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属普洱市,与临沧市的云县、大理州的南涧县、楚雄州的双柏县接壤,属普洱市最北端的一个县。境内主要山脉属无量山系和哀牢山系,河流为澜沧江水系和红河水系,县内有无量山、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漫湾、大朝山两个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景东县的地名据说来源于傣族语,在云南有许多以景字开头的地名或多或少与此相关,如景洪、景迈、景谷等,后来傣族的势力逐渐南移,特别是明朝时朱元璋、朱棣的军队从北方开进到云南,大多数云南汉族的祖先据说就是从南京顺天府开拔到云南消灭残元势力,最后驻防下来的明朝官军,这些官军进入后,形成了许多地方平坝以汉族为主,山区以彝族、哈尼族等民族为主的杂居状态。 景东县有鸟类30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禽有白腹锦鸡、红腹角雉、白鹇、原鸡、冠斑犀鸟、绯胸鹦鹉、凤头鹰、猛隼等30多种。其中画眉50多种,占全国38%,全省46%,有"画眉之乡"的美誉。观鸟点,主要集中在川河河谷两岸,无量山高峰沿线如长地山,哀牢山一线的徐家坝水库,又名杜鹃湖,是景东比较有名的观鸟点,其他鸟点尚在开发过程中。 景东的美食主要有川河坝的黄鳝面,酸菜煮川河的小河鱼,小锅米干,煮土鸡,无量山的腊肉、火腿、腊肠等,春天时节有刺苞菜、7月份左右有当地的鸡枞,还有一些就是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菜品,如"血轧",把猪头肉煮熟,切成块,加入辣椒、八角、芫荽、花椒、盐、酒,在加入杀猪时的生猪血搅拌,封缸,10多天后就成为血轧了,直接取出就进行食用,吃的时候,可能满嘴粘满猪血,这道菜比较重口味,我从记事起就从来不敢吃,但当地有许多人喜欢吃,许多餐馆老板都会推荐。如"泡肝",杀猪时,把猪肝整个取出,把盐、辣椒、花椒、八角等制成粉末,用气筒打入猪肝的管道,让猪肝呈膨胀状态,晾干后,煮食,这种食材,目前制作的很少,已经不太容易吃到。如"辣生",把猪或鸡的生肉、骨头剁碎,也是加入辣椒、八角、芫荽、花椒、盐、酒装如陶制的瓦罐中,一两个月后取出来用大火猛蒸,蒸熟后食用,我小时候感觉还不错,后来慢慢的感觉有点不对口味,就也不吃了,这道菜在许多餐馆也会保留,基本还能吃到,多数人能够接受这种口味。回乡路 "儿行千里母担忧""只要能听到你的话语我就安心了!忍得千年得……"这些都是我快90岁老母亲每天必须要和我在电话上说的话。 我自从2005年到昆明工作以来,一直坚持每天和母亲通电话,母亲养成了接不到我的电话就不能安心睡觉的习惯,我也养成了不打电话就浑身不舒服的习惯。偶尔有时忘记打了,刚睡一会,就会猛然醒来,想着远方的老母情还等着听电话呢,赶紧打电话这才心安。 偶尔有时翻看以前的胶片照片,看看我刚工作时60多岁的母亲,是那么的精神,一晃时间过得很快,母亲已经80多岁了,真是有各式的感慨万千,由此产生了各种的忧虑,对现状无法改变、对曾经的梦想和追求的慢慢逝去的懊恼,有时就会莫名的特别想回到老家、想回到母亲的身边,寻求慰藉和放松。 还好,回老家探母这个愿望,对我来说并不难于实现,可以"说走就走",唯一需要思考的就是路途相对较远,从广州到老家,首先得先坐飞机或高铁到昆明,然后再换乘大巴车才能到老家,路途比较辛苦。但是想到可以见到老母亲,想到"百善孝为先",想想老母亲已经80多岁了,自己即使每年回老家看4次,再看十多年也不过能看40多次。即使很累,也决定坚持回老家探望母亲。 中午向一位同学赠送了几本自己最近新写的书,免不了要谈谈人生,大家虽然说不上"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普遍都觉得时光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大家都只能借用当下最为时髦的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求美好生活。 下午按计划来到了白云机场,今天由于下雨,航班晚点了大约2小时。白云机场人头攒动,在原定的登机口等了一个多小时后,又调整到了另一个口,大家表现得都很非常顺从,没有一点怨言,充分体现了国民性。当然可能大家手里都有手机,都有了消磨时光的"利器",因此忍耐性大为提高。经过2个小时的等待后,终于等来了登机的通知。在晚上十点左右的时候,我们到达了昆明,在昆明住宿一晚。 按照计划,一早来到客运站坐车。公路客运站这些年来进步很大,车型不断更新,从前几年老旧的黄背靠坐垫的和多人一铺的开窗和夜班车,逐步更换为相对较为宽敞明亮的全封闭空调大巴车,座车的人员穿着也逐渐鲜亮、别致。体现了这几年来大家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以及通过八项规定,人民间逐渐平等。 原计划的车辆是8:30,到站后一问检票员,原来次班车只有我一人买票,因此班车取消了,把我安排到了10:30的班车。没办法,只有等,候车室人流如织,写东西不怎么方便,因此我只好到车站三楼的招待所,看看有无可以落座的地方。客运站招待所,在三楼一侧有一个很小的吧台,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正在电脑上看电视,听声音好似前两天热播的"人民的名义"。收拾房间的女服务员也是50多岁的样子,不过看起来房间还收拾得比较干净。 在吧台前面略显破旧的沙发上,我靠边做了下来,开始我的工作。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40来岁,一个20多岁,头发脏乱、衣服略显油渍。开始询问吧台的服务员,听谈话,好像是昨天晚上他们的一位同伴被三位警察抓去了,今天找不到人,他们的家属又找领头的要人,他们找不到,因此特地来问前台知不知道是那个派出所把人抓走了,他们调看了监控,一无所获走了,年纪稍大的一人眼中噙满了泪花。 由于取消一趟班车的缘故,这班车人很满。我的邻座貌似是一位女学生,手拿两部手机,其中一部是苹果,不停地在翻动着微信、微博,耳洞里塞着黑色的耳机。前座是两位中年妇女,在大声地谈论着晕车、买东西等的话题。后座是一位居士和他的徒弟在谈论修行。车载电视上播放着葛尤等主演的"误会"电影。这样热闹的场景大约持续到一点左右,终于安静下来,大家都累了,很多都在车上进入了梦乡。 快到老家的时候,家人打电话来问,到达哪里了,感觉心里十分温暖。就这样,在家乡碧蓝的天空和晚霞的迎接中,我到达了熟悉的老家,看到了分别两个多月的老母亲和大哥。 母亲 我的母亲今年快90岁了,岁月在她的身上刻下深深的烙印。腰也弯了、但头发还没全白,得益于大哥退休后在老家照顾得十分周到,母亲近几年来的精神非常矍铄,也非常健谈。 据母亲自己讲,她年轻时刚解放,当时的人民政府就安排她作为妇女主任,然后经常点着火把到处跑,收缴大烟枪,组织农民识字学习,忙得不亦乐乎。后来,母亲的父亲觉得天天在外跑不好,硬是把她喊回来。发现我父亲家有许多田地,就把母亲嫁给父亲了,这样才成就了我们一家。 母亲的记忆力超强,能够把周围人员的出生日期记得一清二楚,还有许多事情也是像活字典一样,能够娓娓道来。自从前两年,由于春节期间,熬药时一个未爆炸的鞭炮碎屑,在旁边突然爆炸,导致听力受损,当然也有可能是年龄的因素,导致最近两年的听力下降了,我们和她说话需要用很大的声音,她才能听到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她说话的兴致,而且母亲说的话大多还是有道理的,她甚至还会引经据典来讲话。 母亲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每天必须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她只看中央一台,其他台都不看,而且还坚持要我们一定要去交全额的电视费,其实只看中央一台是不用缴费的,我们还是随了她的心意。 年复一年,时光流逝,母亲逐渐老去,她的子女们也开始逐渐成长和变老。生活就在这样的轮回当中不断前行,不可停转和逆转。记得前段时间微信上曾流转着一篇很好的短文,大意是说父母在的一日,自己就可以做儿子、做父母,一旦父母不在了,自己也就做不成他们的儿子和女儿了,就是子欲孝而亲不在,写得颇为动情和实在,说出了子女们对父母深深的情怀。 黄草岭 黄草岭是景东县一个出花椒、梨、大青菜的地方,之前上小学时就经常听人讲起,觉得是块秘境。这次回老家,姐姐说起,黄草岭开发了一种新的水果—樱桃,这几天正是采摘樱桃的时间,再过几日,就没有了,姐夫也从来没去过,就决定去黄草岭看看。 吃过中午饭后,出发前往。车辆从中学下面的路口通过,以前曾经觉得宽阔的道路,现在觉得那么狭窄,看起来,自己还是长见识了。离开中学后的道路是新修整的柏油路,但是一路坍方太多,有的地方只够勉强通行。车辆在河谷中,盘旋向无量山顶爬行,一路有许多私家车在返回。改革开放让家乡人民也收到了实惠,大家都富裕了起来,五一节期间都在驾车前往黄草岭尝鲜。 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黄草岭,这里零星分布着一些人家。看到这些,我不由得十分佩服这里人们,特别是他们的先祖,是怎么能够来到这些地方并扎根生存下来的。这里海拔大约2000多米,是景东县的高海拔地区,几乎没有一块上百平米的平地,许多房子的瓦片,用的是当地出产的一种片石,经过切割后,方方正正的,别有一番特点。公路的两边种着许多樱桃树,这些樱桃果实个头较小,只有1.5厘米左右,颜色鲜红透亮,但是味道却不怎么样,较为酸涩,现场采摘的人流不断,今天到这里人们,看起来都是冲着这些来的。 原以为这些樱桃是这里的原生水果,后来姐夫说,其实不是,是后来引种的,路边发展了许多成片的樱桃林。我随手在路边采摘了一些樱桃来吃,总体感觉过于酸涩,仅仅是新鲜和透亮而已。我个人对这里大力发展这种不便于运输,而且口感和智利或山东樱桃差别较大的种植业感到不解,适当小规模种植一点,让游人现场采摘一些是可以的,但是要外销我觉得可能基本没有竞争力和销路。 土画眉 景东位于横断山脉山脉和哀牢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周边是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优越,植被保护较好,鸟类众多。当天晚上回到较晚,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在一阵阵唧唧喳喳的鸟鸣声中醒来。鸟鸣声此伏彼起。东面的山头上,白云开始变成了金色,一轮红日即将喷薄而出。 本来还想赖在床上在睡一会的我,在灿烂霞光的刺激下,决定还是早起,看看是什么鸟儿,鸣叫的这么欢快,朝霞是多么的绚烂多彩。从叫声的情况看,鸟儿的种类较多。景东当地的鸟类比较丰富,主要有土画眉(白颊噪鹛)、金眼鹛雀、灰眶雀鹛、杜鹃鸟、白鹡鸰、花喜鹊、秧鸡鸟、麻雀、白头翁(白头鹎)、苦恶鸟、八哥、白鹭、鹰等。 老家厢房前面一棵金合欢树上,有一个白颊噪鹛的小窝,仰头一看,能看到其黑色的嘴壳,一双乌亮的眼睛在十分警惕的盯着你。一只黑色的老猫经常在这颗树上跳上跳下的,这让我十分诧异,这对孵卵的白颊噪鹛是如何防备和赶走猫的。也许孵蛋时的鸟儿最勇敢、最无畏的"父母",它们视死如归的精神足以吓退这只黑猫。大哥说,这里已经孵出了好几窝小鸟了。 联想到最近几天看到一位友人在微信上转发的一篇《棕腹仙鹟的繁殖日记—记一位母亲的艰辛》,说的是一窝棕腹仙鹟繁殖的故事,作者谨以此文献给天下的母亲。说的是这一窝鸟在繁殖期,因为一时的疏忽离巢,让蛇把幼鸟捕食了的过程。让人唏嘘不已,感叹鸟类繁殖和照顾下一代的不易。 反观老家树上的这窝土画眉,确实也是十分不易,虽然可能没有蛇的干扰,但是得随时提防猫的干扰,必须拿出视死如归的态势来捍卫自己的生命和幼子的生命,感叹生命的伟大和不易。 肠粉面 随着"铃铃铃"的手机电话响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赶紧起床,快速梳洗后,收拾行装就来到一楼餐厅。宾馆一楼的餐厅人声鼎沸,餐厅里早以座无虚席,侧边的煮食档冒着热气。 来到煮食档,指着米线,对师傅说"煮一碗小锅的"。师傅麻利地取出一口铜锅,用勺舀了一点事先剁好的瘦肉末和韭菜放入锅中,加点韭菜,先煮半分钟左右,然后再把米线放入锅内,煮上几分钟,起锅倒入大碗,旁边有几盆事先猪肉沫酱、鸡肉丁、猪肠、血旺、牛肉丁等供食客挑选,报了鸡肉丁,师傅就舀了一勺浇在在上面,一股香气扑鼻而来,油花盖满了米线,滚落在汤汁中。 紧邻煮食档一侧的是自选佐料区,有翠丽的葱花和芫荽、火红的辣椒油,还有本地自制的美味的水豆豉酱、花椒油、蒜末、姜丝、芝麻油、花生沫、凉拌猪耳朵根、酸菜、泡菜丝、青椒酱油等十几种佐料可供选择。端着煮好的早点,到旁边自选佐料区,选择自己喜欢的佐料放入碗中了,就组成一碗属于自己口味的美味景东早餐。 我常在云南、广东两地来往,由于云南是从小的家乡,对其生活习惯更为熟悉,对广东的生活习惯也在慢慢熟悉中。云南各地州的早餐,以米线、米干、饵丝、面条、饺子为主。云南的米干在广东通常叫做"肠"或"拉肠",米线通常叫"粉",面就是面条了,区别不大。广东的早餐,如果到广州越秀区的老街去吃,品种很多,主要也是肠、粉、面三种。 在"米干(肠)、米线(粉)、面"早餐的做法上,云南早餐的特色在于盖帽简单、佐料丰富,盖帽最多有五六种,但佐料通常会有十几种。广东早餐的特征在于盖帽丰富、佐料简单,盖帽有十几种,但佐料大多只有酱油、醋两种,偶尔会有一点辣椒,其他的佐料是万万找不到的。 云南和广东的早餐差异,蕴含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云南地区生物资源丰富,能够取得各种各样的"佐料",造就丰富多彩的"佐料"文化。广东地区,由于天气较热,各种佐料不易保存,因此只好在主食"盖帽"上下功夫,而且口味偏清淡,人们也更趋向于店家做好什么口味就吃什么口味,而不是向云南人一样,偏重于自由选择自己的"口味"。 吃好早餐后,我们归心似箭,立即退房,启程前往老家。亲爱的老妈已经在家等候多时了。 老君殿 老母亲多次在电话中向我提出,要让我们陪同她爬当地的老君殿。老君殿是景东县城靠西面的一座山,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应该属于无量山的余脉。山脚是明代景东卫城的仅存的一座城门,现在已经改为景东县一中的校门。 老君殿是景东著名的景点,是当地人爬山的最好去处。我们当年上小学、初中、高中时,记忆中的老君殿山上只有树和土路。当时的山顶上,应该是没有建筑物的。现在从原来县小后山修了一个栈道一直环绕到景东一中门口,形成了U型的上山下山道路。在老君殿山上也鳞次栉比的增加了土地庙、财神殿、观音殿、老君殿、地母殿等建筑。 10月3日一大早,我们带老母亲到县城的一家餐馆吃了一碗她最爱吃的米干,然后就出发前往老君殿山爬山。我陪同母亲到了景东县一中山脚,母亲就坚持让我到附近的一个商店买蜡烛,这个商店母亲已经在这里买东西多年了,是老主顾。店主也认出了母亲,说好久没见老人家了。从我参加工作至今,20多年过去了,母亲也步入了高龄,母亲在80岁以前,还能够自行前往老君殿爬山。 今天母亲的精神很好,身体虽然由于年老以及年轻时的辛苦,已经弓背了,但是走起路来还是十分麻利的,引来了路边行人的称赞,都问多大年纪了,了解后都认为太了不起了,我们也真心希望母亲身体健康,我们也劝母亲慢慢走。母亲坚持向上攀登,一路上母亲执着的精神和信念,深深的感染着我们。中途休息的时候,母亲虽然现在有点耳背了,但是仍然思路清晰,记忆力超群。 爬山结束后,母亲我们又到景东比较有名的一家餐馆"冯德兴"餐馆吃午饭。这顿午饭具有典型的景东特点,主菜是凉切鸡、火腿、蜂蛹、炒香肠、粉蒸肉,还有火腿炖蛋、蘸黄瓜、芋头青菜等。 凉切鸡,据老板讲是其亲自挑选的当地乌骨土鸡,然后煮熟切成块,蘸辣椒芝麻红油吃。火腿,是当地无量山的老火腿,红色的肉丝,散发着香味,肉质糯软。蜂蛹,是一种高蛋白的食品,是当地一种大马蜂的蜂蛹,老板介绍,现在越来越少了,要140元一斤,也是他自己亲自挑选的。香肠也是当地做法的香肠,用豆腐、廋肉、部分肥肉、猪肝加八角、茴香籽、花椒、辣椒、盐、料酒等混合然后塞入猪肠风干,用油和葱炒后,自有一股独特的味道,我还是更喜欢吃豆腐比例多一点的香肠。 粉蒸肉,是当地的一种特有的传统菜肴,类似于沿海地区的梅菜扣肉,用三线肉切成薄片,混合调料然后和红薯一起蒸熟,也可叫"红薯扣肉"。母亲由于年龄的原因,牙齿已经全没了,只能吃扣肉和炖鸡蛋了,蜂蛹由于担心太热,因此没有敢让她吃得太多。吃完午饭后,我们就往老家折返了。 木瓜树 古话云"父母在不远行",母亲尚在我就还有叫妈妈做儿子的份。自从高中毕业后,我就一直在外工作。刚工作那几年,由于当时技术原因,老家没有电话,只有靠写信来解决,那时候好像也没有主动往家写信和打电话的习惯,后来据母亲讲,她半年才能得知一次信息。自从我到昆明后,就养成了每天必须打电话给老母亲的习惯。现在母亲老了,我们也步入的中年,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溜走了。 今年春节,把照相机也带了回来,可以在老家拍鸟排上用场了。据母亲讲,我老家的年龄和我同岁,是生我那一年开始建设的,母亲对老家这里的环境非常满意,这是一种非常质朴的感情。 母亲老了,需要陪伴,大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退休后回老家照顾老母亲。在大哥的照顾下,母亲的身体逐渐硬朗起来,大哥的身体通过种菜锻炼等,也比较健康。春节回家,我一般一直呆在老家,极少参加同学朋友聚会等,当然他们也很少约我。这个春节一直呆在老家,哪儿也不去。早上,阳光可以直接照射进老家的各个房间。记得小时候父亲曾催我们要早起,经常说"赶快起来了,太阳都照屁股了"。 老家厨房下面菜地的围墙旁有一株酸木瓜树,春节期间开出了一些红色的小花,引来了一些鸟儿前来采蜜和歇息。关于木瓜,各地的称谓和指代不一。在广东更多特指甜的,瓜类的木瓜,叶子很大,植株很软,许多餐馆有银耳燕窝牛奶木瓜,有热的,有冰的,是女孩子的最爱,这种木瓜,在云南通常称之为树芭蕉。云南的木瓜,通常特指酸木瓜,为灌木,植株带刺,非常坚硬。 老家菜地里两种木瓜都有,以前小的时候,酸木瓜是我们的最爱,不知道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儿时的美食在慢慢离我们而去,许多美食要么是没食欲了,要么是担心长胖,担心上火,不敢多吃,就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也就是只能象征性的尝一点了。 在老家的酸木瓜树上,来得最多的是灰腹绣眼鸟,前几次回老家也多次发现这种小鸟,但是没有照相机,一直没有拍下来。从这次拍下来的情况看,还是一种非常漂亮和有灵性的小鸟。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我从中挑选出来,神态还比较好的一张,这只绣眼鸟很专注的盯着这个花骨朵,看看怎样下口。 老家的前面是一片农田,记得上小学时,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的时代,那时的秧田洼,春节这段时间,几乎全部做成水田,田埂都铲得干干净净的,水田里水清澈得如一面镜子。有部分田块会拿出来,弄成一陇一陇的,稍微晒干后,撒上草木灰、细牛粪,然后撒上秧苗种,敷上拱形的薄膜,一片农村恬静而热闹的样子。 时过境迁,差不多30多年过去了,许多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现在的秧田洼,已经没有了水田,田地里胡乱长了一些核桃苗,估计是市场不好,种植的农户干脆直接不管了,任凭这些树苗慢慢长高。核桃树的梢头,出现了一只棕背伯劳,正在环顾四周,伺机捕食昆虫。 在老家拍鸟,就不得不说麻雀了。小时候,老家周围的麻雀很多,是我印象最深和人生最早认识的鸟,这种鸟以前会在瓦缝、墙缝中筑巢,那时农村人经常会晒粮食,一到晒粮食的季节,麻雀总是成群出现,叽叽喳喳,吵得不亦乐乎。 由于那时麻雀经常和人抢粮食吃,所以麻雀成了除四害的重点对象之一。我和姐姐经常用个大簸箕,用一根木棍栓上一根长线顶着簸箕,下面放点谷子,然后远远的拉着那根线,等着麻雀来吃谷子,一拉线麻雀就被罩着了。 后来有一段时间,突然感觉麻雀都不见了,可能是田地里农药放得太多了。最近几年,人们外出打工多了,种地少了,麻雀又多了起来,但还是远远没有以前多,估计是老百姓都不种粮食作物了,麻雀没了大量繁殖的食物来源。围墙外 早晨6:40左右,闹钟响了,考虑到这次回来在老家只有一个完整天,可不能浪费了观察老家周围的鸟况,赶紧起床。此时的天空刚刚开始放亮,带上相机,先到院子里的羊奶果树上看看,没有发现什么鸟儿,走到围墙处,踮起脚尖看看围墙外围的田地有什么。刚刚一探头就发现,可不得了,两只褐翅鸦鹃就在田里找食吃。 此时间,相机却出了点问题,只好关掉重启。时机不等人,褐翅鸦鹃已经发现了我,迅速向北面的小山跑去。重启后,赶紧进行拍照,总算拍到了一张还算清晰的背影。以前从未在老家附近发现过褐翅鸦鹃的身影,之前曾经在车八岭、下溪村几次偶遇,但都没机会进行拍摄,这是我第一次拍到这种大鸟。褐翅鸦鹃体型较大,眼睛暗红色,除翅膀为褐色外,其他部分全部为亮黑色,经常躲在草丛中。 随后,又在稍远处的核桃树苗上发现了一只白喉红臀鹎,在田里发现一只肥肥的白鹡鸰,这种小鸟是我们这里最常见的小鸟,很小的时候,大人就告诉我这种鸟叫"白鹡鸰"。打开小门,到了前面的田地里,准备看看还有什么鸟儿,远远的发现竹子梢头有两只黑色的大鸟,可惜距离太远,拍得不是很清晰,初步分析是黑卷尾。 继续往前行,这一带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光顾的地方,经常来这些小沟里掏一些白色的胶泥,这是我们小学以前最好玩的东西,相当于现在小孩玩的橡皮泥,可以用它来相互仍,打仗,胶泥软的时候即使砸在人身上也不是很痛。我们,最经常玩的一种方式是"砸炮",把这种白色的胶泥在有灰的地方上,掺和一些灰,搞成软硬适中的一坨泥,然后捏成一个小盆状,四周厚,中间底很薄,然后用劲往地上砸,一般会嘭的一声响,底部的泥会飞走一些,形成窟窿,这时对方就需要用他的泥撵平,来补刚才形成的窟窿,我们小时候叫"补锅",这是我们那时很低成本的玩具。不过即便如此,要找到好的胶泥也不太容易。 后来我们还会用泥捏成各种形状,捏成茶壶、碗、房子等,有的调皮男孩还会参照自己的小玩意,捏成小茶壶嘴样子。慢慢的还会用泥土制作"乐器"—逗哇呜,把泥捏成中空的饺子状,上面开一个孔,两侧在各开一个孔,晾干后就成了"逗哇呜"。再好一点的会把它放到炭火上烤干,烧成土陶。这种乐器的由来和吹法如何不得而知,我也从来没有见过谁能够吹出很好的曲调来,现在已经没有人玩泥巴了,估计这种乐器也快失传了。 到了一块田里,在电线上,发现了一黄一黑两只小鸟,我以前从没有注意过这种鸟,后来查询才知道是白斑黑石䳭,黑色的是雄鸟、黄色的是雌鸟,鸟毛上有点点的白斑,国内只在云南、四川等地才有。 在田的南侧,有一片桑树田,飞过来了几只头顶全黑的白喉红臀鹎,在找寻食物。由于相机焦距不够长的原因,拍出的鸟儿不是很清晰,只能勉强区别出是什么鸟。在老家北侧的一颗高大的芒果树上,飞来一只大鸟,经认真比对,初步判断是斑鸫鸟。 早晨在老家拍鸟,还发现以前都没有注意的情况,原来我们老家附近,是一个鹭鸟迁飞转场的通道,经常有成群的各种鹭鸟从老家前面的天空飞过,有个别落单的鸟飞得很低,如果有长焦距的镜头,在老家院子里拍头顶上的飞鸟,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欢迎大家在京东、当当、新华书店购买上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