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斯巴达克思》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斯巴达克思

  1960 彩色片(宽银幕) 196分钟

  美国布赖纳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编剧:达尔顿·特朗博(根据霍华德·法斯特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拉塞尔·梅蒂 主要演员:柯克·道格拉斯(饰斯巴达克思) 劳伦斯·奥立弗(饰克拉苏) 查尔斯·劳顿(饰革拉古) 琼·西蒙丝(饰瓦丽尼娅) 彼得·乌斯季诺夫(饰巴泰特斯)

  本片获1960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两项奥斯卡金像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影片金球奖

  【剧情简介】

  2000多年前的罗马,城市虽然美丽、经济虽然繁荣,但这种鼎盛局面却是建造在奴隶们的累累白骨之上。

  奴隶的儿子,色雷斯人斯巴达克思, 自幼被卖到某矿山做苦工,从小就过着含垢忍辱的苦难生活。残酷的压榨使这位年轻奴隶的心中一直燃烧着反抗的火焰。一天,斯巴达克思为了救助因劳累过度而摔倒在山路上的老奴隶,竟招来凶恶的矿山卫队士兵的毒打。年轻的斯巴达克思奋起反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打得昏死过去。其后,他又被钉上镣铐,卫兵们要将这个敢于“冒犯”的奴隶活活地晒死在烈日之下。

  距矿山不远的卡普亚格斗学校,是专门培训角斗士的学校。这天, 巴泰特斯校长来到矿山挑选购买健壮的奴隶充当角斗士,肌肉发达、牙齿锋利的斯巴达克思恰被选中,始免于难。

  在格斗学校里,斯巴达克思和其他奴隶在教练的严密监视下整天练习刺杀、摔跤,夜间则被关在彼此隔绝的囚笼里。巴泰特斯为了赚取大钱,也给奴隶们吃饱喝足,洗过澡还可以抹上油。格斗学校还定期让角斗士和女奴发生性关系,以保证其精力旺盛。斯巴达克思就这样认识了美丽的女奴瓦丽尼娅,他没有粗暴地玩弄这位姑娘,只是温柔地抚摸她,表达着自己心中的爱情。

  罗马军队的统帅克拉苏带着他的好友格拉布勒斯以及两位贵夫人来到卡普亚格斗学校。冷酷的贵族夫人愿意出高价来观赏角斗士的厮杀。巴泰特斯为了将来把角斗士卖更大的价钱,一再婉言谢绝。但两位贵族夫人执意要观看,并且指定要斯巴达克思和训练有素的德拉巴角斗。

  持短刀的斯巴达克思自然不敌持长戟的德拉巴,可是克拉苏一伙却狂叫着要德拉巴杀死斯巴达克思。德拉巴性格刚直,富有正义感,听到贵族们的狂叫,不由怒火中烧,他把手中的铁戟狠狠地投向看台,又试图冲向看台去杀死这群没有人性的奴隶主,可惜被卫队的飞镖杀中。凶残的克拉苏又在德拉巴的背上狠刺了一刀,这位刚武不屈的角斗士当即死亡。

  克拉苏被女奴瓦丽尼娅的美貌所倾倒,执意要以高价买下她,并让巴泰特斯把瓦丽尼娅尽快送往罗马。当克拉苏一伙离开格斗学校时,瓦丽尼娅也被管家带上了马车。

  格斗学校的教练马塞勒斯在角斗士们吃饭的厨房里当众揪住斯巴达克思的头发,让他看一眼被克拉苏买去的瓦丽尼娅,借以嘲讽、侮辱他。斯巴达克思再也忍受不了非人的待遇,他奋起反击,把马塞勒斯的头按在菜汤桶里。旁边的角斗士们也忍无可忍,奋起迎战前来镇压的学校卫兵。混乱中, 巴泰特斯带着瓦丽尼娅溜往罗马。

  奴隶制度的残酷、非人的处境早已使斯巴达克思的心底埋下了火种,而瓦丽尼娅的被卖则促使火山爆发。斯巴达克思和学校的70名角斗士终于群起造反。他们杀出了格斗学校,直奔维苏威火山。他们的队伍如疾风,似利箭,冲向一个个奴隶主庄园,解放一批批穷苦的奴隶,他们所向披靡,等到达维苏威火山时,已形成了一支奴隶起义大军。斯巴达克思在进军途中遇见了逃散的瓦丽尼娅,俩人发誓从此不再分离。

  奴隶起义震撼了整个罗马,罗马掌握实权的元老院紧张地讨论镇压起义的措施。共和派首领革拉古决定派克拉苏的好友、罗马卫队长格拉布勒斯率领六小队卫戍部队前去镇压。可是,格拉布勒斯当夜就遭到斯巴达克思的奴隶起义军的袭击而全军覆没。但斯巴达克思没有杀死格拉布勒斯,让他告诉元老院:“我们奴隶要自由,要离开这个该死的国家。”

  斯巴达克思不打算攻打罗马,只想获得自由解放。他一方面加紧练兵,一方面同海盗取得联系,想用银两租海盗的船队离开意大利。

  格拉布勒斯回到罗马,受到元老院的指责和严惩,而克拉苏也在这时宣布引咎辞职。当时罗马的另外两员大将庞培和卢科勒斯均出征在外,元老院派不出别人去镇压奴隶起义。克拉苏的隐退无疑是以退为进,利用奴隶起义的机会来要挟元老院,以达到篡权独裁的目的。革拉古为了保护共和制不让克拉苏实行独裁,一方面要求元老院任命恺撒为罗马卫队的终身队长,并派两个军团拦截奴隶起义军,另一方面又与西里西亚海盗合作,放斯巴达克思的起义军离开意大利。

  斯巴达克思起义大军节节胜利,队伍也日益壮大,随之经济负担也越来越沉重。但使斯巴达克思感到欣慰的是,奴隶们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而瓦丽尼娅这时也已怀孕。

  奴隶起义大军势不可挡,罗马元老院决定派八个军团出战,并要克拉苏出任总指挥。克拉苏乘机提出许多条件,为自己实行独裁铺平道路。元老院出于无奈,只得任命克拉苏为共和国首席执政官,兼罗马军队的最高统帅。

  当斯巴达克思率领起义军如期来到海边时,方知海盗船队已为克拉苏所收买。这时,在国外的庞培和卢科勒斯转过头来分别从两面向奴隶军逼近。于是,斯巴达克思的队伍处于腹背受敌的困难境地。斯巴达克思决定放弃自己可以带少数将领偷偷离开意大利的机会,与罗马军队决一死战。他号召战士们:“我宁可作为一个自由人跟大家一起浴血奋战,也不愿作罗马最有钱的市民。”奴隶军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奋勇作战,一直坚持到黄昏,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克拉苏和巴泰特斯在巡视战场时,忽闻婴儿哭声,从而找到了瓦丽尼娅和婴儿——斯巴达克思的后代。巴泰特斯企图获取奴隶贩卖权,为克拉苏所逐。克拉苏将瓦丽尼娅和孩子一起带回罗马家中妄图占有她,同时残酷成性的克拉苏把俘获的六千名起义奴隶活活钉在从卡普亚到罗马的沿途十字架上,而将斯巴达克思最后一个钉在罗马城的门口。

  革拉古为了报复克拉苏,他买通了巴泰特斯将瓦丽尼娅母子偷出来,并签发了她们母子奴隶解放证书,让巴泰特斯将她们放出城去。革拉古旋即自杀。

  在城门口,瓦丽尼娅和斯巴达克思挥泪告别,告慰他:“你儿子自由了,他会记住你的。我会告诉他,他的父亲是谁,他父亲的理想是什么……”斯巴达克思宽慰地目送瓦丽尼娅母子走向自由。

  【鉴赏】

  斯巴达克思是公元前一世纪爆发的一次反抗罗马贵族统治的奴隶起义领袖。他的英勇事迹,在20个世纪之后,曾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1953年,意大利导演瑞卡多·弗雷达拍摄了一部低成本、小规模的影片《斯巴达克思》。而在我国公映的《斯巴达克思》,则是美国这部由众多知名电影艺术家合作拍摄而成的史诗性巨片。

  斯巴达克思虽然是一个生活在古罗马时期的奴隶,但他以他高度的智慧和军事才能、勇于自我牺牲的美好品德,而作为一名英雄被永远载入史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对斯巴达克思作了崇高的评价,称他为“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本片的剧情基本上取自法斯特的小说,而小说所讲述的故事与历史记载是有出入的(如斯巴达克思并非最后一个被钉在罗马城门外,而是战死于沙场,瓦丽尼娅也完全是虚构的)。影片艺术地再现了人类这一光辉的历史画卷,对于奴隶起义是寄予同情的,对于斯巴达克思是给予颂扬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说《斯巴达克思》的作者霍华德·法斯特的初衷:“斯巴达克思不是为人类的一个时代生活的,而是为人类的一切时代生活的。我写这个故事,为的是使读它的人得到希望和勇气。”

  在影片开拍两周后,才被制片人柯克·道格拉斯邀请来担任该片导演的库布里克,当时年仅30岁,但他独具匠心地安排各个场面,让每一位演员都能按编导的意图去塑造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本片荟萃美、英影剧表演的不少精英,他们出色的演技,无疑使影片增辉不少。斯巴达克思的扮演者是美国影星柯克·道格拉斯(他还兼任制片人)。这位出生于纽约的俄罗斯犹太移民的后代,已在90多部电影中塑造过各种形象,但并不给人任何衰老的感觉。他所扮演的斯巴达克思,不仅在肌体上给观众以阳刚之美,而且那黝黑的脸膛,带着微笑的眼角和嘴角,以及那令人难忘的下巴颏都深深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这些外在的形象,无疑为塑造斯巴达克思——这一奴隶起义领袖的形象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加上他那强健和灵活在肌体和精神上表演的统一,使得斯巴达克思不仅活跃于银幕上,而且深入到观众的心中去了。克拉苏是工于心计冷酷无情的古罗马军事统帅,斯巴达克思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奴隶起义最后败在他手下。英国著名表演艺术大师劳伦斯·奥立弗以他那炉火纯青的演技,把这个反面角色刻画得惟妙惟肖。为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提名。在本片中表演得最为成功的,应数格斗学校校长、长着络腮胡子的胖子巴泰特斯的扮演者彼得·乌斯季诺夫,这位以饰演《尼罗河惨案》中谈吐幽默、办事干练的比利时大侦探波洛而闻名的影星,在《斯巴达克思》中,把巴泰特斯那个坏蛋既贪婪又愚蠢、既狡诈又怯懦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此外,享有“英国玫瑰”美称的英国女影星琼·西蒙丝将美丽聪慧的瓦丽尼娅饰演得活灵活现;而英国颇负盛名的性格演员查尔斯·劳顿, 则将老政客革拉古那表面上镇定自若, 内心里却紧张万分的复杂心理活动揭示无遗。……

  本片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参加拍摄的逾八千人,总投资一千余万美元),富有观赏性。财力雄厚的好莱坞向来有拍摄史诗性巨片的传统,格里菲斯执导的《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开了风气之先,此后这种大场面的豪华巨作便不断推出,逐渐形成为富有好莱坞特色的一种类型片,这类影片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或圣经故事,专以场面的广阔和布景的奢华招睐观众。50年代宽银幕电影兴起后,更令这类影片风行一时。其代表作有《圣袍》(1953)、《十诫》(1956)、《宾虚传》(1959)、《出埃及记》(1960)、《熙德传》(1961)、《埃及艳后》(1963)、《罗马帝国的陷落》(1964)、《圣经》(1966)等。这类影片过于重视场面造型而忽略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显得大而无当、徒有其表、拖沓烦闷、枯燥乏味,这一弊病在《埃及艳后》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由于这种耗费巨大的影片难以吸引观众,收不回成本,到60年代中后期便急剧衰落了。《斯巴达克思》虽也属史诗片,但编、导、演三方对人物的刻画均下了很大功夫,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都比较丰满,令人信服,同时库布里克对场面的驾驭也极为出色,既表现出磅礴气势,又不致湮没人物。正因为如此,影片公映后获得了影评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不失为史诗电影的一部成功之作。

  斯巴达克思这一历史题材不仅多次搬上银幕,其小说的创作也有许多。1874年,意大利作家兼历史学家拉·乔万尼奥里就曾出版过小说《斯巴达克思》,并受到当时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的盛赞。而霍华德·法斯特的小说《斯巴达克思》则发表于1952年。两部小说从结构、风格、以至人物塑造方面都迥然不同,就更不用说历史的细节了。乔万尼奥里的小说较忠实于史料,对角斗士起义的酝酿过程、斯巴达克思所领导的奴隶大军对罗马军队的几度沉重打击、起义军领袖人物的内部分裂终于导致起义失败等等都作了较充分的描述。不足之处在于虚构了斯巴达克思与贵族夫人范莱丽雅的恋情并大加渲染。而法斯特的小说以及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影片则克服了这一弊病,以斯巴达克思与女奴瓦丽尼娅始终不渝的爱情作为贯串的情节线。同是虚构,却反映了作者们不同的立场。影片对若干重要史实作了较自由的或较为简单化的处理,但从总体上说还是真实地再现了罗马奴隶制的残酷以及斯巴达克思这一彪炳千古的英雄形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斯巴达克思  斯巴达克思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剧情  剧情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