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德国人,他名校大学毕业,却不想为金钱工作,反而只身来到中国,深入到广西农村支教。 那里不通电话,不通公路,只有步行或者坐拖拉机才能到达,条件十分艰苦,城里的志愿者到这里以后,很难呆两个星期以上。 而他却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只为陪伴当地留守儿童,他没有工资,没有宿舍,只有一百多元生活费,还要靠家里人接济。 在当地村民眼中,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也不要工资,不谈恋爱,简直是个怪人。 甚至有人恶意揣测他,说他是外国人派来的奸细,还怀疑他有恋童癖。 外界质疑纷至沓来,他却不为所动,只是遵从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个有点"傻"的德国人,曾经有个中文名字,叫做:卢安克 卢安克的经历,曾吸引央视记者柴静两次前往深山进行采访,第一次采访结束,柴静就惊呼:"面对他,我土崩瓦解……" 他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后,有人说他是圣徒,给了"中国教育一记耳光",也有人说他是异类、怪胎…… 不拿一分钱工资,从29岁到44岁,把自己人生最好的年华,全部奉献给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却在国内销声匿迹。 有人说,卢安克离开中国,是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无法办理签证,最终被驱逐出境,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卢安克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故事?他为中国乡村孩子做了什么?从媒体视线消失后又经历了什么? 1968年,卢安克出生在德国汉堡,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家里有兄弟姐妹4个孩子。 在别人眼里,卢安克一家都是怪人,他的同胞哥哥去了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妹妹跑到非洲当幼教。 实际上,小时候的卢安克就很怪。 他和双胞胎哥哥性格特别内向,不喜欢与人接触,无论被别的小孩如何欺负,他们都从不反抗。 多年后,卢安克反而认为这段被人欺负的经历,给了自己能量: 这些痛苦也不是没有用,从痛苦的经历中我得到将来面对问题时需要的力量。 上学后,因为性格原因,哥俩隐藏在茫茫人海中无人注意,成绩也很一般,完全不受老师重视,成绩越来越差。 还常有人对卢安克母亲说,这两个小孩太不现实、太虚弱、总做白日梦,最好把他们的弱点都改掉。 为了教育两个孩子,父亲干脆放弃收入优厚的工程师工作,改行当老师,在父亲的教导下,俩人不但成绩没有掉下去,性格也越来越好。 (卢安克父亲) 在德国,基础教育学校有好几种类型,父母给兄弟俩选了一所不用考试的学校,就连课本都是学生自己写的。 等到卢安克参加中考时,他外语没有及格,上不了高中,干脆就去了一家小帆船场当学徒,自己设计帆船,参加国际帆船比赛。 学了几年,卢安克想上大学,就向汉堡美术学院申请人学,他没有基础知识,就给教授们看自己的工业设计品。 教授们的看法是: 已经有知识的人不需要更多的知识,缺少的是创造性。但给卢安克这个只有创造性的人增加知识,他就可以实现他头脑里的东西。 就这样,卢安克连高考都没有参加,就进入了大学学习。 当时正是90年代初,大学生在世界各地都属于稀缺人才,可以找不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薪水丰厚。 大学毕业后,卢安克却不想挣钱,因为父母担心他没有生存能力,他就去码头装卸货物,每天扛三千个大包,靠出卖劳动力养活自己。 两个月后,父母再次劝他找一份工作,认为他光靠苦力生存实在太可惜了,可卢安克却给父母上了一课。 他说:"为了钱做是可惜的,不是工作低级可惜。" 在这以后,父母不再强迫他去找工作,而是理解和支持他的想法,允许他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 但卢安克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能随着帆船四处漂流。 有一天晚上,他漂流到一个无人小岛,坐在岛上看着天上的星星,深深地被宇宙的浩瀚无垠震撼,随后,他回到德国开始从事教育志愿者工作,同时还参与精神科学研究。 正是因为这一次转变,让他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卢安克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1990年。 当时,他以一名旅游者的身份,随着帆船来到中国,在中国呆了三个月,这三个月中国之旅,给他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他回到德国汉堡后,很想再次来到中国,就考上了汉堡美术学院,并于1992年夏天,以交换留学生的身份来到中国,在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习。 但因为在东南大学不能跟中国学生一起生活,他半年后就转到当时的广西农业大学学习。 交换留学结束后,他再次回到了德国,然而,短暂的一年留学生涯,让他有了想留在中国生活的愿望。 大学毕业后,他不想为了金钱工作,索性再次来到中国。 这一次,他直接到了广西农村,每天在地里帮人犁田、割禾、打谷子,什么农活都干,完全成了一个本地"农村青年"。 (卢安克留学期间和同学合影) 在干农活的过程中,卢安克发现村民使用的脚踩式脱粒机过于笨重,效率很低,就用专业知识设计了一个新型脱粒机,帮村民提高生产效率。 这件事以后,他逐渐意识到,农村教育是改变农村落后程度的重要方式之一。 于是,他打算去当老师,把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农村人。 当时,他对这一切充满希望:"德国一切都完成了,中国才刚刚开始。" 但在之后的十年里,他却遭遇一连串"失败"。 起初,他先到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但因为没有办外国人"就业证",他被公安局罚款3000元,并因为就业证问题被迫返回德国。 但他还没有在德国呆满半年,就再次回到了广西,并住在农村,以翻译书籍为生。 后来,他把翻译挣到的钱全部捐了出去,每个月只留下100元生活费,有时还要靠家人接济。 为了能够合法留在中国做教育,卢安克在广西外经贸委批准下,成立了一个德国教育协会办事处,他是办事处唯一的员工。 几年后,外经委职能调整,办事处也随之注销。 当时,终于有资格当老师的卢安克,被教育部门安排到阳朔一所县城中学,担任初中英语老师,没有一分钱工资可拿。 在学校里,卢安克负责教四个班的英语,但他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当下的应试教育,他不考试,不用课本,反而鼓励学生自由创作。 然而,新颖有趣的教育方式没办法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学生成绩无法得到提高,导致学生家长屡次提出抗议。 就这样,卢安克只当了一个学期的英语老师,就被迫离开中学。 无奈之下,他又辗转到了一所乡镇初中,条件更加艰苦,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话,也不通公路,食堂每天的饭菜都只有一个青菜。 然而,半个学期以后,卢安克也再次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校领导辞退。 接二连三被学校辞退,卢安克心灰意冷,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可他的学生写信告诉他:"洋雷锋:好玩的课没有了,现在的课死板,没意思……" 他意识到,不是他的课程对学生没有帮助,只是他的教育方式不符合当下应试教育的模式,他索性又去了南宁残疾人职业学校,给盲人教英语。 一段时间以后,他再次受邀到广西东兰县一所乡镇中学,担任初中英语、地理和美术老师。 可一个学期以后,结局同样令人沮丧: 我发现,在学校里,我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满足不了学校要求的标准,无法成为他们想要的好老师。 既然学校无法满足他的教育理想,卢安克这一次索性主动辞职,又换了一个地方。 2001年7月,他来到广西东兰县坡拉乡辖下的一个贫困山村,以每月10元价格租下村民闲置的房子,免费教育当地失学青少年。 来这里上课的青少年不需要交任何学费,只需要给卢安克一顿没有肉的饭菜吃就行。 这些青少年从来没有上过学,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壮语,卢安克教普通话,教拼音、教识字,还带着他们勘察地形,为村里画地图,设计村里的道路、桥梁。 他哥哥听说他在中国做的事情,建议他把图纸变为现实,还赞助了材料费。 很快,在哥哥支持下,卢安克组织村民一起修路,铺好了贯穿全村唯一的一条水泥路。 但随着时间推移,卢安克逐渐发现学生们年龄太大,只能按照要求完成日常任务,不能自发地创造。 事后,他感慨道: 这些事情全都失败了,失败得非常严重。但假如我当时就成功,不成熟的事情就会变得很大,而我自己就会变成我不喜欢的那种人,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 因为这一次失败,他又换了一个地方。 他来到条件更为艰苦的板烈村,这里离广西南宁有四小时车程,周围全是高山,要进入村庄内部只有拖拉机能够通行,还没有电和自来水。 在板烈村,青壮年为了生活,全都出门打工,村里全都是老人和小孩,很多孩子会叫"奶奶"却不会叫"妈妈"。 这里不是没有来过志愿者,可他们在这里坚持的时间不会超过两个星期,然而,卢安克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年。 在这十年里,他代替外出打工的父母,数十年如一日地陪伴着这些留守儿童,学生们最喜欢腻在他身上,叫他"老爸"。 虽然条件艰苦,但幸运的是,校长同意他按自己的想法教学,他才得以稳定下来。 在板烈小学,一共有两百四十名小学生,其中一百八十名住校生,很多孩子从四岁起,就一直住在学校里。 孩子们的衣服、被套没有人洗,全都又黑又亮,而衣服鞋袜都是父母从打工的地方寄来,基本上都是不合身的大码。 住在家里的小学生,因为家里没有大人,则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劈柴、生火做饭、种菜……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做。 因为卢安克没有教师资格证,不能教正式的课程,就只能跟着孩子们一起画画、唱歌,生火做饭,玩游戏、游泳,甚至自导自演拍电视剧。 他整天陪着孩子们,成了他们最亲密的玩伴。 2004年时,哥哥来中国看望卢安克,在送哥哥离开返回板烈村的途中,卢安克乘坐的拖拉机滚下山坡。 车上有一人当场死亡,卢安克的脊柱也缩短了4厘米,用了3年时间才恢复。 有人问他:"遭遇这么严重的车祸,你想过离开吗?你可以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县城去。" 卢安克却回答得很坚定:"车祸把我的命和这个地方连得更紧密了,我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就变成了命运,也变成缘分,如果走掉就没有命了。" 一个德国人,同时还是大学生,却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不拿一分钱工资,扎根中国偏僻小山村支教。 卢安克的故事引起媒体关注,很多人把他当成乡村教育的英雄,是感动中国的"洋雷锋",甚至有机会被选为感动中国人物。 可他却立即给评委去信,提出不要选他,他说:"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 2009年,卢安克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由央视主持人柴静采访的《面对面》访谈节目播出后,他成了"网红"。 很多人给他写信,跑到他教学的地方围观他,甚至很多志愿者因他来到板烈,却教了不到两个星期的课就坚持不住离开,给孩子们的学业带来更多难题。 卢安克不胜其扰,躲避媒体成了他的日常工作之一。 可在2012年,卢安克却亲自给柴静写信,想让柴静再采访他一次。 原来,他在两年前与一位认识了8年的中国女志愿者结了婚。 刚开始,双方都想一起留在农村替留守儿童做事,可随着时间推移,妻子想要安稳的生活,希望他离开农村,去杭州一家工厂上班,挣钱养家。 卢安克尽管万般不舍,却还是认为自己应该承担家庭责任,满足妻子心愿,所以在离开之前,他还想再曝光自己一次,好让更多人关注到乡村教育。 一个把媒体曝光当成洪水猛兽的人,却为了最后替农村做一点事情,甘愿牺牲自己,再次接受媒体采访,确实是人间大爱。 这次采访结束后,卢安克离开了板烈村,去了妻子联系好的工厂上班,可一个星期之后,他因为手续问题,从工厂辞职离开,流落到越南打工。 但离开他热爱的教育事业后,他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妻子不再忍心逼他放弃,只能让他再次回到中国参与教育事业。 可因为之前的曝光,板烈村吸引了一大批狂热粉前往,对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都造成了困扰,教育部门不再同意他回到板烈村。 卢安克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他2015年查出疑似肺癌,随后又证实身体无恙,他将会继续留在中国参与教育事业。 他刚来中国时,面对他无欲无求的生活状态,总有人质疑他不怀好意,认为他是外国人派来的奸细。 可十年过去,他用行动向那些质疑之声证明了一切。 身为一个外国人,他能打破传统又狭隘的认知,无论国别和名利,只为奉献自己的力量,真是感人至深。 感谢卢安克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付出,希望不知身在何处的他永远顺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