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本名爱新觉罗·福临,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大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阴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突然诡异猝死于盛京(今沈阳)后宫,关于他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在此无庸赘述。随着满洲灭明强人皇太极的逝去,清统治者内部为皇位继承权一事争得焦头烂额,一时难分高下。几经明争暗斗,为缓和矛盾,化解纷争,最后皇室成员们互相妥协,达成一致。在皇族中有力人物的居中调停下,那些曾彼此争斗得如同乌眼鸡一般的众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们忽地拈花微笑,意见统一。众人决定扶持皇太极那个年方6岁的九阿哥福临当皇帝,改年号顺治,史书中将这位乳臭未干的小皇帝称为清世宗。顺治皇帝之所以引人注目,并非他在位时的文治武功如何突出,而是他退位后的最终结局始终云遮雾罩,一时生死成谜。
顺治十七年(1660年),尚未到而立之年的顺治帝将炙手可热的皇位传给儿子玄烨(康熙),自己却悄然不知去向。一代帝王,似乎彻底消失在时空迷雾之中而了无踪影。他让位后的最终下落给历史留下一个难解的谜团——顺治皇帝去哪儿了?
有人根据当时之人留下的诗词、著作、私家笔记搜寻顺治逊位后的迷踪,却也找到一些亦真亦幻的线索来。明清之交著名学者、诗人吴伟业(梅村)在他创作的《清凉山赞佛诗》中写道:“双成明靓影徘徊,玉作屏风璧作台。薤露凋残千里草,清凉山下六龙来。”有学者考据后认为此诗的背后隐喻了一个发生在清宫里的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就是多情天子顺治与色艺双绝的美人董鄂妃。身为皇帝,顺治当然有为数众多的嫔妃,然而在后宫坐拥佳丽三千的他却对才貌双全的知性美女董鄂妃情有独钟。史料记载,那董妃生得花容月貌,体态窈窕,更难得的是知书达理,非常贤惠,因而深得顺治宠爱与欢心,被封为皇贵妃。有人对董鄂妃的离奇身世妄加揣测,认为她就是明末时与才子冒辟疆谱出一曲旷世绝恋的“秦淮八艳”之一的苏州著名歌妓董小宛。一些私家野史记述,明亡后她被降臣洪承畴设计诱骗至宫中以讨帝王欢心,终获顺治独宠。顺治宠姬董鄂妃就是曾经名震秦淮的美艳艺伎董小宛,这种说辞一时喧嚣至上,几成定论。近代以来,此说被证实纯属张冠李带,牵强附会的臆想。#p#分页标题#e#
《清史稿》记载:“栋鄂氏(董鄂氏),内大臣鄂硕(武将)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衣冠后宫。”如此看来,集帝王“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董鄂妃是满洲贵族出身,她和秦淮名妓董小宛年貌不符,相差太多,绝非一人。少年天子顺治是个情种,与善解人意的董鄂妃两情相悦,恩爱无比。富甲天下的他倒也心无旁骛,爱得专一,皇后与其他妃子只有羡慕、嫉妒、吃醋的份了。正当两人朝夕相处,卿卿我我,爱意正浓之时,怎料天妒红颜,董鄂妃突然得了重病,御医们想尽办法施救,却也无力回天,董妃气息奄奄,生命垂危,眼见性命不保。顺治帝受其母孝庄皇后的影响,自幼笃信佛教,眼见爱妃病势沉重,束手无策的他几乎天天去庙里为董妃烧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她早日康复。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里的一天,风华绝代的美女董鄂妃香消玉殒,撒手人寰,甚至来不及和顺治道最后一声别。
痛失红粉知己,顺治帝万念俱灰,顿感人生无常,前路暗淡,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对至高无上的皇位也兴味索然、漠不关心了。从清宫史料来看,董鄂妃去世后,顺治皇帝疏于政事,与佛门弟子往来密切,此时的他似乎真的动了剃度出家的念头。
一些清宫史料记载,董鄂妃仙逝后,顺治帝整日价失魂落魄,魔魔怔怔,似已看破红尘,他无心打理朝政,一心向佛,满脑子只想出世。虽然孝庄皇后与朝臣们劝他爱惜龙体,以国事为重,但似乎谁也无法改变他决心剔去万千烦恼丝、遁入空门的决心。去意已决的痴情皇帝顺治终于自动放弃帝位,将皇位让与长子爱新觉罗·玄烨,禅位仪式一结束他立即悄然离开皇宫,从此渺如黄鹤,一去不返。野史中说他让位后离开帝都北京,来到山西五台山皈依佛门,成为一个正式受戒的僧人。#p#分页标题#e#
呜呼!一代帝王,甘愿舍弃人世间一切荣华富贵,独卧青灯古佛之畔,这也算亘古罕闻的奇事呢。
自清以来,这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顺治皇帝赴五台山出家的传闻几乎妇孺皆知,似乎逊位后不知所终的他早已找到自己心目中认可的人生真谛,也寻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最佳归宿。为进一步印证顺治出家五台山的真相,许多人一头钻进了历史的故纸堆中搜寻事实证据。清人笔记曾披露过这么一件事,犹显顺治出家一事绝非空穴来风:据说康熙继位后曾奉孝庄太后之命先后四次亲自去五台山敬神拜佛,每次到山前他都摈退随从,自己独自去清凉山拜谒某位高僧。此中似乎大有玄机,玄烨很有可能为避人耳目,自己单独去清凉山拜见、探望在此出家的父亲顺治。康熙第四次赴五台山时,得知其父此前已经涅槃升天,他悲痛万分,触景生情,一时情难自禁,于是在清凉峰麓赋诗一首祭奠顺治:“又到清凉境,谗言卷复垂。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膏雨随芳节,寒霜惜大时。文殊色相在,惟愧鬼神天。”清代帝王入主中原后,非常重视学习儒家经典,并极力融入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中,而且大多很有文采。此诗见于清史通俗演义中,是否真的是由康熙写就已茫然不可考,但顺治最终殁于五台山摩耶精舍之内似乎已是确凿无疑的事实。更神乎其神的说法是,同治、光绪年间陆续在五台山清凉峰寺庙里发现一批日常生活用具,竟然和清廷后宫里所用诸般物件一模一样。因此,清凉峰的巍峨庙宇内必定有王者驻跸修行过,顺治出家五台山一说更为可信。
回过头去再理理吴伟业所写的《清凉山赞佛诗》数首中的蛛丝马迹:“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千里草”就是董字,隐喻董鄂妃。“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传说王母娘娘最宠信的侍女名曰董双成,在此暗指董鄂妃的特殊身份。“薤露凋残千里草,清凉山下六龙来,”暗喻董鄂妃去世后,痴情的顺治帝顿觉尘世万般苦楚,毅然决然来到五台山清凉峰出家为僧。清凉峰为五台山的一座峰峦,上有寺。“六龙来”似指六岁稚龄即位的皇上御驾莅临清凉山,暗示顺治皇帝在五台山清凉峰某寺剃度出家。吴梅村先生根据当时哄传得沸沸扬扬的顺治出家一事撰写了以上诗句,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可以采信之一手资料与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此看来,让位与儿子后的顺治皇帝下落之谜已然解开,细读此诗,让人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p#分页标题#e#
然而,自清以来许多学者对顺治出家一说深表怀疑,部分专家学者考据后认为,顺治有出家的想法或许是真的,但他未能一圆此梦,却不幸患上天花恶疾而死于宫中。《清史稿》、《国朝宫史》、《清宫秘档》等文献均采用“顺治病殁于宫中”的说法。可见,为情所困的顺治走不出董妃病逝的阴影,自动放弃皇位去五台山落发为僧一事不过是一则虚无缥缈的传说,抑或是他根本未来得及实现的人生目标。其实,董妃去世不久顺治就崩逝了,出家一说不过是相信爱情专一的人们的一种情感寄托罢了。
顺治皇帝一直诚心礼佛不假,但身为帝王的他决不可能轻易就去出家当和尚。清廷档案记载,顺治曾经令自己最宠信的亲随太监吴良辅摩顶受戒,作为自己的替身代他到悯忠寺(后改名法源寺)出家,并亲自参加了为吴良辅举办的剃度仪式。史料记载,此刻的顺治皇帝已经病入膏肓、形容枯槁、步履艰难了。
顺治十七年底,爱新觉罗·福临染上了天花,这在当时是难以医治的大病。正月初四,百官入朝向皇上团拜请安时,才知道皇上有痒,身体不适。正月初七夜,宫里传谕将宫内各门所悬挂、张贴的门神、楹联全部撤去,严令诸官百姓家中“毋炒豆,毋点灯,毋泼水”(不准炒豆子,不准点灯,不准泼水),并下令释放所有在押囚犯,全体臣民为皇上祈福早日康复。大家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皇上得的是天花(出痘)。初七日夜,顺治帝宣告不治,命丧黄泉,死于养心殿中。
顺治帝生前最信任的汉臣张宸与王熙都在自撰的年谱中记载了此事,和相关史料所载基本一致:顺治病危时,曾将写得一手花团锦簇好文章的王熙单独召至养心殿内,告诉王熙自己突然染上了天花恶疾,并且病势凶猛,恐怕没救了。皇上命王熙按他的口述撰写遗诏,王熙一一照办。到了晚上,皇上果然一命呜呼,驾鹤西归。顺治是公元1660年大年初七夜里病殁,直到二月初七才移殡景山。张宸与王熙的记述十分吻合,可见顺治病亡符合史实。张王二人的年谱与诸多正史记载都指出顺治确实死于天花,而非出家五台当了和尚。#p#分页标题#e#
两种意见交相争论,犹如针尖对麦芒,谁也说服不了谁,至今虚实莫辩。因各类民间传说、私家野史、传奇小说对顺治出家一事传得绘声绘色,野老村氓皆知,所以影响颇大,信者极众。与此相对立的是,有学者指出,关于顺治帝是否英年出家的一个疑问主要在于:清初实行火葬,但火葬顺治遗体的记录并未见诸于《清实录》、《清史稿》、《国朝宫史》等重要清史典籍中。清代史料虽无顺治火葬记录,但却有盛放顺治骨灰的宝瓶(骨灰盒)的详细记录。看来,顺治让位与玄烨后清宫档案对他的记载几乎戛然而止,史料中再也难以找到关于他的只言片语,原来退位不久后他就因病而死了。清廷不知从何考虑,对他的死亡真相讳莫如深,才导致日后诸多的猜测,演绎出各种真假莫辨的神秘传闻。或许,皇帝患天花而死有损王者形象,在彼时成了一个禁忌避讳的话题,所以对他火葬的经过语焉不祥、一笔带过。
因此,依据卷帙浩繁的清宫史料和见证过那段历史的知情人的描述,顺治出家当和尚的可能性较小,可以说事实基本不存在,属于人们依照种种子虚乌有的不实传闻,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一则哀怨动人、悱恻缠绵、情节离奇的发生在帝王家的爱情悲剧故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