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汉字的演变2

  籀文

  籀文是古代汉字的一种书体,因见于《史籀篇》,故称“籀文”,又称为“大篆”。《史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见于文献著录的一部字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许慎《说文解字》均认为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原有15篇,现存于《说文解字》的有223字。

  籀文出现于西周晚期,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籀文字体与秦篆相近,而字形构形多重叠。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隋唐之际,在天兴县(今陕西凤翔)发现了10个石碣,有些像鼓,起名为“石鼓”。每个石鼓上都刻着一首诗。这些石鼓文刻于春秋战国之际,是流传至今中国最早的刻石文字。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先后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3块刻字石头,名为《告巫咸文》、《告大沈厥湫文》、《告亚驼文》,内容都是秦王诅咒楚王,后人称之为“诅楚文”,作于秦惠王或秦昭王时。

  《石鼓文》《诅楚文》皆战国中期秦国作品,两者皆属大篆,其中绝大部分和小篆字体相同。

  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即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文字,又称“六国古文”。六国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战国时期,书写工具和材料发生了变化,用毛笔书写于竹帛开始流行,各国文字呈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除秦国文字墨守春秋以前正统文字的字形,六国文字与春秋以前文字相差很大。

  六国古文字体基本上比大篆简化。现在所知六国文字,主要以孔壁古文为代表。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 这些古书都是用战国时期流行的篆文写成,故名“古文”。《说文解字》中收录六国古文396字。

  六国古文最可靠的资料,是散见于三国时魏国《三体石经》残石中的古文。所谓三体,即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三体石经》,又名《正始石经》《魏石经》,是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241)所立。此外,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陶器、兵器、货币等上面也都有六国文字。

  篆文

  篆文,即篆体字,是汉字五种字体(篆、隶、楷、行、草)中出现和发展得最早的一种。篆文分为大篆、小篆。广义的大篆是指秦朝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国古文,小篆则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通行的文字。

  秦始皇灭六国,下令臣工造新字。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许慎《说文解字序》说,李斯等人所造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代金、石刻文多出自李斯之手,他也被尊为小篆之鼻祖。(图4:《仓颉篇》兰陵孙星衍大梁抚署, 清乾隆50年[1785] 国家图书馆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汉字的演变2  汉字  汉字词条  演变  演变词条  汉字的演变2词条