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发现,生活中越是亲密伴侣越无法直接讲出心中所想,我们常用的语言,其实背后都暗含着另一种诉求,然而却往往很难被对方窥探和听到。
没感受到爱,并不等于对方没给你爱,问题可能出在“爱的语言”。而为什么我们总是说不出真实的感受?爱,又该如何直接有效地表达?
01:
为何讲不出真正的想法?
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比较含蓄
在亲密关系中讲出真实内心需求和情绪,似乎很容易有万水千山的阻隔,障碍重重。为什么?首先是气质因素:中国人表达爱的方式确实比较含蓄。不光亲密伴侣之间,你会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亲人、朋友、同事之间,也经常言不由衷地表达,更别提对于“爱”与“关切”的私密流露了,头脑与身体的连结感受被切断,很难由心而发表达,而情感表达的障碍根源上还是对于身体和性表达的晦涩和犹抱琵琶半遮面。
没有宗教约束和性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里,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对身体感受的真实表达”,只要是不违背社会规范,那么两个人之间的亲密表达是很自然的。而我们呢?一般不谈,到了需要谈一谈的时候形势严峻的恨不得都要分手、离婚了,还夹杂着各种指责抱怨:你怎么这样?
社会文化束缚了人的自然表达
社会文化束缚了部分自然人属性的天然表达,无法坦坦荡荡把感受曝露出来。我们的文化是集体社会型的,不同于西方个体意识凸显的文化特色,在成长过程中,集体潜意识期待、要求人们如此这般行动、表现,久而久之很少有人愿意冒险站出来:我的感受是……很多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都遭遇过精神“虐待”:男人就得抗着,哭什么哭!可是坚强就一定得是男人的吗?哭就一定得是女人的吗?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没有按照个体活在世上基本的需求来教育,而是先按照一个“男人”或“女人”的思路去套,而非首先是“人”。
每个人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人们的家庭成长经验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如无意识承袭家长互动模式、向伴侣索求父母式的爱、内心渴望无界限的呵护与包容……看到一棵树的果实营养不良,应该从根上去找原因,而不能一味怪果实没长好。同样,成人的心理不适,大部分时候还是要回归到家庭里追根溯源。幼时,父母与孩子互动的方式都会在他/她未来与外界的互动中呈现,特别是亲密关系。一个人是否具有清晰的人我界限、充足完备的自我价值、正向的异性认知,这些全部是生命源头——父母所给予的能量,只有顺畅流动,才有可能拥有和谐、美满的两性关系。
敞开心内可能存在风险
敢于敞开内心,真实表达是需要冒风险的,也只有真正足够自信的人能够做到。很多人担心:暴露自己的弱点,让别人知道我需要什么,多不安全啊!人是群体性动物,一个人需要别人很正常,不需要别人才不正常。从小受过伤的孩子会把自己内心掩饰起来,造成很多很多成人后的亲密关系问题。最常见的,明明想要对方留,但是口里说:你走,谁怕啊?这种幼稚低级的心理招数,用一次两次还凑合。
02:
亲密沟通,你是哪一型?
在亲密关系中,人们往往有多种沟通姿态,我们会不自知地踏入某种沟通模式难以觉察,从而看不清双方语言真正往来的状况。对照一下,你是哪一型?
讨好型
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而往往越是讨好则越讨不来对方对你的“好”,因为内在的真正语言是“我不配拥有你的好、你的爱”“我就是不值得被人好好珍惜”。要想改掉这一点,首先得从满足自己的爱开始。
指责型
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要不是因为你……”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以保持权威。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的创办人以及院长、首席导师蔡敏莉说,这是最常见的两种姿态。有趣的是,指责型的人通常会找一个讨好型的人做伴侣,相反,讨好型的人也倾向于选择指责型的伴侣。所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超理智型
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表达亲密感是过于感性的”……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也经常让他/她们的伴侣感觉到一种空虚和疏离,似乎无论如何都触碰不到那个人的“人性”,如果整天与一位具有伟大神性光辉的伴侣生活在一起,你是否习惯?
表里一致型
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也让亲密伴侣感觉真实、温暖与被鼓励,沟通畅达,两个人共同成长、愈加亲密,也愈加自由与尊重。
03:
如何真实、有建设性地表达?
尊重对方,学会管理情绪
在互动过程中,往往容易模糊掉的边界就是“尊重”。因为亲密,所以反而忘记了双方之间本该有的一份尊重的距离。很多夫妻情侣吵架就爱摆事实讲道理,其实该沟通的是情绪。只顾着自己噼里啪啦说,不听对方的感受,这种沟通也是无效的,还非常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日常生活中,压力大、节奏快,情绪很容易积累。建议大家可以在下班前把情绪消化掉,走路、健身、听音乐、与朋友逛街……尽量不要牵扯到家庭生活中去,让对方成为你投射的受气包。在两性关系中体察和管理情绪非常重要,能量总得找一个出口,不然就乱窜伤人。
走出“你应该懂我”的误区
很多人(尤其女性)容易觉得:连这都不懂,还是我要的人吗?要允许他不懂,这不是“必须、应该”的,但我们必须得说。不把内心情感表达了,对方如何包容?自己表达清晰,对方才能知道如何回应。学会辨识自己的“安全感”,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切忌俩人一天24小时绑在一块,要求对方只有自己一个朋友——每个人都得有社交圈子,自己的朋友和业余生活(可以培养共同圈子和朋友)。更不要一天到晚紧盯对方,压榨得没有喘息空间,这很糟糕。渐渐地对方会变得不是不懂你,而是懂了后害怕你,想要逃离。
不要期待“完美改造”
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期待“完美伴侣”的存在,但是太渺茫了。于是有的人就把这种期待转变成了“改造”,还口口声声“都是为你好”“是想让咱家幸福”“根本不是为我自己”……而且会掺杂着指责型的态度:你让他11点前睡觉,他就觉得熬到夜里一点才困;你想让他天天喝滋补汤,他就是不习惯中药味,你希望她为你去隆胸,她觉得是一种侮辱——以自己的方式爱别人,是很容易的,而如果能够以对方喜欢的方式来爱,来理解,才是大爱。更好的爱一定含有牺牲和包容:我不能保证像你一样爱你,但能保证像爱我自己一样爱你。
家庭琐事中无对错
千万别抱着一种你错我对的观念来沟通,要记住:家庭琐事里面没有对错。对错的概念只有在法庭上判别。总是计较争论你错、我错,其实不太好,都是在积累互相伤害,两口子交流要谈感受。现实中的很多问题都是靠情感沟通解决的。
女人学会适当示弱
女人是关系中的主导因素。现代社会鼓励竞争,鼓励阳性激素,你强我也强,追求所谓“男女平等”。可实际的平等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只有阳没有阴,其实还是在男权崇拜。真正的强者,能刚也能弱。男人天然呈阳性,而女人则需要在追求外在力量的同时别忘了自己本身的阴性力量,这才是滋养万物(包括关系)的稳定因素。
04:
练习:男人和女人如何学会倾听?
如何听到对方真正在说的话是需要努力学习的功课,而如何听到自己内心真正所想表达也是一辈子的修行。每个人若能被对方真正听见,就会有被重视的感觉,而听懂伴侣话语里的弦外之音,就会发展出更深厚的感情关系。《倾听幸福的心声》作者吴若权说,倾听,是比说话更重要的功课。而当你学会专注倾听,表达就变得不会太困难。
男人别只听“逻辑、重点”,学听“期待”
男人听讲话的逻辑,研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当他找不到连结时,会听不到重点。如果女人说:“今天雨下得好大,百货公司周年庆还要一大早去排队。”他会听不出这几件事中间的关连性和逻辑。但其实女人讲这些话只是在描述一种心情,或者是想要你去接她。女人很希望男人能听出她的“期待”,但通常是大失所望。而女人在倾听过程中,经常会觉得男人太目的性。他们说话常会省略“铺陈”,直接把心里想要的讲出来,听在女生耳中,会认为“原来你就是为了吃这顿饭才出来”或是“原来你就是要跟我上床”,误解就产生了。
女人别催他讲话,学听“时间差”
两性在倾听时,有个“时间差”。女性的倾听时间实时、随时、长时;男性则会规画时间,他有时并不是那么喜欢倾听。有国外研究显示,男性在出门前4分钟以及进门后4分钟,是最不想讲、不想听的时候。偏偏女性最爱在那时讲话,急于分享,喜欢问“钥匙带了没”、“***买了没”或一进门就开始报告今天发生什么事。下次,不妨在他休息、放松到一个程度之后(想讲话,也比较能够倾听)再说些甜蜜的条件交换:“我们很久没有出去旅行了”“那个包我看很久了”“哪天陪我回去看看爸妈吧”……避过沟通地雷带,会让双方都更愉悦、更轻松,也更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