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八个革命样板戏”,中老年可能都知道,但要说出具体的剧种和名字来,恐怕没有几个能整明白的。在很多年前北京电视台一个栏目中,主持人英达问相声演员候跃文这个问题,侯跃文也没有答对。最后电视屏幕的答案竟然也搞错了,把《杜鹃山》、《龙江颂》都弄上去了。我问过单位的几位中老年同事,虽然是“胸有成竹”,但也都没有答对。看来是普遍对这个概念模糊。
现在各地卖光碟也是如此,很多的注明“八大样板戏”,可是没有发现一个说的对的,只是凑够了八个感觉就是“八个样板戏”了。
目前在网上还在讨论“样板戏”都有什么?有的说十个样板戏,有的说成了是八个京剧等等。那么当年的“八个革命样板戏”到底是什么呢?
标准答案和排序是:
“革命现代京剧”五个
《红灯记》(中国京剧院)
《沙家浜》(北京京剧团)
《智取威虎山》(上海京剧院)
《海港》(上海京剧院)
《奇袭白虎团》(山东京剧团)
“革命现代芭蕾舞剧”两个
《红色娘子军》 (北京芭蕾舞团)
《白毛女》 (上海芭蕾舞团)
“交响音乐”一个
《沙家浜》(中央乐团)
关键就是这个“交响音乐”《沙家浜》,一般人都不知道或是忘记了,或是当时就没有注意,凡是被问过的人当中都是把这个忽略了。
在1967年又增加了“钢琴伴唱”《红灯记》和“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但此时人们已经习惯于称“八个样板戏”了,而且已经定位,不可能是“十个样板戏”了,所以就不算为当时的第一批“样板戏”了。以后的几年里又排演了“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盘石湾〉以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等剧目,只能算是第二批“样板戏”。
也由此看,每每说起“文革”时期,说是文艺战线只有“八个样板戏”的说法是不对的,加到一起应该有20多个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