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列宁在十月》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列宁在十月》

  1937 黑白片 117分钟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米哈依尔·罗姆 编剧:亚历山大·卡普勒 摄影:鲍里斯·沃尔切克 主要演员:鲍里斯·史楚金(饰列宁) 尼古拉·奥赫洛普柯夫(饰瓦西里) 瓦西里·瓦宁(饰马特维耶夫)

  本片获1941年斯大林奖金艺术片一等奖

  【剧情简介】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成立了“临时政府”。形形色色的政党都在觊觎着政权。于是在彼得格勒街头,到处燃起篝火,经常演出种种“闹剧”。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位社会革命党人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他号召人们把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这时,一位士兵和一位水手打岔说:你自己去打仗吧!在把他轰走之后,水手便高呼:“打倒战争!”

  列宁在这个关键时刻从芬兰回到了俄国,住在彼得格勒的秘密住宅里。哥萨克骑兵队在到处搜捕这位“德国间谍”,秋夜的彼得格勒街头气氛十分紧张。但是列宁在瓦西里的保护下,立即开展了紧张的活动。他亲自参加党中央会议,提出了立即举行武装起义的方针,同党内反对派进行激烈的争论。

  这时,临时政府派代表罗强柯等人到某协约国大使馆求援。在谈判中,为取得贷款和武器,罗强柯等同意割让领土,暗杀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等人,并解除工人武装,继续同协约国并肩作战。

  黎明时分,在中央委员会会场门外望风的瓦西里正倾听着室内传出的声音:领导起义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已经组成,其成员有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窗前出现了列宁和斯大林的侧影,他们在热烈地交谈。响起了捷尔任斯基的声音:“同志们,大家要分别单独出去,让列宁先走。”

  瓦西里和列宁来到大街上。因为来不及赶回列宁的秘密住处,瓦西里便把列宁领到自己家中。瓦西里的妻子怀孕了,她正在缝制婴儿的小衣服小鞋子。列宁拿起衣鞋沉思起来。列宁用书做枕头,躺在地板的褥垫上。瓦西里和妻子通宵守候在他身旁,只有钟表的的嗒声打破了深夜的沉寂。

  工厂里热闹起来了。马特维耶夫向工人党员们宣布了党中央关于武装起义的消息。大家非常兴奋,但只能小声地喊“乌拉”。马特维耶夫派了一批工人到军队中作动员工作,他又派了一队工人去斯摩尔尼宫执行联络任务。这时,临时政府的两位部长带了一队士官生来到工厂。他们软硬兼施地强迫工人们交出武器,但遭到了以瓦西里为首的工人们的抵制。当临时政府军官吹响哨子,向等在外面的一队士兵发出进攻信号时,震耳欲聋的汽笛声同时响起,手持步枪、铁棍、锤子的工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把临时政府官兵们团团围住。马特维耶夫说:“临时政府诸位先生……我们这里的人火气很大,你们还是离开此地为妙……”官兵们在工人的嘘声中狼狈逃窜。马特维耶夫笑着摸出梳子梳起头来。接着出现了列宁大笑的特写镜头,这是他听到瓦西里的汇报时发出的笑声。列宁说:“好,很好……一切进行得都很好,就是有一件事情我不明白,你究竟什么时候才睡觉呢?”他要求瓦西里睡两个半小时,但为了执行任务瓦西里却乘其不备溜走了。

  反对武装起义方针的加米涅夫和季诺维耶夫在《新生活报》上发表声明,向敌人透露了起义日期。列宁愤怒地斥之为“政治娼妓”的卑鄙行径。

  临时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克伦斯基以总理和总司令身份调兵遣将,命令克拉斯诺夫将军率哥萨克师团从前线撤回首都,镇压工人起义。

  在临时政府给银行职员和中学生发枪的同时,马特维耶夫接到了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整装待发!在汽笛声中,一队队武装工人走出工厂大门。

  瓦西里来到列宁住宅,报告了形势的新进展:临时政府已经下令炸毁桥梁,工人们个个斗志旺盛。列宁立即决定亲自到斯摩尔尼宫去同大家一起举事。但是临时政府的密探已经发现了列宁的住处,密探正带领军队来逮捕他。装甲车司机得知这队士兵是去抓列宁的,便把车开到郊外,为了救列宁,他英勇牺牲了。

  入夜。瓦西里护卫着化了装的列宁冒险前往斯摩尔尼宫。他们坐上了一辆电车,列宁问女售票员:“车开到什么地方?”回答是:“回车场”。瓦西里力图阻止列宁说话。但是过了一会儿,列宁忍不住又问: “为什么电车开到‘公园’去?”女售票员笑这个“乡下佬”竟把“车场”一词理解成公园。瓦西里把列宁送到斯摩尔尼宫大门时才松了一口气。

  列宁开始在革命军事委员会办公。斯摩尔尼宫内外是一片歌声和口号声:“打倒资产阶级政府”、“要和平,要面包,要自由!”水兵们在军舰上开会,一个企图反抗的军官被当场打死,众人唱起了《国际歌》。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打着“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横幅标语走出工厂,马特维耶夫从军营中开来了装甲车, 以壮军威。

  马特维耶夫率领的队伍攻占了首都电话局,士官生们边射击边撤退,女接线生们吓得尖叫着四散而逃。马特维耶夫偶然听见瓦西里的声音,他在斯摩尔尼宫内打电话,要求接通波罗的海舰队,但是马特维耶夫不会接线,一位刚要接线的姑娘又被枪声吓得昏了过去。

  冬宫终于成了最后一个反动堡垒。在大厅里,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他们在向协约国大使馆求援。冬宫广场上突然响起爆炸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了。接着响起了震天动地的枪炮声、地雷声、“乌拉”喊声。在障碍物后面,士官生们严阵以待,但是潮水般的工人赤卫队、水兵和士兵队伍已经穿过广场,直奔冬宫大门口。一群水兵先往饰有花纹的铁门里扔了几枚手榴弹,立即飞快地爬上了铁门。火光中另一批冲锋队员打开了铁门,爬在铁门上的水兵便顺势荡了进去。马特维耶夫攀在铁门上指挥着冲锋队员。起义者们冲进了宫殿。在两架机枪扫射下,许多工人和士兵倒在石阶上。马特维耶夫叫伙伴们停下来,说:“这里都是艺术品,尽量不要开枪!”他叫一个工人保护太阳神雕像,那位工人说:不,这是爱神。马特维耶夫说:“唉,革命成功以后再研究吧!”

  政府军已无路可退。穷追不舍的马特维耶夫终于打开了临时政府会议厅大门。部长们鸦雀无声地望着一拥而入的工人和士兵。马特维耶夫说:“临时政府部长先生们,我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宣布,你们被捕了!”愤怒的部长们纷纷抗议道:“谁给你的权力?”马特维耶夫摸出梳子,不慌不忙地说:“安静,诸位,安静,这有什么可怕的,有什么可奇怪的。无产阶级革命成功了,交出你们的证书吧!”

  在斯摩尔尼宫走廊上。列宁一出现,人群就欢呼着拥向他,都争先恐后地想看看列宁。瓦西里和几十名水兵挽着手组成人墙,艰难地挡着人流,他们站不住了。

  礼堂的大门打开了。列宁、斯大林和捷尔任斯基穿过拥挤的人群走到讲台上。欢呼声、掌声、口号声响个不停。列宁向前伸出手,过了好一会儿会场才安静下来。

  列宁说:“同志们,布尔什维克一直主张必须进行的这场工农革命,实现啦!”

  会场上又响起震天动地的“乌拉”声和《国际歌》声。

  【鉴赏】

  30年代后半期,苏联文学和影剧界出现了一个新术语——“列宁题材”作品(Лениниана)。当然,“列宁题材”作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20年代许多姊妹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塑造革命领袖的艺术形象方面,第一个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当首推表演艺术家史楚金(1894—1939)。

  早在1932年,当史楚金主演高尔基的话剧《布雷乔夫和其他人》时,这位无产阶级作家便预言,如果将来演出表现列宁生平的戏剧的话,史楚金将是扮演列宁的最佳人选,因为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对复杂的人生抱有非同凡响的乐观主义态度。当时虽然史楚金很想扮演列宁,但是他并没有信心。1937年夏,为了迎接十月革命20周年,史楚金竟同时接到了瓦赫坦戈夫剧院和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邀请,前者请他在鲍哥廷的话剧《带枪的人》中,后者请他在卡普勒的影片《列宁在十月》中扮演列宁。这位演员在有限的时间里翻阅过大量史料和回忆录,访问了许多列宁的老战友。影片《列宁在十月》的拍摄工作是“高速度”地进行的,最紧张时,史楚金每天只睡三四小时。他甚至获准暂时停止了《带枪的人》的排练。只是在影片拍成之后他才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话剧的排练工作。

  《列宁在十月》于1937年11月6日举行了首映式。故事讲述了1917年4月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人和工农兵群众攻陷冬宫、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得政权的过程。影片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宏伟的群众场面同日常生活细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了革命时代的生动画面。

  导演米·罗姆(1901—1921)和史楚金都把列宁如何排除万难地实现武装起义作为影片的“贯串动作”,从而突出了革命领袖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和在他个人生活中的“胜利与成功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政治家的敏感和坚定性,富有人情味的幽默感和朴素无华的作风。在影片中列宁是作为胸有成竹的人出现在观众面前的:他要求保卫人员瓦西里立即同斯大林联系,他时刻掌握着工厂、农村和前线的瞬息万变的形势。他在火车上,在秘密住宅里通过瓦西里向党中央委员会布置任务,向群众发出起义的动员令。

  导演和演员通过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还刻画了列宁的“急性子”特点。列宁在中央委员会上驳斥反对起义的人们说:“我们不能等待资产阶级来绞杀革命……我们必须提出立刻武装起义,苏维埃必须立刻夺取政权的问题,同时必须出其不意地迅速进攻彼得格勒……”在起义前夕,当列宁得知已经出现了一触即发的形势时,在没有通行证、没有武装卫队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穿过敌人封锁线前往斯摩尔尼宫。但是瓦西里出于安全原因坚决反对冒险,于是列宁便像小孩子似地同瓦西里争吵起来。通过情节的发展,观众可以信服地看到,史楚金表现的不是那种“浮躁”型的“急性子”人物,而是一位明察秋毫和高瞻远瞩的革命领袖,以自己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热情推动着群众前进。列宁的形象就是列宁主义思想的体现,而列宁的思想一旦掌握了群众,便成为物质力量——历史的火车头。就这一点来说,影片最后一幕有象征意义:在斯摩尔尼宫走廊上,欢呼着的群众拥挤着追上了列宁,而瓦西里和十几名水兵挽手搭起的人墙几乎要被挤倒了。列宁走进礼堂,登上讲台,朝前方伸出手臂,身子也向前微倾着。

  以列宁为中心的情节节奏紧凑,一系列事件是在“高速度”中发展的。这一基调既再现了1917年十月那段时间的历史真实,也反映了拍摄影片时的30年代的时代精神:在紧张的政治斗争中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高速度方针,以及实现“五年计划”时出现的全民的热情和实干精神。“高速度”成了当时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理想。

  有一种说法认为,史楚金加快自己角色的说话和动作速度是出于误会,因为这位表演艺术家听到的列宁演说录音和看到的纪录片中列宁的镜头,由于技术条件落后,都比实际速度快。

  《列宁在十月》的情节结构特点是建立在个人同客观环境的冲突上面的。在影片中,一开始列宁就处于四面受敌的危险之中,他在热火朝天的革命高潮中被迫转入地下,整天呆在秘密住宅里,不断受到密探的骚扰和哥萨克骑兵的搜捕。表面看来,列宁似乎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受到瓦西里的保护,过着“孤独”生活。影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列宁如何战胜敌人“孤立”他的企图,表现了列宁思想的威力。列宁通过党中央和各种宣传渠道指挥和影响着群众的革命化进程。影片以大量事实说明,列宁号召起义的公开信深入人心,影片中出现了在工厂车间里和在前线战壕中人们争读公开信的场面。情节结构的这一冲突原则不仅反映了敌我矛盾,它也刻画了领袖和战士、领袖和群众的战斗情谊和鱼水关系。例如列宁强迫废寝忘食的瓦西里睡一觉,瓦西里夫妇深夜守候在睡在地板上的列宁身边等动人情景。

  史楚金塑造的列宁形象是苏联舞台和银幕上第一个列宁艺术形象,也是在表演艺术上最成熟、迄今仍无人超越的革命领袖形象。

  《列宁在十月》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一部伟人传记影片的体裁范畴,它不仅记录了令人难忘的革命历史事件的真实场面,还塑造了一些栩栩如生的普通人的典型形象。其中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是瓦西里和马特维耶夫。

  作为工人出身的职业革命家,瓦西里的性格特点是说话不多,但为人精明,作风稳健。他对革命的忠心耿耿,主要通过他如何一丝不苟地执行党交给他的“对列宁的生命负责”这一任务表现出来。陪同列宁乘火车潜入彼得堡时,瓦西里一再要求列宁“离开窗户”,“转过脸,别往外看!”当列宁同电车女售票员闲谈时,瓦西里又耐心地劝阻道:“啊,算了,别嚷嚷!”为了完成紧急任务,他不得不耍点小聪明,从强迫他“睡一会儿”的列宁眼皮底下溜走。列宁揭穿了他的“骗局”,瓦西里只好表示遵命“睡一会儿”,列宁却说:“不,今天恰好不能睡了……不过没关系,等夺取政权以后……”列宁想了想又说:“不过,到那时我们就更没有时间睡觉了。”列宁和瓦西里这时都笑了起来。著名话剧导演和演员尼·奥赫洛普柯夫以其娴熟的演技塑造了一个光彩夺目的革命卫士形象,这是一个不尚空谈、埋头苦干,具有纯洁心灵和高尚道德的人物。影片中不喜欢唱高调,而充满实干精神的另一个工人形象是马特维耶夫。他是基层工人组织中久经考验的战士,在对敌斗争中,他机智勇敢,能在最困难的时刻变被动为主动,战而胜之。如他使临时政府部长们的解除工人武装行动失败,他深入敌人兵营不放一枪地开走了装甲车,他在攻进冬宫宫殿时,不忘告诉部下要珍惜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马特维耶夫代表布尔什维克党和起义群众宣布资产阶级统治的结束这场戏充满了艺术魅力。他用习惯动作从口袋里掏出梳子梳着头,用他的口头语“安静!”和“没什么了不起”告诉临时政府部长们:“交出你们的证书吧!……”“你们的时代结束了!”马特维耶夫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员瓦·瓦宁,他曾在《政府委员》、《区委书记》、《侵略》中扮演主角。

  《列宁在十月》在艺术上的成功是卡普勒、罗姆、史楚金、奥赫洛普柯夫和瓦宁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的合作堪称珠联璧合,而且仅用五个月即拍成具有如此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影片,在苏联电影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现象。这部影片曾获得斯大林奖金,在世界影坛上也颇受欢迎。半个多世纪以来,《列宁在十月》对中国几代观众产生了很大影响。尽管苏共“二十大”以来,苏联评论界曾指出影片的若干情节限于时代条件而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是作为反映十月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和革命领袖列宁的活动的艺术作品,迄今仍有它强大的生命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列宁  列宁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十月  十月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剧情  剧情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