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的天才活力和魅力
到了十八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复调织体音乐逐渐不合时宜,而从十七世纪一直作为歌剧基础的那种在音乐背景支衬下,突出一条单旋律的观念从此深入到器乐音乐之中,顺应了时代所需,古典音乐进入到主调音乐的时代。在所有的古典音乐体裁中,协奏曲与歌剧的关系最为接近。在协奏曲中,由乐队全奏为引子的第一乐章,同歌剧的咏叹调之间就有许多共同之处。为此对于莫扎特这种对歌剧和器乐创作并重的的作曲家,尤其爱好协奏曲的创作。
莫扎特是时代的孕育和个人特性两种因素的完美结合,这使得他的音乐异常动人,一方面是莫扎特继承了巴赫和他所处时代其他作曲家所具有音乐风范。另一方面他本人的个性中又饱含感情激越的特质。他能准确无误地把控到音响的美,他又总是善于活用各种可能的对比手法。
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拥有丰富的、角色化的音乐语言。如《A大调钢琴奏鸣曲》传神的莫扎特式主题——第一乐章精致的第二主题。意大利歌剧中那种优雅的花腔音调浸透在他全部的音乐之中。他有时也会运用一些平淡、粗野一些的音乐语汇,有时在他的器乐作品中运用“乔装改扮”的手法,自娱自乐。如在《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216)的末乐章里。他先把自己扮成朝廷命官,随后又把自己改扮成一个农民;在《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219)的末乐章里,他又穿上土耳其的装束,这种装束也在他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中也出现了。
内田光子演奏-莫扎特第九钢琴协奏曲
在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中,音乐的情绪和内容可谓千姿百态。不可否认,莫扎特除了有丰富的创造力以外,还是一位善于吸引听众的人,用当下的话说他很能“吸粉”。他能凭感觉把握住最有效果的一瞬间,把他的乐思一一引入。作为一位戏剧家他意识到,如果用在特定的时刻而又用的恰到好处,一支出人意料的旋律能够获得特殊的效果。为此,尽管他在发展主题方面能力超群,但有时他宁愿写一支新的旋律,却不愿意发展主题。
在钢琴协奏曲那些篇幅较大的乐章里,由于材料异常丰富,从而给了莫扎特很多特殊的机会,使他可以颠来倒去多次引用某些材料。尤其是在他那些余韵无尽和新意无穷的一些末乐章中,这种手法把音乐引向发展的顶点,使人振奋至极,并感人至深。
莫扎特从小就对乐器的音色极其敏锐,并且不论是管弦乐,还是室内乐都能了如指掌。早期对小提琴协奏曲和长笛协奏曲已非常迷人,后期的单簧管协奏曲充满了那种温馨沉思的美感,钢琴和乐队之间所产生的音色对比更是越来越引起他的兴趣。他最后几年所写的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看:正是在钢琴协奏曲中,他才可能把上述两种体裁中那些最使他感兴趣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其音乐达到了一个如此高的水准。以至于钢琴协奏曲成为莫扎特的器乐作品中特别感人心脾、特别招人喜爱的重要部分。
在莫扎特协奏曲中,虽然没有类似贝多芬《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开端的那种辉煌缤纷的彩饰,也没有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开端的那种澎湃的气势;但是,他那键盘乐式的织体,有时显得格外的丰满而宏亮,在写作键盘乐作品时,他比海顿更爱用持续的,以及如歌的音调,他直截了当地运用这种音调使得抒情的段落在单纯中显得动人,又由于管乐背景的特殊作用,使得这些段落更加复杂、鲜明突出。
视频:莫扎特23钢琴协奏曲 (霍洛维茨/朱里尼/斯卡拉/1987)
每位钢琴家演奏的莫扎特协奏曲会有所不同。那是因为莫扎特协奏曲中的的一些不确定性。比如,莫扎特自己所写的钢琴部分,钢琴家是可以装饰的,但究竟应该如何装饰,取决于钢琴音乐和钢琴家个人风格。人们对于莫扎特本人所写的华彩乐段的处理也不尽相同,有的作为实际演出时的范本,原样呈现,而有的钢琴家则自己重新创造。这种不确定性给了钢琴家,尤其是天才钢琴家广阔的发挥空间。
作品本身无限的活力和魅力。在结构方面,常富于变化。特别是第一乐章里,乐思的分布颇有新意,而进入展开部的方法也是意想不到和别具一格的,与贝多芬任何一首协奏曲中相应的情况比较,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旋律的创作渊源不绝,这是莫扎特在关键时刻发挥其才思的一手绝招。与此同时,特别是在较后期的那些协奏曲中,莫扎特所用的织体有着室内乐的那种精致与复杂性。莫扎特在室内乐与歌剧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领域有着同等罕见的天赋。而在钢琴协奏曲中,莫扎特把歌剧与室内乐两者融合为一体,成为他最满意的表现形式。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欣赏
第二十七号,降B大调、K595,作于1791年。
Piano Concerto No. 27 in B flat major, K595
首演于1791年3月4日,莫扎特主奏。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在每隔4小节的管乐分散和弦中断下,由第一小提琴呈示,有切分音特色的第二主题与管乐对话,经过部有两个副主题。乐队休止后,主奏钢琴在呈示中修饰第一主题。经过部移入F小调,副主题上场,主奏钢琴的快速音群导向F大调,再现第二主题。经过部只出现第一副主题,钢琴以快速音群移向终结部,发展部以第一主题为基础,经B小调、C大调、降E大调、降E小调,在钢琴快速音群中,第一主题经管乐与弦乐作复音处理。再现部忠实地展现呈示部,第二主题转为主调,F小调副主题改为降B小调,有很长的华彩。
第二乐章,小广板,降E大调,三段体。中段采用属调降B大调,第三段重复第一段。
第三乐章,快板,降B大调,缺发展部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有回旋曲风格,经过部出现降B大调的副主题,第二主题风格与第一主题类似。此后,主奏钢琴的快速音群在属音上半部终止,奏出引子。再现部是第一主题呈示后,半终止而奏向引子。接着,第一主题改由降E大调再现,又转回降B大调,以副主题、第二主题顺序再现。钢琴快速音群、华彩后,在终结部出现第一主题后结束。
第二十六号,D大调《加冕》K537,
Piano Concerto No. 26 in D major, K537 "Coronation"
作于1788年。首演于1789年4月14日德累斯顿的宫廷音乐会。因此曲是在当时莱欧博二世皇帝加冕典礼时,由莫扎特亲自在法兰克福演奏,所以有标题为《加冕协奏曲》。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在持续低音伴奏下,单独由弦乐表现,管乐加强后,第一小提琴以独奏引出第二主题。第二主题依然由弦乐呈示,用D大调,经过部出现副主题而结束呈示部。主奏钢琴上场奏第一主题后,立即奏华丽的快速音群,移成A大调后新的副主题上场。第二主题先以A大调再现,以复音处理后,再由钢琴以快速音群引向结束。发展部以小调领域为中心展开,使用的材料为呈示部终结部的动机。再现部几乎忠实地再现呈示部,第二主题转回原调。
第二乐章,小广板,A大调,三段体。主题极为美丽,中段不用管乐,新旋律由弦乐伴奏,钢琴主奏与前后部分形成对比。第三段重复第一段。
第三乐章,小快板,D大调,类似于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轻快的第一主题由钢琴呈示后交乐队,经过部由乐队有力地终止后,主奏钢琴以D大调奏美丽的副主题,又以快速音群推向高潮。第二主题以A小调由乐队呈示,主奏钢琴加以润色,然后又是即兴的快速音群。第一主题再现,再现部按呈示部原样,副主题以降B大调、第二主题先以D小调,再以D大调再现。
第二十五号,C大调,K503,作于1786年
Piano Concerto No.25 in C major
第一乐章的快板类似于《第41号交响曲》。主旋律具有号召性,激情飞扬,神思悠远,乐队奏出的辅助旋律内涵非常丰富。这个乐章构思庞大,演奏时间长达15分钟 ,但丝毫没有重复累赘的感觉,而显得感情充沛,厚积薄发,这一点,只有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能比拟。这个乐章贯穿始终的主题,令人想起他第41交响曲第四乐章里那个反复出现的固定音型。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有这种构思,两个乐章虽然规模宏大却都显得前后一贯,流畅而且简洁。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恐怕也是借鉴了这种写法。
第二乐章的构思宽广宏大,意境高远,具有他晚期协奏曲不事雕琢的技艺和流畅风格,旋律就像凝神冥想中的思绪绵绵不绝,节奏也非常自由。讲究旋律“可听性”的莫扎特在这里出格地发挥了一回,主旋律如果你想要跟着哼下去,恐怕都不可能。在内容上,带有哲学沉思的意味,自由而自在。过去在他慢板乐章中常见的那种忧郁被一扫而空。相对其他乐章而言,这个乐章的创造力稍弱。
第三乐章稍快而活泼的旋律又恢复了极具“可听性”的莫扎特风格,沉着、节制、欢快、灵巧,但旋律变化丰富,如中国江南园林,移步换景,美不胜言。中部加入的管乐器,大管、双簧管、长笛,在主旋律的背景上,划出了几道蓝色的弧线,灵动飘逸,漂亮极了。可以想象:在创造这个乐章、特别是写到这一段时,莫扎特内心该充满着怎样的狂喜!对人生快乐不敏感的人,不可能很好地演奏这个乐章。布兰德尔和乐队演奏得棒极了。这个乐章表现的灵性、才情,在莫扎特音乐中属于上品之列。
这首协奏曲情绪如此喜悦,与刚创作不久的第24号钢琴协奏曲简直是有天壤之别。莫扎特在同一人生时期,用不同作品表现他不同的感情,具有如此多的身手,真让人不可思议。
第二十四号,C小调,K491,作于1786年
Piano ConcertoNo. 24 in C minor, K491
于1786年,完成于3月24日,该年4月7日首演于维也纳布鲁克剧院。共3个乐章。虽然此曲是仓促之作,但却也是莫扎特最强而有力的钢琴协奏曲,运用最多的木管——有长笛、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两支巴松管,还外加两支法国号、小号及鼓,让乐团在齐奏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与丰富的音色,表现出种种细腻的音色变化。此曲的气氛是悲剧性的,令人哀怜也冷峻得令人恐惧。
从第一乐章开头的主题,就已清楚地表现出上述情绪,且混合了焦虑(以不安的半音阶音调与减七和弦的剧烈跳跃来表现)与严肃(精确的附点节奏),之后以木管来表现教堂的回声及幻想曲的风格。钢琴以新的主题平静地登场——但和原主题在节奏上有关联。这段独奏表现非常出色,原因不仅在于其多变的音形,更在于他独创的手法,将曲思天衣无缝地贯穿起来。
第二乐章稍缓板,有浪漫曲的风格,充满了爱情咏叹调的装饰奏,非常有小夜曲风格的木管以响亮的三度音节来表现,主要主题则由钢琴单独唱出,弦乐及木管相应和,然后再由全体乐器共同来润饰。
第三乐章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最后一次采用变奏曲的形式。主题以送葬进行曲为主调,但呈现出非常丰富的质感与情感的层次。这些变奏中有两段是大调,并由木管领奏:降A大调第四段变奏有田园风格;C大调第六段变奏,则将变奏主题以卡农曲的嘻闹方式来处理。第七段变奏又回到c小调,并延续至第三乐章结束,这段变奏因为与自身6/8拍子的基格舞曲节奏应有的轻快风格背道而弛,听来格外冷冽。(原文摘自《CD鉴赏》 TedLibbey/著;陈素宜/译)
第二十三号,A大调,K488
Piano Concerto No. 23 in A major, K488
作于1786年3月2日,约在1786年四旬节演奏会期间的3月首演,具体日期不详。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A大调,协奏曲型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先由第一小提琴呈示,木管乐器反复后,经经过部,以主调先由第一小提琴呈示,木管反复。钢琴先弹第一主题,乐队呈现的经过部再度呈现,因钢琴快速音群而移成E大调。第二主题钢琴呈示,乐队反复时,钢琴以主题的下行音型以八度方式演奏而加入,小提琴与钢琴追逐后.再移入快速音群尾奏而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如歌的主题登场,这个新主题由弦乐呈示前半部,在钢琴快速音群穿梭之下由木管以变奏方式三度出现后,再由钢琴复奏同样的变形。钢琴再移成快速音群,乐队伴奏,在钢琴诱导下,以第一主题再现而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先由第一小提琴及木管乐器再现第一主题,钢琴装饰、反复,按原型奏经过部,以主调再现第二主题、发展部的主题,发展部的主题再由乐队表现而连接华彩乐句。
第二乐章,慢板,升F小调,三段体。在西西里舞曲节奏上,钢琴呈示恬静的主题,第二小提琴分散和弦伴奏下,木管及第一小提琴应答,钢琴变奏主题移入A大调。中段是先由长笛与单簧管表现新旋律,钢琴予以反复,木管与钢琴追逐。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A大调,回旋曲式。回旋主题共出现4次,这个主题先以钢琴演奏,第一小提琴加以反复,钢琴奏第一副主题,单簧管反复前半部,再以钢琴快速音群移入E大调。第二副主题以E小调由木管及第一小提琴呈示,钢琴反复,回旋主题以主调再现,展开而成升C大调。告一段落后,钢琴快速音群成升F小调,在钢琴分散和弦上,单簧管奏D大调第三副主题,回旋主题再现,由钢琴变奏。木管反复,第二副主题再现,回旋主题再由钢琴再现,弦乐反复后是尾奏。
第二十二号,降E大调,K482
Piano Concerto No. 22 in E flat major, K482
作于1785年。《降E大调第22号钢琴协奏曲》(K.482)写于1785年冬天,是莫扎特使用“降E大调”来作曲的第四首钢琴协奏曲,这是一首规模宏大、开朗奔放、庆典气氛热烈,并带有威风堂堂同调性“交响协奏曲”的回声,是莫扎特后期成熟笔调的充分表露,作者从容地运用饱含自身特色的作曲技法,简直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境界。莫扎特懂得如何把听众的爱好融合于他本人对艺术的要求中,本曲便是最成功的一例。这首协奏曲中处处洋溢着莫扎特独特的表现力与美感,特别是他对木管乐器的处理,更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绚烂效果;徐缓的第二乐章,富有一种朦胧之美。另外,本曲中首创以单簧管取代双簧管的位置,这一变革在钢琴协奏曲的发展史上还属首次。这也是莫扎特所有的协奏曲中演奏时间最长的一首。
第二十一号,C大调,K467
Piano Concerto No. 21 in C major, K467 "Elvira Madigan"
莫扎特这首《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中期协奏曲的代表作,写于他作为作曲家与演奏家声誉极盛的顶峰时刻。乐曲充满了奥林匹亚式的壮丽,乐队部分的色彩变化尤为丰富,最令人心神荡漾的是第二乐章行板。它既像是根据歌剧咏叹调而改写的精制的器乐曲,又仿佛预示19世纪浪漫气息最重的夜曲。弦乐器从头至尾加弱音器,在此之上浮现宽广旋律使人想起古希腊神庙的洁白立柱伸向蔚兰的天空,进入不断升华的境界。
第二十号,D小调,K466,作于1785年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466
第一乐章,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在低音域弱奏中由弦乐合奏呈示的第一主题有不安的情调,终止于属和弦后,由木管转成明亮的旋律,转回主调。钢琴似演奏新主题,边奏细致的快速音群,边进行第一主题再现,转F大调后第二主题登场。主奏钢琴转由木管承接,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发展主奏钢琴亮相的主题与第一主题开头动机,以各种转调呈示技巧化,快速音群与乐队构成紧张的关系。再现部第二主题转回D小调,按原型再现,衔接华彩乐段与尾声。
第二乐章,浪漫曲,降B大调,三段体。先由主奏钢琴呈示主题,乐队承接,二者轮流表现。然后主奏钢琴以降B大调导出另一旋律,弦乐以和弦伴奏,移入主题再现。第一段终止后,中段转G小调,主奏钢琴奏上升音型,木管部回应钢琴,第二段为第一段再现。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B小调,缺少发展部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亦采用极快速度的上升音型,主奏钢琴呈示后,乐队予以反复扩大。主奏钢琴再奏D小调旋律形成经过部,终止于F大调,接着转为F小调,第二主题登场,采用了三度小调。转回主调后直接进入再现部。再现部转换处主奏钢琴有即兴的小引子,乐队插入以快速上升动机为基础的动机表现,然后按原型再现,华彩乐段后转回主调而为尾奏。
第十九号,F大调,K459
Piano Concerto No. 19 in F major, K459
作于1784年。《第十九钢琴协奏曲》,F大调,K459,作于1784年末,是献给多瑙埃森根的费尔斯登伯格侯爵,首演于1785年初,此曲手稿上注有“此协奏曲在法兰克福举行皇帝莱奥博二世的加冕典礼时,由作曲家亲任演奏”。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F大调,协奏曲型奏鸣曲。先由乐队呈示进行曲节奏的基本动机,主奏登场后,不久移入第二主题部,先奏C大调主题,接着以基本动机作管乐卡农,转成A小调后终止于C大调,弦乐与管乐对话,钢琴变奏后,基本动机再现。钢琴以三连音符快速音群贯穿其间,移向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不断演奏主动机,利用第一主题的对位处理非常精致。再现部华彩乐段有35小节。
第二乐章,小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的二段体。G大调第二主题实际是第一主题以卡农方式处理而成,G小调经过部旋律木管的处理非常美妙。艾因斯坦认为,此乐章是《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独唱《喜悦请来临》的器乐版。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F大调,回旋曲式。艾因斯坦对这个乐章的评语是:“艾阿利耶鲁统治下所有的精灵的嬉戏”。主题表现后,赋格处理,接着把主题当作副主题效果部分移入第一插句。第二次回旋主题展示后,又出现赋格,基本动机对位处理,产生二重赋格效果。钢琴持续灿烂的快速音群时,移向第二插句,尾奏前有53小节的华彩。
第十八号,降B大调,K456,作于1784年
Piano Concerto No. 18 in B flat major, K456
据说是为盲人女钢琴家帕拉蒂斯(Maria Thevesia VonParadis, 1759-1824)委托而作,1785年2月13日在维也纳布鲁克剧场首演,由莫扎特担任主奏。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降B大调,协奏曲型奏鸣曲式。由第一主题拉开序幕,弱奏部分呈示后,导出由木管对话的第二主题,由号角音型结束乐队呈示部。主奏呈示部扩大规模,发展部以钢琴演奏新旋律始,管乐发展此动机,钢琴再奏洗练的快速音群。再现部按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经过部与乐队呈示结尾顺序再现。
第二乐章,持续的行板,G小调,变奏曲式。多少有些哀愁的主题,类似《费加罗婚礼》中的咏叹调《糟糕,失去他了》,第一变奏以钢琴作音型变奏,第二变奏先由木管奏主题,弦乐和钢琴取代反复;第三变奏呈示力量高昂后;第四变奏由木管与钢琴呈示明亮的音色;第五变奏再转回G小调。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降B大调,回旋曲式。回旋曲主题与第二乐章主题有所联系,第一插句有以降B大调及C大调构成的二段旋律,它以变奏形成第二插句的意念,钢琴华丽地充当第二插句前的间奏。
第十七号,c大调,K453,作于1784年4月
Piano Concerto No. 17 in G major, K453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协奏曲型的奏鸣曲式。先由第一主题开头序奏,强有力的推移部有进行曲风格,后半部木管风格的音型引出第二主题。小结尾后,钢琴经原型奏第一主题,D大调的新第二主题登场,在木管优美应答后,发展部钢琴奏幻想型的琶音。再现部用幻想型的琶音导入两个第二主题。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自由的变奏曲。序奏型的5小节重复5次后,由木管吹奏的主题经由G小调、D小调、降E大调变奏,渐渐加入热情的成分,再回到清纯。
第三乐章,稍快的快板,G大调,变奏曲式。轻快的主题,第一变奏以钢琴为中心,第二变奏旋律交由长笛、钢琴以三连音符快速音群加以润饰,第三变奏木管与钢琴轮流表现,第四变奏转G小调,第五变奏再转回G大调。最后是急板收尾。
第十六号,D大调,K451,作于1784年
Piano Concerto No. 16 in D major, K451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D大调,协奏曲型奏鸣曲式。由合奏先表现有进行曲风格附点节奏动机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则以管乐表现分散和弦始,衬托出D大调辉煌气氛,小结尾采用第二主题动机构成。主奏钢琴奏第一主题的变形,第二主题则按原型移为A大调再现。发展部以小结尾后半部动机的应答始,主奏钢琴以纤细的乐节进行,再现部再现呈示部。
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回旋曲式。半音阶主题,第一插句为D大调,第二插句为E小调,都由钢琴主奏。主题第二次再现时,采用卡农手法。
第三乐章,回旋曲,极快的快板,D大调。活泼的主题,第一插句,钢琴展示华丽的技巧,以B小调始的第二插句以主题乐段及第二插句的主题所引出,展现发展部式效果。此时木管轮流优美地表现主题,回旋主题乐段与第一插句再现,经华彩乐段后移入尾奏。
第十五号,降B大调,K450
Piano Concerto No. 15 in B flat major, K450
作于1784年。该年3月24日在多拉特纳霍福音乐会上首演。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降B大调,协奏曲型奏鸣曲式。先由低音伴奏的管乐器合奏第一主题,推移部中管乐演奏部分出现进行曲动机,第二主题由切分音构成。钢琴在序奏后出现,先以华丽的间奏强调乐队合奏,再移入再呈示,经第一主题、G小调的推移主题、F大调的第二主题。发展部为钢琴自由的独奏,再现部按第一主题、第二主题顺序,经华彩乐段通往尾奏。
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变奏曲形式,主题是弦乐演奏的歌曲风格旋津,钢琴以变奏形式不断装饰。
第三乐章,快板,降B大调,回旋曲式。回旋主题先登场,主题在第一插句及16小节的间奏后再现,此后移入降E大调的第二插句,此部分木管和钢琴有优美表现。华彩乐段后,尾奏以回旋主题中所用的鼓号调音型作结尾。
第十四号,降E大调,K449,作于1784年。
Piano Concerto No. 14 in E flat major, K449
莫扎特为钢琴学生芭芭拉-冯-普莱亚(Barbara Von Ployer)而作,1784年3月17日,在多拉特纳霍福举行的“我的第一次私人演奏会”上首演。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协奏曲型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以C小调开始,第二主题以属调降B大调,使丰富的表情应运而生,乐队呈示的小结尾稳定于降E大调。强有力的主题表现后,低音弦乐奏曲首第一主题第三小节衍生的动机,主奏钢琴改编第一主题,又以属调奏新的第二主题,其中第二小节减七和弦,极为美妙。移入发展部后,由第一主题第三小节衍生的动机发展,再现部中的华彩由前后发展技巧句构成,再以第一主题衍生的动机结尾。
第二乐章,小行板,降B大调,主要主题部与副主题部各三度反复的三段体,调性安排为主(降B大调)-副(F大调)-主(降B大调)-副(降B大调)。
第三乐章,从容的快板,降E大调,回旋曲式。回旋曲主题每次再现,均以新的对位乐句加以润饰,第一、第二插句部也加入有对位句的装饰。尾奏先以主调再现第二插句主题之后,移入快速的二拍子部分,主题及第一插句在进行变奏之下导向终止。
第十三号,C大调,K415
Piano Concerto No. 13 in C major, K415
作于1782-1783年。1783年3月23日,在约瑟夫三世亲临下,于维也纳鲁克剧场首演,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C大调,协奏曲型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类似进行曲节奏,先以卡农方式奏出,C大调明亮地进行后,暂停于属音的强奏声中。属音一旦以持续音姿态转成低音部后,小提琴两声部有优美的对唱,再进入C大调。序奏结尾意大利式序曲常用动机,极似《第四十一交响曲》开头音乐。在序奏后,弦乐第一主题引出钢琴,钢琴接过第一主题后再表现第二主题,形成快速音群。发展部以钢琴奏新主题开始,追求对位技法.从G大调转C大调再转A小调,钢琴奏华丽乐句时,弦乐低吟第一主题。音型反复转调,转为C小调后为慢板,钢琴表现第一主题。再现部按惯例,第二主题也转为主调再现,强调C大调,尾奏采用开头全合奏的副主题为素材。
第二乐章,行板,F大调,主题先由小提琴表现,钢琴独奏后,乐队再反复一次。接着钢琴在弦乐伴奏下奏歌调,第二段钢琴奏新旋律。
第三乐章,快板,C大调,回旋曲式。A段钢琴先奏主题,乐队辉煌地发展,如歌似的副主题上场,低音管给以巧妙的润色。B段主奏钢琴以C小调演奏慢板主题,乐队悄悄加入演奏,木管乐器既柔和又缱绻,延长记号后转回快板,回旋主题第二次上场,钢琴主奏扮演主要角色,以16分音符快速技巧化地演奏经过部,牧歌似的主题以G大调。经过部后探索般地以慢板再导出主题,全体合奏后转A小调,形成回旋曲中间段,钢琴以琶音及音阶绚丽地交织成一休,弦乐几次交替演奏前半部主题的动机,经转调,通过C小调而稳定于G大调,牧歌主题改由钢琴表现。A段的回旋终结后,B段以相同方法,弦乐改为拔奏,钢琴主奏转回快板。然后是最后A的尾声,钢琴扮演主题回想的角色,极尽田园优美的诗情。全乐章结构为A-B-A-C-A-B-A。
第十二号,A大调, K414,作于1782年
Piano Concerto No. 12 in A major, K414
第一乐章,快板,A大调,协奏曲型奏鸣曲式。优美的第一主题支配全乐章,第一主题曲由两小节纤细的气氛导出,第二主题则由丰盈的半音进行导出,都具优雅的表情。乐队表现这两个主题后,主奏钢琴先呈示第一主题,冉承续各乐队在表达两个主题的尾奏衍生出的有E大调倾向的副主题。在强调E大调属和弦的经过部之后,第二主题上场,钢琴的快速音群,发展部以E大调新主题开始,转入转调部分,悠悠下降的低音弦音型构成转调结束,主奏钢琴演奏第一主题而引向再现部。再现部第二毛题以主调出现,新的经过句由主奏钢琴呈现,最后以华彩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D大调,其旋律来自J. C. 巴赫,当时J.C. 巴赫辞世,莫扎特以此旋律表示哀悼。为全乐队序奏的二段体,序奏又分3部分。按J. C. 巴赫的习惯在主题8小节呈小后,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改变姿态登场,主奏钢琴承续主题而移入主部,便进行优美的转调。第二段转回D大调。
第三乐章,稍快的快板,A大调,回旋曲式。由乐队序奏部呈示出回旋曲的两个主要主题,两个主题互为对比。序奏结束后,钢琴上场演奏新主题,新主题后半部具第二个主题特征附点节奏的动机,形成两个主题的中介。由主题A开始回旋曲第一段,乐队与钢琴轮流表现。第二段除了插入新的副主题而加以扩大外,可视为第一段的反复。在这第二段中,具特色的附点音符动机,在圆号持续音上持续9次之多。在这之后,华彩而引出尾奏。
第十一号,F大调,K413
Piano Concerto No. 11 in F major, K413
作于1782-1783年。1781年,莫扎特离开萨尔茨堡前往维也纳,这首作品作于他趋于自己独立之后不久,所以被认为是他自己进一步追求个性表现的开始。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F大调,协奏型奏鸣曲式。开头由合奏呈示第一主题,承接第一主题后的乐句,由中提琴与小提琴对话,第一、第二小提琴对位。第二主题先以C大调,转入F大调反复。主奏钢琴引出第三主题,以快速音群变奏。发展部钢琴演奏从呈示部主题中提炼,但呈示得像是异质的新主题。再现部除第二主题以主调冉现外,均按呈示部方式进行,华彩开始前,追忆呈示部第一主题后的副主题。
第二乐章,小广板,降B大调,始终以阿尔贝蒂低音(Alberti bass)伴奏的主题,形式为含乐队序奏的二段体。以主奏钢琴为主体的主部,由主题及含调性膨胀的反复和新插入句等一系列反复两次,然后以简单的尾奏结尾。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速度,F大调,回旋曲式。开头以乐队奏32小节回旋曲主题为小步舞曲形态。乐队之后主奏把主题单纯地变奏。主题的前后半段分别被主奏钢琴、乐队或弦乐队以变化反复。回旋曲和第二段以高四度反复新要素而转成降B大调,非常优美。第三段达成尾奏效果,主题在最后作各种各样变奏,弦乐奏主题,钢琴以四度音程及辉煌的音阶回应,强有力的合奏推向高潮,圆号再奏主题,钢琴回应,双簧管再回应,构成美丽的回声。
第十号,降E大调,K365
Piano Concerto No. 10 in E flat major K365
作于1779年。这首协奏曲为双钢琴而作,即《双钢琴协奏曲》。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降F大调,奏鸣曲式。乐队先奏长大的第一主题,由两个形成强烈对比的乐句构成,第一主题呈示之后,轻快的经过句后,出现后来的发展部开头部分的副主题。乐队终止后,由第二小提琴在第一小提琴伴奏下奏副主题,这个副主题三度反复后终止。两架钢琴登场,利用平行二度,装饰与变奏第一主题,呈示副主题后,移成快速音群。然后第二主题出现,也发展成快速音群。发展部先采用呈示部中心的那个副主题,接着利用呈示部中副主题的经过句,形成强烈有力乐句,由两架钢琴的对话方式演奏。新的乐句陆续登场,都由两架钢琴作对话处理,然后在快速音群引导下移向再现部。冉现部中第一主题的后半部以C小调再现,其第二主题与副主题均转回原调,华彩由乐队导向终止。
第二乐章,行板,降B大调,中段穿插C小调插入句的三段休。优美的主题由乐队表现后转向第二钢琴,2架钢琴对话平行进行,新旋律在周围陆续登场。中段不断流露出悲伤的旋律,第三段为第一段再现。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降E大调。活泼的回旋主题先由弦乐呈示,合奏反复,突然终止于六度属和弦。乐队终止后,第一钢琴上场呈示副主题;第二钢琴以低八度反复,双簧管构成回声。接着回旋主题动机构成的终结乐句上场后,以16分音符形成的分散和弦及以三连音符构成的乐句,由两架钢琴对话,移向第一插入句。第二插入句由16分音符构成震音音型,以及三连音符构成的旋律,在两架钢琴间不断交换演奏。然后回旋主题和第一插入句再现,利用回旋主题动机谱成的终结乐句上场,导向华彩。这华彩是莫扎特亲笔所作,回旋主题再现而结束。
第九号,降E大调,K271
Piano Concerto No. 9 in E-flatmajor, K271 "Jeunehomme"
作于1777年。因此曲呈献给当时法国钢琴名门的朱纳霍姆(MademoiselleJeunehomme)小姐,所以称为《朱纳霍姆协奏曲》。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奏鸣曲式。主题分成动机,由全合奏与主奏钢琴各以对话方式呈示,然后主奏钢琴再呈示第二主题,第二主题以属调呈示。发展部以开头相同的方式展开,移入再现部则再现主奏钢琴与全合奏的对话。除两个主题形成对比外,这个乐章加入了优美的旋律,华彩有两种表现。
第二乐章,小行板,C小调,奏鸣曲式。以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序奏始,第一主题在序奏中开始呈示,第二主题与第一乐章开头同,在合奏中,主奏钢琴予以应答,降E小调。发展部较短小,再现部省略序奏而直接再现。
第三乐章,回旋曲,急板,降E大调,A-B-A-C-A-B-A大回旋曲式。先A段的主题部由主奏钢琴呈示,开头的分散和弦印象深刻,B段以主奏钢琴为中心,AB段之间有即兴的3种间奏。经过句之后,C段为降A大调如歌似的小步舞曲。变奏主题在弦乐伴奏下优雅地反复,钢琴展开技巧。在短小的第二个引子后,引出第三轮A,第三副主题3则以原调呈示。
第八号,C大调,K246
Piano Concerto No. 8 in C major, K246 "Lützow"
作于1776年。据说乃为当时萨尔茨堡城防司令吕左伯爵夫人安东尼雅(Amtonie Lutjow)而作,莫扎特为此曲第一、第二乐章分别作了3种华彩。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明亮的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在合奏呈示后,主奏接替,转成高调后,展示动机中带半音进行的旋律,第二主题则由主奏钢琴与弦乐对话的方式表达。发展部以小调发展为主体,再现部3个主题均以原调再现,华彩有3种方式。
第二乐章,行板,F大调,奏鸣曲式。一开始即由弦乐演奏第一主题,主奏部接替后将第一主题加以修饰与变奏。第二主题为C大调,发展部手法同第一乐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C大调。主奏钢琴先呈示回旋主题,结构为A-B-A-C-A-B-A的大回旋曲式,B段为G大调,C段为A大调,第二次B段以原调,经过句引出最后的C段。
第七号,F大调,K242
Piano Concerto No. 7 in F major, K242
作于1776年。为三架钢琴而作,因此也称《为三架钢琴而作的协奏曲》,作于1776年2月。此曲为其赞助人萨尔茨堡的主教罗德隆伯爵夫人安东尼雅(Antonia Lodron, 1738-1786)及两位爱女阿蕾霞与朱瑟比娜而作,莫扎特与风琴演奏家德姆勒(Johann Micluvl Denunler, ?-1785)、钢琴制造家斯担(JohannAndreas Strin, 1728-1792)于1777年10月首演。因朱瑟比娜演奏技艺不够,此曲删去第三钢琴部,有双钢琴谱,故另有双钢琴演奏版。
第一乐章,乐队合奏呈示的两个主题,3架钢琴接过后,按第一、第二主题顺序,大多在无乐队伴奏的情况下,由3架钢琴顺序进行。发展部、再现部均按常规,华彩乐段由第、第二钢琴担任。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歌调型优美的第一主题,由弦乐演奏后,第一钢琴呈示开头动机,第二主题改由第二钢琴表现。自41小节起为再现部,华彩只有8小节。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F大调,A-B-A-C-A-B-A的大回旋曲式。小步舞曲性格的第一主题先由第一钢琴呈示,B段为c大调,C段为C小调,先由第二钢琴演奏。第三次上场的A段则插入降B大调新主题。
第六号,降B大调,K238
Piano Concerto No. 6 in B flat major, K238
作于1776年。此曲乐队规模较小,室内乐队编制,形态上接近嬉游曲或小夜曲性质。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明朗的快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以乐队合奏第一主题开头,主奏加入后先演奏主调的第一主题,再表现属调的第二主题,有切分音特征。发展部主奏以流动的方式活跃,再现部莫扎特亲笔谱的华彩有12小节。
第二乐章,稍为减慢速度的行板,降E大调,省略了发展部的奏鸣曲式。用第一乐章的下属调,为配合弦乐表现,用长笛代替双簧管,第一主题在弦乐呈示后,由主奏钢琴继承,第二主题用属调由弦乐表现,主奏应答。
第三乐章,快板的回旋曲,降B大调,回旋主题有嘉禾舞曲的风格,先以三度或六度的二重奏由主奏钢琴呈示,形式构造为A-B-A-C-A-B-A的大回旋曲式。第一副主题B以降B大调开始,到后半段转为F大调,第二副主题C为G小调。主题A段再现,有短小的华彩型经过句引导,最后一次主题出现亦有经过句引导而出。
第一号,F大调, K37
Piano Concerto No. 1 in F major, K37
据劳帕赫(Raupach)和奥诺埃尔(Honauer)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37,作于1767年。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行板;第三乐章,快板。其中第一乐章改编自劳帕赫的《第一奏鸣曲》的第五乐章,第三乐章改编自奥诺埃尔的《第二奏鸣曲》的第三乐章。
第二号,降B大调, K39
Piano Concerto No. 2 in B flatmajor, K39
据劳帕赫和朔贝特(Sclobert)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39,作于1767年。共3个乐章: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改编自劳帕赫的《第一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行板,改编自朔贝特《第十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
第三号,D大调, K40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ajor, K40
据奥诺埃尔、埃卡特(Eckart)和C. P. E. 巴赫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40,作于1767年。共3个乐章: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改编自奥诺埃尔的《第二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第二乐章行板,改编自埃卡特《第一奏鸣曲》的第四乐章;第三乐章急板,改编自C.P.E.巴赫的一首小品。
第四号,G大调, K41
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K41
据奥诺埃尔、劳帕赫的奏鸣曲改编,K41,作于1767年。共3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改编自奥诺埃尔《第一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行板,改编自劳帕赫《第一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改编自奥诺埃尔《第一奏鸣曲》第一乐章。
第五号,D大调,K175
Piano Concerto No. 5 in D major, K175
作于1773年。因为在此之前的协奏曲K37、K39、K40、K41、K107均为改编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此曲为第一首属于自己创造的协奏曲,故有里程碑意义。莫扎特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在亲笔谱上均标示为“大键琴协奏曲”,现在的录音版本,一般均以钢琴演奏。此曲与此后创作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6首协奏曲,因均作于1773年回到萨尔茨堡之后,故统称《萨尔茨堡协奏曲》。此曲作于1773年12月,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整个乐章有意大利风格,呈示部先以全体合奏,两个主题均为原调,然后钢琴主奏原调(第一主题)与属调(第二主题)对比。经过句快速音群中有第一主题片断,再现部有两次华彩表现。整个乐章以主奏与乐队对答的形式。
第二乐章,稍微增速的行板,G大调,没有发展部的奏鸣曲式。先由弦乐开始,主奏钢琴随后应答,与第一乐章同,有两次华彩表现。
第三乐章,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这首协奏曲有两个终乐章,原终乐章据说是师从意大利籍的马蒂尼(GiambatteistaMartini, 1706-1784)学习时的对位法创作的奏鸣曲式,以卡农方式开始,第二主题为属调,和声式构造。第二个终乐章乃1782年3月3日在维也纳首演之前创作的,优美的稍快的快板,D大调,采用变奏回旋曲式。现在一般演奏家都以两个终乐章创作年代顺序连续演奏。
素材来源网络
尚音爱乐|人生新境界
尚音爱乐|人生新境界
shangyinaiyue
聆听世界 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