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小墨
近期最火的电视剧,当属《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前晚大结局了,我有点舍不得。
这部剧,从去年年初出了首款片花,我就开始追了。开播前密切关注各路消息,开播后一集不落;看正片前千盼万盼,看完后意犹未尽讨论不休。
我很少这样认真追剧。
最开始是冲着正午去的,从《琅琊榜》开始,我坚定地成了正午的剧粉。《知否知否》和《琅琊榜》一样,是网络小说改编。一路走来,网络小说成千上万,正午挑本子的眼光实在是毒。以致于被正午挑中的小说,就算此前毫无了解,我也忍不住高看几眼。
所以很少看网络小说的我,看完首款片花,就找来了原著,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是不眠不休地看了几天几夜,我成了书粉。
无论是《琅琊榜》、《大江大河》、《欢乐颂》还是《知否知否》,我发现正午挑中的小说有个特点,就是作者都有着非常成熟的生活观,她们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真正的成年人生活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应该如何做选择,应该如何妥当、得体地面对世界,面对他人。
所以她们呈现出来的故事,不仅有质感,还关照现实,能教给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我们很多东西。它们和虽然充满浪漫新奇的想象,但本质肤浅幼稚的《花千骨》《三生三世》之流,截然不同。
《知否知否》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一点,它是一部成年人生活启示录。看完书和剧,我收获很多,感悟最深的是以下4点,说它们是每个人成年后必须懂的道理,也不为过。
01:
挑结婚对象,
要看一个人的品性最低处
《知否知否》的前半部分,很像中国古代版的《傲慢与偏见》:
一个中等人家,有好几个适龄待嫁女儿,她们和她们的家庭,需要挑选以及争取更好的结婚对象,以保证婚后生活的利益最大化。这个过程同时掺杂理智和情感。
那么应该如何挑选结婚对象呢?
在顾廷烨出手之前,盛明兰最可能的结婚对象是行医世家出身的经济适用男贺弘文。
贺弘文家境殷实、人口简单,品性又温厚纯良,唯一的缺点就是心软,无法爽利地拒绝对生活破坏性和干扰性极大的麻烦亲戚。所以明兰和祖母对这门亲事一度犹疑不决。
在和祖母讨论这门亲事的时候,明兰说了一个观点:
“与人相守,最终依靠的还是那最低处。”
“是,品性的最低处。淑兰姐姐嫁的孙秀才,品性最低是无耻,弘文哥哥的最低处,至多不过是那心软。”
“与人相守几十年,终究还要看看最低处的那儿,能不能忍得下去。”
这就是盛明兰的挑选结婚对象的法门:看品性最低处。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一个人能不能结婚,适不适合结婚,值不值得托付终生,你不能只看他在人生最高处的样子,更要看他在人生最低处的样子。
你不能只看他平时是什么样子,心情好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更要看他愤怒、气急败坏、情绪失控、行为失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你不能只看他对你好,对你殷勤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更要看他和你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你不能只看他诸事顺遂、春风得意时的样子,更要看他遭遇挫折,身处低谷、落魄时的样子,是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还是能抗住事,收拾心情,重新上路?
看一个人值不值得长期相守,不能只看他最好的时候有多好,更要看他最坏最糟糕的时候有多坏多糟糕。要知道这世上,有的人是绝不亏待别人的性格,有的人是绝不亏待自己的性格。
可人总是很容易被好处迷惑,却对那个最低处没有警惕心。比如,多少家暴男,好的时候恨不得把你捧在手心,转脸却拳脚相加?
有人说,“结婚是人生最大的赌博,结果却要在漫长的一生中慢慢展示。”挑结婚对象看品性最低处,就算输,你也不会输得太惨。
明兰的择偶观对我们很有借鉴价值。
02:
已入穷巷,当及时止损
《知否知否》有个重要的支线,讲的是盛明兰在宥阳老家的堂姐盛淑兰的婚姻状况。
盛淑兰嫁给了一个秀才,没想到遇人不淑,日日被婆婆和丈夫折磨。这对无耻的母子,还要逼淑兰迎娼妓入门当妾。
很多人不理解有钱有貌的盛淑兰,为什么要嫁给穷酸猥琐的孙秀才?
其实这是因为盛家在宥阳的这一支是从商的,而商人在古代社会地位是很低。孙秀才虽然穷困潦倒,但十二岁就中了秀才,在当时的人看来俨然神童,以后前途不可限量。
如果这孙家是有见识的,盛家提供经济支持,为孙秀才前途铺路,孙秀才努力科举上进,巩固盛家的社会地位,这其实是共赢的家族联盟。
只可惜这孙秀才品性恶劣,生性无耻。不仅软饭硬吃,吃盛家的用盛家的,拿盛家的店铺,用盛家的奴仆,还看不起盛家,折辱伤害盛家女儿。而且,孙秀才童子中秀才之后,就泯然众人,且吃喝嫖妓,在科举之路上再无进展。
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此前盛淑兰每次受了欺负和伤害,她父母此前的处置方式是:送孙家两个铺子,用钱财讨好孙家,以期他们善待自家女儿。
可是这种办法,只让孙家母子变本加厉。
明兰的观点是:“淑兰姐姐一步走错。既如穷巷就应该及时掉头才是。不可等一世消磨,悔之晚矣啊。”
“已入穷巷,当及时掉头”,在无关痛痒的旁观者看来,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简单选择,对于当局之人,却是大智慧。
为什么许多人明明困于痛苦不幸的婚姻,困于痛苦煎熬、没有前途的工作,却无法下决心脱身呢?
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傻瓜,而是因为满意度低的婚姻和工作,想要脱身离开需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可代替的选择,一个是离开的代价。
拿故事里的淑兰来说,以后如果二婚总不是什么名誉的事,而且不管和离还是被休,势必要影响家中其他未嫁姐妹的婚事。所以她离开孙秀才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是一件有代价的事,是一件两权相害取其轻的事。
经济学上有个“鳄鱼法则”,它的意思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从痛苦不幸的婚姻和关系中脱身,从痛苦煎熬、没有前途的工作中脱身,当然是有代价的事,需要决断,需要勇气,需要牺牲,需要去面对不确定性。
这就是懦弱、不自信的人,为什么更容易不幸的原因。因为他们一旦被不幸缠住,就很难脱身。
是让人生继续在痛苦中慢慢被消磨殆尽,还是釜底抽薪,博另一番天地?这是《知否知否》告诉我们的大智慧。
03:
生活是过给自己的,
不是过给别人看的
盛家四姐妹华兰、墨兰、明兰、如兰,只有如兰是低嫁。
在设定中,她是嫡出的女儿,母亲又出生高门大户,她在婚恋市场的议价能力是高于她庶出的两个姐妹的。人人都争着高嫁,她却一意孤行地选择了低嫁。
如兰选定的夫君,是父亲原本选来配墨兰,却被墨兰母女嫌弃的寒门考生文炎敬,为此她不惜绝食拒绝出生显赫侯府,又因从龙护驾之功而身居高位、炙手可热的顾廷烨的求婚。
一边是寒门小户,一边是泼天富贵。世人皆逐利,所以想当然地觉得在能高嫁的情况下,只有傻子才会选择低嫁。
所以刚开始如兰的选择让我非常意外。
可是我转念一想,人人都争着高嫁,人人都觉得高嫁尊贵体面、有无上荣光,可是难道只有高嫁才算嫁得好,只有高嫁才算好人生吗?
如兰与文炎敬彼此钟情,能与心爱的人相守一生,低嫁又怎么样呢?我开始佩服如兰,从小到大,她以嫡女自居,处处和墨兰争高低,可是这一次却不和墨兰争高低了,甚至看起来特别没出息地捡了墨兰不要的夫婿。
可是那又怎么样呢?生活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
所谓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使三个兰回娘家,墨兰是高头大轿,明兰是御赐的豪华车轿,如兰乘坐的是最小最简陋的小轿子,她也怡然自得,因为她有最心爱的是敬哥哥。
如兰傻吗?她不仅不傻,还是那个最聪明,最通透,最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姑娘。她只是个普通的姑娘,看到明兰夫君送来的聘礼那么大手笔,也会忍不住有点小嫉妒,可是让她换,她依然坚决不肯换。
他人是地狱,不让自己活在“比较”里,不被主流的幸福标准、成功标准裹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不遗余力地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实是果敢非常,智慧非常。
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正确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也一样,狂飙突进,锐意进取是好人生,安居小城,朝九晚五就不是好人生吗?
结婚生子是好人生,不婚独居就不是好人生吗?
有钱有权有名成功是好人生,小富即安、大把时间花在爱好、花在陪伴家人上,就不是好人生吗?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这里的多元化不止是观点的多元化,商品的多元化,还包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不要轻易向别人兜售生活方式,也不要轻易被别人兜售。
04:
相信读书无用的人,
最后都过得很惨
《知否知否》的读书论一度上了热搜,明兰的祖母是读书有用论的忠实拥护者,她试探明兰:自古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毕竟不是女子分内的事。
明兰答道:“依我看,读书无用论这话,就是骗人的。如果读书无用,为什么天下男子,都要去科考,难道是闲得慌?我觉得这句话,不过是那些男人们,希望女子一辈子浑噩愚昧、乖巧听话、好摆布。”
祖母满意地点头说:“不愿女子读书,那是短见。历朝历代,世家大族的女子,哪一个不是从小读书明理。”
不知道为什么,无论什么时候,读书无用论总有它的市场。但你知道读书无用论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滋生得最厉害吗?在贫困的土壤里。
越贫穷就越短视。
中科院曾经做过一份调查,发现越贫穷的地方越认同“读书无用”:
在村庄贫困层的认同度有62.32%;
农村中间层的认同度有37.24%;
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庄贫困层认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
我也来自农村,我太知道底层的读书无用论有多么顽固了。他们觉得读书无非为了赚钱,可是大学生街上一抓一大把,工资甚至还没他们送快递、送外卖、上工地打工高。在他们看来,读书不仅不赚钱,还赔钱。
可是后来他们过得怎么样呢?并不好。我有一个观察,拼多多价格低廉,假冒伪劣产品多,面向的是价格敏感性消费者,也就是低收入人群,我的很多群,在拼多多疯狂扩张的那段时间,唯独初中群出现很多拼多多的链接。
为什么要读书呢?我就借《知否知否》的情节展开来说。
《知否知否》的故事发生在古代,男子可以参加科考,女子不可以参加科考。
男子读书主要是为了提升阶层,比如小公爷齐衡参加科举是为了保住现有阶层,挽回家族的颓势,防止阶层掉落;盛紘长柏父子参加科举是为了阶层跃升。这可以对应现代社会以取得学历为主要目标的大学教育。
科举在古代社会起着阶层流动,重塑社会阶层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大学教育起着同样的作用。
大学体系划分社会阶层是如何完成的呢?
先说体制内,你想想中央部委要招公务员,他们要的是什么学校毕业的人?普通大学毕业的,有入场机会吗?
再说体制外,世界500强企业也许会告诉你学历不重要,能力更重要,但他们根本不会去二三流大学招聘。如果你去投简历会发生什么呢?一位大型企业人事直接爆出潜规则:招聘会现场会把985和非985的简历分开放,非985的不会带走,会留在招聘会现场,直接扔到垃圾桶。
除了少部分意外,一流大学毕业生会进入第一流的公司获得最高薪最高薪最一流的工作,二流大学毕业生会获得二流工作,三流大学毕业生会获得三流工作。
大学体系能够扮演起划分社会阶层,是因为大学体系本身等级分明,社会的等级与大学体系本身的等级无缝接轨。
说得更浅显一点,读书当然有用,读得越好越有用。那些看起来没用的,是因为读得不够好,读得越不好,回报越少。
女子不能参加科考,女子读书纯粹就是为了个人成长了,这种读书对应的就是现代社会以个人成长为目标的读书。
读书除了可以让你在社会上找到一个更好的位置,更重要的作用是让你成为一个有主见、有远见、有洞见、有格局的人。
明兰在书塾读书,当大家为皇位承继应该立嫡长还是立贤能,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明兰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框架,提出了别具一格的纯臣论,她的见识在关键时刻还救了她老爹一命。
这就是读书让人有主见,对万事万物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不会人云亦云。为什么读书有这样的作用呢?因为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认知复杂度。只有认知复杂度低的人,遇事才容易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读书还让人有远见,读《战国策》的明兰知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劝顾廷烨为儿女打算,10岁时要想16岁的事。这句在《知否知否》中反复出现的话,出自《战国策》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
读书也让人有洞见,在原著中顾廷烨看破继母小秦氏对他好,是假惺惺,旨在捧杀他,就是读了《春秋》名篇《 郑伯克段于鄢》。小秦氏和郑庄公一样,表面上是对敌人好,有求必应,其实是为了把敌人纵得无法无天,最终自毙于失序的行为。
重点说格局,明兰的父亲盛紘从地方官升任京官,可是却因为升职升的是一个闲职有点不高兴。
明兰的祖母马上给儿子分析,这是好事,当前皇位继承人不定,朝廷局势不明朗,身居要职,首当其冲,就不得不站队,政治风险太高,身处闲职,无人问津,正好可以观望。
这就是格局,当别的老太太囿于方寸之地的内宅,和儿媳妇斗法,盛家的老太太在指点儿子的仕途。
人始终是在时代和社会中发展的,读书让人有格局的原因在于,它让你了解社会运行、时代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让你得以看得更深更远,不止看得见自己的小世界,还看得见大世界,懂得如何让自己的小世界更好地去顺应外部的大世界。
选择城市,选择专业,选择行业,选择岗位,想混得好,哪一样不需要这种见识呢?
读书不是万能的,但在现代社会不读书是万万不能的。读书无法给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不读书,大部分你想要的东西,会把你拒之门外。
看了《知否知否》,我越来越觉得要做一个出色的、得体的、进退有度的成年人,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还有很多路要走。
- The End-
图片来源: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