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是明朝初年重臣,一生历经五朝,他也是从政时间最长的内阁大臣。不过在《大明风华》中,杨士奇有很多事迹其实都是解缙的,例如朱棣问杨士奇:“大位传谁才好?”杨士奇回答:“好圣孙,大明可汪三代。”根据历史记载,这句话其实是解缙说的,而并非杨士奇。但杨士奇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下杨士奇,看看他究竟有过哪些成就。
杨士奇是谁?
《大明风华》里的杨士奇是位明朝名臣,他满腹经纶,博学多识,为皇帝排忧解难,明朝的繁荣也有他的功劳,那么杨士奇历史原型是个怎样的人?是否跟剧中一样睿智通透?
杨士奇曾在狱中告诉朱棣“有好圣孙,可旺三代”,这是在暗示朱棣要传位给太子朱高炽,这样朱高炽就可传位给朱瞻基,有了朱瞻基,大明王朝可繁荣三代,可见杨士奇眼睛毒辣,也十分有远见。
在最新剧情中,朱高炽因一首诗惹朱棣不快,这令朱瞻基很是担忧,但是杨士奇劝说朱瞻基无论如何也要保住太孙之位,这样朱高炽才有依靠,皇帝就算再生气,也会看在太孙的面子上不去怪罪太子,所以说杨士奇很清楚,在皇帝心里,已经把朱瞻基当做未来储君来培养,自然不会轻易废黜太子。
历史上杨士奇是明朝初期的重臣,他在建文帝时期就已经入仕,才华出众,远见卓识,深的皇帝喜爱,即使他是前朝旧臣,朱棣登基后依然重用他,所以杨士奇历经五朝,官至首辅。
《大明风华》里杨士奇这个人物很贴合历史,靖难之役后,朱棣把他关在牢中,但没有亏待过他,后来朱棣把他释放出来,委以重任,可见杨士奇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连常年带兵打仗的朱棣都对他赞赏不已,之后几任皇帝也都重用杨士奇,在他的辅佐下,大明王朝才会延续那么多年。
杨士奇结局如何?
杨士奇从建文帝、永乐、洪熙、宣德加上正统初年一共五朝,在内阁四十三年,创造了大明王朝从政时间最长,实权最大的内阁大臣,并开创了明代“台阁体”诗风创作,影响了大明王朝的历史重大进程。
在建文帝继位不久,杨士奇被廷臣推荐为教授,紧接着又成了翰林编纂,负责编修《太祖实录》。由于不涉及政治权利,明成祖朱棣上任后,依旧任用他,改任翰林编修,没多久又提升为侍读。
可能连杨士奇自己都没想到,由于朱棣改写了历史,让他迅速从虚职岗位跨越到内阁重要权利部门,开始参与重要政务的处理。
在朱棣北巡和出征蒙古后,杨士奇受命辅佐太子监国,在朝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他的这个太子学生位置并不牢固,原因是他弟弟朱高煦过去立有战功,甚至朱棣“许以事成立为太子”。而大臣金忠等人认为嫡长子一直是祖制规定下来的,且朱高炽仁慈宽厚,本该立为太子。
就这样长子朱高炽在杨士奇的辅佐下得以处理政务,次子朱高煦和其党羽显然并不甘心,“合而间太子”、“造飞语动摇监国”,朱棣因此“颇心动”亦有心换朱高煦为太子。杨士奇此时的作用非常重大,他认为太子是个人才“聪敏无比”,并且十分孝敬,最终才让朱棣坚持没有废去太子。
此后的数年里,杨士奇为太子呕心沥血。在其继位后,对老师感激地说:“朕监国二十年,左右造谣攻击,天天提心吊胆,如果没有你们二人保护,我恐怕没有今天。”
1424年,47岁的朱高炽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终于继位,是为明仁宗,改年号为洪熙,杨士奇也得以水涨船高,被擢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在内阁四名大臣中位居守辅。君臣一些生动对话,可知杨士奇在引领明朝内阁作风的重要性。
杨士奇之所以能够长期主政,与他的能力和作风有着重要关系,他常说:“天下万世之事,当以天下万世之心处置,如有一毫出于私意,不论厚薄皆当获罪神明。”
后来杨士奇因儿子杀人事件引咎辞官,不久后卧病在床,过度忧虑而死,享年八十岁,被追谥为文贞。杨士奇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明,他担任首辅二十余年,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劳心劳力,为匡扶江山社稷付出了许多,他应该是明朝功劳最大的首辅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