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日本跟拍21年的真实“恐怖片”,剧透了我的...

1964年,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拍了一部纪录片叫《7 up》。

跟踪拍摄了14个来自英国不同家庭的7岁孩子成长的一个又一个7年。

因为记录了14段比戏剧更精彩的跌宕人生誉满全球。

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个日本版的《人生七年》。

它起步稍晚,却后劲十足。

仅仅拍到28岁,就已足够让年轻观众感喟。

“我的人生理想,不是自己的”

直树是一名办公室职员的独生子。

7岁时,节目组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

他说,想当钓鱼选手。

 敢问,有多少成年人敢这样说?

孩提时的人生理想,似乎是拍脑门儿想出来的,但很明确。

14岁再问,他反而说不清了。

 反正,就是特别厉害,你懂的

补习班上了不少,志向却日益模糊。

“某方面的职业人士,做最好的。”

至于哪方面,怎么个最好法儿,直树毫无头绪。

21岁,他的理想又具体起来,也很实际。

在东京上大学的直树,励志要当一名检察官。

 年轻人,谁没想过出人头地呢

14岁说不出所以然的“最好”,21岁好像终于有了答案:

既能帮助别人,又能挣很多钱,就是最好。

所谓的“好工作”就像独木桥,挤破头想要过桥的人太多了。

中途落水者,是大多数。

直树是大多数中的一员,由于没能通过法律考试,毕业后只好另谋出路,在一家咖啡店打工。

 没错,就是从最初级的端茶递水做起

这样的职业起点,似乎和直树追求的“最好”相去甚远。

但恰恰是看似不般配的职业环境,让拥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学习能力的直树格外出众。

很快,他就从临时工成为正式工,又从正式工跃升店长。

曾经和所有人一样满心期待着高起点,最终选择了从最低处默默攀登。

28岁,接受过社会历练,再来审视那个未竟的理想,直树幡然醒悟:

原来当初想当检察官不过是因为挣钱多、地位高,和自己内心的愿望并没有太大关系。

 人生难得几回“醒悟”

年少时的幼稚并非定高了目标,而是根本没分清是谁代替自己定了那样的目标:

家人也好,社会的潜移默化也罢,都不是直树自己的。

意外选择的工作给了他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也因此开启了新的挑战。

全国上千家连锁店销售大赛,直树带领的分店以傲人的业绩拔得头筹。

 第一不是别人说出来的,是自己挣出来的

这让他强烈地感受到:

“成功”不是虚无缥缈的一个标签、一个头衔,它是用实打实的付出换来的沉甸甸的成绩。

没能在毕业后一步站在高处的他,为自己下了一盘大棋:

长本事、攒经验,从独当一面,到独立门户。

直树有清晰的目标,并准备一步步地实现它。

 如此清晰的职业规划,他不成功谁成功

幼年无知,人生理想或许会被世俗的标准轻易干扰。

所幸成长的一个又一个七年里,总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区别只在早与晚。

一直都在失败怎么办

贵子是一个家教严格、拼命努力的东京女孩。

童年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闲。

那时节目组问她:

“最想要什么?”

聪慧如贵子,脱口而出就是终极解决方案——另一个我。

“我就不用做作业,可以出去玩了。”

 小小年纪,就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优渥光鲜是别人看见的,压抑辛苦只有自己吞咽。

7岁时,贵子就开始了补习班生涯,为此每周要坐2次火车。

 别人坐火车是去旅行,我坐火车是去上课

此外,还有钢琴、游泳、书法、剑道……

她没有喘息的机会。

 挥起剑来格外有气势呢

紧锣密鼓的学习日程,是满满是父母的期待。

贵子并不是叛逆的孩子。

她很要强。

无论学什么都认真努力,希望取得好成绩。

但天意弄人。

小学、中学、大学,在所有重要的升学考试中,贵子都未能进入第一志愿。

命运像是给她下了个可怕的魔咒。

越是迫切地想要,越是与想要的失之交臂。

 习惯了失望,习惯了接受命运的不公平

优秀是一种习惯,失败似乎也是。

面对毕业后的求职,贵子早早做好了失望的准备。

没想到的是,她得到了最想要的工作,入职航空公司成了一名空姐。

 愿望居然实现了吗?简直不敢相信

对一直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而不得的贵子来说,仅仅是得到自己想要的这一点,已经足够她喜极而泣。

“这也许是我人生第一个巨大成功,我感觉终于让他们自豪了。”

 太难了,这半生赢得太难了

自己被挫伤的野心、父母被辜负的厚望,终于在这一刻集中得到了补偿。

要强如贵子,积极努力地工作,目标树得乐观明确:

“希望他们感到安心,并且随时提出任何要求,因为我会照顾好他们。”

可惜生活并不会永远一帆风顺。

仅仅3年后,航空公司就破产了。

航司的重组之路颇为艰辛,就连空姐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股价的涨跌。

哪怕一点疏忽,都可能让前途变成未知数。

 说好的可爱乘客呢?

放弃当空姐吗?

贵子不会。

她走过的“弯路”太多了,这又算得了什么。

28岁,是她转入日本航空工作的第7年了。

早已从青涩的新人变成资深的前辈,负责头等舱。

 你自信满满的样子,会给乘客最大的安全感

过去那些失之交臂的遗憾,并没有成为绊脚石,反而成了她战胜困难的底气和力量。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都说“否极泰来”,熬不住的再坚持一下,光或许就在前方。

“别无选择”,并非真的没得选

光平是制陶家族的第16代传人。

7岁的他笑眯眯地说,长大了想像父亲一样制作陶器。

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是他的传人”。

 这真诚劲儿,说得自己都信了

长到了14岁,转眼打脸。

干点什么都行,就是别让我再制陶了。

 真是无法理解7岁的自己

什么家族传人、从小熏陶,说多了都是泪。

如此巨大的态度反差,事情远不是“变心了”这么简单。

在光平的童年记忆中,父亲的工作坊是戴着光环的。

10多位工匠在父亲的带领下创作大大小小的器具,令年幼的光平充满了向往。

 仅仅是凑热闹,就能令小孩子开心

后来,经济低迷,工作坊艰难运营。

最终没能扛住大风大浪,倒闭了。

那之后,父亲只好自己做些小活计补贴家用。

 虽然孤单清苦,好在手艺没丢

日子撑过来了,祖传的手艺也在孩子心中跌下神坛。

或许就是从那一刻,光平从父亲的背影里看到了挫败,打消了儿时的梦想。

他报名了技校,期待另寻一技傍身。

可人在意难平的时候,学什么都费劲。

光平始终无法适应学校的环境,竟然等不及拿到毕业证就退了学。

简直像在四通八达的街道,莫名其妙地钻进了死胡同。

只是这一次,他有了意外的发现。

21岁的光平开始认识到父亲创作背后的心意。

哪怕只是聊以谋生的作品里,也藏着这个制陶家族十几代人的传承。

 看着这个娃儿,就像看到自己的娃儿

更让光平意外的是,拔腿想要和制陶分道扬镳的自己,下手却又和父亲殊途同归。

 可爱得像个孩子

经他之手,萌萌的小动物无不有一张快乐小孩的脸,背后藏着那个阅尽千帆归来的少年。

28岁的光平说起“回家接班”这件事,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为“别无选择”。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别无选择之后,才发现回头路上遍地宝藏,是多么值得庆幸和感激。

 比起热爱,多半是没得选

艺术创作,只有心里有了才能表达出来。

几经沉浮过后,光平做出了表达内心的作品,自觉扛起了从“接班”到“创业”的家族重任。

 你看,这就是我啊

这个大人没有背叛儿时的心愿。

他还说,他想做出自己的单纯。

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人生没有多少个7年。

从7岁到28岁,孩子们在镜头记录了四次“成长”。

时间带给他们最大的变化,是重新发现“人之常情”。

21岁与母亲吵翻,离家出走的女孩。

直到自己当了妈妈后,才体会到做母亲的心情。

 我终于懂了我妈

有时,我们一心向高处攀登,忘记了感受生活。

直到面临失去,才领悟日常可贵。

失去可能是人为的。

航空公司重组后,贵子和一起奋斗过的同事开始自掏腰包,组织聚会。

以往习以为常的相处,各自分散后越发珍惜。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失去也可能来自天灾。

在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中,海啸与核危机接踵而来。

哪怕是距离震中380公里的东京,也有不少人被困在外无法回家。

 地震了

回不去家时,家才显得格外重要;

危险发生时,才知道自己最在乎的人。

那天,直树来不及庆幸自己还活着,着急与家人朋友确认安全。

得知他们全部安然无恙后,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没有你们,拼命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那之后,他便经常回家。

从此知道自己的挂念和努力的方向,始终都在同一个地方。

28岁,谈理想嫌晚,谈余生还早。

可4个7年已经足够让他们醒悟:

自己是谁、想要什么。

纪录片外,第一批90后也已经到了而立之年。

因为没能走上那条看似“正确”的道路,未来就会黯淡吗?

其实不会。

作家史铁生曾说: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

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

生活泥沙俱下也好,一路坦途也罢。

只要大胆地向前走,你就会看见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日本  日本词条  恐怖片  恐怖片词条  真实  真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