿瘤专家、接替林巧稚任妇产科主任的吴葆桢教授(也是京剧演员杜近芳的丈夫)就是"茶叶吴"的后人。前两年去柬埔寨偶与他的堂弟同行,也聊过吴肇祥和"茶叶吴"家的往事。吴葆桢为人风趣,在医患之间的人缘很好,他也像林连昆一样,虽然祖籍分别是安徽和福建,但已经几代世居北京,早就是一口标准的"京片子"了。
  至于现存的张一元和元长厚,都是开设于庚子事变(1900年)之后的,要是比起天津人开的正兴德,就要算是小弟弟了。正兴德最早开在天津,原名正兴号,乾隆时期就开业了,咸丰时改名正兴德,历史可算悠久。北京的正兴德是光绪时开的,因为东家是回民,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专做清真的生意,开在北京牛街菜市口附近。过去信教的回民是不喝汉民茶叶铺的茶的,必须是正兴德的茶叶才喝。
  旧京的茶叶铺都会挂着各色各样的招幌和牌子,上写着什么"明前""雨前""毛峰""瓜片""毛尖""银毫""茉莉""珠兰"之类,看似品种的名称,却有不同的寓意。"明前"和"雨前"是指茶叶采摘的时间,南方采茶早,"明前"就是采于清明之前,"雨前"就是采于谷雨之前。"毛峰"和"瓜片"则是说品种了,"毛峰"是黄山毛峰,"瓜片"是六安瓜片,都属于绿茶类。"毛尖"和"银毫"指的是茶叶所取的部位,与炒制和窨制无涉。而"茉莉""珠兰"就是采用不同花色的窨制方法了。老北京茶叶铺销量最大的当属花茶,其次绿茶,乌龙、普洱、红茶又次之。察哈尔(冀北张家口)人在京开的茶叶铺多卖沱茶或砖茶,专供内蒙古拉骆驼的来京采购,带回草地做奶茶喝。
  当时北京的茶叶铺因花茶的销量大,为了竞争门市,各家都有独特的窨制方法和不同档次,仅茉莉花窨的就有小叶双窨、茉莉大方、茉莉毛尖、茉莉银毫等十多个品种,为了适应下层劳动阶级,还有茉莉高末(实际就是制作过程中的碎茶,但也用同样的茉莉花窨制),十分实惠。茉莉大方也叫花大方,是安徽的出产,虽属茉莉花窨,但与茉莉香片又有所不同。至于珠兰花茶,则是用米兰窨出的,香味儿较浓,但没有香片的清芬,北京人喝珠兰的不多。那时买茶叶还没到茶叶铺,只从门口一过,就会闻到各种花儿的香气,加上茶的清香,真能让人舌底生津,身轻骨爽了。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东四,为了图近便,总是在隆福寺街东口的"德一茶庄"买茶。那是个黄颜色的两层楼,却只有一间门脸,柜台很高,架子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锡筒或铁皮筒,满屋子都是茉莉花香。
  那时虽有论斤称的,但多是论包卖的。一小包有多重?没人去打听,反正正好沏一壶。那时北京人喝花茶多是用茶壶沏,很少像现在用茶杯泡的,只有喝龙井、碧螺春才用杯子泡。用壶沏的茶多是作为茶卤,要是酽了就兑些水。一般人家一天就沏一壶茶,喝时兑上滚开的水。讲究些的上下午各沏一壶,也就够了。不过来了客人总是要新沏上一壶茶的。北京人买茶不会一次买很多,总认为放在家里会跑味儿,不如放在茶叶铺里能保持香味儿。所以一般一次只买十包,即够沏十次的量,最多也就买上二十包而已。茶叶铺里的伙计包包儿是一绝,你要是买十包,他会给你将十小包茶码放成下大上小的宝塔形,然后用绳子勒住,动作麻利迅速,绝对不会散包,你就放心拎着走吧。那时看着茶叶铺的伙计包茶叶真是在欣赏着一门艺术。现在茶叶铺的售货员基本都不会包包儿,不用说是码起来的小包,就是半斤一包的大包也包不利落,只会在秤盘子上称好,往纸筒里一倒,再用热压机一封口完事。
  各种小包花茶也分不同的档次,在花铜板的年代分为几大枚一包的,后来花旧币的五十年代初大多是分三百一包、四百一包、五百一包(即三分、四分、五分),如果是一千(一角)一包的就是很高级的茉莉花茶了,一般人是不会买的,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偶然买一次。论分量称的多是最高档的茶,买的人少些,事先包好则会跑味儿,所以是现买现包。
  北京人喝花茶讲究是杀口耐泡,尤其是吃得油腻了或刚吃过了涮羊肉,新沏上一壶酽酽的、烫烫的茉莉花茶,真是一种享受。用茶壶沏茶比较节约,茶卤兑开水又可以浓淡由人,不像泡在杯里,一旦忘了喝,茶就凉了。过去京津两地的京剧演员有饮场的习惯,就是正在演出中,跟包的也会走上台去,递上个紫砂小茶壶,于是这位"角儿"就会背过身对着壶嘴饮上一口。其实,这壶里的茶也多是用茶卤兑出来的,该饮场的时候,跟包的会将不凉不热的茶送上,如果是事先沏好的,只要兑点开水就行了。其实,与其说是怕口干,毋宁说是为了摆谱儿。
  在家中喝茶与在茶馆喝茶则完全是两回事,甚至连味儿都不一样,同样的茉莉大方,在家里是一个味儿,在茶馆里又是一个味儿。我小的时候只是去过公园里的茶座,却没有去过茶馆儿,一个半大的孩子,人家也不会接待。当时北京较好的公园茶座首推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彼时还在中山公园的东侧。那里留下了几乎所有中国近现代重要人物的足迹。其次是北海五龙亭(后来移至北岸仿膳的大席棚里)和双虹榭的茶座、太庙后河沿儿的茶座、什刹海荷花市场的茶座、颐和园鱼藻轩和谐趣园的茶座等等。每处都有不同的景致,每处都有最合适的季节。只是现在大都没有了,那种旧时的情趣都变成了记忆。唯独颐和园石舫的西面还有个小楼,登楼喝茶远眺还能找到些往日的情怀。我喜欢江南,尤其是苏州、扬州等地,还能找到园林里的茶座坐坐。不过四川成都的不行,茶桌和椅子太矮,很不舒服,且到处是打牌的人,吆五喝六,大煞风景。
  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茶社
  北京的老茶馆儿是旧北京的一道风景线,老舍先生以此为依托创作了三幕话剧《茶馆》是不无道理的,不过像"老裕泰"那样规模宏大的茶馆儿毕竟不多,这种茶馆儿多在后门(地安门)桥至鼓楼一带,北城的旗人多,一早坐茶馆儿的习惯更盛,那里集中了北京最好的茶馆儿,像后门外的杏花天就是此类中的佼佼者。此外比较高档的还有前门外观音寺的青云阁、宣武门外的胜友轩、隆福寺街的如是轩等。据说有西安市场时,那里的茶馆儿最多。
  我小时候对茶馆儿当然是没兴趣的,但对茶馆儿里说书的却颇为向往,远处的没去过,但离我家最近的那家,却在茶馆儿门口听过不少回"蹭儿"。当时东四牌楼东路南的永安堂药铺旁边有家茶馆儿,名字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闭上眼睛还能想出当时的样子,恍如昨日。这家茶馆儿一直开到六十年代初,可能是北京最晚关张的几家老茶馆儿之一。那时每天晚上都有评书,好像赵英颇、陈荣启、李鑫荃等人都在那里说过评书。每次说书的内容都会事先写在红漆的水牌子上,大约一个月轮换一次。我不喜欢神怪书,只是喜欢历史演义和公案的评书,用行话说就是"长枪袍带书"和"小八件公案书",记得听过陈荣启的《列国》和李鑫荃的《包公案》,当然都是倚着人家茶馆儿的门框"听蹭儿",好在人家也并不驱赶。说书的一块醒木、一条手帕、一把扇子就是全部道具。每当这时,茶馆儿里就会人满为患,不太宽敞的小茶馆儿里飘着浓浓的茶香气,那种味道至今都挥之不去,一想到那个地方,就会闻到当时的味儿。
  第一舞台戏服
  提到这家小茶馆儿,还有一件值得一记的事情。
  五十年代中,恽公孚(宝惠)先生常来我家,他是清末常州进士、国史馆总纂恽毓鼎的长子,自己在清末也任过陆军部主事。民国后,他曾在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中任国务院秘书长。五十年代已经七十多岁,但身体还算健朗,彼时给了他一个文史馆员的头衔。我对他有很深的印象,我八岁出麻疹的时候,他常常趴在我房间的玻璃窗前看我。大约是1956年还是1957年,有天临近中午时他又来我家,稍坐不久,就要起身告辞,我的祖母留他吃饭,他坚持不在我家吃了,说"太子"在东四牌楼那儿等着他呢,要一起去外面吃。我们都知道他和袁家的关系,也知道他和袁克定都是"筹安会"的积极分子。他说的"太子"就是袁大公子袁克定,至于称他为"太子",可能是背后的戏称。
  我的曾伯祖虽然在袁世凯时代被尊为袁的"嵩山四友",又以任清史馆长,但实际并不主张推行帝制,与袁的关系也是若即若离,至于两家的后人,则更是素无往来。恽公孚与他相约,他明知恽公孚是来我家,却执意在外面等候,也是我们素无往来的缘故。这位袁大公子是推行帝制的急先锋,曾经整天价弄张鼓吹帝制的假《顺天时报》骗他老子,以致袁世凯临死都说"克定害我"。后来他的钱被人骗光,十分潦倒,彼时是借住在表弟张伯驹的家里。
  听说是"太子",我殊为好奇,心里想着童话中的王子,一定是位翩翩美少年,也许还穿着铠甲,于是闹着要和恽公孚去看他。好在近在咫尺,袁克定与他相约的地方就在四牌楼那家小茶馆内。老远我就看见有个驼背的老头儿坐在靠门最近的地方,面前有一杯茶,可连壶都没有,大约是人家送他喝的。好容易等来了恽公孚,就急着要和他去吃饭。恽公孚指着我,对他说是次珊公的曾孙,袁克定只是"啊、啊"了两声,看了我一眼。这时我才看到是位老头子,哪里有半点"太子"的风光?他的衣衫倒还整洁,虽然瘸腿(他的腿是在德国骑马时摔伤的),但还真有点盛气凌人的派头。后来,我又在北海仿膳的茶座上见过他一次,只是印象不深了。这就是我两次见到"洪宪"太子的情形。尤其是在东四牌楼茶馆儿的那次,至今历历在目。
  话扯远了。再说到喝茶,家里与外面的不同还在于烧水的燃料,一般家里的水是用煤火烧的,而外面茶座的水当时多是用柴火烧的,这两种不同燃料烧出的水还就是不一样。柴火烧的水沏茶更有味道,尤其是沏花茶,似乎更好喝。有次我在泰山上喝茶,好像就在中天门附近,茶是当地农民卖的,用柴火点火,茶虽很差,但沏出来却很香,有点烟火气。用它沏清茶可能不好,但沏茉莉花茶却很不错。
  现在的茉莉花茶总觉得不如从前,大抵只能泡上两泡,第三道茶就几乎不能喝了,变得索然无味。有次外出开会,在火车的车厢里沏了杯茉莉花茶,因为房间小,所以香气弥漫着整个包厢,同屋的有位南方人,自称是中国最权威的香料学家,他立刻对我说:"你这茉莉花茶不要再喝了,现在的茉莉花茶都是用茉莉香精熏的,不是过去传统的、用鲜茉莉花窨的。"他说曾对此提过不少意见,或许他的话是对的?
  不过,多少年喝惯了花茶,就是好这一口,恐怕是改不了了,可惜别人送我那么多上好的乌龙系列,都是转手就送人了。爱喝花茶的毛病总是被雅人嘲笑,任他去罢。
  关于老北京的茶 ,您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 分享~
  有兴趣的也可以在后台留言"老故事"
  进入"西城老故事群"~
  · end ·
  致谢和声明,本文源自文章《老饕续笔(增订本)》(赵珩 著 三联书店2021-7)。
  ★ 往期|推荐  ★
  什刹海畔这两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入选北京第一批革命文物
  观西城两处国家级文保单位 听鲁迅在京的"呐喊"
  李大钊故居、国立蒙藏学院 都曾留下中国革命"播火者"的足迹

我拍了拍武汉你眼中武汉是什么样子?公众号做久了,可以闭着眼睛倒背市井的,江湖的,烟火气的话是没错,却又时常警惕这些充满套路的形容词,好像哪里不对。难道武汉的画风只有端着热干面边走边吃?汤湖美术武汉江滩芦苇飘的不是花,甚至它根本不是芦苇?已经十一月下旬,汉口江滩的芦苇还是稀稀拉拉的。上周日去看,叶子泡没了大半,光秆子又瘦又白,摸了一把,嚯,一手的泥巴壳子。老实说,今年不是芦苇的好年份。往年这个时候,正是观芦好时机。逼近0的武汉,快把那口锅吊起来武汉没有集中供暖的冬天,好难受。它太不彻底,水气沁人心肺,风不大但持续吹,关门穿棉袄也不暖和,就像有人一直用指甲刮黑板那样不凶不燥地折磨。何以过冬,唯有暴食。没有暖气的祖辈早已把抗堤角蔡甸还是INS风?武汉牛骨头哪家最是那个味明天就降温了,即将要和漫长秋日说再见。每到这时候,就该牛骨头登场了。一锅热辣浓鲜咕嘟冒泡的牛骨头,烫到心暖,辣到驱寒,是最平价的冬日治愈。它既接地气又奇妙,不值钱的牛身废料经过重盐梅花王蛋糕橱窗里,藏着武汉伢的甜蜜初体验前几天采访回公司的路上,偶然经过一家蛋糕店,橱窗里摆的样品造型清奇,古早中透着土味时尚,似曾相识。抬头一看,招牌上的梅花王蛋糕,瞬间把我带回到小学放学的路上,记得当时花1块零花钱称条条大道通汉口你觉得汉口哪条大道最闪?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京汉大道?每个汉口人心中答案都不同。花楼街老杆pick中山大道,曾经洋行林立,最有国际范西北湖白领选建设大道,摩天大楼覆盖金融一南湖饭局,湖北老乡和亚非拉老铁大联欢有个阿拉伯餐厅,去?在哪?南湖。阿拉伯人开的!行吧走咧。武汉南湖,居家过日子醇熟老片区,吃饭约酒局野生历险记。七号线八号线通车以前,这里被南湖野芷湖巡司河加几条铁路困成围城,进出要哈利波特魔法车站的改造者,对武汉这座工厂动手了早就听闻琴台大道上,有一处鲜有人至的宝藏。随处可见的废弃机械,早已停运的火车,一度成为城市探险和摄影爱好者的秘密基地。1890年,汉阳铁厂在这里破土动工,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水,经历110岁的武汉红房子,138户街坊的生活碎片汉口鄱阳街洞庭街交汇处,一座三角形建筑,犹如红色巨舰,在兰陵路和黎黄陂路间停泊了百余年。1910年,俄国茶商巴诺夫兄弟出资,建成了这座中国初代高级公寓楼。半个世纪前,138户居民住按时下班,包吃住包养老,害,我说的武汉警犬上周我去武汉警犬基地,围观了公务汪的生活日常。近两百只威猛警犬,每天听德语口令训练,白天在操场欢脱奔跑,晚上住独立2层小楼,有专门健身馆和月子中心。不出差时,每天5点准点下班。说实武汉人的年味都挂在这条街离过年不到10天,大街上少了萦绕耳边的恭喜你发财,连支付宝集5福的页面也做得很敷衍,感觉今年年味pi淡。回家跟妈妈吐槽,她微微一笑那我建议你克天声街转一哈。大智路过江隧道出来,拐到
来告庄西双景参加选美大赛,展示自己的美选美大赛正在告庄西双景进行中,而告庄西双景举办这个选美的大赛的原因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小伙伴可以在站在舞台上面展示自己,让更多的小伙伴知道告庄西双景。你们单方面觉得美,是什么样子呢?很告庄西双景彰显六国风告庄西双景是西双版纳最大最出名的旅游景点,为什么这么说呢?通过数据的显示热度已经达到了全国旅游景区的前十名,这里是人间天堂,被很多游客称为小泰国告庄西双景的六国文化也是并列前茅,而告庄澜沧江湄公河游轮在海洋乘风破浪,是英雄梦的延伸少年,乘一艘游轮,吹风赏景,似乎远方触手可及。。人类对于汪洋江河的寄予似乎都被赋予着特殊的意义。有香茅草烤鱼烤鸡家常菜饮品糯米饭各种水果等。享用美食的告庄出名的曼飞龙烤鸡告庄最出名的一家饭馆叫曼飞龙烤鸡,每天客人爆满,大家都坐在地上的竹板凳上,大圆桌子也很低都是竹子编的。要一份烤鸡一份鱼,再来一份菠萝饭。我本来就不喜欢吃鸡肉,倒是觉得鱼和菠萝饭很好糖醋排骨这样做,酸甜适口,清爽不油腻,香得让人流口水现在物质丰富,什么菜都不缺,只有营养过剩,不怕营养不足。但如果问我们小时候最爱吃什么,估计很多人都会选择一道菜,那就是糖醋排骨!我们小时候物质相对缺乏,不能像现在这样,每顿饭都可以来告庄西双景完成少年时代梦想对西双版纳的最初映象来自于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反映回沪知青和他们子女的电视剧,当时这部电视剧非常热播,主题歌到现在都记得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这部电视剧叫孽债,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告庄排列前十的曼听公园曼听公园好像门票只要20块钱吧,最便宜的了,里面也很大,非常值。有表演有热带植物。其实我觉得如果在西双版纳一个人想自在一点,去曼听公园逛逛,然后在告庄待几天多吃点水果其实也是可以的告庄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望天树景区我个人认为就算是喜欢自由行的人最好也可以选择其中一天跟团游,因为听听导游讲解当地文化习俗,这样就多了一方面了解当地!我是非常喜欢全方位了解一个地方的,书上网上当地人导游坐快艇进入景告庄西双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望天树景区树冠走廊就在这,全国独一份。是用粗大的铁索在高大的望天树之间连接建成,听说最高的树有65米,二十多层楼的即视感。走廊全长500多米,分成很多段。云中漫步,的确很刺激。说实话,这也是告庄西双景的欢乐盛宴大象宴是宴请贵宾和来客的上桌菜,包含竹筒饭菠萝饭和手抓饭等主食,还有香茅草烤鸡香茅草烤鱼水果等等。象餐取材大象平时最喜欢食用的水果和蔬菜,根据人们的饮食习惯,进行加工改造,制作成生金秋旅游旺季,东北这座小城开挂迎来中国最美早秋,让人流连忘返当南方的朋友还在惬意地吹着空调吃西瓜享受末夏时,殊不知北方有座小城,已经悄悄开挂,迎来中国最美的早秋,把秋天渲染的淋漓尽致了。北方的秋天有许多值得前往的地方,有童话般的喀纳斯最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