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愿望的时代》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愿望的时代》

  1983 彩色片 104分钟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尤里·莱兹曼 编剧:安纳托里·格列布涅夫 摄影:尼古拉·奥洛诺夫斯基 主要演员:薇拉·阿莲托娃(饰斯维特兰娜)安纳托里·帕潘诺夫(饰弗拉基米尔)

  本片获1986年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家奖金

 

  【剧情简介】

  某地作曲家疗养所。一个陌生而神秘的中年女人的出现,引起人们的猜测。她那绰约的风姿,出众的容貌立即吸引了作曲家协会副主席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的兴趣。一个偶然的机遇,两人互诉了“衷肠”。这个女人自称斯维特兰娜·瓦西里耶夫娜,工艺师,眼下正为自己选择适宜的生活伴侣。作曲家尼古拉恰好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单身汉,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对象。但是尼古拉坦率地告诉斯维特兰娜,尽管自己对她很倾心,不过考虑到婚姻将给他带来种种拘束和麻烦,他对斯维特兰娜进一步发展关系的表示婉言谢绝了

  斯维特兰娜的女友米拉和丈夫到疗养所来找她,还给她带来一位朋友——某机关工作人员弗拉基米尔·季米特里耶维奇。这是一位50开外的单身汉,沉默寡言,忠厚老实。米拉极力为两人撮合。弗拉基米尔似乎也愿意进一步交往,但斯维特兰娜对这个一板一眼的正经人显然毫无兴趣。

  度假结束后回到了莫斯科,斯维特兰娜又重新干起了自己真正的老本行——美容师。她上班时异常忙碌,下班后交游广阔。在和弗拉基米尔进一步接触后,她逐渐感到他是一个诚实可靠、颇有“潜力”、甚具“可塑性”的人选。弗拉基米尔资历很深,但由于老实巴交,至今仍是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他往昔的下属如今成了他的领导。他的妻子在六年前去世,唯一的儿子已经成人,但儿子落落寡合,和他来往也不密切。经过一番思量,斯维特兰娜发现在弗拉基米尔身上存在着使自己种种愿望得以实现的条件,而他本人在她帮助下也会大有前途的。斯维特兰娜当机立断嫁给了他。

  婚后的生活看来很美满。丈夫每天清早按时步行去上班,妻子倚窗挥手相送。斯维特兰娜暗暗在心里酝酿着一个彻底改变生活的计划。她先设法与丈夫的儿子、那个难于相处的人搞好关系,然后为他活动了一个在国外工作的职务。她说服丈夫把那幢能唤起儿时回忆的乡间旧别墅卖掉,认为它已毫无价值。在弗拉基米尔亡妻生日的那一天,她遵照惯例举行了小型纪念聚会,招待他们以前的朋友,使大家都感到满意。但是斯维特兰娜最惊人的举动,还是使几十年来默默无闻、安于普通职位的丈夫得到了提升,成为某单位的领导人。这是她费尽心机,在丈夫的前部下、现作为领导丈夫的年轻的顶头上司面前施展浑身解数弄到手的。而斯维特兰娜本人则和过去一刀两断,她拒绝和前夫来往,也尽量避免和了解她底细的女友米拉保持联系,但她的社交活动则未停止。最后,她又千方百计将两人原来的旧住所换成了一套地点适中、设备齐全、质量上乘的新居。她置办了一套新式家具,现在唯一欠缺的是一个时髦漂亮的水晶大吊灯,她正在托老朋友四处物色。

  弗拉基米尔从内心来说并不赞成妻子的一切活动,而且也自感适应不了领导岗位,但是由于他对妻子有着真挚的爱,同时,他一向善于体谅人,不忍心拂逆妻子的要求,只好违心地一一接受。现在弗拉基米尔被打扮得焕然一新,每天早上,他不用再步行去上班,而是等待专车接送了。斯维特兰娜对新的生活十分满意。一天早上,她接到电话,朋友告诉她水晶大吊灯已为她弄到了,就等她来取,看来,她的一切愿望都一一实现了,她该感到心满意足了……

  正当斯维特兰娜准备去取吊灯时,门铃响了。满脸病容的丈夫踉踉跄跄进屋来,他感到心里很不舒服,一下子倒在床上起不来了。这个质朴的老实人身心承受不了生活中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致使心脏病猝发, 已经奄奄一息……斯维特兰娜被这突然降临的灾难搞得心慌意乱,她起先还没料到情况会这样严重,后来当她知道丈夫的生命已无力挽回时,她不禁嚎啕痛哭,她的所有愿望才刚开始实现,如今转眼间便为泡影……

  【鉴赏】

  7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创作中出现了一批被称之为“问题片”的作品。这些作品提出了影响苏联社会生活的重要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既包括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因素,又包括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创作者力图忠实地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既不使之简单化,也不人为地使之复杂化;既不按固定模式塑造情节和人物,也不使情节和人物脱离当前的现实。这些作品提出了问题,却不给予明确的答案。不过,创作者的倾向性是明确的,他们促使观众思考的方式也是明确的。在这些作品中,有些是成功之作,一经问世,便引起观众的注意,有时还会引起热烈的争论。不同意见的争论,往往能使影片提出的问题得到更为深入的探讨,使观众的认识更为深化。这恰恰是创作者预期的目的。

  《愿望的时代》一片的编导显然是把这部影片列入“问题片”范畴。他们的创作意图是:“从历史教训的角度,从责任感出发来表现今天这个转瞬即逝的时代面貌”。他们试图通过个人命运来展示社会现实,这既表现了生活,也表现了时代,既表现了道义,也表现了对亲人应负的责任。

  《愿望的时代》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今天苏联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方面。故事是人们熟悉的,也是平淡无奇的,但对故事的处理手法却是新颖的,出乎人们预料的。影片创作者所着力塑造的是一个在特定环境、特定时代中形成的特定性格的女性。她的出现和结局虽然不同寻常,但也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影片创作者使观众从银幕上看到的仿佛是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生活。它在正常而有规律地运转着。人人按时上班下班,都在努力完成本职工作,闲暇时彼此聚会宴请,每到季节便去专门疗养所休假。生活一天天过去,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从表面上看,人与人之间经常显示出友情和关怀,你不由得会发出“生活是多么美好”的赞叹。可是当你深入观察之后就会发现,在这表面的安宁之下却存在着一股股不平静的暗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支配人们生活的主要因素。在这生活之流中,人们紧张地为自己的利益而奔波,为亲人的利益而操心。彼此冷眼旁观,或明争暗斗……这是另一种生活,它仿佛是表面生活的补充。在这种生活中的成功或失败,才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因素。在这种生活中谁更有力,谁就是强者,谁就能在生活中取得自己的地位,谁的愿望也就能实现。在这个所谓人人的愿望都有实现可能的“愿望的时代”中,人人都在为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而奋斗。但实际上,即使在“愿望的时代”中,也并非人人的愿望都能够实现;有些愿望即使能够实现,也往往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还有些愿望看似实现了,但却犹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本片对今天的苏联社会进行了成功的剖析。创作者并不求助于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作者着力表现的是表面平静生活之下的不平静,并启发观众深入地思考自己周围的世界。影片给人以轻松的假象。它让观众从熟悉的事物背后去发现被隐藏起来的另一面。

  《愿望的时代》一片的片名具有深刻的涵意。观众看过影片后必然会提出疑问,会久久思考:这里所指的是哪个时代?按照创作者的意图,可以把它理解为那位明确意识到自己需要的女主人公能够实现自己愿望的时代,也可以理解得更广一些,把它看作是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广泛需要的现今时代。

  《愿望的时代》完全是遵循“叙事电影”的结构原则进行创作的。创作者认为,“叙事电影”样式具有最大的可能性来揭示生活中的问题和人物的内心世界。60年代以来,正是“叙事电影”最充分地表现了生活的真实。它力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无论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还是细节描写,都力求做到和生活中一模一样,情节的发展也完全按照事件自然的时序。作品中假定性成分较少。创作者在剧作中主要抓两个环节:情节和人物。情节方面,既反对人为的纯戏剧性情节结构,又反对完全松散的、丝毫不显示任何倾向性的情节。人物方面,在塑造主人公时,注意表现性格的矛盾,避免使其成为一个空泛的符号。观众接触主人公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不仅更深刻地认识主人公,而且产生进一步的自我认识。总之,主人公应当成为当代人的肖像。这可说是电影剧作深化的标志。

  苏联著名导演尤里·莱兹曼对影片的处理是完全符合剧作风格的。他是一位紧跟时代前进的艺术家,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反映现代问题的。导演运用娴熟流畅的电影语言,以朴实无华的手法, 自然优美的造型,生动细微的性格刻画,内涵丰富的画面将剧本所描绘的时代如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影片中出现的街道、院落、衣着、语汇都是观众熟悉的,带有80年代生活的特征。这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甚至连室内装饰都不是普通的布景和道具,它们都体现着女主人公那“物质化了的理想”。尤其是女主人公苦苦寻求的“水晶吊灯”,更成为她本身生活的写照。

  本片在苏联上映后观众中曾产生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评论界也对它展开热烈的讨论。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对女主人公斯维特兰娜的理解与评价上。

  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是苏联80年代的女性,是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妇女。斯维特兰娜风华正茂,既有胆略,又有魄力;她雄心勃勃,处处想出人头地。她终日为实现自己的众多愿望而奔波。如想方设法给自己创造一个牢固的社会地位。同时她也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安宁,得到一个能保护她,给她以安全感的家庭。“愿望的时代”来到她的面前,在催促着她,她决心紧紧抓住时机,为自己找到一个可靠的归宿。

  斯维特兰娜的婚后生活忙碌异常。她像是一只东奔西窜的蜜蜂,为安排家庭生活永不停歇。对她的动机需要分析。她的一举一动都有用意,种种奔波都是功利性的。她认为,有些人的一切都能唾手而得,而她必须努力去奋争,愿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但是她精力充沛地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竟日奔波时,却没有考虑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她的丈夫从禀赋和气质上说是一个与她截然相反的人。他不能适应这个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领导岗位对他都构成了一种压力,他因此而感到心力交瘁,最终被这迅猛变化的一切——斯维特兰娜的愿望——压垮了。

  对斯维特兰娜这个人物很难用传统的人物类型标准去衡量。按照导演的说法,她“不是反面人物”,她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内涵丰富的人。但是她与一般所理解的“正面人物”又有一定的距离。她是现时代的产物,有着非常实在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她锲而不舍地追求着自己的生活目标,一心要为自己安排一种能够实现各种愿望的幸福生活。她的性格中有可爱的一面,她似乎是生活的强者,从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她有勇气捍卫自己的幸福和生活地位,在她身上始终保持着一种精神活力,显示着当今时代积极的一面。

  但是在她身上也同时存在一些消极因素,有时甚至令人难以容忍。她是个功利主义者,撒谎成性,甚至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些优点和缺点在她身上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因此不能立即对她作出结论。在对她进行评价时,必须要考虑她之所以产生的时代原因和社会根基。总之,这是一个既使人同情,又令人反感的人物。创作者在塑造这个形象时,既对她抱有同情和赞赏,又对她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从表面上看,她的愿望都逐一地实现了,但是她奋斗的结果却使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她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因此可以说,她的愿望最终却没有实现。这就显示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态度。

  斯维特兰娜在丈夫临死时发出的绝望的哀号是动人心魄的。这发自肺腑的哀号不仅由于她用一块一块的砖精心垒积起来的大厦坍塌了,更重要的是由于此刻她才意识到她的精神支柱、她最亲密的人也不复存在了。这时,在她身上埋藏得很深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终于显示出来了。她此时是多么需要帮助啊,对这种需要帮助的人,社会是不能弃之不顾的。这也表现出道德探索的特点。

  不过,影片对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存在着某种缺陷。创作者更多地是把她当作生活中的积极的进取者来描绘,这是不合适的。她在影片中所显示出来的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崇高,它不可能更广阔、更深入地展示社会的面貌,也不可能使观众对她完全认同。可以说,斯维特兰娜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典型,但她确实具有代表性。这部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当代苏联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侧面。

  《愿望的时代》于1985年在我国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片名改为《愿望实现的时候》),同样引起我国观众的兴趣和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恰恰说明了这部影片的独特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赏析  赏析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愿望  愿望词条  剧情  剧情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