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长安十二时辰的景寺是什么?景教是基督教吗?

在《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当中,出现了一个景寺,檀棋和张小敬查到了这个地方,一般而言我们听到“寺”可能会以为这是佛教的场所,但其实这里的景寺,虽然有景教,但是这个景教或许和佛教没有任何关系,从剧中出现的一些道具和场景来看,这景教却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基督教,难道基督教那么早就传入魏我国了吗?

长安十二时辰》随着故事的发展,张小敬和谭琪终于追到了长安西北义宁坊的景寺,寻到了右刹贵人的下落。这座景寺位于长安最西侧的北端,西北有开远门,西南有金光门,正南是西市,坊北是长安六街之一,可谓是位置独到。

这里有一个细节,张小敬和谭琪假扮夫妻到景寺中,遇到了景寺执事伊斯,张小敬称这座“十字莲花”为“波斯寺”而身为景寺执事的伊斯却坚持称作“景寺”,这种称呼在原著中也反复纠正了好多次,为什么会如此?

这里先提及一下,这个伊斯是历史真有其人,而且他却曾在长安义宁坊的景寺待过,直至今日,景寺不复存在,但大秦景教流行碑依然位于长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旅游景点。其中就记录了当时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表现了唐包容、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

那么景寺到底是什么?在唐朝,人们称景教的教堂为景寺。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起源于今日叙利亚,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

唐代初期景教博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长安建了一座“波斯寺”,教堂挂上历代唐朝皇帝像,得到了皇帝的许可,所以景教得以迅速发展,景寺也在多地建设。

武周时期,武则天信佛,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景教因此被儒道释攻击,发展不好;但景教教士集资亿万于洛阳建“大周颂德天枢”,武则天十分高兴,致使景教能够继续生存发展。

到玄宗时期,景教在中国十分盛行,全国各地都建有“十字寺”,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曹破延提到的“十字莲花”,所以繁盛的长安城里就有十几座景寺。

因为李世民下令修建的第一座景寺被称作“波斯寺”,所以民间一般称为“波斯寺”;但景教在唐土扎根,所以像剧中的伊斯一样,希望在本地生根发芽,所以,他们不喜欢这个带有“波斯”的名字,更习惯称作景寺。

后来,民间习惯称景寺为大秦寺。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很多景寺被毁,但伊斯协助中兴大臣郭子仪平乱,所以景寺再得以生存,很多景寺都得以重建。

景寺的建设、景教的兴盛都和皇帝有关,而到宋朝,景教就没落了。到元朝,这个在唐朝繁盛一时的景教几乎消失殆尽。所以,时至今日,中国没有一座景寺存在,但偶尔出图的石碑上可能留有关于景寺的纪录。

所谓的三夷教指的是景教、摩尼教以及祆(xian)教,为什么称呼他们为三夷教呢?相比较于唐朝的主流宗教佛教、道教,这些外来的胡人主要信奉三夷教。在唐朝宗教不但多,而且还趋于本地化,比如外来的佛教,信众非常多,已经彻底本土化,其宗派就有天台宗、三论宗、慈恩宗、律宗等。

唐朝对于宗教采取先进入,后观察的态度,并不担心宗教对政权的威胁,世界历史上发生很多利用宗教的战争,但是中国历朝皇权都能够掌握宗教的主动权,因为我们皇帝就是大祭司,带领群臣百姓祭祀祈福。在唐朝看来这些宗教只要能够安抚百姓,起到教化的作用就可以保留它。唐朝时期在长安的外国人是非常多的,不仅仅是长安,就是距离遥远的广州都有十几万的外国人,而这些夷人的宗教,对于稳定这些夷人就有很大的帮助。

景教是从希腊基督教分裂出来的一个教派,是叙利亚教士聂斯脱里创立的,他和罗马教廷的主张是不一样的,他提出“基督二性二位说”,认为圣母玛利亚只是生育耶稣肉体,而非授予耶稣神性,因此反对将她和耶稣作为神灵膜拜。

因此在欧洲被视为异端学说,被赶出欧洲,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逃到波斯,后来在波斯发展壮大,唐朝贞观年间,阿罗本将景教带到中国,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唐太宗非常欢迎景教,特派房玄龄到郊外去迎接景教景教这个名称是中国人给起的,寓意为光明辉煌,也有学者认为”景“就是基督(Jesus)的谐音。在获得唐朝政府认可后,他们就在各处设立教堂,除了长安及洛阳,在沙州、周至、成都等地都有教寺。

我们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看到,提供的线索十字莲花,就是景教的标志,如果细心观众可以发现景教不但供奉的有西方人,还有中国人,这就是景教的入乡随俗,供奉中国帝王。

在唐朝,对于宗教是采用事后追责的方式,就像我们现在对待创新型企业一样,只要不惹出大的麻烦,不威胁到皇权就允许你发展。而且这些宗教教化人心,培养社会风气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这也是唐朝朝廷愿意看到的景象。同时景教还积极参与到社会慈善活动中去,比如参加各类医疗活动中,其实欧洲科学、医疗等技术传入中国,大多是通过宗教的形式传入的。比如来自阿富汗的伊斯莱,博学多才,曾担任过郭子仪的副使,在讨伐安禄山立功,得到皇帝赏赐紫色袈裟。他就利用自己先进的医术,医治不少民众。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唐玄宗的长兄得病,请景教一僧人诊断后,治愈,唐玄宗非常高兴,并给予赏赐。

总体来说景教在中国传播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在唐武宗毁佛运动中,景教教也受到影响,连同其它教派一同被禁止。其实这和景教走的路线有关系,他们通过从上至下,走上层路线的模式进行传教。他们对当朝皇帝进行歌功颂德,依附朝廷得到发展,《景教碑》中对太宗到德宗五位皇帝逐一赞美,称他们为“太宗文皇帝,光华君运,明圣临人”;称玄宗“宠赉(音lài,义赏赐)比南山峻极,沛泽与东海齐深”;称肃宗的善行打开了福祚(音zuò,义为福)之门,上天降恩于皇室,帝业建立;称代宗善于体察天意,所以天下昌盛;等等。”但是只要朝廷政治风向有所变动,那么对于他们打击也是非常大的。

景教不但走上层路线,还和佛教、儒家等相结合。比如我们现代描述的教会一词,景教在唐朝借用寺庙的习惯,称之为”寺“;把礼拜称之为”功德活动“;把上帝称之为”阿罗诃“;把戒命称之为佛法等等。甚至用佛经来解释自己的教义,比如《景教碑》中的“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

并且结合儒家的“三纲五常”,认为我们要敬畏皇帝,因为皇帝是上帝委派来教化民众,如果一个人侍奉父母,并侍奉上帝和皇帝,那么他就不必再祈求上帝给予额外的赐福了。侍奉上帝、皇帝和父母这三件事,实际上是一件事。在这三件事中,人们首先要侍奉上帝,其次是圣上,第三是父母。所以,天下所有人都奉养父母。

景教在灭佛运动中逐渐衰落,当时唐朝通往西方的吐蕃道路受阻,新的景教僧众很难再来到中国。直到元朝时期,大量的色目人来到中国,再次把景教带回来,并得到快速的发展。

长安十二时辰》第3集中张小敬追图格鲁到怀远坊里,此时一群拜火教教徒正在举行仪式活动,因为张小敬的闯入,让里正被杀。这个拜火教也叫祆(xian)教,也被称为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在公元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创立,他们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光明神会战神邪恶之神。在阿拉伯人征服了中东以后,祆教受到了伊斯兰教的排挤,被迫向东来到中国,隋唐时期获得了大量的信众。北魏灵太后把祆教当做国教,率领大臣及随从祭拜祆教的天火神,北齐以及北周的帝王也祭拜此教。

长安十二时辰》:十字莲花景教,是不是基督教?

景教一样,传入唐朝的时候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因为他主张从善如流,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祆教信众主要是来往的粟特商人,他们在长安有五座寺庙,怀远坊并没有祆教,分别在布政坊、醴泉坊、普宁坊、崇化坊、和靖恭坊中,这个电视剧有些出入。这些粟特人在唐朝主要从事翻译、贸易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土豪。

祆教强调善行厚生,通过努力劳作获得生活的富足,他们的理想生活是成家立业,妻旺子盛。和佛教斋戒禁食不同,他们认为吃不饱饭,就没有力气干活,就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祆教还主张天葬,认为尸体是不洁之物,要被飞鸟或者野兽吞噬,这与汉人的习俗相悖的。因此汉人一直把祆教当做一种野蛮人的宗教,并没有多少人去信仰。

安禄山就是粟特人,他自称自己是光明神的化身,并亲自主持粟特人的祭祀活动,在河北一代成为宗教领袖,这也为他后来的起兵叛乱奠定了基础,利用宗教力量团结粟特人,以及信奉祆教的胡人。

摩尼教是明教吗?

除了景教与祆教以外,外来胡人还信奉摩尼教。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是公元3世纪的人,其主要在巴比伦地区进行传教,他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普世性的宗教,要超越所有宗教的宗教,所以他自称自己是佛祖和耶稣的继承者,是人类最后一位先知。摩尼教认为世界是二元的,要么善要么恶,人应该向善,去追求光明世界,并把一切的斗争都归结于善与恶的斗争。

长安十二时辰》:十字莲花景教,是不是基督教?

我们在《倚天屠龙记》里看到明教,其实就是这个摩尼教,唐武宗时期摩尼教也遭到了打击,从而进行秘密传教活动,并吸收民间信徒,改称为明教。明教主张黑暗即将过去,光明之神带领大家走向未来,每到乱世成为农民起义的口号,朝廷屡禁不止。

元末的红巾军,北宋的方腊等都是打着这个宗教的旗帜进行造反。但是这个宗教在传到回鹘,被回鹘定为国教。安史之乱中唐朝向回鹘借兵,为唐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回鹘人在唐朝地位非常高,具有治外法权,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代宗时期,摩尼教在大唐获得快速发展。后来回鹘被黠戛斯所破,摩尼教在唐朝的地位也随之下降,武宗灭佛也同其他宗教一起被禁止。

总的来说,唐朝对于外来宗教采取包容开放的态度,只要在事后追责中不与朝廷发生冲突,都能够获得发展,这也是唐朝文化的特征,开放包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景教  景教词条  基督教  基督教词条  十二时  十二时词条  长安  长安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影视

 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说严嵩是徐...

《大明王朝1566》很真实地反映了明朝嘉靖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每一个人物基本上都是以历史上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的。严嵩是明朝一位很有名的权臣,手握重权长达二十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