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
1977 彩色片 110分钟 法国行动影片公司/法国电视三台/瑞士西岱尔影片公司联合摄制 导演:阿仑·雷乃 编剧:达维·麦塞 摄影:里卡尔·阿隆诺维奇 主要演员:迪克·鲍嘉(饰克罗德·朗哈姆) 爱伦·布斯汀(饰索尼娅·朗哈姆) 约翰·吉尔古德(饰克里夫·朗哈姆) 达维·瓦奈尔(饰柯文·伍德弗) 埃伦娜·斯特奇(饰莫蕾·朗哈姆)皮特·阿恩(饰管家) 本片获1978年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剪辑七项奖
【剧情简介】
一架直升飞机绕着一座教堂的钟楼盘旋,落日的余辉映出它的剪影。
法庭上,年近50的检查官克罗德·朗哈姆正在起诉一位名叫柯文·伍德弗的年青人,指控他犯有杀人罪……
一位脸上和手臂上长着长毛、衣衫褴褛的老人在丛林中奔跑,他躲避着一队紧追不舍的士兵的追捕。一个士兵朝着灌木丛乱放了几枪,然后匆匆离去。另一名士兵发现了腹部被子弹击中的老人,他俯身跪在老人身旁……
法庭上,审判继续进行着。柯文为自己辩解说,他是在受了致命伤的老人的一再乞求下,为尽快结束他的痛苦才杀死他的。检查官克罗德却一口认定被告犯了不可饶恕的杀人罪。
坐在听众席上的检查官妻子索尼娅对丈夫的固执态度十分反感。这个女人虽年过四旬,却仍然仪态万方,风韵犹存,异常聪慧迷人。
休庭后,索尼娅心情抑郁,拖着沉重的脚步走下法院门前高大的台阶。这时,传来了检查官的父亲、著名老作家克里夫·朗哈姆的画外音:“索尼娅,为什么你鬼迷心窍偏要嫁给我这个没有良心的儿子呢?我提醒过你多次,他是一个没有心肝的人……不行,这一段我得重新写……可是我剩下的时间恐怕不多了。”
敏锐的观众这时会发现,前面那段故事原来是老作家正在构思中的小说片断。
老作家克里夫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独坐灯下,借酒浇愁。他手中拿着已喝了一半的酒瓶,高声评述、推敲着他笔下的几个人物,大声斥骂着他们的行为,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他的儿女和亲人。他的思索、回忆、想象和梦幻不断地和银幕上的画面撞击着。
在画外音里,他回忆着不幸过世的妻子莫蕾,赞美着她的肌肤多么柔嫩光滑,对他何等依恋和体贴。
索尼娅邀请被无罪释放的柯文和自己的丈夫在一家豪华的意大利餐馆共进午餐。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对夫妻的感情已到了完全破裂的边缘。午饭后,柯文和索尼娅并肩走进克罗德夫妇的卧室。柯文泰然自若地坐在床边上,索尼娅慢慢脱光了衣服……这时又传来了老作家的画外音:“好!来吧!就在克罗德的卧室里吗?这又有什么不好呢?行!就在这里干吧!我看这主意不坏。让我记下来。……不,还是等一下,这样做可能会使人有庸俗之感……不要这一段了。”索尼娅又重新系上了衣服扣子。
拂晓前,在一座无比巨大的体育场上,一队老人跌跌撞撞地被一群士兵推向体育场出口,另外一群老态龙钟的男女,各自拖着一些破旧的行李,精疲力竭地散坐在体育场的各处。一架直升飞机在上空盘旋。老作家克里夫不停地咳嗽,他那沙哑的嗓音不断地重复着:“太吓人了,这种使人不得安宁的恶梦怎么没完没了呢?”
半醉的老作家登上了一架飞机,他要在飞机上为自己的儿子克罗德寻找一个理想的情妇,他发现在乘客中有一个身穿仔服的姑娘,她那半露的酥胸实在诱人。可是克里夫觉得这位姑娘过于娇好,不舍得给自己那个不肖的儿子,宁可留待日后自己慢慢受用。后来,他的目光落在了一位名叫海伦的女记者身上。她年近40.身材苗条,气质高雅,只是神情中略带伤感。总而言之,这是最佳人选。
在克罗德夫妇的卧室里,索尼娅脉脉含情地看着柯文。她建议柯文与她一起私奔,但柯文却沉湎在他醉心的天体物理中。这时,克罗德从法院里正要下班回家。老作家在画外音中对他说:“你这时回家不合时宜。最好你还是到旅馆去和你的情人海伦幽会。”固执己见的克罗德,把父亲的忠告置于脑后,快步走进了自己的卧室。他发现妻子和柯文情意绵绵,但他并没有发作。只是郑重其事地问索尼娅:“柯文真的那么吸引你吗?”恰在这时,海伦打来了电话。索尼娅问克罗德海伦是谁,但他避而不答。
在一间普通的旅馆客房里,海伦正在洗澡。突然,柯文没头没脑地闯了进来。老作家的画外音:“错了!不是你,伍德弗先生,出去!”柯文耸耸肩出去了。他走后,海伦穿着浴衣坐在镜前梳理,克罗德敲门进来,把海伦拥入怀中。云雨过后,克罗德告诉海伦,他和索尼娅已经恩断义绝互相厌倦了。他建议海伦同意和他结婚。不料海伦却回答说她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不愿再拖累他人。
深夜,老作家穿着拖鞋在卧室里来回踱步。掉在地上的眼镜被他一脚踩碎,他狠狠地把它们踢走。他那双发抖的手又去摸索放在床头桌上的酒瓶和酒怀。嘴里不断重复着克罗德小时候问过他的问题:“爸爸,你怎么没得过诺贝尔奖呢?”
克罗德和索尼娅在一张大餐桌两边面对面坐着,桌上摆着精美的银制餐具和鲜花。克罗德说:“我爸爸在五个月里换了八个女佣人,他见一个就想强奸一个,我非把他送进养老院不可!让他到那儿去等死吧!”他接着说:“你知道吗?柯文是他的私生子!”克罗德又问妻子,柯文到底有何吸引人之处。索尼娅回答他说:“不管怎样,你对我已经毫无吸引力了!”说着话,她把一只酒杯向克罗德脸上扔去。
体育场上,被士兵押送着的老人们双手交叉地抱着脑袋,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两名士兵心不在焉地拖着一具尸体。老作家克里夫抽泣着,后来索性嚎啕大哭起来。
克罗德和索尼娅像活人画一样,手里拿着酒杯一动不动地站在客厅里。克里夫在画外音中说:“这一段要重新改动一下。”这时,克罗德夫妇又开始活动起来。索尼娅向克罗德打听海伦的近况。克罗德说:“今年夏天,父亲把她折磨死了。”他无限感慨地说:“只有梦才是美好的。现实生活和梦境相比,显得那么苍白和平庸,有时甚至使人无法忍受。”
一群士兵正在殴打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突然跑向体育场看台的最高处,他翻过栏杆跳了下去。被俘的老人们在这位老人血肉模糊的尸体周围聚集起来。我们发现,海伦也出现在这群人中。
克罗德正在和海伦一起饮酒。海伦问克罗德,自己是否长得和他母亲莫蕾一模一样,克罗德连连点头称是。
老作家不停地呼唤着爱妻莫蕾的名字,大声告诉她自己可不想随她到另一个世界上去。
克罗德和索尼娅继续谈着话,两人一致认为,母亲莫蕾自杀身死,完全是父亲一手造成的。
体育场上,海伦或是莫蕾坐在一只手提箱上,一个抽着香烟的士兵站在她身后。克里夫的画外音:“你到底是海伦还是莫蕾呀?我实在太痛苦了!到最后,我非得打吗啡针不可!我可不喜欢海洛因。”
在繁华的闹市区中一条人行道上,柯文快步向前走着。他不时地回头,看着一辆缓慢行驶的小汽车。汽车在一条街的拐角处停住,柯文向汽车走过来。突然他发现坐在车内的克罗德,手里拿着一把手枪。柯文转身就跑,克罗德握着枪在后面追了上来。柯文先闯进一幢大楼,然后钻入一片树林。他的脸被树枝划伤了,一下摔倒在地上。但他爬起来又继续跑。这时,他的脸上长出了长毛。紧追不舍的克罗德也已经跑得精疲力尽。柯文的衣服被树枝撕成了碎片,身上也长满了长毛。最后,他实在跑不动了,跌倒在地上。克罗德脚步踉跄地赶上来,也跌坐在地上。他对柯文说:“是你把我的母亲折磨死了。今天我要为母亲报仇雪恨。”说着话他向柯文连放了几枪。这时,他发现惊呆了的索尼娅正站在柯文尸体旁边。然后,索尼娅转身向密林深处跑去,在她身后,一群士兵紧紧追赶着她。
在越来越大的嘈杂声中,我们看到克罗德和索尼娅也加入了体育场上那群绝望者的行列。
嘈杂声渐渐减弱。周围又恢复了宁静,远方传来啁啾的鸟声。镜头把我们带到老作家克里夫住宅中的大花园里。一座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的建筑被修葺一新,在耀眼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有生气。在一张铺着雪白台布的餐桌上,银制餐具熠熠闪光。老作家躺在安乐椅上正在打盹。管家告诉他,昨晚他酒醉之后,光着身子躺在浴室里。克里夫说他做了一整夜恶梦。
中午时分,克罗德、索尼娅和柯文一起开车前来参加克里夫78岁生日宴会。每个人都给老人家献上了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一家人谈笑风生,在灿烂的阳光下,共同举杯祝贺老作家生日快乐。索尼娅陪着老人回忆起甜蜜的往事,克罗德和柯文到草地上散步谈心,然后春风满面地走向餐桌继续讲着各自的笑话,每个人都心情愉快地度过了这个美好的下午时光。临近黄昏时,儿女散去,老作家独坐桌旁,微笑着斟满一杯白葡萄酒,站起身来一饮而尽。
【鉴赏】
法国“新浪潮”中涌现出来的100多名年轻导演中,剪辑师出身的阿仑·雷乃实为佼佼者。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打着自己鲜明的印记,无一不是名符其实的“作者电影”。1959年拍出的《广岛之恋》,被誉为“当代文学杰作”。1961年推出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远非像某些影评家所预测:只能得到少数知识界影迷的青睐,它赢得了全世界观众的认同和推崇,公认为一部划时代的影片。雷乃的视野从未局限在马里昂巴德的那家巴罗克风格的豪华宾馆里,而是像后来拍出的《慕里耶》和《战争结束了》所展示的那样,他要以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揭示人类社会更深层的现实。这位“左岸派”代表人物认为:传统电影的线性陈述法,只能反映“群体社会表面的现实”,人类深层的思想活动本来就是时空交错不合理性的意识流。有些后现代主义作家甚至强调:不用意识流手法描绘出的现实,只能是一种被人们按照自己意愿加工歪曲的假真实。在这部荣获七项凯撒奖的影片中,阿仑·雷乃确实成功地揭示了一位作家深层的思想活动,展示了一部文艺作品的诞生过程。
天才的阿仑·雷乃26岁时,就拍出了法国第一部艺术影片——《梵高》(1948)。这位电影艺术家的一大特点,是他始终和法国文学界的著名作家进行密切合作。他的第一部故事片《广岛之恋》,是当代独领风骚的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为他编写的剧本,第二部划时代巨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剧作,又是新小说派代表人物阿仑·罗勃—格里叶的作品。《战争结束了》的编剧又是文学界颇有名气的乔治·桑波伦。人们不禁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阿仑·雷乃聪慧过人才华超群,为什么总是请他人提刀,而自己不搞独立创作呢?这个问题直到《天命》这部影片问世时,才得到答案。
《天命》无疑是阿仑·雷乃一部十分成功的代表作。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是导演和编剧建立了世界史上一种前所未有的关系——新型的编导合作方式。大家知道,法国的编剧过程和过去美国好莱坞式截然不同,美国的制片人是影片的核心,编剧根据导演意图对一个现成的剧本进行结构,为对话进行加工润色。在欧洲,导演历来是主宰一切的。但事实上,这往往只是影片开拍后的情况。在此之前,导演往往不得不去求助于作家,或者自己和一名职业编剧共同去改编一部名著。像特吕弗那样借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的并不畅销的小说,来表达自己情感世界的观点(如《朱尔和吉姆》),实为凤毛麟角。当然也有像玛格丽特·杜拉或者阿仑·罗勃—格里叶这样的作家,既写小说也进行电影剧本创作。愿意把这些文坛巨子的作品搬上银幕的导演自然不乏其人。因此,在欧洲历来是电影艺术家为文学家服务,导演为编剧服务。即使像雷诺阿这样的大导演,电影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自然无需赘述,但他影片所表达的思想,传达给观众的哲理,仍然是诗人兼编剧普莱维或斯派克的。鼎鼎大名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德·西卡,他拍出的几部影片,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事实上,他是忠实地按照著名编剧柴伐梯尼为他写成的分镜头剧本拍摄、剪接而成的。功劳自然是大家的,但究竟谁才是影片的真正主人呢?多数人想到的是柴伐梯尼。因为影片的结构、对话和拍摄细节,都是编剧的思想。导演在选择演员(往往是非职业演员)、拍摄角度和影片节奏处理上,完全执行了柴伐梯尼的意愿。
阿仑·雷乃在拍摄《天命》的过程中,与编剧达维·麦塞的关系是:编剧不折不扣地为导演服务,也可以说是文学为电影服务。1975年夏天,阿仑·雷乃告诉达维·麦塞,他想把一个艺术家构思一部作品的过程拍成电影,着重要表现艺术家创作时深层的意识活动,麦塞建议以贝多芬创作《月光奏鸣曲》的过程为背景,很快就交给雷乃一个剧情梗概。雷乃说,第一我不要19世纪的人,第二我对剧中的外部事件毫无兴趣。我要把主人公关在一间房子里,让他胡思乱想,我的兴趣就在于表现他那些不着边际不合理性的意识和他的原始冲动。麦塞又写了一个画家和一个雕刻家如何见景生情的故事。雷乃把它们都锁进了抽屉。最后,雷乃指示麦塞去写一个小说家的故事。1976年冬,导演和编剧一起七易其稿,麦塞写出了文学本,雷乃在文学本上注明了分镜头的处理意见。开拍以后,麦塞一直不离阿仑·雷乃左右,随时对结构和对白,按照雷乃一些即兴的思路,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在后期剪接过程中,麦塞也尽其所能地满足了导演的要求。两个人自始至终的默契合作完成了这部“诗意现实”的思考片。应该说,《天命》完全是雷乃的个人作品,他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一部真正的“作者电影”诞生了。
评论界有人说:“《天命》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作品,毋宁说是一部银幕上的文学作品。”阿仑·雷乃巧妙地潜入了一位年事已高但笔耕不辍的作家的心灵深处,进入到他和构思作品中的人物关系之间,窥探了他们最隐秘的内心世界。老作家克里夫在一个漫长的不眠之夜里,不断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苦痛,构思着他的小说。书中的角色无一不是他的亲人:儿媳、儿子、妻子、私生子和儿子的情人。他让这些人互相撕打、冲撞、仇视、爱恋,借以发泄他的心中最真实的情感。老作家的心血来潮或者潜意识的某种冲动,造成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这部影片以生日宴会为界,通过强烈的明暗光线对比和逼真的音响效果,把作家构思的故事与外界真实,分为份量不等的前后两部分。影片绝大部分表现的是克里夫的创作灵感、梦幻、个人回忆、幻觉和他的构思脉络,结尾部分才是现实。两个不同的视点形成鲜明对照。前一部分是作家下意识的自由联想和在理性指导下的创作过程。这两条心理动作线不断交织穿插,同时也互相呼应对比。反复出现的“套层段落”表现了作家的创作困惑、心理矛盾和感情困惑。例如柯文没头没脑闯进正在洗澡的海伦房间时,克里夫把他赶走了。当克罗德和海伦像做梦一样脱掉衣服,柯文的弟弟又跑进来,并把自己关在浴室里面。克罗德和海伦对这个人的出入像没看见一样,而下一个镜头这对情人又出现在另一间摆设全然不同的房间里。观众会意识到,上一场戏失败了,作家进行了修改。这些都说明了有意识的文学创作来源于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情纠葛的痕迹复苏。这些不合理性的构思在文学创作中虽是败笔,却给影片增添了不少真实感。
作家的创作主线,交待了克罗德和同父异母兄弟柯文之间厌恶仇杀的由来和索尼娅对丈夫由不满到不忠,直至反目成仇的过程。克罗德对父亲不满、仇恨、咒他早死的原因,我们从克里夫的往事回忆中找到了答案。按照弗洛伊德理论,孩子对父母的成见,必须追溯到他童年的遭遇。
影片到宴会结束时打住了,但老作家的创作并未到此中止,他又举起了酒杯,一个新的不眠之夜马上又要到来,无穷无尽的思绪和幻梦又将接踵而来,当然,他的小说也将进入一个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