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古代一种比较特别的煎饼做法(图)

  有一次,东魏的权臣高欢设宴,款待自己的亲信。席间,高欢给众人出了一道谜语,谜面非常简单,只有简单的“卒律葛答”四个字。

  

  众人绞尽脑汁,猜什么的都有,却都是不得要领。最后有一个名叫石动筒的人说他猜到了,高欢问他谜底是什么,石动筒说是煎饼

  

  高欢的这个谜面,应该是模拟制做煎饼时煎锅上发出的声音。把面粉用水调制成面浆,稠薄适度,用勺子倒到平底的煎锅上,然后把面浆快速摊开摊薄,厚薄随意,很快就做成一张香喷喷的煎饼。其间,面浆遇到滚烫的煎锅,发出“卒律葛答”的声音。

  

  高欢很高兴,让大家也给他出一个谜语来猜。这一次还是石洞筒,他说出一个谜语,谜面和高欢的一样,同样只有“卒律葛答”四个字。高欢猜不出来,石洞筒就告诉他,谜底还是煎饼

  

  高欢责怪说:“我刚才已经出过的题目,你为什么还要重复?”

  

  石洞筒的回答巧妙而有趣:“我借着您的热铛子头,又做了一张煎饼。”

  

  铛,是一种平底而浅的锅,通常用来烙饼,也可以炒菜。高欢的祖上是勃海的蓚人。高欢生下来,母亲便死去,高欢从小寄养在亲戚家中,生活很贫困,所以他有机会接触底层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知道做煎饼的细节,才能想出那样一个谜语。

  

  煎饼通常用荞麦制作,是北方很常见的食物。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提到,正月七日为“人日”,北方的民间有在这一天吃煎饼的习俗,而且吃的煎饼要在庭院当中现做,做煎饼的过程称之为“薰天”。

  

  这个风俗到了宋代还有,煎饼也一直是北方常见的食物。唐人笔记《唐摭言》中记有一个名叫段维的人,天赋聪明,年纪很大了还没有受过启蒙教育。后来段维在学业上进步神速,他的最大特点是文思敏捷,笔下千言,倚马可待,所以在唐朝咸通、乾符年间名气很大。#p#分页标题#e#

  

  段维喜欢吃煎饼,有一次文友聚会,一边吃喝一边做诗文。当天的主食是煎饼,正对段维的胃口,文思也就格外敏捷。那边一张煎饼烙熟,他的一篇赋也就做好了。

  

  《唐摭言》里的煎饼,如果是山东的那种大而薄的煎饼,烙一张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分钟。如果是厚一点的面饼,最多只要三五分钟。所以段维的写作速度,绝对算得上神速。

  

  《齐民要术》是一部重要的农学书籍,大概成书于北魏末年,即六世纪三、四十年代,与高欢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当。作者贾思勰是北方人,做过高阳(今山东临淄)太守,从生活地域上看,他与高欢相近,彼此的饮食习惯和日常使用的食材,相差不大。

  

  可能煎饼的做法太过平常,在《齐民要术》中并没有详细介绍。书中专门有一章“饼法”,记述当时各种面饼的制作方法,读来有趣。其中有一种比较特别的饼法,其实也可算做煎饼的一种,做成的饼柔韧软滑,吃在嘴里像猪肉皮一样,很有咬头,所以叫做“猪肉饼”。

  

  猪肉饼的制做方法很巧妙:用水把面粉调和成面浆状,备用。在一口铁锅里把开水煮沸,盛一小勺子面浆倒进一只铜钵里,再把铜钵放进烧滚的热汤中,用手快速晃动。铜钵受热,面浆便均匀地粘到钵壁上,硬结成薄薄的一层。

  

  这时候的薄饼只有一个大体的形状,还没有熟透,随手把成形的薄饼倒入热汤中去,直到煮熟,捞出浸入冷水当中,一张猪肉饼就算完成,接着再做下一张饼。

  

  吃猪肉饼之前还有一个步骤,在饼上浇淋调好的佐料,也就是一些汤卤,为猪肉饼添加滋味,吃到嘴里口感极佳。根据这个制饼的方法,又称它为“拨饼”。猪肉饼很像后代的面条,非煎非烙,有一点煮的意思,所以制做这种饼的时候,应该没有煎饼那种“卒律葛答”的声音。#p#分页标题#e#

  

  《齐民要术》还记有两种特殊口感的饼,一种是细环饼,一种是截饼。环饼又叫“寒具”,截饼又名“蝎子”。二者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吃起来很脆。制做的方法大致相似,关键在和面的环节上。通常以蜂蜜调水,用来和面,也可以煮枣取汁儿,代替蜜汁儿,或者用牛羊奶、牛油羊油等。

  

  其中,专门用牛奶羊奶和面的,称为截饼。据说做好的截饼“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它的酥与脆,由此可以想见。

  

  两种饼的具体做法,是烙是烤还是蒸?《齐民要术》中没有说明。寒具在后来的文献中比较常见,又称“馓子”。《太平广记》中提到,东晋的桓玄招待客人的时候,总会摆上一碟寒具做点心。有一次府里来了客人,桓玄拿出自己珍藏的名画和书法,请客人鉴赏。客人刚刚吃过寒具,顾不上洗手,伸手来拿书画,结果在书画上留下油迹,搞得桓玄非常心痛。以后招待客人,桓玄再不肯摆设寒具。

  

  这则轶事透露出,东晋时的寒具应该是油炸的面食,香脆可口,通常做为宴会之外的点心。唐代诗人刘禹锡(一说宋代苏轼)有一首《寒具》诗,能看出一点制作寒具的步骤,其中就有油炸的环节:

  

  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搓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

  

  到了宋代,都市中专门有做寒具的店铺,当时也称其为“馓子”,以糯粉和面,用油煎炸而熟,趁热在表面敷以糖、蜜。这种油炸甜面食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长期保存,不会变味变质,可以做为寒食节禁烟火时的食物,通常也在茶馆里卖,做为佐茶的点心。与宋同时代的金国也有一类面食,称为大软脂、小软脂,与寒具相似。

  

  宋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有论者认为这是一部明代的伪书)中提到“金陵七妙”,其中就有寒具,有“金陵寒具,嚼着惊动十里人”的说法,有点夸张,突出的是一个“脆”,吃的时候声音有些不雅。#p#分页标题#e#

  

  内容选自于左的博客的《皇帝的饭局》,东方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古代一种比较特别的煎饼做法  煎饼  煎饼词条  别的  别的词条  做法  做法词条  古代  古代词条  比较  比较词条  
野史

 咸丰上任三把火差点烧了自己

 咸丰帝自即位以来,就没有过上一天太平日子,他很努力,想有所作为,可他面对的敌人,已不再是天下观里的传统“匪”和“夷”,而是来自新世界的势力。    就拿“拜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