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已经很大力度的还原了一个盛世唐朝的景象,在长安城里面有108坊,每一坊大致可以理解为现在城市里的一个个区,只不过大小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毕竟长安城有108坊,而现在一个城市里的区却并不会有这么多。而且长安舆图上每一坊都是划分的很整齐的,不过这些坊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划分这么多?
大家在追剧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坊”,剧中很多情节发生在“坊”内,什么是“坊”?它有什么用途?下面小编来为您揭秘! 坊市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上千年,它萌芽于西周时期,到了汉代就已经比较完善,而唐朝坊市制度则达到了顶峰。
坊市制度主要功能是把“居民区”和“商业区”分开,居民区称作“坊”,又叫“里”,或称“坊里”,是古代城市最基本的单位,而商业区则称作“市”,比如唐朝有“东市”和“西市”。
这样分开的目的是方便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具体到唐朝,“坊”又有哪些特点?《长安十二时辰》里很多事件都发生于坊间,它的治安又是如何维护的呢?下面小编邀请中国唐史学会的专家来解读唐朝的“坊”。
据史料记载,唐朝都城长安建于隋朝,总面积约为84.1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各有一个城门,城内百业兴旺,城中人口最多时超过百万。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此后几千年间,大唐长安一直是人类建造的最大都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城”。
建设和管理这么大的一座城,“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长安城的街数、坊数的设计都有所依凭。长安城区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外郭城。除了中轴线上的皇城和宫城,其余部分被纵横交错的 25条街道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坊”,东西两市各占两个坊,然后是民居,还有店铺、寺庙等,一共108个。可以说,“坊”是组成长安城的基础单位。
诗人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有云:“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绘的就是“坊”整齐排列的景象。具体说,“坊”是什么样子呢?据考古发现,坊的形状呈正方形及矩形,大的面积达到80多公顷,小的也有近30公顷,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毛阳光介绍说,唐朝长安城实行非常严格的宵禁制度,所有城门、各坊坊门都会在每天早晚规定时刻开闭。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比如上元节,这样严格的宵禁制度才会被暂时取消。
长安城内108间坊,这个数目也是有讲究的。它充分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城市的封建等级越高,其建立坊区的数目也越多。比如长安有108间坊,东都洛阳有103间坊,扬州、苏州约有60间坊,沙洲仅有四间坊等。
这么多坊除了居住,还有哪些其他功能?在大唐长安,除了东西两市,几乎所有的坊都存在商业性质,拥有各种娱乐活动。有的坊集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是大唐文人骚客、商旅以及朝臣最爱的去处之一。
我们看到《长安十二时辰》里抓捕狼卫的过程中,坊间发生了很多恶性事件。在历史上,面对偌大的长安城以及众多的“坊”,人们又是如何管理和维护其治安呢?据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杜文玉介绍,长安城中,有一种叫做街铺的设施,史料称之为武侯铺。按照唐朝制度的规定,朝廷在城门、每个坊的坊角,均设有街铺。
街铺的大小不一,大城门的规模最大,有兵士约100人,其次是大铺有30人,小城门20人,小铺5人。当时长安城中街铺数量有100多个,而配置兵士达到数千人。杜文玉说:“街铺的主要职责就是巡查街道,相当于现在我们的治安点。街铺的兵士就是长安城的巡警。一旦他们抓捕到罪犯,会交给京兆府、长安县、万年县这三个政府机构,由他们来审理,同时这三个机构也有维护城市治安的职能。”
据史料记载,一些恶性事件,比如恶少、江湖人士逞能滋事在坊外或有发生,可坊内却很少见。说明坊制和街铺的设立对城市的治安与稳定起了很大作用。综合来看,大唐长安城内,整齐排列的“坊”,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有助于城市美观、维护城市面貌的同时,还给治安带来了很大帮助,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