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牛拉不转】(惯)
比喻拿定了主意,谁也无法动摇。《儿女英雄传》三回:“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那知他早打了个九牛拉不转的主意。”梁斌《翻身记事》七:“当时李固死了,李固大嫂横下一条心,打下九牛拉不转的主意,决心完成李固没有完成的革命事业。”
〇也作①〔九条牛都拉不回头〕。杨明《二龙传》二章三:“这个人离开了乡里,舍不得的人不少!不过,留也留不住。共产党里的事,要是定了,九条牛都拉不回头。”②〔九牛二虎也拉不回头〕。刘绍棠《京门脸子》三章八:“谷家父女的脾气,打定主意九牛二虎也拉不回头;我只有鞠躬放行,洒泪而别。”
【九牛去得一毛】(惯)
形容损失非常少或所占比例极小。《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张廪生自道算无遗策,只费得五百金,巨万家事一人独享,岂不是九牛去得一毛,老大的便宜了,喜之不胜。”
〇也作①〔九牛只亡一毛〕。《荡寇志》九五回:“花荣道:‘不如小弟前去,那厮未必敢加害。即或害了,梁山少了兄弟,九牛只亡一毛,军师岂可轻动!’”②〔九牛身上拔一根毛〕。《活地狱》二九回:“那边的家当总在十几万。果真成了,三四千银子也有限,不过是九牛身上拔一根毛,就譬如老大晚死一二年吧。”③〔九牛之一毛〕。张恨水《魍魉世界》二七章:“做小生意已经试验了半年,虽然混得有吃有穿,可是走进大重庆这人海里来,一看自己所引为满足的挣来的那点钱,和人家做大生意的人比起来,那真是九牛之一毛。”
【九月九,蚊虫叮石臼】(谚)
九月九: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石臼(犼犻ù):大块石头凿成的捣谷用具。指秋后的蚊子连石臼也敢叮,叮人更厉害。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九:“重阳将至,盲雨满城,凉风四起,亭皋落叶,陇首飞云,人以是为立秋后第一寒信,谓之‘重阳信’,俗又有‘九月九,蚊虫叮石臼’之语。”
【九月冷,十月温,秋底下还有个小阳春】(谚)
农历的九月天气乍冷,十月秋末,天气又有几天返暖。指秋后天气返暖,是气候变化常有的现象。柳杞《长城烟尘》七章:“深秋的太阳,暖融融地晒在田野。斑鸠鸟在远远地声声啼唤,那声音使人误认为是春天。哦,是了,正像这里俚语所说:‘九月冷,十月温,秋底下还有个小阳春。’”
【久病成医】(谚)
指患病时间长了,对病因、病情以及用药治疗等都有切实的了解,几乎算得个医生了。杨益言《大后方》七章:“我哪里就能一眼看穿啊!俗话说‘久病成医’,这句话也许有几分真理。我就曾感染过这种流行病。”
〇也作①〔久病成名医〕。黄谷柳《虾球传》一部一六章:“虾球道:‘不叫医生来看?’六姑道:‘何必请医生,我自己久病成名医了。’”②〔久病成良医〕。凌远力《医界新风》:“一些疾病的规律就较容易把握,所谓‘久病成良医’,就是这个道理。”
【久病床前没孝子】(谚)见“百日床前无孝子”。
【久病乱投医】(谚)见“病笃乱投医”。
【久病无孝子】(谚)见“百日床前无孝子”。
【久处令人贱】(谚)
住在别人家的时间久了,容易让人家厌烦甚至瞧不起。指亲戚朋友家不宜久居。《隋史遗文》一〇回:“玄成此言,殊似有理。但雄信把我看小了,这叫做‘久处令人贱’。”
〇也作〔客久主生厌〕。赵焕亭《奇侠精忠传奇》二二回:“哦!我知道了。俗语云‘客久主生厌’,是也不是?明日我便转去,如何?”
【久赌无胜家】(谚)见“常赌无赢客”。
【久旱遇甘雨,他乡遇故知】(谚)
甘雨:对农作物有利的雨水。故知:老友。指在异乡遇上了老友,如同旱久得甘雨。任光椿《戊戌喋血记》二三:“常言道:‘久旱遇甘雨,他乡遇故知。’……忽然见到童年时期的同乡好友,千里来会,哪有不欢喜的?”
【久经大海难为水】(谚)见“观于海者难为水”。
【久闻大名,如雷灌耳】(惯)
旧时见面的寒暄语。指对方名气很大,让人仰慕。《水浒传》六二回:“久闻员外大名,如雷灌耳。今日幸得拜识,大慰平生!”
〇也作①〔久闻高名,如雷灌耳〕。《三国演义》六〇回:“久闻大夫高名,如雷灌耳。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②〔久闻大名,如春雷轰耳〕。《隋史遗文》一三回:“久闻兄大名,如春雷轰耳,无处不闻;恨山水迢遥,无能相会。”③〔久仰大名,如雷贯耳〕。《儒林外史》一〇回:“久仰大名,如雷贯耳。只是无缘,不曾拜识。”
【久在江边站,没有不湿的鞋】(谚)见“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久住山林辨鸟音】(谚)见“家住山前识鸟音”。
【久走冰滩,哪有个滑不倒的】(谚)
指人常在结冰的滩上走,总不免要滑倒。比喻长时间地干着冒险的事,总难免要出意外。郭灿东《黄巢》二章:“兄长不必这般担忧。俗话说‘久走冰滩,哪有个滑不倒的’,骑马乘船三分险,谁能长保无事。”
【韭菜包点心——好长馅】(歇)
整根韭菜做点心馅,馅太长了。馅:谐“限”。指限定的范围很大。《三宝太监西洋记》四六回:“女王道:‘正是难得你的人多才好哩。你做元帅的配了我国王。你船上的将官,配我国中的百官。你船上的兵卒,配我国中的百姓庶民。一个雄的配个雌的,一个公的配个母的,再有什么不匀么?’老爷心里想道:‘这是韭菜包点心,好长馅(限)哩!把我的钦差放在那里么?’”
【韭菜地——割了一茬起一茬】(歇)
比喻一班人马失败了又有另一班挺身而出。鲍昌《庚子风云》二部五章:“俺朱灯是抓得起来、撂不下去的人,俺不承认就永远败了。按下葫芦起来瓢,山东是块韭菜地,割了一茬起一茬。”
【酒病酒药医】(谚)
指人因饮酒而得的病,还要用酒来医治。也泛指人从哪方面引出的问题,还得从哪方面着手解决。《金瓶梅词话》五四回:“‘酒病酒药医’,就吃些何妨。我前日也有些嗓子痛,吃了几杯酒,倒也就好了。”
〇也作〔酒病还须仗酒医〕。《无声戏》九回:“大众的俗语说得好:‘酒病还须仗酒医。’你的罪业原是财上造出来的,如今还把财去忏悔。”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谚)
酒不是要醉人的,是人贪杯自醉的;女色不是要迷人的,是人贪色自迷的。指贪酒贪色,纵欲伤身,责任全在人不能自控,而不在酒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争奈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才有欢爱之事,便有坑陷之局。”〇也作①〔酒不醉人人醉酒〕。《水浒全传》四回:“酒中贤圣得人传,人负邦家因酒覆。解嘲破惑有常言:酒不醉人人醉酒。”②〔色不迷人人自迷〕。《金瓶梅词话》九四回:“岂料当年纵意为,贪淫倚势把心欺。祸不寻人人自取,色不迷人人自迷。”《风月梦》二二回:“自古道:‘色不迷人人自迷。’这些吃相饭的,一般也有被客家迷住的。”③〔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六三回:“咸丰皇帝得了许多美人,每日在园中游赏,巧遇艳阳天气,春色争妍,悦目的是鬓光钗影,扑鼻的是粉馥脂芳,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酒逢知己千盅少】(谚)
遇到知心朋友,饮酒再多,也觉得不够。指和知心朋友边饮边谈,原是人生一大快事。元·杨暹《西游记》一八出:“当日宴蟠桃惹起这场灾祸,西王母道他金能欺风,木能催槎。当日个‘酒逢知己千盅少,话不投机一句多’,死也待如何!”
〇也作①〔酒逢知己千盅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明·吾丘瑞《运甓记》二四出:“今日之饮,本图欢会,使酒骂座,岂欲作当今之灌夫耶?世仪,敢是酒多了。叫左右,先送钱老爹回去罢。正是:酒逢知己千盅少,话不投机半句多。”②〔酒逢知己频添少,话若投机不厌多〕。明·汤显祖《紫钗记》一四出:“客贺新婚饮半酡,劝郎远志莫蹉跎。酒逢知己频添少,话若投机不厌多。”③〔酒逢知己千杯少,不遇知音不与谈〕。《醒世姻缘传》五〇回:“狄希陈辞了回家,将臧粮衙的话从头学了一遍,说得狄员外满面生花,薛教授也不甚为异。后来传到连举人耳朵,把个连举人的大牙几乎笑掉,骂了几声‘攮瞎咒的众生!’这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不遇知音不与谈。”
【酒好不怕巷子深】(谚)
只要酒的质量好,哪怕酒店设在偏僻的深巷里,买主自会找上门。指只要货好,就不怕没买主。也指只要作品的品位高,不愁没有赏识的人。汪文风《雾城斗》一四:“俗话说得好:‘酒好不怕巷子深。’至圣宫牛肉馆虽然为两头两尾都是高墙夹道的巷子,没有其他店铺,但是由于它有个价廉物美而又清洁卫生的特点,所以自有它的经常顾客到这里来。”
〇也作①〔酒香不怕巷子深〕。程吉《文艺新出路》一:“古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只要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展现了伟大的时代,塑造了成功的典型,就不怕没有观众或读者。”②〔好酒不怕巷子深〕。李理言《关键在质量》:“其实,‘好酒不怕巷子深’,只要你货真价实,你不搞什么花枝招展的展销,顾客也会挤破门的。”
【酒后吐真言】(谚)
人在酒后,常常吐露出真情实话。指人酒喝多了,思想失去控制,平时不愿说或不敢说的话都能说出。田汉《风雨归舟》二幕:“醉了的不是我,是她!人家说‘酒后吐真言’,今天可听到海伦的‘真言’了。”
〇也作①〔酒后吐真情〕。单田芳《燕王剑侠》九回:“常言说:‘酒后吐真情。’他们的谈话由浅入深,最后孟、焦二人竟大放厥词,骂起燕王来了。”②〔醉汉嘴里出真言〕。延泽民《雷声千里》三部一〇:“‘醉汉嘴里出真言’,一点也不假。他感到很委屈,让他担了个臭名,陈团总连一文钱也没分给他。”③〔醉语见真情〕。常青《三色水》三二章:“俗话说:‘醉语见真情。’他一面哭,一面喊:‘华风!只有你给我打过酒,摆过酒菜,今天我喝酒能不想你!’”
【酒乱性,色迷人】(谚)
酒能乱性,使人丧失理智;色能迷人,使人溺于淫欲。指人一旦沉迷酒色,就会酿成祸乱,导致堕败。《水浒全传》四五回:“自古道:‘酒乱性,色迷人。’那妇人三杯酒落肚,便觉有些朦朦胧胧上来。”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谚)
偏指饮酒过量,能使人失去理智,以致把事情搞糟。《水浒全传》四回:“但凡饮酒,不可尽欢。常言:‘酒能成事,酒能败事。’便是小胆的吃了,也胡乱作了大胆,何况性高的人。”
〇也作〔酒后误事〕。马识途《旋转的世界·醉车》:“俗话说:‘酒后误事。’但是,正是在酒后,杜亚明却没有顾忌地做了一连串比清醒时还要聪明的事。”
【酒怕牛肉饭怕鱼】(谚)
指最好的下酒菜是牛肉,最好的就饭菜是鱼肉。何艺兵《毕大妈嫁女》二:“他见金宝宣喝酒有海量,便提醒毕大妈说:‘楼上坛子里的那些腊牛肉还有吗?“酒怕牛肉饭怕鱼”呀!’”
【酒肉穿肠过,佛爷当中坐】(谚)见“佛在心头坐,酒肉穿肠过”。
【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谚)见“佛在心头坐,酒肉穿肠过”。
【酒肉朋友,柴米夫妻】(谚)见“柴米夫妻,酒肉朋友”。
【酒是高粱水,醉人先醉腿】(谚)
高粱水:用高粱蒸馏出来的水。指喝醉酒的人,首先表现在两腿发软,走路不稳,把持不住身子。陈荫荣《兴唐传》九九回:“常言道:‘酒是高粱水,醉人先醉腿;满嘴胡说话,类如活见鬼。’”
〇也作①〔酒是高粱水,先醉胳膊腿〕。郝艳霞《大战黄土坡》一四回:“两个门军只喝得脚都没跟了,真是:酒是高粱水,先醉胳膊腿。”②〔酒是蒸馏水,醉人先醉腿〕。郑可《醉酒》二:“人说:‘酒是蒸馏水,醉人先醉腿。’吉林老汉一生没啥大嗜好,就是贪酒。一见酒,他就身不由主了,一杯接一杯,不醉不休。喝醉之后,第一是走不动,第二是话不停,第三是爱骂人,人都说他没酒德。”
【酒是色媒人】(谚)见“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
【酒头茶脚】(谚)
喝酒要从酒坛上部舀,喝茶要喝二遍沏出的。指酒性轻,故酒坛上部的为佳;茶性重,故沏二遍的茶酽。清·袁枚《随园食单》:“大概酒似耆老宿儒,越老越贵,以初开坛者佳,谚所谓‘酒头茶脚’是也。”
【酒要少吃,事要多知】(谚)
要少喝酒,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多晓事,开拓见闻的领域。指少喝酒就少出麻烦,多晓事就多增见识。《小五义》二九回:“怎么净喝起酒来了?常言道:‘酒要少吃,事要多知。’议论咱们的大事。”
【酒斟满,茶倒浅】(谚)
酒席上,给客人斟酒要满杯,以示敬重;给客人倒茶不要满,以示文雅。指酒满杯、茶浅盏,这是酒席当中的规矩,也是礼数。岳啸《武当山传奇》一五回:“俗话说的:‘酒斟满,茶倒浅。’深山小县的古雅女子,虽不知此理,倒也显得厚道娇憨。”
【酒中不语真君子】(谚)
指能在饮酒中保持从容安静的,是真正有修养的人。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四:“‘酒中不语真君子。’酒能乱性,伐德失仪,平人固有不可言者,即君子亦有不免处,言语之间是也。”
〇也作①〔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分明:指账目清楚。《增广贤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②〔饮酒不语真君子,观棋不言大丈夫〕。温泰《并非细事》:“下棋的人,最讨厌的是旁边观棋的人,指手划脚,一着未落,七嘴八舌,仿佛他们的指点,就是天下最高棋手的水平。人们常说‘饮酒不语真君子,观棋不言大丈夫’,看来能做到这点,实在是难得的。”
【酒醉心不醉】(谚)
指人虽然喝醉了酒,但心里还是明白的。曾秀苍《山鸣谷应》二章:“俗话说:‘酒醉心不醉。’这时猴脸虽不胜酒力,软瘫在那里,但在浑浑懵懵之中,却听得出是在议论他。”
〇也作①〔酒醉心里明〕。张恨水《纸醉金迷》四:“你以为我醉了,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醉;我酒醉还心里明呢。上次那批货,他们逼得我好苦,我只搬着几块金砖看了一看,又送走了。”②〔酒醉三分醒〕。朱光天《黑手伸向金狮》一章:“俗话说:‘酒醉三分醒。’郭祥云虽已醉意阑珊,但毕竟是个走南闯北、饱经世海风涛的人,岂可冒然轻率行事?”
【旧皇历——翻不得】(歇)见“隔年的黄历——不管用”。
【旧瓶装新酒】(惯)
比喻用旧的形式来表现新的内容。赵树理《秧歌剧本评选小结》:“在今天决不能仍是‘旧瓶装新酒’,使内容受到限制,当然更不能完全是旧戏了。”梁斌《在炮火纷飞的日子里》一:“孙犁同志曾谈到‘旧瓶装新酒’的问题,我考虑不多,总觉得那样很别扭,我们只用了说大鼓书、哑剧和‘跳花子鸡’来表演抗日内容。”
〇也作〔旧瓶盛新酒〕。郭沫若《甘愿做炮灰》一幕:“‘旧瓶盛新酒’,我看,倒也不失为一种办法。皮簧剧在社会上的根底很深,决不是可以消灭的东西。我们在目前倒可以尽量地利用。”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谚)
重裘(狇犻ú):加料的皮毛衣裳。谤:诽谤。指解救寒冷的有效办法,最好是穿上加料的皮毛衣裳;抵御诽谤的有效办法,最好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汉·徐幹《中论》:“今夫立身不为人之所誉,而为人之所谤者,未尽为善之理也。尽为善之理,将若舜焉。人虽与舜不同,其敢谤之乎?故语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疗暑莫如亲冰’,信矣哉!”
〇也作①〔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三国志·魏书·王昶传》:“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人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修己也。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②〔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旧唐书·魏谟传》:“凡此之流,大生物议,实伤理道之本,未免尘秽之嫌。夫欲人不知,莫若勿为。谚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③〔御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明·海瑞《复沈万川会昌大尹》:“事久论定,从古而然。纵使不定,亦岂君子之所宜预心哉!御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救急不救穷】(谚)
指救济人,只能救济一时的窘困,难以救济长久的贫穷。也指救助者只救急,不救穷,这是救助的原则。邹韬奋《经历·深挚的友谊》:“我国有句俗话,叫做‘救急不救穷’。就个人的能力说,确是经验之谈。”
〇也作①〔救急救不了穷〕。柳溪《警世奇案》二:“海下那边又发了大水,只好逃难投奔到我这儿。俗话说‘救急救不了穷’,总得找个营生儿才是正法儿呀!”②〔救急容易救穷难〕。高升《生命的轨迹》二:“初来乍到,吃住就是过不了的关。这样吧,先安置一间房住下,维持好三天的伙食,至于过光景,下一步再说。俗话说‘救急容易救穷难’,咱们只可走一步说一步。”
【救人如救火】(谚)
救人的活命,就像救火一样刻不容缓。指救人是十万火急的事,丝毫不能延迟。刘流《烈火金钢》七回:“再一说:‘救人如救火。’史更新又是咱们自个儿同志,我要不知道也就罢了,既然知道了,我能不去?”
〇也作①〔救命如救火〕。罗旋《南国烽烟》一部六:“‘救命如救火’,不能走大路,一定要走冷水坑小路,越快越好!”②〔救灾如救火〕。黄英《灾区见闻》:“在灾区中心,一方面看到灾民们伤痛的情景,令人十分心焦;一方面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车队,那种‘救灾如救火’的气氛,着实令人感动。”
【救人须救彻】(谚)
救助人的急难,必须做到完全彻底。指救助人要负责到底,不能单凭一时的激情。元·无名氏《争报恩》一折:“原来和关胜一伙,都是梁山泊的好汉。救人须救彻。我有心救了关胜,怎好不救他。”
〇也作①〔救人救到底〕。刘浩鹏《龙公案》二回:“常言说:‘救人救到底。’您说外头这么冷,等您一走,伙计非把我赶出去,那我还是必死无疑。如果您手头宽裕的话,借给我俩钱,日后一定加倍奉还。”②〔救人救个活,送佛到西天〕。刘浩鹏《洪武剑侠图》六回:“‘救人救个活,送佛到西天’。你二位既然是狗皮道张三丰的朋友,摊到这儿了。”③〔救火救灭,救人救彻〕。郭明伦《铁血丹青》七章:“老百姓尚且主张‘救火救灭,救人救彻’,何况我们是共产党人!”
【救人须救急时无】(谚)
指救助别人,必须要救助别人急需的东西。《金瓶梅词话》五六回:“哥若有好心,常言道:‘救人须救急时无。’省的他嫂子日夜在屋里絮絮叨叨。”
〇也作①〔济人须济急时无〕。济:救济。明·高明《琵琶记》一七出:“荒年饥岁,亏杀你独自支吾,终不然我自温饱,教你忍饥受饿?古语云:‘济人须济急时无。’你胡乱将这些救济公姑则个。”②〔救人须救急,施人当施厄〕。施:施舍。厄(è):窘困。《醒世恒言》卷一〇:“父子二人正在饥馁之时,拿起饭来,狼吞虎咽,尽情一饱。正是:救人须救急,施人当施厄。”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谚)
浮屠:也作浮图,梵语,即佛塔。能救活一条人命,那功德比建造一座七层高的佛塔还大。指救活人命是功德无量的事。元·郑光祖《梅香》二折:“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索多虑,小姐有何台旨,着樊素问那生活去。”
〇也作①〔救人一命,胜过造佛七尊〕。赵博《花和尚演义》七回:“二位解差大人,常言说得好:‘救人一命,胜过造佛七尊。’你们二位能不能行个方便,把林冲放了。”②〔救人一命,胜造一座宝塔〕。王少堂《武松》下五回:“罢啦!兄弟哎,你看我的面子,君子成人之美,‘救人一命,胜造一座宝塔’。”③〔救人一命值千金〕。《乾隆皇帝游江南》三回:“古云:‘救人一命值千金。’岂有骂我之理!你既寻死路,必有冤情,不妨对我说知,或可代你出力,免累几条孩子性命。”
【就地起炉灶】(惯)
比喻利用现有的条件办事。王英先《枫香树》二章:“肯定地说:一个兵也派不到你那里去。全靠就地起炉灶,自己招兵买马。”
【就热锅炒热菜——一勺儿烩】(歇)
就:趁便。比喻一网打尽。刘流《烈火金钢》三〇回:“原来史更新他们要就热锅炒热菜——把敌人一勺儿烩了!”
【居者无载,行者无埋】(谚)
指居家的人不把东西装在车上作远行的准备,远行的人也不会把财物埋藏起来作定居的准备。《吕氏春秋·知接》:“管仲有疾,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齐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
【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谚)
指作一年打算的,要种谷物,当年就可受益;作十年打算的,要栽树木,十年树木可成材;作百年打算的,要修养德行,这是百年大计。《通典·食货十一》:“自全晋之时,已患其剽悍,而武灵王益厉之,谣俗犹有赵之风也。谚曰‘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者,人物之谓也。”
【锔锅的戴眼镜——找碴儿】(歇)
碴儿:器物上的破裂处,谐“茬儿”。比喻故意挑毛病,找差错。刘秉荣《杨三姐告状》二八回:“牛成又突然高声问道:‘十五岁怎么长这么高的个子?’杨三娥看出牛成问案是锔锅的戴眼镜——找碴儿,便没好气地说:‘嫌高锯下半截儿去。’”
〇也作①〔锔碗的戴眼镜——找碴儿〕。鲍昌《庚子风云》二部一二章:“他还戴上看火眼镜,仔细地窥视了炉膛内的熔炼情况。‘小上海’知道,这位洋技师是锔碗的戴眼镜——向自己找碴儿。”②〔锔碗的戴眼镜——没碴儿找碴儿〕。舒丽珍《峦城火焰》一四章:“大伙儿都把机器大拆大卸,里外一通擦,我也得擦呀,宁晚一点回家,也别叫她锔碗的戴眼镜——没碴儿找碴儿。”③〔小炉匠戴眼镜——找碴儿〕。勤耕《小砍刀的故事》二四:“(张疤拉眼)回到区里叫了几个弟兄,全副武装,顺着大街走过来,一边走,嘴里不住地骂骂咧咧,不是嫌这个摊儿出得靠前了,就是嫌那个摊子靠后了,反正是小炉匠戴眼镜——找碴儿。”
【锔碗的丢了眼镜——这个碴儿你找不着】(歇)
碴儿:谐“茬儿”。指挑不出毛病,找不出差错。吴越《括苍山恩仇记》四六回:“我们行得正,站得直,不怕影子斜,不怕日头偏,你想鸡蛋里挑骨头哇?锔碗的丢了眼镜——这个碴儿你找不着!”
【举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谚)
无娘子:没有娘的孩子。赔礼人:赔情道歉的人。指对不幸者和认错者要同情,要宽恕,不可粗暴对待。李英儒《还我河山》四章:“常言:‘举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赔礼人偷眼看她说话的效果,发现家喜嫂虽然没有用言语回答她,但乔兰弟从他烈性的面孔看到圆满的答案。”
〇也作〔有手不打无娘儿,有口不骂认错人〕。袁立邦《说容忍》:“提到文明,不仅是说话文明,要紧的是行为文明。人常说‘有手不打无娘儿,有口不骂认错人’,这‘有手不打’和‘有口不骂’,就是行为文明之一端。”
【举头三尺有神明】(谚)
神明:神灵。迷信认为神明就在人的头上,一善一恶都瞒不过。《东游记》五六回:“古语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为人举心动念,便有个神明。”
【巨木猜字——水到渠成】(歇)
“巨”与“木”再加上三点“水”,就成了“渠”字。比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张作为《原林深处》七章:“纪英眉飞色舞地抢着说:‘指导员,我早就想好啦,加上白虎一来,就像巨木猜字,水到渠成了!’”
【拒人于千里之外】(惯)
形容态度傲慢、冷淡,使人难以接近。《官场现形记》二五回:“刘厚守因预先听了黄胖姑先入之言,词色之间也就和平了许多,不像前天拒人于千里之外了。”鲁迅《书信集·致王志之》:“其实有一些人,即使并无大帮助,却并不怀着恶意,目前决不是敌人,倘若疾声厉色,拒人于千里之外,倒是我们的损失,也姑且不要太求全,因为求全责备,则有些人便远避了。”老舍《四世同堂》四八:“他是中国化的英国人,学会了过度的客气与努力的敷衍。他不愿拒人于千里之外。”
〇也作〔拒人千里之外〕。《歧路灯》四三回:“不过聊吃三杯,叙阔而已,贤弟不得拒人千里之外。”金庸《书剑恩仇录》二回:“文泰来听得周仲英果不在家,陆菲青那封信也就不拿出来了,见宋善朋虽然礼貌恭谨,但畏畏缩缩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神情,心下有气。”
【惧法朝朝乐】(谚)
朝朝(狕犺ā狅):天天。指知法畏法,不会犯法,自然就天天过着心安理得的和乐日子。清·石天基《传家宝》卷一:“必须视律令所禁,凛如雷霆,刑罚所在,赫若鼎镬,庶可保全身家,以为太平之良民也。谚云‘惧法朝朝乐’,即是此义。”
【锯不成葫芦改不成瓢】(惯)
比喻东西太少,什么也做不成。《风月梦》二一回:“陆老爷我同你说了几次,原想你付几十两银子与我,我这里也不晓得有多少事情,抵住你的银子。谁知弄到今日,你把十两银子,锯不成葫芦改不成瓢,够做什么事呢?”
【锯倒树儿捉老鹳】(惯)
比喻死板教条,不灵活,不知变通。《续红楼梦》二八回:“宝玉道:‘你说的这才真是锯倒树儿捉老鹳的话了。我原说立的是孩子社,并不是什么诗社,何必定要当日的原人呢!’”
【卷地皮】(惯)
把地皮都卷起来了。比喻贪官对百姓残酷的剥削掠夺。唐·卢仝《萧宅二三子赠答诗·客谢井》:“扬州恶百姓,疑我卷地皮。”清·平步青《霞外攟屑》:“俗语卷地皮,玉川子诗用之。有云‘扬州百姓恶,疑我卷地皮’。若韩愈诗:‘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醮水笋穿篱。’则二字以之入诗。”
〇也作〔刮地皮〕。《黄绣球》二八回:“偏是换了这猪大肠,不道是政简刑清正好修明礼教,只嫌寻不出贪赃枉法的钱,刮不出什么地皮,镇日价愁眉苦脸,盘算法门。”马烽等《吕梁英雄传》起头的话:“那些政府官员、将军、太太,带上平时刮地皮刮下的金银珠宝、法币现洋,坐上火车、汽车,争先恐后地逃到西安、重庆等大后方去了。”
【卷铺盖】(惯)
比喻被开除、辞职不干或收拾行李走人。孔厥等《新儿女英雄传》七回:“杨小梅!你要是我的老婆,马上卷起铺盖跟我走!不是我的老婆,咱俩就一刀两断!”李準《黄河东流去》四九章三:“我们把他开除了,前天夜里就叫他卷起铺盖走了。”刘绍棠《花天锦地》七:“艾和好和大红锦你一句我一句盘问,才描出个眉目。原来面粉厂那个管人事的头儿犯了案,开除党籍,留职察看;双全的转正无效,被面粉厂除名,注销户口,发给半个月的工资,卷铺盖回家。”
〇也作〔卷铺盖卷儿〕。魏巍《东方》四部五章:“指导员说:‘这就不太好啰!你是共产党员,应该起带头作用。’好,我只好领了几百斤粮票,卷铺盖卷儿回家。”
【撅撅尾巴就知道他拉什么屎】(惯)
比喻对某人的底细了解得非常清楚,一有举动就知道要干什么事情。魏巍《东方》四部二三章:“依我看,他们不过是一些老鼠、苍蝇、蚊子、跳蚤,他们老觉着钻在黑窟窿里搞阴谋别人不知道,其实他们比猪还蠢,撅撅尾巴我就知道他拉什么屎!”
〇也作①〔撅什么尾巴拉什么屎〕。梁斌《翻身记事》一五:“坏家伙们撅什么尾巴拉什么屎我看得出来,贴蒙头帖子的人不站出来,也会琢磨出个八九不离十!”②〔撅屁股就知道拉什么屎〕。刘绍棠《锅伙》四章:“黄狗杂儿,撅屁股我就知道你拉什么屎!你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吃腻了我这五花三层红烧肉,又想尝一尝汉根媳妇那缺油少盐的大酱拌杨芽。”
【掘坟先埋了送殡的】(惯)
比喻好心给人帮忙却遭人暗算。梁斌《红旗谱》一:“严老尚也一本正经地拍着桌子大骂:‘这他娘的是干什么,掘坟先埋了送殡的。给朱老巩使了调虎离山计,又掀大腿迈了我个过顶。’”
【军令重如山】(谚)
指军中只要下达命令,任何人都必须绝对服从,不可违抗。王汝涛《偏安恨》一〇章:“‘军令重如山’,我山寨的人,一定听梁将军将令而行。”
〇也作①〔军令如山倒〕。何继青《十八岁正当年》八:“明白什么叫‘军令如山倒’吗?记住你是军人,是指挥员!”②〔军令如泰山〕。郝赫《金沙滩·潘杨讼》一〇回:“众武将明知潘仁美这是为潘豹官报私仇,但他是大元帅,‘军令如泰山’,谁敢不听?”③〔军令如山,军纪似铁〕。苏赫巴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军令如山,军纪似铁’,切不能忘记。缴获的归公,隐私者处死。”
【军无粮自乱】(谚)
指行军打仗,最要紧的是保证粮草的供给。袁阔成《赵子龙》三五回:“多谢丞相,我想马上起程。常言道‘军无粮自乱’,粮草运不上去不行。”
〇也作〔军无粮草,不战自乱〕。岳啸《武当山传奇》三一回:“不突围义军吃风喝沫!‘军无粮草,不战自乱’,祖师爷不会不懂这个道理吧!”
【军无媒,中道回】(谚)
媒:向导。行军如果没有向导,就无法前进,只好中途返回。指行军离不开好向导。蔡东藩《唐史通俗演义》二七回:“俗语有云:‘军无媒,中道回。’今男生兄弟,自相斗阋,男生倾心内附,为我向导,彼国虚实,我已尽知,将帅成谋,士卒效力,那有不克之理?”
【君不正,臣投外国】(谚)
君王无道,做臣子的就可以离开他,投向别的地方。指上行不正,手下人员采取叛离的行动是合理的。《飞龙全传》三二回:“自古道:‘君不正,臣投外国。’昔日岑彭归汉,秦叔宝舍魏投唐,古来名将,皆是如此。”
〇也作①〔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薛丁山征西》四四回:“有这么一句话:‘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老将军,为了保全女儿性命,你们俩一块归奔大唐吧!”②〔君无道,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陈荫荣等《兴唐传》四七回:“常言道:‘君无道,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良禽尚知择木而栖,你要执迷不悟,那是自取其祸。”③〔君不正,臣不忠;父不正,子不孝〕。段少舫《朱元璋演义》五六回:“常言说:‘君不正,臣不忠;父不正,子不孝。’我弃昏君投明主,何为叛逆?”
【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谚)
旧时封建礼教认为臣对君、子对父必须绝对服从,乃至死而无怨。《西游记》七八回:“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
【君是君,臣是臣】(惯)
比喻关系清楚,界限分明。浩然《艳阳天》三一章:“我整天跟在他们身边转,两个人都是正正经经,君是君,臣是臣的,不像有这个事的样子。”
【君知我则报君,友知我则报友】(谚)
君王器重我,我就为君王效命;朋友赏识我,我就为朋友卖力。指谁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就甘愿尽力报答谁。《绿野仙踪》六九回:“常言道得好:‘君知我则报君,友知我则报友。’大丈夫处世要磊磊落落,恩怨分明,不可龌龌龊龊,拘持小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谚)
指有道德修养的人通过正道取得钱财。元·无名氏《刘弘嫁婢》一折:“俺两口儿无儿,都是你这厮在这解典库中治下弊病,都折罚了也。兀那厮,你省的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么?”
【君子报仇,直待三年;小人报仇,只在眼前】(谚)
指君子报仇要深思熟虑等待时机,小人报仇往往会操之过急。《醒世恒言》卷三四:“再旺怪长儿先前赢了他十二文钱就要走,今番正好出气。‘君子报仇,直待三年;小人报仇,只在眼前’,怎么还肯把这文钱借他?”
〇也作①〔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黎汝清《叶秋红》一:“卜世昌也曾拿‘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来说服自己忍耐。”②〔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曾秀苍《太阳从东方升起》五章:“这事,你知道就是了,可不要马上找二利去。‘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千万不要露风声。”③〔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国强《英雄马本斋》一三回:“他把刀收起来又悄悄地退了回去,心里说:‘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暂且忍了这一步吧!”④〔大丈夫报仇,三年不迟〕。马烽等《吕梁英雄传》六四回:“依我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你明天低个头,给小白脸赔个情,‘大丈夫报仇,三年不迟’。”
【君子不夺人之好】(谚)
好(犺à狅):爱好,喜爱。指品德高尚的人不夺取别人所喜爱的人或东西。元·罗贯中《风云会》二折:“则一句唬得我颤钦钦魄散魂消,不争这老鸦占了凤凰巢,却不道君子不夺人之好,把柴家今日都属赵,惹万代史官笑。”
〇也作①〔君子不夺人之美〕。单田芳《燕王剑侠》一九回:“我这个人就是自尊自重,从不叫别人扫兴。古人云‘君子不夺人之美’嘛!”②〔君子不夺人之所爱〕。李良杰《月季情》二七章:“自古君子不夺人之所爱,何况今天?他绝不忍心让自己的老朋友失去爱女。”
【君子不跟牛使气】(谚)
指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会去和那些执拗无知的人争高论低,一般见识。郭明伦等《铁血丹青》六章:“师弟,今天是大喜的日子,不要被这等小人败兴,俗语说得好:‘君子不跟牛使气’嘛!”
〇也作〔君子不跟牛斗力〕。田汉《阿Q正传》一幕:“孔乙己:好,好,不写就不写——君子不跟牛斗力!”
【君子不记小人过】(谚)见“大人不责小人过”。
【君子不念旧恶】(谚)
旧恶(è):过去发生的怨仇。指道德修养高的人,总以宽恕为怀,不会计较过去的怨仇。《西游记》三一回:“师兄是个有仁有义的君子,‘君子不念旧恶’,一定肯来救师父一难。”
【君子成人之美】(谚)
指品德高尚的人能成全别人的好事。语出《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明·王玉峰《焚香记》五出:“自古道:君子成人之美。我岂肯贪图微利,坏人心术。”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谚)
指发生争端后,修养好的人讲道理,没有修养的人往往会动武。《官场现形记》四四回:“有什么话,我们当面讲开。俗话说得好,叫做‘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怎么你二位连这两句话都不晓得吗?”
〇也作①〔君子动口不动手〕。鲁迅《呐喊·阿Q正传》:“阿Q跄跄踉踉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②〔君子动言,小人动拳〕。缪文渭《赎物还主》:“‘君子动言,小人动拳’,青天白日之下,不许乱打人!”
【君子断交,不出恶声】(谚)
断交:断绝交往。恶(è)声:伤人的话语。指有修养的人和人断交时能保持冷静的态度,不以恶语相向。陈娟《昙花梦》二:“与其将来被人鄙弃,不如今日早就绝交。子良,算了吧!‘君子断交,不出恶声’,我们后会有期。”
〇也作〔君子绝交,不露于色〕。杨尘因《新华春梦记》三五回:“这却不可。‘君子绝交,不露于色’。你说是上了他的当,我还说他不过没上咱们的当罢了。”
【君子断其初】(谚)
指有智慧、有远见的人总把矛盾解决在刚发生之时。元·杨暹《西游记》一出:“〔陈云〕夫人,才下船要利市,饶他初犯吧。〔夫人云〕相公说那里话,常言道:‘君子断其初。’”
【君子防未然】(谚)
未然:尚未形成事实。指有智慧有远见的人,总是在事故尚未萌生的时候就采取行动去防范。语出《乐府诗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王中文《忠义梦》二一回:“谚云:‘君子防未然。’我今于舟楫车马间会君,君即咳唾成珠,我何能率意唐突?人世间,两脚狐正多耳。”
〇也作〔君子防患未然〕。《官场现形记》五六回:“到那时候,你自己想想,上算不上算?古语说得好:‘君子防患未然。’我现在就打的是这个主意。”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谚)
指重然诺、讲信用的人,一言出口,必定实行,绝不中途反悔,就像快马上道,只需一鞭便不再停蹄一样。《金瓶梅》五五回:“苗员外自想道:‘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我既许了他,怎么失信!’”
〇也作①〔君子一言,白布染蓝〕。李立《诺言的分量》:“能付诸实行的话再往外说,没有把握实行的话不说,这才是说话人负责的态度。咱可是‘君子一言,白布染蓝’,说话必须算数。”②〔君子一言,半壁江山〕。聂海《靠山堡》二一:“尚保全激他:‘一言为定?’常发贵拍拍胸脯:‘ “君子一言,半壁江山”,这还能假了?’”③〔君子一言重如山〕。岳啸《武当山传奇》一四回:“‘君子一言重如山’,我江平多会儿玩过空圈套子?!”
【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谚)
拙夫:笨拙的丈夫。俊美的马往往驮着个痴呆的汉子,美貌的女子常常嫁得个蠢笨的丈夫。指在婚配问题上,遗憾的是好女总嫁不上好男。《水浒全传》二四回:“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配合。”
〇也作①〔骏马每驮村汉走,娇妻常伴拙夫眠〕。村汉:粗俗鄙野的汉子。《梼杌闲评》一三回:“进忠道:‘这样一朵娇花,怎么错配了对儿!’秋鸿道:‘古语不差:骏马每驮村汉走,娇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是这样的配合!’”②〔好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偏伴拙夫眠〕。《续金瓶梅》三九回:“这就是刘指挥的阴袭,金桂姐的佳婿,天地间事偏是这等不得般配的,从来说:‘好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偏伴拙夫眠。’”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