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余”
甲骨文的“余”字,上部为屋顶,下面为梁架和支柱,整个字形像一侧面的房屋梁构图。因此,“余”的本义是指房舍,后借用于第一人称代词。现在又作为“餘”的简化字。
说文解字:“契”
古文字的“契”字,右边是一把刀形,左边的一竖三横表示是用刀在一块小木条上刻下的三个记号。它形象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结绳记事之外的另一种主要记事方法———契刻记事。楷书的“契”字增加“木”旁”则表示这种契刻记事是以木条为材料的。后来“木”误写成“大”,就成了今天的“契”字。契的本义为刻,引申为指符契,又引申为指契约、文卷;用作动词,则有符合、投合之义。
说文解字:“射”
唐代的武则天是一个喜欢别出心裁的人,特别喜欢乱造字、乱改字。有一次她对大臣们说:“射字由身字和寸字组成,一个人的身高只有一寸,应该是指矮小的意思;而矮字由矢和委组成,委有发放之意,把箭(矢)发放出去,应该是射箭的意思。所以这两个字应该掉换过来使用才是。”其实射字的本义就是射箭。古文字的射字就是一个人用手拉弓发箭的形象,只是到了小篆,弓箭之形讹变成身字,右边的手变成了寸,原来的形象完全消失,无从会意,才让武则天闹了这么个大笑话。
说文解字:“至”
甲骨文、金文的“至”字,上面是一倒矢之形,下面一横代表地面,像一枝箭射落到地面之形。因此,“至”字的本义为到、到达,又引申为极、最之义。
说文解字:“吕”
古文字的“吕”字,像两块人(或动物)的脊骨,脊骨一块接一块连成一串,便是脊椎,所以小篆“吕”字中间加一竖表示连接之意。“吕”的本义指脊骨。这个意后来为新造的“膂”字所取代。而“吕”字则借用来指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总称“六吕”;又用作姓氏。
说文解字:“脊”
“脊”,即脊骨,指人背部中间的椎骨。小篆的“脊”字,上部为背肌和脊骨之形,下部从肉(月),表示骨肉相连之意。“脊”的本义指脊骨,引申为指物体中间高起的部分,如山脊、屋脊等。
说文解字:“思”
在古代,人们误认为心为人的思维器官,故有关思想、意会和情感方面的字都从“心”。后来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人们慢慢意识到脑在人的思维中的重要作用。小篆的“思”字从囟从心,囟即脑门,表示人的思维是心脑并用的结果。楷书“思”字从田从心,则属于讹变。“思”的本义为思考、想,引申为想念、怀念之义,又指思路、思绪。
说文解字:“战”
“战”字从单(单)从戈,单本是一种捕猎工具,也可用作杀敌武器,而戈则是一种常用的兵器。“单”与“戈”结合,表示干戈相向、兵戎相见,所以“战”的本义指两军交战,即战争、战斗之义,泛指比优劣、争胜负。
说文解字:“武”
“武”与“文”相对。古文字的“武”字,从戈从止,戈是武器的代表,止本是足趾的象形,表示行进。所以“武”字的本义乃是指有关军事的活动,是有关军旅和技击、强力之事的通称,又引申为勇猛、刚健之义。
说文解字:“足”
“足”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足”,像一脚趾、脚掌、脚胫俱全的人脚之形;金文字形略有简化,除仍保留趾形(止)字,掌、胫部分则以一圆圈代替。“足”的本义为脚,后借用为充实、充足、足够等义。汉字中凡从“足”之字都与脚及其动作有关,如跟、蹈、路、跳、践等。
说文解字:“印”
甲骨文、金文的“印”字,像用手按着一个人的头,其本来的意思就是按压,也就是压抑的“抑”的本字。“印”字后来由按压之义引申为专指需要按压才能留下印迹的图章印信。先秦时候的印称为“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玺,其他人的一律叫做“印”。而凡是由按压留下的痕迹都可以称为印,如手印、脚印、印刷等。
说文解字:“承”
甲骨文、金文的“承”字,像双手托着一个跪着的人的形状。“承”的本义为捧着,引申为接受、承担,又引申为继续、继承之义。
说文解字:“及”
一个人在前面奔跑,另外一个人从后面追上来用手把他抓住,这就是“及”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及的本义为追上、赶上,引申为到或至,又用作连词,相当于“和”、“与”的作用。
说文解字:“扶”
金文“扶”字从夫从又,像用手搀扶一个人的形状;小篆“扶”字从手夫声,则变为形声字。“扶”的本义为搀扶,引申为扶持、扶植、扶助、支持等义,又引申为倚持、倚仗之义。
说文解字:“斗”
甲骨文的“斗”字,像两个人在打架,你抓住我的头发,我给你一拳,扭成一团的样子。它的本义是厮打、搏斗,引申为争斗、战斗之义。“斗”字的楷书繁体写法与繁体的门(门)字形体接近容易混淆,所以它的简化字就使用了升斗的“斗”字来代替。
说文解字:“受”
甲骨文、金文的“受”字,上面一只手,下面又是一只手,中间为“舟”,表示一方给予、一方接受的意思。所以“受”字的本义,既有给予的意思,又有接受的意思。在古书中两种用法并存。后来在“受”字旁再加手旁,另造一个“授”字来表示用手给予的意思。这样,“受”字后来就专作“接受”的意思来使用了。
说文解字:“逆”
甲骨文“逆”字,上面像一个迎面而来的人形,而下面的止形则是相迎而往,所以“逆”字的本义为迎,如《国语·晋语》二:“吕甥逆君于秦。”由于二人逆向而行,所以“逆”字又有倒向、不顺、违背等义。
说文解字:“正”
“正”为“征”的本字。甲骨文的“正”字,上部的方框代表四面围墙的城邑,下从止,表示举趾向城邑进发征行的意思。金文的“正”字,上面的方框或填实为方块,或简化成一横,渐失形象意味。“正”的本义为征行、行伐;引申为中正、平直之义,与“偏”、“斜”相对;又指正面,与“反”相对。
说文解字:“农”
甲骨文的“农”字,像以蜃耨苗之形,以会耕作之意。金文“农”字从田,以表示农田耕种之事,其意更加明显。所以“农”字的本义为耕种,又特指耕种之人,即农民。
说文解字:“奔”
金文“奔”字由一个“夭”字和3个“止”组成。夭是一个甩臂奔跑的人形,下面加上3个止(脚趾)表示很多人一起奔跑。石鼓文“奔”字由3个夭和3个止组成,正是众人奔走的真实写照。所以,“奔”的本义是众人奔走,引申为快跑、急走、逃亡等义。后来由于形近讹误,小篆“奔”字夭下面的3只脚(止)变成3丛草(卉)。这样,众人奔走的“奔”就变成一个人在草上飞走了。
说文解字:“反”
“反”即“扳”字的初文。古文字的“反”字,像一个人在悬崖峭壁下用手向上攀援之状,本义即为扳、攀,引申为翻转、反覆之义,又引申为方向正反的反。随着引申义的进一步扩大,“反”字的本义渐渐隐晦,于是只好在原字上又增加一个手旁,另造了一个“扳”字来表示攀援之义。
说文解字:“两”
“两”为“辆”的本字。古代的一驾马车多用两匹马来拉,故马车的衡上多配有双轭。金文的“两”字,像马车前部的衡上有双轭之形。所以“两”字的本义可以用来代指车辆。又用作数词,指一对,一双,专用于马匹等成双配对之物。“两”字还可用为量词,车一驾为“一两”,布一匹也可称为“一两”。此外,“两”又是常用的重量单位名称,按现在的用法,十钱为一两,十两为一斤。
说文解字:“其”
甲骨文“其”字,很像一只簸箕的形状,所以“其”就是“箕”的本字,本义即指簸箕,是一种扬米去糠的器具。因簸箕系用竹编制,故加竹头成为“箕”。而“其”字则被借用为代词,复指上文的人或事;又借用为连词,表示假设或转折;还可用作副词,表示猜测或祈求的意思。
说文解字:“车”
“车”指的是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甲骨文、金文的“车”字,像一辆舆、轮、轴、辕、衡、轭俱全的马车之形。小篆的“车”字,则仅有车舆、轮、轴,是简化的“车”字。凡从“车”的字,大都与车及其功用有关,如轨、轮、转、载、军等。
说文解字:“丁”
“丁”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字,一横一竖钩,好写又易认,似乎只有文盲才不识,所以过去常用“目不识丁”这样一个成语来挖苦那些不学无知的人。那么丁字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不说出来你可能还真不知道哩!甲骨文、金文中的丁字,原来只是一颗钉子的形象:从上面俯视,是圆形(或方形)的钉帽;从侧面看,则好似一个楔子,所以丁字的本义就是钉子。丁是“钉”的本字。
说文解字:“皇”
金文的“皇”字,下面是一个“王”,上面是一顶装饰华丽的帽子的形状,所以“皇”是古代帝王所戴的一种冠帽。如《礼记·王制》:“有虞氏皇而祭。”(有虞氏头戴皇冠主持祭礼。)引申为指帝王、君主,如三皇五帝、皇帝等。“皇”字由皇冠之义引申为辉煌、华美之义,如冠冕堂皇。由帝王、君主之义引申为大、至尊等义,如皇天、皇考等。
说文解字:“弹”
甲骨文的“弹”字,像在弓弦上加一颗圆形丸粒的形状,用以表示可以发射的弹丸。小篆“弹”字从弓单声,则变成形声字。“弹”的本义指弹丸,又指弹弓。该字还读为tán,用作动词。表示用弹弓发射弹丸之义,引申为用手指拨弦或敲击之义。
说文解字:“弃”
甲骨文的“弃”字,下边是两只手,中间为“其”(簸箕)。上部为“子”(婴儿),“子”的周围几点代表初生婴儿身上残留的胎液,整个字像人双手捧箕把初生而死的婴儿抛弃掉的样子。因此,“弃”的本义指抛弃、丢掉,引申为废弃、违背之义。
说文解字:“降”
甲骨文、金文的“降”字,像一前一后两只脚从高坡上往下走的样子。“降”的本义指从高处向下走,与“陟”(zhì)相对,引申指降落、降低、下降,又引申为贬抑之义。同时,“降”字还可以读xiáng,用作动词,有降伏、投降之义。
说文解字:“我”
“我”是什么东西?由甲骨文“我”字形体可知,“我”原来是一种兵器的形象。这是一种长柄而带齿形刃口的兵器,是用来行刑杀人或肢解牲口的。这种兵器后世罕见,所以“我”字本义也不常用,后来就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自己的。
说文解字:“薪”
“新”为“薪”的本字。甲骨文、金文的新字,右边的“斤”代表斧头,左边是一段本柴的形状,表示用斧头劈柴的意思。新的本义指木柴,俗称“柴火”。此字后来多借用为“新旧”之“新”,故另造“薪”字来代替它的本义。
说文解字:“士”
早期金文中的士字,和“王”一样,是斧钺的象形。不过,“王”是一种具有权力象征意义的执法刑具——黄金大钺,而“士”则是指一般的斧状兵器或刑具。士字的本义指手执兵器(或刑具)的武士或刑官,如士卒(指战士)、士师(指狱官)等;引申为指成年的男子,如士女(指成年的男女)。士还代表一种社会阶层,其地位在庶民之上,如士族(指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特权的世家大族)、士子(多指士大夫,即做官的人,也是旧时读书应考的学子的通称)等。
说文解字:“兵”
甲骨文的兵字,像一个人双手擎着一把非常锋利的武器———斤(即斧头),其本义即指作战用的武器(又称兵器),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等。引申为手持兵器作战的人———战士(又称士兵),如“兵强马壮”。进一步引申为指军队、军事、战争等义,如“兵不厌诈”、“兵荒马乱”等。
“折”
甲骨文的“折”字,像用斧头(斤)把一棵小树拦腰斩断,其本义为斩断。引申为把东西弄断。把东西弄断,可以用斧头砍,也可以直接用手折,而用手折断一件东西,须先使之弯曲,因此“折”字又有弯曲之义,如曲折、转折、折叠等;进一步引申为“使人从心里屈服”之义。折字由折断之义,还可引申为夭折(指人早死)、损失、挫折、亏损等义。
说文解字:“匠”
“匠”字从匚从斤,“匚”是一种可以用来装木工用具的敞口木箱,“斤”是木工用斧头,所以匠字的本义当指木工,又称“木匠”。古代只有木工才称“匠”;后来凡具有专门技术或在某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都可以叫做“匠”,如铁匠、能工巧匠、巨匠等。
说文解字:“辛”
从早期金文的字形来看,“辛”像一把形似圆凿而末尾尖锐的刀具之形,是一种用来黥面的刑具。此字后来多用为干支名,是天干的第八位。此外,“辛”字还有辛辣之义,也指辛味的蔬菜。又引申为悲痛、酸楚、劳苦等义。汉字中凡从“辛”之字,大多与刑罚及辛味有关,如辜、辟、辣等。
说文解字:“分”
“分”字从八从刀,八本身就有分别之意,表示用刀把一件物体剖开。分的本义为分别、别离,即把一个整体变成几部分或使相联的事物分开,与“合”相对。由此引申,则分字还有辨别、分配等义。
说文解字:“利”
古文字的“利”字,从禾从刀,表示用刀割禾之意。用刀割禾,说明刀的锋利。因此,“利”字的本义为锋利、锐利,引申为指利益、功用,又有顺利、吉利等义。
说文解字:“矢”
“矢”就是箭。不过在古代,矢和箭的含义稍有区别:木箭为矢,竹箭为箭;现在则基本通称为箭。矢箭是用来射伤敌人或野兽的武器。甲骨文、金文的矢字,正像弓箭之形,箭头、箭杆、箭尾俱全,其本义即指弓箭,如“有的放矢”(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要有针对性)。由于矢与誓在古代同音,所以矢字有时也可借用为誓,如“矢志不移”(誓死永不变心)。
说文解字:“兴”
甲骨文、金文的“兴”字,像众手共举一副筑版(一种筑土墙的工具)之形。这是众人夯土筑墙劳动场面的形象描绘。有的“兴”字加上口形,表示一边举夯筑土,一边呼喊号子以协同动作。因此,“兴”的本义为抬、举,引申为起、起来、兴起、建立,进一步引申为兴旺、兴盛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