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长安十二时辰有哪些细节?这些细节值得深究

俗话常说以小见大,从细微之处就能够看得到是否用心,这一点在《长安十二时辰》当中体现的非常明显,正是因为不仅在剧情上,更在服化道上非常用心,每一个细节之处都展现出了相比其他电视剧更加考究的大唐之美,所以才能够赢得更多人的青睐和关注。究竟有哪些细节值得深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长安

要说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一点都不为过,人口在一百万以上,准确的说玄宗时期有180万,是同时期罗马的五倍,君士坦丁堡的七倍。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不言而喻,吸引了各国的市民、商户、僧侣、使节等前来,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之都。

唐朝都城长安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陆续完善和扩建的,长安城分为三个部分组成的,核心区域位于长安的北边正中心,这个核心区域包括北部宫殿,南部的皇城。面积最大的外郭城有36公里,是长安城的百姓生活区。宫殿中间是皇帝居所太极宫,东面东宫是太子的居所,西边大内又称为掖庭,是皇帝的后宫。南边皇城是主要办公地点,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秘书省、御史台等都集中在这里办公。

长安城的外城主要由街和坊组成,朱雀大街是核心的中轴街,宽度达到150米,什么概念?双向50车道。整个长安城方方正正,有十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街,和十四条南北方向的大街,把整个除了皇宫以及和公地点外,分割成114个像围棋盘一样的坊。

东西有两个市场,各占据两个坊面积,是长安的经济贸易中心。我们时常用语买东西,就是指在长安市场的东市和西市买物品。据史料记载,东西两市吃穿用度,酒楼、鱼市、衣行、茶楼、药店等一应俱全,这些都与胡商功不可没,这些胡商主要是波斯人、回鹘人以及阿拉伯人等,主力还是丝绸之路上的栗特人。

长安的三个部分都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而且居民的所有活动几乎都在坊市里,包括商业的、文化的、娱乐的、还有文化的。我们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看到,张小敬追图格鲁到怀远坊里,坊门只要关闭,这里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到了夜间,各坊市是大门紧锁的,不允许有任何往来。据《唐六典》记载"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门、坊角有武候铺,卫士彍骑分守。大城门百人,大铺三十人;小城门二十人,小铺五人。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吕,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干挝,辨色而止。"讲的是什么呢,每当曰暮时分,击鼓八百下,守门士兵关闭城门及坊市门,入夜后左右街使在街上巡逻,武官暗中巡查。城门和里坊角落处有武候铺,宿卫的士兵在这里守卫。直到五更二点,承天门击鼓,随后街鼓响三干下,城门及坊市门开启,左右街使停止巡逻,宵禁结束。”

胡饼

剧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胡饼,而不是其他影视剧里面条或者馒头,甚至米饭。此时中国人的饮食还主要是吃栗,尤其是北方人,南方人能够以稻谷为食,到了北方就是稀罕物了。麦子本来是北方备荒之物,要到了灾荒之年才会食用,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刚开始是拿着麦子煮着吃的,这个味道大家可想而知了。

直到我们《长安十二时辰》时期,才开始把小麦磨成粉,做成饼。而且这项技术也是从阿拉伯传过来的,所以唐朝人叫它胡饼。

此时唐朝出现了磨面的水力磨坊,一些达官贵人在长安附近的河边修建碾坊。比如唐玄宗身边的红人高力士,在京城西北边修了一个大碾,日碾三百斛收入非常可观。而且此时栗麦两熟,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也是长安能够这么富庶的一个原因,因为有更多富余的粮食可供非农耕人民消费了。

张小敬的胡服

我们都听说过“胡服骑射”,战国时期才把“胡服”引进中原,我们最早的衣服都是开档的,裤子是保护不了裆部,只能挡腿。为了防止“春光外泄”一般外面还要再穿一层。而北方游牧民族为了方便骑马,早就穿起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裤子,据史料考据,三千年前新疆地区就开始穿裤子。

此时的胡服也改变了中原的穿着习惯,上身紧身、窄袖不过膝盖的短衣。我们在张小敬身上看到圆领缺胯袍,这是从唐朝开始独有的流行搭配。另外我们从《长安十二时辰》衣服的颜色也可以看出各人的品阶,三品以上全的是紫色,四品及五品是红色,比如剧中芦芳生饰演怕事的的姚汝能便是绯红色,六品和七品是绿色,八九品皆为青色,也就是张小敬的身着颜色。此时女性是能够穿着黄色的,男性是不能够穿着黄色,这也是很多影视剧中的BUG。

生活在垃圾堆上的长安

粪便中包含大量细菌,这些细菌如果污染了人的食物、进入人体,会造成各种各样的疾病。短短几年内,黑死病就造成欧洲1/3的人口死亡。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流行病是卫生状况太差导致的。唐朝长安被称为“八水绕长安”,早在隋朝就有一条水渠,就是现在的洛惠渠,但是过于狭小,后期还修建了“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等,用来连接水源。

但是长安城市的水质一点都不干净,可以说臭气熏天,因为这个沟渠都是明渠,如果用暗渠,长安地质疏松很容形成塌陷,所以这些排污渠都是裸露在外面的。如果到了夏季可以说苦不堪言,因为长安当时估计住有180万人口,这些人的吃喝拉撒,污水都排在马路两边。据《酉阳杂俎》记载:“常日读败家五卷,颇为所扰,触睫隐字,驱不能已。”读书的时候,满眼都是苍蝇,这样的长安城,估计你是很难忍受的。

虚构的望楼

我们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看到,长安城到处有望楼,成为静安司情报监控与传递系统,在张小敬追逐狼卫的一场戏中,望楼不但能够实时定位狼卫的行踪,而且还能把信息实时上报给靖安司。望楼这种类似美剧《24小时》中的中央情报系统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唐代长安城上有望楼,是防范外敌入侵的军事设施。但是在每个坊的坊角,街铺等都设置的有金吾卫,根据街铺大小配备5人-30人士兵把守,整个长安城街铺在100多个,金吾卫有上千人。而且这些金吾卫不归靖安司管理,他们抓住嫌疑人会交给京兆府、长安县或者万年县。这个可能为了剧情需要,特意这么设计的。

长安的鼓声

狼卫曹破在修面的时候,问长安城鼓声为什么一直响,师傅告诉他这是靖安司在抓贼,保护城里百姓安全。长安确实是鼓声相伴的城市,但是这个鼓声不是情报系统,而是提前告知各街铺,坊市开门、关闭的时间。时辰快到,东西朝堂开始击鼓,然后各个街铺开始击鼓传花,整个长安城鼓声一片,所有百姓就知道要关闭城门,坊门了。

不过《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传递信息的信号兵穿着是正确的,背插两只长翎身挂铃铛,主要的信息还是依靠这些传令兵来传递。类似摩斯密码的望楼屏风系统,在唐长安是没有的,古代有利用烽烟、或者信鸽传递的,但是这些信息传递都太简单,而且不可靠。从秦朝开始,便修建了中央到地方的各种驿道,而且这个驿道是专用的,一般人是不能使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细节  细节词条  十二时  十二时词条  长安  长安词条  深究  深究词条  这些  这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