铙、钹
铙钹类乐器,先有钹,称为铜钹,大约在公元350年左右,由印度传入我国。南北朝时,在北方和南方都曾流行,也称为铜盘。此时,在南方已有我国人民自己制造的钹。唐代十部的燕乐部中,已用到大小不同的“正铜钹”与“和铜钹”。宋代出现了铜铙。明清以后,钹与铙同时并存,各有多种大小不同之分。但各地对铙与钹的称呼,并不完全统一,有时也称铙锁、镲等。
铙和钹形制相似,而又有区别。它们同是铜制,圆形,中间有凸起部分,如水泡形,每副两片,演奏时两片相击作声。但铙和钹中间凸起部分,大小不同,铙的凸起部分小,钹的凸起部分大。在音质上,铙发音较响亮,余音较长;钹发音较浑厚,余音较短。在音高上,以大小约略相同的铙、钹所发的音作比较,钹所发的音较高。明清以来,民间流行的十番锣鼓曲,在配器上常能充分利用铙和钹各自的特点,造成丰富的音响效果。
钹和铙,经过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和运用,已发展成多种形式,是各种戏曲和秧歌舞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在管乐队中,特别在十番锣鼓的合奏中,它们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碰铃
碰铃,又称碰钟,古代称星。南北朝时已有此乐器。碰铃,铜制,一付两个,用绳穿连,互击发音常用于器乐合奏及戏曲伴奏中,为节奏乐器。
梨花片
梨花片,最早流行于山东民间。据说起源于农民们歌唱时拿两块犁铧碎片敲击节奏,所以又称为犁铧片。从民歌发展成为大鼓以后,梨花片改由两块半圆形的铁片或铜片组成,故又称月牙片。
演奏时,用左手夹击发音,是曲艺音乐梨花大鼓、山东快书、北京琴书等的主要伴奏乐器。
萨巴依
萨巴依,是维吾尔族打击乐器。最初的萨巴依是在一对羊角上穿若干个铁环而成。现在流传的萨巴依,是用两根并排的硬木代替羊角,在木棍的中部装两个大铁环,铁环上套上若干个小铁环。演奏时,右手执木棍摇震,或碰击左手、双肩等部位发声。常用以伴奏歌舞。
简板
简板,古称简子,元代已有。道情中使用的简板,由两根长竹片组成,用左手夹击发音,常与渔鼓合用。河南坠子中用的简板,由两根红木棍组成,演奏时右手执棍,互击发音。
梆子
梆子,大约在十七世纪左右随着梆子腔的兴起而流行。
梆子,木制,为两根长短不等的硬木棒,长的一块为圆形,稍短的一块为长方形。演奏时,左手执长方形木块,右手执圆形硬木棒,敲击发音。音色高亢、坚实,为梆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
流行于我国南方的种呈长方形的南梆子,中空,用苇签和竹签敲击,多用于合奏的乐队之中。
竹板
竹板,由两块长约六、七寸,宽约二寸的瓦形竹板组成。上端用绳串连,下端可自由开合。 演奏时,一手夹击发音。还有一种由五、六片长约三寸,宽约一寸的小竹板组成,上端用绳串连,每块之间串夹有铜片,下端可自由开合的民间称为碎子。演奏时,一手夹击发音。
竹板和碎子,有时合用,有时单用,常由演唱者自打自唱,起到制造气氛和烘托情绪等作用。它是快板、山东快板、天津快板、四川金钱板等曲艺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
木鱼
木鱼最初是佛教的法器,用以伴奏诵经(即宗教歌曲),后来逐渐用于民间器乐合奏。
木鱼,木制,用小槌敲击。木鱼大小不一,音高不同,在合奏中用大小两个。
笔者所知有限,已将自己所了解到的中国乐器在这十篇文章中全部托出,如有错误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