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海冤魂》
1984 彩色片 100分钟
阿根廷海亚影片公司/西班牙莫帕拉影片公司联合摄制
导演:玛丽亚·路易莎·本贝格 编剧:玛丽亚·路易莎·本贝格 贝达·苏坎波·费萨 胡安·巴蒂斯塔·斯塔格纳罗 摄影:费尔南多·阿里巴斯 主要演员:苏苏·佩斯科拉罗(饰加米拉·奥格尔曼) 伊玛诺尔·阿里亚斯(饰拉迪斯劳·古铁雷斯) 埃克托尔·阿特里奥(饰阿道弗·奥格尔曼) 莫娜·马里斯(饰奥格尔曼夫人)
本片获1984年伦敦电影节大奖;1985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外语片提名
【剧情简介】
布宜诺斯艾里斯省一所绿树成荫、幽静的庄园,阳光明媚。小加米拉和姐妹们正在无拘束地玩耍。人称“坏女人”的祖母结束了多年的监狱生活,被全副武装的士兵押送回庄园,她将永远被软禁在这里度过凄苦的余生。为了自由和爱情,受尽屈辱和痛苦的祖母毫无悔意和羞愧之感,从容不迫地下了马车,径直走到从未见过面的孙女加米拉面前,问道:“你喜欢爱情故事吗?”稚气的小加米拉对这一切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父亲对祖母如此冷酷无情,为什么人们要说祖母是“坏女人”?
岁月流逝,小加米拉已经长成婷婷玉立的贵族小姐,与生俱来的反叛性格使她与专横的父亲阿道弗格格不入。她背着父亲做自己喜欢的事,在阁楼上养几只可爱的小猫,独自去书店买几本私下流传、具有民主思想的书,甚至违背父亲严厉的禁令,去看望祖母,为她读那些业已泛黄,却充满温馨往昔的情书,还有祖母的情人那令人心碎的绝笔。这一切常常遭到父亲严厉的斥责。
一天,加米拉向神父忏悔和父亲吵架的“罪过”,以及青春期情欲骚动的困惑与羞愧,忏悔室里一个年青而陌生的声音使她打住了话头,原来新来了一个神父。
相隔几日,加米拉在家中与姐妹们捉迷藏,无意中将前来拜访的客人当成猎物捉住了。从声音里她立刻辨出,是那个新来的神父。打开了蒙眼的罩布,加米拉愣住了,眼前是个目光清澈、英俊潇洒的年青人。父亲得知年青的神父拉迪斯劳是省长的侄子,格外青睐,邀请他经常到家里来。这样,加米拉和拉迪斯劳逐渐熟悉起来。她选定拉迪斯劳做为自己的忏悔神父,向他倾诉心中的一切,不知不觉他们达到了相互默契和理解。
书店老板马里亚诺由于出售具有民主思想的书籍,被当局砍下头颅,以警民众。这一血腥暴行令人不寒而栗。拉迪斯劳·古铁雷斯在教堂布道时,毫不畏惧地指责了“联邦派”当局屠杀生灵的残暴行为。他的一番尖锐的话使加米拉一家十分不满,只有加米拉由衷地钦佩拉迪斯劳的勇敢与正直。她公然站在年轻的神父一边,为此,“联邦派”的父亲非常气恼。
主教对古铁雷斯神父牵涉政治的布道惴惴不安,提醒他处事不慎的严重性,还特别告诫他与教徒的关系,他说:“女人可能成为魔鬼的化身。”做为神职人员,拉迪斯劳决心扼杀自己萌芽中世俗的爱情,他竭力冷淡加米拉,不断地忏悔,鞭挞自己的肉体,惩罚自己。
与此同时,阿道弗为女儿选定未婚夫,逼迫她出嫁。但是加米拉执意不肯,她认为只有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她要嫁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能使她感到自豪、与她真正相亲相爱的人。借忏悔之机,她向年轻的神父述说自己遭受着爱情的折磨,并大胆地暗示自己所爱的人正是拉迪斯劳本人。尽管拉迪斯劳阻止了她的表白,却无法回避自己的感情,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勇敢地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姑娘。
祖母死了,加米拉知道拉迪斯劳因为生病,未能参加祖母的安魂祈祷,便不顾一切,避开众人,来到神父居住的斗室。看到心爱的人辗转反侧地遭受着精神与肉体的折磨, 昏迷中手里紧紧捏着她的一方洁白的手绢,加米拉给了拉迪斯劳深深的一吻。她明白了,年轻的神父陷入爱情与责任的双重煎熬,比自己更加倍地痛苦
加米拉不能也不愿意压抑心中强烈的爱,只要听到教堂的钟声,她就感到心爱的人在呼唤。她大胆地约会拉迪斯劳,向他述说心中思念之情,并且发誓:“我要跪倒在你的面前,度过我的一生。”加米拉频频地“忏悔”,矛盾万分的拉迪斯劳终于克制不住自己,吐露了真情。在一次做弥撒时,年青的神父向教徒分发圣餐,走到跪地的加米拉面前,他茫然地停住,心不由地紧缩了,加米拉的誓言使他再也无法做为神父在她面前伪善下去。拉迪斯劳做出最后的决定,脱去了沉重的教袍。
这天,全家都在沉沉午睡的时刻,加米拉剪去一缕头发,留给母亲做为纪念,她默默地念着:“永远爱我吧,妈妈。”毅然地离开了这个令人窒息的家庭。他们像自由的鸟儿,远走高飞了。
加米拉和古铁雷斯神父私奔了,这对叛逆的胆大妄为使阿道弗大为震怒,他不顾父女情分,妻子的苦苦哀求,立刻向上禀报了这桩“丑事”。主教写信给当局,请求调动警察,将这两个“罪恶之人”逮捕归案。教堂里,神父义正词严地告诫教民;当局签署的通缉令在城乡村镇四处张贴。
加米拉和拉迪斯劳化名布兰蒂尔·马克西莫夫妇来到临近巴西边境的戈雅镇栖身,以教书为生。尽管生活清苦,他们却感到无比幸福。村民们喜欢他们,连当地的警官也不时给他们以照顾。
然而,就是在这边远的穷乡僻壤,两个年青人也并没有感到些许的轻松,每当夜幕降临,朝圣的村民便唤起他们心中背叛上帝的负罪感。做为神职人员,拉迪斯劳尤为沉重。对那无所不在,万能的上帝,加米拉也常常感到心悸,但是她不后悔,做为“马克西莫”的妻子,她感到非常自豪。
圣诞节他们应邀来到镇上,人们感谢他们给戈雅镇的孩子们的启蒙教育。但是,这种欢乐很快结束了,一名神父认出了他:“古铁雷斯神父,上帝无处不在。”拉迪斯劳没有任何辩解,他脸色苍白地冲到教堂,绝望而悲愤地向神像喊道:“你为什么不让我安静?”
屋外,大雨滂沱,同情他们的地方警官赶来向加米拉报信:古铁雷斯神父被认出来了,并让他们尽快逃走。天亮以后,做为警官,他就要执行公务。
加米拉冒雨到教堂找拉迪斯劳,见他跪地虔诚地在默默祈祷,她没有作声,泪流满面地退了出去。黎明时分,拉迪斯劳心力交瘁地回来了,“我还是一个神父,对不起。”他跪在加米拉面前,将头深深埋在她的裙裾里。加米拉压抑不住失声痛哭。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听着门外警察锵锵的脚步声走近……
“联邦派”掌权人物要防止政敌利用这件丑闻大作文章,教会要维护自己的声誉,根本不要求审判,当局决定对犯人处以死刑。冷酷、自私的父亲想的只是借用暴力、鲜血挽回家庭的名声和个人的尊严,拒绝为女儿做任何努力。
拉迪斯劳对于判处自己死刑早在意料之中,他只是替加米拉感到焦虑,他多么想见心爱的姑娘最后一面,然后安心去死。他哪里知道可怜的加米拉将和他同命运。
阴冷、潮湿的圣托斯监狱,加米拉度过一个孤独的不眠之夜,显得格外苍白、憔悴。对突如其来的判决,她昏死了过去。醒来时,狱医告诉她,她已经怀孕了。加米拉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心情复杂地向铁窗外喊道:“拉迪斯劳,我们有孩子了。”这凄楚而又充满生机的声音在狱中回荡。
法律禁止杀死孕妇,这给监狱里同情这对恋人的人们一线希望,狱医和典狱长急忙将诊断书呈报上去。然而,罗萨斯省长不为所动,急件传回,维持原判,希望破灭了。
监狱外,狂风呼号,四个小时后,死刑就要执行。拉迪斯劳给加米拉写了最后一封信:“亲爱的加米拉,我刚知道你将和我一同死去,我们活着不能在一起,我们就在天堂相会吧……”加米拉和祖母当初一样读着恋人令人心碎的绝笔。更为悲惨的是,她将同样被处死,就连腹中的生命也不能幸免。为了这生命,加米拉多么想活下去啊。
临刑的鼓声揪心地敲响了,他们终于共赴刑场。双目交织,默默无言,彼此深深地注视了最后一眼,黑色的眼罩将他们的视线隔断了。执行官冷酷机械地下令准备射击。加米拉急切地询问:“拉迪斯劳,你在吗?”“在你身边,加米拉。”年青的神父平静地回答。随着一阵枪声,拉迪斯劳先扑倒在地。执行官又发出射击的命令,士兵们不忍心向年青的孕妇开枪,不约而同地将枪口朝下,扣动了扳机,加米拉仍旧安然无恙。执行官再次下令,一名士兵索性丢掉手中的枪,在胸前画起十字。直到执行官声色俱厉地拔出手枪威胁,士兵们才闭上眼睛,胡乱射击。几秒钟后,枪声停了,刑场死一般寂静,只有凛冽的狂风在呼号,士兵们木然不动,血泊中倒着两个年青人。此时响起他们的画外音:“拉迪斯劳,你在吗?”“在你身边,加米拉。”
【鉴赏】
这部影片取自1847年阿根廷的真实事件。加米拉·奥格尔曼和拉迪斯劳·古铁雷斯——这对追求自由的纯洁恋人遭到扼杀的悲剧,已经成为阿根廷人民历史和现实的精神追求的象征。人民称颂这位贵族出身的小姐加米拉,是“19世纪潘帕斯草原上的朱丽叶”。
这个真实事件在阿根廷流传了140年, 可说是家喻户晓的,不少出生的女婴起名为加米拉,这足以说明了她思想影响之大。当然,这又决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因为透过这爱情故事的表层,还深刻地折射着阿根廷的社会现实的矛盾和斗争。1912年,这一题材曾以无声短片的形式拍摄过,但却遭到了禁映。从那个时候起,电影创作者们心有余悸,没有人再敢去反映加米拉和拉迪斯劳的悲剧,个中原委不言自明。
编剧、导演玛丽亚·路易莎·本贝格在制片人利塔·斯坦蒂克支持下,在尚未征得阿根廷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冒险开拍,这同样具有勇气。然而,她是时代的幸运儿,影片开拍的当天,新当选的总统阿方辛上台,他所作出的第一项决定,就是取消审查制度,这为影片的拍摄清除了障碍。如果没有这一重要的进程,这部影片的命运同样是可想而知的。当我们由对影片命运的思考转为对加米拉悲剧性命运的思考时,我们发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因为影片的意义决非仅仅表现了一个反封建的爱情主题,归根结底还是触及了阿根廷最敏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一对纯洁青年的爱情会惊动教会、军队、政府、警察,不施以极刑而不快?
本贝格这位18世纪日耳曼天主教移民的后裔,也像加米拉一样,受过典型的阿根廷上层社会的教育。她说:“我的一个保姆大为推崇这样的哲学:‘必须把宗教灌输进贵族小姐的头脑里,因为这样可以使她们免掉麻烦’。这和上世纪加米拉父亲所持的观点显然同出一辙。”本贝拉出生于1923年,47岁写了第一部自传体剧本《一个太太的纪事》,52岁导演了一部短纪录片《玩具》。到62岁才拍出这部具有世界影响的《情海冤魂》,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导演。她说:“加米拉是个叛逆者,她违犯了公认的阿根廷模式,更不用说女人的体面了。她不仅是享受了同她的忏悔神父私通的爱情,而且以她的行为反对了家长制的秩序,即由家庭、教会和国家所组成的三位一体。……事实上,加米拉的故事之所以在阿根廷人民中间流传得如此久远,这可以直接追溯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流传反映了阿根廷历史上压迫的根源。加米拉的悲剧命运使我们对于政府对她和拉迪斯劳的干涉感到愤慨。……任何政权都没有权利把它的权威强加于人家的私生活。加米拉认为她只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就这一点而言,她可以说是现代阿根廷的榜样。我认为,对她的镇压是整个拉丁美洲对人民的镇压的悲剧性的象征。”这应当说是导演对影片主题思想的最好阐释。
面对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编剧兼导演本贝格没有使用通常最容易讨好观众的情节剧手法,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外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去把握观众的情绪走向。如果观众感到他们是在看一场戏,那将意味着失败。《情海冤魂》运用写实手法,再现了上个世纪的生活场景,以一个处于严格教会思想熏陶下的贵族小姐性格形成的轨迹,采取了散射的、点性积累的方式(而不是线性方式)来加以表现。如被幽禁的祖母,埃切维利亚的具有民主思想的作品,砍下头颅的马里亚诺,以及来自反面的诸如以父亲为代表的贵族势力,来自教会以卡侬神会为代表的势力,还有拉迪斯劳的双重性格等等都对她的成长发生了影响。在这历史的“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影响下,加米拉成为人们追求真理的象征。这不能不归功于本贝格所做的选择, 因为这是最忠实于现实生活的作法。这种方法恰恰又是属于电影的结构方法,它要求作品像生活那样,而不是像一幕戏剧的演出。比如化名外逃的拉迪斯劳和加米拉被卡侬神父发现,导演没有采用电影通常用的“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而是以军队步伐的声响进入画面,从而取消了外在的紧张,而加强了人物思想的内在张力。
作为一名成熟的导演,本贝格以她的作品显示了她对电影的成熟思考和对技巧的纯熟运用。因为电影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一段经历,而是如何运用电影的语言手段去达到感人的效果。
本贝格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营造了非常迷人的,甚至是诗化了的视觉图像,这远比那些表面血腥的画面更加发人深省。这方面无疑应当归功于著名摄影师费尔南多·阿里巴斯的努力。影片由暖色调逐渐向冷色调过渡,一步一步地揭示生活的冷峻和斗争的残酷。纯真无邪的加米拉始终穿着洁白的服装,甚至还蒙着白纱眼罩与穿黑衣衫的青年人嬉戏,但这种短暂的欢乐,无法压抑内心人性的情欲的冲击,她选择了自己的道路,直至被屠杀时,那块黑色的蒙眼布,又是那么富有视觉的冲击力。加米拉在狱中穿过一次黑色的服装,我们清晰地感到了她思想的走向成熟。作者的控诉和作品的思想内涵,强有力地通过形象而不是人物的语言展示出来。影片非常机智地控制了黑、白、红三种颜色的色彩流程,使观众更好地理解阿根廷教会、家庭、政权“三位一体”的对人性的扼杀。
作为一名女导演,本贝格以她细腻的手法赋予《情海冤魂》艺术的魅力;同样,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她以自己的作品向阿根廷乃至世界,发出了深沉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