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没有在自己的遗嘱里面设立数学奖,个中原因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数学缺席诺贝尔奖却没有阻止数学在诺贝尔生前身后的突飞猛进。
数学被公认为人类面对的最为困难的学问,而数学里面最难的部分当属数论,数论被称为“数学中的数学”。而数论王冠的那颗璀璨耀目的明珠当然就是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6月7日,当时的普鲁士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写信给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信中提到: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2个素数之和。此后直到20世纪初的超过160年的时间里,这个猜想或许仅仅是一个猜想,尽管许多数学家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但却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在这160年之中,数学家对于哥德巴赫猜想,还是仅限于一些数值上的研究工作,或者提出一些等价的关系式,或者仅仅对其作一些进一步的猜测。
被争论了快两个世纪之久的数学难题终于在一次会议上被正式摆在了世界数学家的面前。1900年,数学家希尔伯特在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问题,其中的第8个问题就包括了哥德巴赫猜想和与其类似的孪生素数猜想。虽然哥德巴赫猜想还是毫无进展,但是数学家终于开始正视这个数学难题了。
21年之后的1921年,英国数学家哈代曾经在哥本哈根数学会议的一次演讲中声称:“哥德巴赫猜想的困难程度可以与任何一个已知的数学难题相比。”1920年左右,英国的数学家哈代和李特尔伍德极大地发展了解析数论,建立起了“圆法”等研究数论问题的有力工具。他们在1923年合作发表的论文中使用“圆法”证明了在假设广义黎曼猜想成立的前提下,每个充分大的奇数都能表示为3个素数的和以及几乎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能表示成2个素数的和。当然,“几乎每一个”与“每一个”之间仍然有巨大的技术鸿沟。
‹‹
1:2
3:›
››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