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之墓深度解析,悲剧的根源是什么,除去当时的背景之外,与哥哥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
《萤火虫之墓》,一部精致又催人泪下的动画,虽然知道故事情节会很煽情,很戳心窝,但是看了之后悲伤的情绪真的难以言说。我时常看一些好的影片,都会反复重温,唯独这部,让我不忍心。
“昭和20年9月21日夜,我死了。”电影开头就抓住了我的心,故事的主人公,在一片血晕的红色中死去了。
这注定是一个悲剧。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十四岁的哥哥清太和四岁的妹妹节子,遭受了父母双亡的人生变故。兄妹二人站在仓皇逃亡的人群中,踌躇的望着自己的家,那个已经回不去的家。
故事的最后,兄妹两人的生命都走到了尽头,他们的灵魂伴着萤火虫的点点光芒飞走了。仿佛飞到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饥饿的地方,在那里过上幸福的生活。故事情节很感人,看的时候我也落泪,这大抵也是观众感动的原因之一。
那么哥哥为什么不去工作呢 ,网上有这几种说法
清太没有工作这点,首先,在空袭和母亲去世之前,由于父亲在军方应该是有不错的地位,导致家中的条件至少属于中上流,所以不像姨家一样,可能早就开始为生活担忧。其次,清太不去工作,主观原因应该是担心自己没时间照顾妹妹。他明显已经看清了阿姨对自己两人的态度,绝对不会放心把妹妹交给她。第三,姐姐在年龄上应该明显大于清太,而且父亲在本地工作,想要找到工作的可能大大上升。最后,整部电影就是要通过亲情的美好来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如果清太去工作了,哪有时间去表现这种美好?
这是整个悲剧的主要原因,如果哥哥有工作有收入,节子就不会死去,看了楼上的回答我也思考了许多,清太应该出去谋一份工作,不管怎么样,母亲去世,父亲失去联系(当时还不知道父亲遇难),作为家里唯一的大人(虽然才14岁),在那样的战争背景下,他应该站起来,应该去挣钱,努力的让妹妹活下来,而不是坐吃山空,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当时的大环境,当时处在战争期间,用工本来就有可能减员,并不可能去招工,再者也不肯能去农地干活(农民伯伯说自己的地产出不够自己吃,那更不可能去雇人种田),并且两人在乡下(前面交代了去了乡下姨妈家),工作机会就更少了,最后,战争时期粮食按人头分配,估计也不怎么容易购买。总之,战争带来的悲剧已经在太多影视作品中让人心碎,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争。
不管是客观原因还是什么原因,可以说妹妹的死跟哥哥有很大的关系。在一个没有吃的战争背景下,带着四岁的妹妹去住废弃的防空洞,无异于把妹妹送到了死亡的门口。并且在影片中,不管是阿姨,还是那个农民伯伯,都说到了去工作这个选择。为什么他就不能静下来好好考虑一下将来呢?
尽管故事让我觉得很悲伤,但是却不能让我感到同情。整个故事,都让我觉得,妹妹节子的死,是哥哥一手造成的。
当他们被阿姨收养的时候,清太并没有让我看到战后还有一线生机的感恩,虽然寄人篱下,但是这个哥哥的脾气跟以往一样,是个“公子哥”,既不做家务,也没有想办法去挣钱。虽然阿姨变卖他父母留下的家产,但是这无可厚非,收养他们并不是他们的义务,也不是他们的责任,更何况,战乱的生活原本就很紧张。
萤火虫在电影中是一个象征符号,象征着新生,也象征着死亡。清太和节子的命运与萤火虫相似,在一起一落之间,完成了生与死的交织。
是阿姨不通情达理吗?也许看起来是显得有些矫情,但是当哥哥带着妹妹离开的时候,显然阿姨是矛盾的。我觉得,之所以阿姨对兄妹俩的态度不好,这其中也跟哥哥的态度有所关系,妹妹年纪小,不做评论。寄人篱下,最基本的目的,是活着。为了生存,受点苦,受点委屈又有什么关系呢?何况不止自己一个人有活着的需求。
当他们住在防空洞的时候,哥哥依然没有自力更生,于是开始是去偷东西。如果他能做得更好些,勤奋些,努力去找工作,最起码不会饿死。当节子病重的时候,清太才意识到去砍柴卖,但是,已经晚了,他敌对当时的那个世界,把自己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才演变成自取灭亡的啃老族。
他爱妹妹吗?当然是爱的,只是这种爱,过于“心高气傲”了。当节子病重,清太用3000日元去买东西的时候,节子死了。如果他能早点回来,如果他花掉父母剩下的7000日元,也许节子可以活下去,然而并没有,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悲剧。
悲剧的根源,是清太从小的生活锦衣玉食,这个看似像男子汉的哥哥从来没有想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可是硝烟下的生存实属不易,命运的枷锁要挣脱更不容易,如果没有向上生长的能力,迎接的最终是毁灭。
在以前我看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感动,是煽情,是敬佩这个哥哥。但是,当我仔细的思考之后,觉得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那时他已经有14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