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以及后来的骈文中很多对偶,要求比较宽松,仄声韵结尾也没什么问题。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骆宾王《讨武曌文》中的“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些都是仄声收尾。又比如苏轼《前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不但仄声收尾,上下句中还出现了重复字。这些都属于文法中的对偶,用在赋,散文,议论文之中都可以,在对仗和对联中都是不允许的。
经过上官仪和上官婉儿的努力,将对偶整理成格律诗中的对仗。“对仗”出现在律诗的颌联和颈联,也就是五律,七律的第三四句和五六句。由于太过严格,后来的律诗就只要求颈联对仗了。但是这是一个最低要求,如果你写古诗,第五六句不能严格对仗的话,就不能称为律诗。
而对联,就取自于律诗的颈联。那么是不是更加严格呢?倒也不是。
因为律诗的颈联是为整首诗服务的,所以除了平仄、字词上要严格对仗,在意思上也要与整首诗相符合。而对联就不同了,一般就是上下两句要把事情说完,或者表达完整的感受,所以,就出现了长联。如果对联是五个字或者七个字,那么是要严格遵守律诗颈联规矩的,但是如果超过了字数(这种情况非常多),也要上下联同样字位的字平仄相对。说的当然是重要音节,也大致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如果不相对,就叫“失替”,是大毛病。
着重讲下对联。首先,对联的上联必须是仄声结尾,下联必须是平声结尾。仄声收尾,其实就是告诉你话没说完,等着听下句。平声悠扬结句,就是告诉你,话我说完了,自己领会去。这个和律诗颈联是一样的。
第二个就是题主的主要问题,上下句平仄必须相对,这个是律诗“对”,“粘”格式中的“对”,是必须遵守的。不能“孤平”或“孤仄”,也不能“三平尾”,“三仄尾”。这都是写律诗的基本要求,同样适用对联。
然后,词性也要相对,“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不能乱来。
第四点,也就是题主的第二个问题。对联中上下句是不允许出现重复字的。单句中可以,不过如果出句出现了重复字,那么对句也必须用同样的手法来对应。比如“飞雪片片凝瑞,马蹄声声报春”。上联“片片”,下联“声声”这样才对。
第五点,对联在内容上的要求。这个相对简单,不能头重脚轻,不能上下脱节,不能重复合掌。什么叫头重脚轻?上联“万里长风腾日月”,你对个“一枝红杏俏山烟”,对到是对了,也都是写景,但意境完全不一样了啊。
何谓上下脱节,就是上下联各说各话,没有关联。上联“春心入水”,下联“秋谷满仓”,这有什么关系?这都是错误示例。
还有一点就是合掌,什么是合掌?上联“天长地久”,下联对个“地久天长”。其实也挺工整的,但这不是废话么。当然这是个极端例子,有一些是不容易发现的,比如“神州千古秀,宝地万年春”。这是不是看上去挺好?其实这也是合掌,两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这也不好。
对联一般都是临时使用,比如春联,挽联,寿联等,基本上事情办完了,就撕掉了,但是门上的“楹联”是一直挂着的,而律诗中颈联因为对仗比对联更严格的缘故,所以意思好或者与环境时事相合的颈联,是随时可以取出来作对联的。这个就不举例了,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